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當軟體工程師,大概是全世界最爽的工作了:薪水高、福利好、自主性強,還有機會打造改變世界的產品!
我是 Kenji,在美國快十年了,待過 Square (Block 前身)、Brex、Cruise,現在在一間加密貨幣新創。我拿過 Meta、Coinbase、Robinhood 資深工程師的 Offer,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機會。
可是現在,我準備做一個瘋狂的決定:只要我的 YouTube 頻道突破十萬訂閱,我就裸辭,全職當創作者!
為什麼?因為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去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人生只有一次,我們不該只是照著社會預設的劇本走,有個還不錯的工作、過著還不錯的生活,這樣就好了。
我想證明:人生不是只有一條路,你可以選擇你真正熱愛的事,然後勇敢去嘗試。這是一場終極的職涯實驗,歡迎你加入我的旅程,一起體驗接下來發生的事。
喜歡這集的內容,歡迎訂閱頻道、留言分享你對職涯的想法,也可以把這支影片轉給你那個總是說「想辭職」的朋友 😄
🔔 記得訂閱我的 YouTube 頻道,幫我一起推進「十萬訂閱就裸辭計劃」!
(00:00) 開頭:我準備做一件瘋狂的事
(01:19) 十萬訂閱就裸辭計劃,正式啟動!
(02:54) 我的軟體工程師職涯故事:從台灣到美國
(04:26) 為什麼我還是會用我討厭的「矽谷標籤」?
(06:03) 在美國當工程師是全世界最爽的工作!
(07:37) 為什麼我要放棄矽谷工程師的高薪?
(09:38) 我們真的需要不斷追求更高薪、更高職位嗎?
(10:43) 給自己的職涯反思
(11:24) 你也覺得人生卡住了嗎?我想跟你說…
(12:12) 這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的選擇
(13:53) 最後想說:不要在最糟的一天放棄
OpenAI 發表了 GPT-5,距離上一代 GPT-4 已經超過兩年,但這次的主角,其實是個「備胎」。
原本的旗艦模型 Orion 沒練起來,OpenAI 乾脆改走「混搭流」:把幾個模型組在一起,配上一個會神預測的自動選模型 Router,讓 GPT-5 不只更聰明、更省錢,連免費用戶都能用。
它是有史以來 OpenAI 寫程式最強的模型,能讀懂大型 repo、解 GitHub issue,寫作更懂語氣和節奏,幻覺比 GPT-4 少了 45%。但背後,也是一段旗艦模型失敗、備胎逆襲的故事。
這集我們就來聊聊:
📌 GPT-5 發表會亮點:自動選模型、推論成本省 40–60%、免費用戶也能用
📌 寫程式、解 issue、寫作細膩度的全面升級
📌 Orion 旗艦計畫為什麼失敗?為何沒走 Grok 4 的「強化學習加碼」路線?
📌 從 GPT-4.5 到 GPT-5,OpenAI 怎麼用混合模型逆襲成功
📌 我們是不是對 AI 進步已經漸漸無感?
🎧 如果你想知道 GPT-5 的真面目、背後的戰術轉折,還有自動選模型為什麼這麼香,這集你會聽得很過癮。
🔗 《矽谷輕鬆談》傳送門 ➡️ https://linktr.ee/jktech
(00:00) 開頭
(01:09) 人生過這麼爽真的可以嗎?
(04:50) GPT-5 正式登場!自動選模型真香
(07:18) 推論成本省 40~60% 的祕密武器
(09:28) 史上最強寫程式 AI?Software on Demand 上線
(12:39) 超有感的提升:不會再捧你 LP 了
(15:03) 缺點:生圖普普、語音也還好
(15:57) GPT-5 原來是備胎?Orion 旗艦夢碎全紀錄
(19:21) 為什麼我開始對 AI 的進步無感了?
(21:41) 退一步看 AI 速度還是快得誇張
Figma 上市首日暴漲超過 250%,市值一口氣飆上 680 億美金,成為 SaaS 有史以來最猛的 IPO 之一。但這家公司差點兩年前就被 Adobe 以 200 億收購,還因為反壟斷調查破局,拿到一筆高達 10 億的分手費。
沒被收購的 Figma,反而靠產品驅動爆發成長,年營收來到 9 億、年增率 46%,而且超過三分之二的使用者根本不是設計師!
