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報導者‧誰來讀新聞」節目由中央廣播電臺與獨立媒體-報導者共同製播,以英、日、印、泰、越、菲以及臺灣台語、臺灣客語、粵語等9種語言,將臺灣的政治、社會、科技、文化等面向介紹給國際社會。
前往>>https://www.facebook.com/rti.cantonese/ 央廣粵語粉絲團
聽友來函: 17rti@rti.org.tw
「少年報導者‧誰來讀新聞」節目由中央廣播電臺與獨立媒體-報導者共同製播,以英、日、印、泰、越、菲以及臺灣台語、臺灣客語、粵語等9種語言,將臺灣的政治、社會、科技、文化等面向介紹給國際社會。
前往>>https://www.facebook.com/rti.cantonese/ 央廣粵語粉絲團
聽友來函: 17rti@rti.org.tw
「買衛生棉好貴,在衛生棉上墊衛生紙,一片衛生棉就可以用久一點?」
小時候我成績很好,卻很內向,因為家裡環境很差,與低收入戶無異,心裡有苦說不出,讓我的個性自負又自卑。然後我遇見比我遭遇更困難的朋友,他們是真正「有口難言」的聾人,高中時我學手語,讓我懂得聾人朋友們的語言。雖然大學念了法律系,還是決定做一個「替聾人朋友說話的人」,投身專職的手語翻譯員。
當我知道自己罹患肌肉萎縮症,生活變成不斷和「每天都更退化」的身體奮戰。總是努力克服了因肌肉無力帶來的不便,用什麼角度可以穿上衣服、用什麼方法可以把腳踏出去,就像有人惡作劇改變了「遊戲規則」,沒過多久身體又惡化,一切又要重頭來過。打擊不斷不斷出現,無數個偷偷流淚的日子,淹沒了我的年少歲月。
上學途中突然下起雨,卻沒有帶傘,怎麼辦?這個問題是許多通勤同學的夢靨,余承熹高中時也常為此苦惱,尤其他讀的台北市建國中學距離捷運站不算近,「每次淋雨的時候都會淋一大段,我就要規劃一條路程,讓我可以走最多的騎樓、淋最少的雨。」他總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突發奇想:「既然都有共享行動電源、共享單車,那雨傘可不可以共享一下?」
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解封後,全世界觀光熱潮升溫,包括義大利威尼斯(Venice)、西班牙瓦倫西亞(Valencia)等地區,以各種不同方式收取新的觀光稅,出發點不只為了「大發觀光財」,還希望以價制量,減少過多遊客造成的環境衝擊,以及對在地民眾生活品質的影響。在台灣,有豐富海洋生物資源、瀕危保育類動物綠蠵龜密度最高的小琉球,今年(2024)7月起也開始在島上3處潮間帶實行「觀光保育費」,遊客進入管制範圍要付60元門票。
「我有時在想,我上輩子是不是很悲慘的被害人,否則為何這輩子會做了這麼多這樣的工作(擔任死刑槍手)來『回應』上輩子的命運。」
1999年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3的921世紀大震,是20世紀台灣最大的地震。台灣的研究團隊也在第一時間進駐,鑽探2,000公尺深的地底,開啟「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Taiwan Chelungpu-fault Drilling project, TCDP),取得最珍貴的車籠埔斷層岩心,這是第一次科學家可以直接觀察地震時地心的錯動變化,也帶動台灣地震科學研究躍上世界。
921地震驚人之處在哪?開啟了哪些地震相關研究新頁?我們又該如何與震共存?《報導者》取得台灣科學家團隊享譽國際的研究資料,帶你進行一趟科普之旅。
2024年巴黎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點燃今夏運動熱潮。事實上,除了夏季奧運外,身心障礙選手也有不同的奧運競賽,像帕林匹克(Paralympic Games)、特殊奧運(Special Olympics)以及聽障奧運(Deaflympics),選手們的競技能力與意志力的展現也十分強大。
上屆東京奧運,台灣靠著李洋、王齊麟的男雙「麟洋配」和女單天后「小戴」戴資穎,在羽球項目奪下一金一銀。本屆除了「小戴」和「麟洋配」外,男子單打周天成,以及葉宏蔚、李佳馨的混合雙打,依然是台灣奧運奪牌的主力,羽球也被視為台灣的「新國球」。緊接著夏季奧運後登場的帕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簡稱帕運),台灣陣中也有一名排名高達世界第2的方振宇,儘管因為出生時左臂神經叢受傷,只能用單手揮拍,但疾如閃電的高躍殺球力道威猛,在上屆東京帕運首次納入的羽球項目就勇奪第4、更擔任台灣代表隊閉幕的掌旗官,備受矚目。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被體育動漫燃起熱情的經驗,我是8歲的時候在電視上看了《棋靈王》,讓我迷上圍棋,早早就立志要當職業棋士。我可能和大家不太一樣的是,一般人多數是長大成年後才能實踐夢想,而我的人生願望在我14歲那年就達成。那一年,我通過定段正式成為職業棋士,2年後也第一次代表台灣參加2010年廣州亞洲運動會。當時,我沒有意識到,成為職業棋士代表國中畢業後要放棄升學,展開長達15年四處在各地征戰的生活。
台灣從去年(2023)6月的#MeToo事件,到今年藝人黃子佼因持有未成年性私密影像,涉犯「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許多原本處在黑暗角落、長期被社會忽視的事件,逐漸被揭露。曾經受到創傷而不敢發聲的身影,也因而勇敢挺身而出,希望以微小的力量,撥開烏雲,讓更多人感受到曙光。
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下,性犯罪早已突破年齡與疆界限制,年紀愈小、影像愈殘虐新奇,市場價值愈高。一旦兒少陷入性影像散布,有如陷入地獄般巡迴:加害人先進行性勒索或索取更多性影像,再將兒少性影像上傳至祕密社群或網站,接著,網友依循這些資料找到被害人,跟蹤、騷擾甚至霸凌。
生病了,你會怎麼做?一般狀況下,由醫療團隊提供治療建議,並把治療的方式與可能的風險向病人解釋,在病人理解並同意後進行治療,醫、病的目標很一致:用最好的方式把病治好。但許多複雜的疾病以及病人特殊的狀況,「最好的治療方法」不一定能夠很明確,譬如隨著病情的變化,有些治療可能有風險、效果也不見得有把握,治或不治並不是容易判斷的事。還有一些狀況,是病人有特殊的宗教信仰,不接受輸血,治或不治,考量的就不只是醫療有沒有效果而已。
20歲,一般來說應是大三的年紀,吳嘉源的青春卻因抗癌而暫停3年。直到今年(2024)才完成學測,等待進入大學生活。學測成績公布那天早上,他躺在台大醫院細胞治療中心的治療室裡,左手插著靜脈注射針頭、右手滑著手機研究自己的分數能申請哪些學校。學測成績已定,上大學沒問題。還在等的是他的治療成績,要看輸進體內的2億顆免疫細胞,能否順利運作毒殺癌細胞,幫助他從白血病「畢業」。
近來台灣爆發一連串私密影像流竄於網路平台的事件,影片中甚至有許多被誘騙、偷拍的稚齡兒童與少女,被稱為「台版N號房事件」,而購買這些不法私密影片者也形同犯罪。
【泰緬孤軍後裔篇】被戰亂剝奪了國籍,無法成為台灣人的「中華民國國民」
由1千人集力完成的動畫電影──台灣「阿祖級」漫畫英雄諸葛四郎的重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