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音樂學碩士開的節目
邀請音樂學者、音樂家、作曲家等各方人士暢聊音樂藝術相關話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兩位音樂學碩士開的節目
邀請音樂學者、音樂家、作曲家等各方人士暢聊音樂藝術相關話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g7ye56x00py01vrcmcl0acm/comments
本集節目邀請到「台灣鼓王」黃瑞豐與其徒弟,擊樂演奏家吳政君,分享他們聯手創作並入圍金音獎的擊樂專輯《傳奇.雙擊-新視界》。
專輯核心概念:八音 (Bā Yīn)
概念來源:專輯以中國古代根據製作材料劃分樂器的「八音」分類法為核心概念,包含「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材質。
創作初衷:吳政君坦言,最初使用「八音」其實是為了解決打擊器樂曲目命名困難的問題。他們將八種材質的名稱直接作為曲名,並圍繞該材質的特性與意象來進行音樂創作。
創作過程:專輯的誕生充滿即興與實驗精神。最初,兩位音樂家將所有打擊樂器搬進錄音室,在沒有任何預設框架下即興演奏了三天。這個計畫在沉澱了兩、三年後,才有了更清晰的想法並重新製作,最終完成了這張專輯。
【重點曲目解析】
〈金〉:最為切題的各種金屬樂器,滿足聽者對於八音的想像,阿P認為A段色彩更為黑暗;B段手碟鼓的加入更為明亮,是全然不同的兩種金屬風格。
〈石〉:為表現「石頭」的堅硬質感,黃瑞豐老師特別使用了軍樂隊行進小鼓 (Marching Snare) ,創造出硬朗、鏗鏘有力的聲音,而非使用傳統的編磬等石製樂器。
〈絲〉:與演奏印度音樂的音樂家阿比滿 (Abhiman) 合作,將印度塔布拉鼓 (Tabla) 與代表「絲」的二胡結合。樂曲中,吳政君巧妙地運用京劇「西皮搖板」的旋律動機,讓二胡在樂曲後段從主旋律樂器轉變為類似背景持續音 (Drone) 的節奏樂器,創造出獨特的聲響。
〈竹〉:此曲充滿童趣與嘉年華般的熱鬧氛圍,靈感來自原住民的「竹竿舞」。除了使用金杯鼓 (Djembe) 等樂器外,還創意地使用了在空中甩動的「洗衣機排水管」,模擬出風吹過竹林的呼嘯聲。
〈匏〉:雖然「匏」的代表樂器是「笙」,但這首樂曲最初是純打擊樂。為了更貼合主題,事後才邀請專人錄製笙的聲部疊加進去,展現了創作的靈活性。
〈土〉:此曲令人意外地加入了「合成器」(Synthesizer),為專輯增添了現代電子聲響,打破了純粹原聲打擊樂的框架,象徵著土地的廣袤與包容性。
〈革〉:這首曲子被設計為三個樂章的形式,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擊樂對話。第三樂章為兩人合奏,第一、二樂章則分別是黃瑞豐的爵士鼓 (Drum Set) 與吳政君的擊樂獨奏。黃瑞豐老師的獨奏部分技巧艱深,他運用了將四肢拆開獨立運作的打法,創造出彷彿「六隻手」同時演奏的複雜層次。
〈木〉:此曲目極富實驗性,為了探索「木」的各種聲音可能性,吳政君除了使用傳統鼓棒,更出人意料地將錄音室裡一張昂貴的木桌當作樂器來敲擊。黃瑞豐老師則動用了他的特殊收藏,包括一套鼓面也是木板的木鼓,以及一個聲響獨特的非洲木舌鼓 (Wood Tongue Drum)。吳政君也將木箱鼓 (Cajón) 反過來演奏,以避開響線,取得更純粹的木頭音色,展現了他們對材質聲音探索的極致。
【錄音與製作特色】
黑膠唱片 (Vinyl) 首發:為了完整保留類比錄音的動態與細節,專輯選擇以黑膠唱片作為首發媒介,而非先發行經過數位壓縮的 CD。黑膠的大尺寸設計也更具收藏價值。
全景聲 (Doldy ATMOS) 體驗:專輯在後製時也製作了全景聲版本,並計畫於 11 月 18 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辦試聽會,讓聽眾能體驗到被樂器環繞的沉浸式聽感。錄音時使用了超過 20 支麥克風,刻意捕捉樂器間自然的空間串音,打造出極具立體感的聲場。
總體而言,這張專輯不僅是一次高超的擊樂技藝展現,更是一場充滿創意、自由與實驗精神的音樂冒險。它以傳統的「八音」為起點,卻不受其束縛,融合了爵士、世界音樂、甚至是電子元素,呈現出打擊樂豐富多元的新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