這集我們就來聊聊:
📌 為什麼 Adobe 的併購案最後破局?英國跟歐盟為什麼有權干預美國交易?
📌 Figma 的創業故事到底多硬派?WebGL + Thiel Fellowship 怎麼撐過四年才上線?
📌 他們怎麼用產品驅動成長?為什麼能成為 SaaS 最強 IPO?
📌 沒有被收購反而變更強,這到底是運氣還是實力?
📌 現在估值高達 680 億,真的撐得起來嗎?AI 跟一站式產品策略夠猛嗎?
🎧 如果你對 SaaS 成長策略、產品主導公司(PLG)、或是創業如何撐到發光,這集你會聽得超爽。
🔗 《矽谷輕鬆談》傳送門 ➡️ https://linktr.ee/jktech
(00:00) 開頭(01:08) Figma 一飛沖天市值飆上 680 億!
(04:23) 2022 年差點被 Adobe 收購的故事
(06:31) 賣股的員工哭哭:估值砍半虧超大
(07:50) 英國歐盟為何能卡美國公司的併購?
(10:53) 創業故事:差點變成迷因產生器
(12:38) 四年打底,五年才開始收費的耐心
(14:06) Figma 的超猛關鍵數字
(15:06) 成長飛輪:產品驅動成長讓產品自己賣自己
(18:03) All in AI:Figma 想當設計界的 OS
(20:14) 股票一直漲這麼幸福真的可以嗎?
(22:26) 幕後花絮:這集差點生不出來
AI 想越久越笨?Anthropic 最新研究震撼業界,模型越推理越跑偏,還自信滿滿腦補出一整段錯誤邏輯。
這不是 Bug,是一種全新的現象,名字叫做 Inverse Scaling in Test-Time Compute。
研究人員發現,在某些邏輯問題中,推理時間拉長反而讓模型表現變差,答案不只錯,還會越講越離譜。
這集我們就來聊聊:
📌 Anthropic 發現了什麼?哪些問題最容易讓模型越想越笨?
📌 為什麼推理時間拉長反而讓模型表現變差?
📌 我們該怎麼修?Tree-of-Thoughts、反思模組、平行推理各有什麼用?
📌 平行推理是不是解方?還是只是把廢話講成團?
📌 Gemini Deep Think 怎麼解題?為什麼它不會中招?
🎧 如果你對推理模型、模型幻覺、AI 訓練技巧、高階模型架構有興趣,這集你會聽得很過癮。
🔗 《矽谷輕鬆談》傳送門 ➡️ https://linktr.ee/jktech
(00:00) 開場
(01:12) 強推白天運動,真的有差!
(04:19) 五件事,讓你人生持續快樂
(07:12) Anthropic 最新研究:推理時間越長,模型反而越差?(08:49) 蘋果橘子陷阱題:你答得比 AI 還聰明嗎?
(10:29) 模型也會有「存在危機」?
(11:48) 為什麼 AI 越想越笨?
(14:09) 怎麼救?從 Prompt 到模型架構一次整理
(16:24) 平行推理是萬靈丹還是團體腦補?
(18:22) 可解釋性可以幫上什麼忙?
(19:43) 模型要重新分級了:高階推理模型登場
(20:24) Gemini Deep Think 最強模型拿下 IMO 金牌
(21:46) 從 2024 銀牌到 2025 金牌:Google 怎麼辦到的?
(24:18) 模型進步飛快,為什麼你用的還是一樣笨?
OpenAI 原本準備砸 30 億美金,收購 AI coding 新創 Windsurf,沒想到排他期一過,Google 火速攔胡,用一波 acqui-hire 把人和技術都帶走,只花了 24 億。
三天後,Windsurf 剩下的團隊也沒閒著,直接被另一間做 AI coding agent 的新創 Cognition AI 收下,這場戲劇性的收購戰,終於畫下句點。
這集我們就來聊聊:
📌 為什麼 OpenAI 的收購案會破局?微軟的條款到底卡了什麼?
📌 Windsurf 到底是什麼公司?為什麼這麼搶手?
📌 Claude、Cursor、Copilot、Windsurf,AI coding 助理市場正在怎麼變?
📌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愛用 acqui-hire?這招有多陰、有多快?
