
这是 Ellen 和 Jasmine 第一次远程录音:新加坡与京都,两座城市之间,一场关于旅行的深度对谈由此展开。
我们聊的不只是去哪儿玩,而是——
为什么我们总在旅途中更像自己?
那些“失败的旅行”,是否反而更值得纪念?
如何辨认“适合生活”与“只适合逃离”的城市?
我们终究是在逃,还是在寻找真实的秩序?
Timeline时间轴:
00:00|启程 · 京都与新加坡之间:Jasmine 此刻在京都,Ellen 在新加坡,这是两人首次远程录制——以“旅行”为入口,开启一次身心之间的时差对话。
01:15|Jasmine的旅行三部曲:从童年“被动随行”,到青春期“主动逃离”,再到成年后“选择一起走”——旅行,是她认识自我关系的时间轴。
07:15|Ellen的创伤试炼:他坦白自己因过往经历恐飞、恐水。旅行成为一种练习,“并不是克服,而是能不能带着恐惧出发”。
13:07|非洲之行:Ellen 五年来第一次尝试远程长途飞行,跟随直觉飞往非洲,重拾旷野和攻击力。
18:32|Jasmine的极致经验:从南极的极光之旅到韩国的出差奔溃时刻,她分享那些旅途中“既美又崩溃”的双重体验。
30:22|佛罗伦萨的慢时间:Ellen 在初访佛罗伦萨时偶然发现的惊喜
33:37|橄榄山的顿悟:一次无意中爬上橄榄山的旅程,让她在耶路撒冷山顶第一次直觉性地“理解了宗教”。
39:51|Jasmine的京都生活实验:她分享旅居京都的当下——无计划、无目的地、慢生活,自然而然地走出一种“心中有序”的状态。
44:37|城市温度与人的状态:Jasmine 回顾京都日常的感知体验,从气候、人群到文化温度,一种“非目的性”的存在感在这里变得成立。
53:26|旅途中的思想片段:Ellen 分享他曾在京都寺庙中冥想“关系”与“世界”,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重要答案。
01:07:00|Ellen 讲到,旅行之后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工作节奏与能量边界,不是为了逃避去旅行,更重要的是工作。
01:11:30|Jasmine 表达了她这次东京和京都行的深切体会——“为人类福祉与梦想”
01:17:00|结语:旅行的意义,不在于远方,而在于我们终于愿意靠近自己。那些与世界的真实碰撞,其实都是与自我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