📌 留在原地的 Windsurf 員工,到底是不是最慘的那群人?
🎧 如果你對 AI 新創收購案、OpenAI 和微軟的愛恨情仇、還有 AI coding 助理的未來感興趣,這集你會聽得很過癮。
🔗 《矽谷輕鬆談》傳送門 ➡️ https://linktr.ee/jktech
(00:00) 開頭
(02:07) 西雅圖無敵夏天來了
(04:25) 西雅圖最大的缺點
(05:42) Windsurf 收購案到底發生什麼事?
(07:08) Cursor 為什麼拒絕 OpenAI 100 億報價?
(08:47) OpenAI 收購失敗的真正原因
(11:25) 傳說中的 AGI 條款是什麼?
(12:23) AI coding 助手從補字到寫 PR 的進化史
(14:14) AI 工程師正式上線:Agentic Coding
(16:41) Acqui-hire 為什麼成為主流?
(18:30) 留下來的 Windsurf 員工是不是有點慘?
(19:30) 人還是要為自己而活:大部分的 deadline 都是假的
全球最聰明的 AI 誕生了,而且它不是 GPT。
xAI 推出的 Grok 4,在最新的 AI 大魔王考試裡,不只全場最高分,甚至學會了怎麼自己叫工具、自己算數學、還自己訂貨賣東西,靠經營虛擬販賣機賺了 4694 美金,撐了 324 天不崩潰。
它的祕密武器叫做——巨量強化學習。
這集我們就來聊聊:
📌 Grok 4 的架構到底哪裡跟別人不一樣?
📌 強化學習不是拿來下圍棋的嗎?怎麼變成新的 pretraining?
📌 人類最終測驗是什麼?為什麼它比你所有面試都難一百倍?
📌 Vending-Bench 是什麼鬼?為什麼可以逼瘋大模型?
📌 Grok Heavy 值不值得每月 300 美金?
📌 如果每個 AI 都能考滿分,下一步是什麼?
🎧 喜歡最前線的 AI 訓練技術、尖端模型設計與超酷 benchmark,這集你一定會聽得超過癮。
🔗 《矽谷輕鬆談》傳送門 ➡️ https://linktr.ee/jktech
(00:00) 開頭
(00:58) 說走就走的旅行來去 Minneapolis
(04:35) 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
(08:21) Grok 4 登場拿下最聰明 AI 寶座
(10:30) 人類最終測驗到底有多難?
(12:47) 為什麼 Benchmark 越來越不重要?
(14:12) Grok 4 vs Heavy 版到底差在哪?
(15:51) 巨量強化學習:訓練方式的大突破
(19:04) RL 是新的預訓練?效果到底有多猛?
(20:48) Grok 的語音模型:生動、即時、很會演
(22:02) ARC-AGI 測驗:人類秒解,AI 煩死
(23:45) Grok 經營虛擬販賣機 324 天賺爆
(26:03) Grok 的強項與罩門:推理很強,但日常還是 GPT?
(27:34) 我對 AI 的未來想像:內容自動化個人化 + 科學突破
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正式在德州奧斯汀上路了。馬斯克說這是 FSD 的指標性時刻,但很多人不知道,這根本不是真正的無人駕駛。
因為每台 Robotaxi 的副駕駛座上都還坐著一位安全監控員,而且每進一個新城市,系統還得重新訓練與微調,處理無數長尾事件。
這集我們就來聊聊:
📌 FSD 到底是不是端到端?為什麼技術路線其實還是分層模組?
📌 特斯拉怎麼用 AI 開車?感知模型和規劃模型如何分工?
📌 Robotaxi 為什麼每進一個新城市都得重新訓練?調哪些專家?
📌 MoE(混合專家)架構是什麼?怎麼解決大模型推論太慢的問題?
📌 安全員還在也能叫無人車?Tesla 的 Robotaxi 真的是 L4 自駕嗎?
🎧 如果你對 AI、自駕車、城市部署與技術演進有興趣,這集不能錯過。
🔗 《矽谷輕鬆談》傳送門 ➡️ https://linktr.ee/jktech
(00:00) 開頭
(01:03) 特斯拉無人計程車正式登場!
(02:04) 副駕有安全員還算是「無人車」嗎?
(03:55) 事件一:導航失靈,左轉直走分不清
(04:47) 事件二:逆光鬼煞!FSD 看不到路(05:31) 事件三:第一次人為介入現場還原
(08:37) 關鍵法案:德州 9/1 起無人載客要執照
(10:40) FSD 到底怎麼運作?
(12:01) 我完全不怕酸民
(12:54) 傳統自駕車怎麼做?
(14:16) V12 的革命:C++ 被 AI 模型取代了
(15:58) 特斯拉資料策略:不是什麼都上傳
(17:40) FSD 真的是端到端?實際架構拆解給你看
(20:32) 技術最大挑戰:模型太大跑不動
(22:39) 混合專家模式:每種路況召喚不同專家
(25:56) 長尾事件最難搞,AI 要學的還很多
(27:06) 為什麼光達雷達在極端情況下更穩?
(29:27) 擴展速度有這麼快?別被馬斯克騙了
(30:32) Robotaxi 進軍新城市:實際流程拆解
(32:43) 特粉先別急著罵
(35:30) 作者外出取材下週停更
美國史上第一部穩定幣法案,最近在參議院正式通過。一通過,Circle 股價直接從 $31 飆到 $242,暴漲超過八倍。
這不只象徵美國從打壓轉向擁抱加密貨幣,更讓一個人合法暴賺——川普。因為這條法案明文寫著:禁止官員持有或經營穩定幣,但總統、副總統除外。
沒錯,川普家族最近推出的穩定幣 USD1,才剛透過阿布達比主權基金,完成 20 億美金的大交易。而真正賺最多利息的,可能還不是 Circle,而是背後坐收分潤的 Coinbase。
這集我們就來聊聊:
📌 穩定幣法案 Genius Act 到底寫了什麼?為什麼意義重大?
📌 為什麼這條法案讓川普例外?他真的有違法套利空間嗎?
📌 Circle 是怎麼靠發 USDC 賺國債利息的?這模式能持久嗎?
📌 Coinbase 怎麼搶走 58% 利息收入,還有機會拿走 USDC 商標?
📌 幣圈喊去中心化,最後還是得靠傳統金融接住這些錢潮?
🎧 如果你對加密貨幣、金融法規、政治利益交換感興趣,這集不能錯過。
🔗 《矽谷輕鬆談》傳送門 ➡️ https://linktr.ee/jktech
(00:00) 開頭
(01:03) 上集 Scale AI 為什麼爆紅?
(06:41) 穩定幣前情提要
(07:55) 穩定幣法案 Genius Act 是什麼?
(09:49) 法案通過後的影響
(11:42) 川普專屬後門條款
(14:14) 誰會受惠?誰會被打擊?
(16:47) Circle 的瘋狂飆漲合理嗎?
(18:54) Coinbase 吃掉大部分利息
(21:26) 為何 Circle 簽不平等協議?
(22:40) 幣安當年怎麼打壓 USDC?
(25:10) Circle 最大的風險
(25:57) 幣圈的去中心化矛盾
Meta 最近砸下 143 億美金,買下 Scale AI 將近一半的股份。這家公司你可能沒聽過,但它的客戶包括 Google、OpenAI、Amazon、Nvidia,全都是現在最強的 AI 玩家。
而 Meta 不只砸錢,還把創辦人 Alexandr Wang 連同整個團隊請進自家,成立全新的 AI 實驗室。
看起來像是 AI 世界的強強聯手,但背後,卻牽扯出矽谷資料帝國的勞力地基——幾十萬外包工人,靠手動清洗、標註、篩選,撐起了最先進的大模型。
這集我們就來聊聊:
📌 為什麼 Meta 不併購,只買 49%?這種「不併購的併購」有什麼盤算?
📌 Scale AI 到底在做什麼?為什麼它對所有 AI 公司都這麼關鍵?
📌 背後 24 萬外包工人怎麼工作?為什麼有人說它是 AI 時代的血汗工廠?
📌 創辦人 Alexandr Wang 是怎麼用人力打贏自動化,做到三年營收八倍成長?
📌 這場交易,對 AI 世界的權力結構會帶來什麼變化?
🎧 如果你對 AI、創業、資料供應鏈的黑箱感興趣,這集不能錯過。
🔗 《矽谷輕鬆談》傳送門 ➡️ https://linktr.ee/jktech
(00:00) 開頭
(01:08) 育兒心得:一定要生兩個
(04:32) 育兒心得:竹科父母的焦慮
(08:02) Meta 砸 143 億美金投資 Scale AI
(09:02) 為什麼選擇不併購的併購?
(11:52) 馬克慌了?Meta 生成式 AI 的背水一戰
(14:15) AI 工程師年薪兩百萬美金?
(15:55) Scale AI 到底在幹嘛?矽谷最隱形的資料帝國
(18:35) Scale AI 創業故事:大一休學做資料工廠
(20:33) 三年營收 8 倍成長 Scale 跟上 AI 大爆發
(22:05) 成為 AI 界的 AWS
(23:23) 最大爭議:24 萬外包工人的數位血汗工廠
(26:57) 如何大量標註又確保品質?
(30:03) 被炒也能變億萬富翁:Lucy Guo 的傳奇轉身
(31:20) 一個關鍵決定改變你的一生
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準備正式上路了!沒光達、沒高精地圖、甚至沒太多測試,Model Y 直接升級就能上街。馬斯克說:兩年內,會有超過一百萬台 Robotaxi 上路。
另一邊,Waymo 花了十年、車價破百萬、地圖畫到手斷,才讓無人車在舊金山、鳳凰城穩定營運,市占甚至超過 Lyft。
現在,這兩種完全相反的路線,要正面對決——比技術、安全、成本,還有速度。
這集我們就來聊聊:
📌 為什麼特斯拉敢直接軟體升級就上街?
📌 Waymo 怎麼做到在舊金山市佔率超車 Lyft?
📌 無人車真的能完全不靠人?遠端操控的祕密是什麼?
📌 成本 vs 安全,誰的模式比較有機會活下來?
📌 特斯拉這次,能不能真的彎道超車?
🎧 如果你對 AI、交通、城市未來有興趣,這集不能錯過。
🔗 《矽谷輕鬆談》傳送門 ➡️ https://linktr.ee/jktech
(00:00) 開頭
(01:01) 特斯拉無人計程車正式上路
(06:00) 馬斯克想讓你免費幫他跑車?
(07:38) Waymo 近年戰績總整理
(09:37) 為何 Waymo 擴張這麼慢?
(10:02) 一場事故讓 Cruise 全面熄火
(11:50) Waymo 為什麼堅持畫地圖?
(16:01) 為何選最難搞的加州先上?
(18:56) 特斯拉 vs Waymo:理念完全不同
(22:32) 無人車的真相:其實都有人在幫忙
(25:02) 誰比較強?無人車的評比指標
(27:45) 特斯拉這次能彎道超車嗎?
有人排隊領幣,有人排隊掃眼球。這不是科幻電影,是台北街頭。Worldcoin,一個由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發起的專案,現在正式登陸台灣。掃一下眼球,就能領到幣,還說要打造 AI 時代的全球身分系統,鋪路給全民基本收入。聽起來很酷,但你確定你知道你交出了什麼嗎?
這集我們聊聊:
👁️ 世界幣的願景到底是什麼?AI 時代真的需要「一人一 ID」嗎?
🔐 虹膜掃描 + 零知識證明,聽起來超安全,那你敢不敢掃?
🌍 全球有哪些國家說不,為什麼?我們是不是低估了生物資料的風險?
🪙 40 顆 WLD 換一雙眼睛,划算嗎?還是我們只是參與了一場無法退出的數位實驗?
🎧 如果你對 AI 身分驗證、UBI、Web3、個資未來有興趣,這集會幫你重新思考:在 AI 時代,什麼才算是真正的「你」?
🔗 《矽谷輕鬆談》傳送門 ➡️ https://linktr.ee/jktech
(00:00) 世界幣登陸台灣
(02:22) 願景:AI 時代的全球身份系統
(05:29) 掃描流程揭秘
(07:55) 零知識證明 + 上鏈來保護隱私
(09:19) 世界幣現在能做什麼?
(12:03) 隱私與安全疑慮
(16:17) 該不該掃眼球換獎勵?
你是不是也在想:2025 年還值得成為一個 YouTuber 嗎?
讓我給你一個真實案例:三個月、14 支影片,沒什麼剪片、沒認真經營社群,單純坐在鏡頭前聊天,從兩千訂閱一路漲到破萬!
這集我們聊聊:
📌 為什麼「內容」比剪輯重要?什麼都不完美也可以先上路
📌 我怎麼用 AI 工具加速產出?但又不過度依賴工具
📌 經營頻道最關鍵的心法:方向對就執行、別朝令夕改
📌 一萬訂閱 Q&A!怎麼兼顧工作、家庭、運動還能做節目?
📌 軟體工程師該怎麼面對 AI?還有⋯柯柯去哪了?(有人敲碗)
🎯 如果你也正在經營頻道、卡在瓶頸,或只是想找點動力,這集會給你不少真實又實用的參考。
💼 廠商想投廣告也歡迎來信,現在開頭還沒人贊助 XD
🎧 《矽谷輕鬆談》傳送門 ➡️ https://linktr.ee/jktech
00:00 一萬訂閱大感謝
02:09 本頻道三個吃虧點
05:08 現在就開始別再拖
07:24 內容為王
10:56 持續輸出才是關鍵
14:08 接下來的目標
16:25 怎麼兼顧生活跟做節目?
19:07 AI 時代工程師怎麼辦?
22:54 柯柯去哪了?
24:19 看好特斯拉嗎?
27:05 Cruise 八卦
27:49 自然語言開發
28:33 我都怎麼關注科技?
🎁 我已經用了 WHOOP 健康手環 9 個月,超適合像我這種愛運動又想睡好的人,這集也會分享我的使用心得(HRV、恢復力、身體年齡怎麼看)。
如果你也想試試看,可以用我的推薦連結 👉 https://join.whoop.com/5DF37B
註冊就能免費體驗 WHOOP 一個月(我沒有收錢,純粹覺得好用想分享 😄)
22 年來從未下滑過的 Google 搜尋,終於出現裂痕。
Safari 上的 Google 查詢量,首次出現下降。蘋果高層在聽證會上直接點名:「使用者正在轉向 AI 聊天機器人」,而 ChatGPT、Perplexity 等新一代搜尋方式,正在悄悄重寫搜尋邏輯。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Google I/O 火力全開,端出一整套 AI 武器:新一代 Gemini 推理模型、整合式 AI 搜尋模式、能生聲音的影片生成工具 Veo 3,甚至還有 Android XR、智慧眼鏡與頭戴裝置,彷彿在說:「搜尋,我還沒退場。」
這集我們聊聊:
📌 Safari 搜尋量為什麼會掉?AI 搜尋真的吃掉 Google 的流量了嗎?
📌 Google 每年花 200 億買預設搜尋,現在還划算嗎?蘋果又打算怎麼反擊?
📌 AI 搜尋現在真的用了多少?Google 說還在長,我說可能已經超過三成
📌 Google I/O 我最在意的幾個亮點:Gemini 2.5 Pro、AI 搜尋模式、Flow 影片創作工具
📌 Android XR 真的有機會跟 Vision Pro 打對台嗎?Google demo 表現如何?
📌 Meta 和蘋果現在的 AI 佈局是不是已經被拉開差距?
🎧 如果你想知道搜尋引擎的主導權正發生什麼變化,這集是你掌握第一手觀察的最佳時機。
🔗 《矽谷輕鬆談》一鍵收聽 ➡️ https://linktr.ee/jktech
00:00 開頭
01:04 WHOOP 健康手環心得
06:15 我的身體年齡測出來是…
08:26 哪些人適合用 WHOOP?
10:05 Google 搜尋 22 年來首次下滑
12:53 Google 反擊:搜尋量還在漲?
14:59 AI 搜尋真的吃掉 Google 三成流量?
17:44 Google I/O 火力展示,近年來最精彩一次!
19:08 Gemini 2.5 Pro 拿下排行榜第一
21:59 Flow 與 Veo 3:生成電影級影片的新武器
23:53 即時翻譯的未來真的來了?
25:34 我最愛的現場 Demo:Google 智慧眼鏡
27:49 Project Moohan:對標 Vision Pro 的 XR 頭盔準備登場
30:10 蘋果跟 Meta 在 AI 卡關了嗎?
想像一下,一個沒有信用卡、沒有銀行帳戶的自由工作者,靠著一個手機錢包,就能收錢、付錢、開公司,參與全球經濟。這不是幣圈夢想,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而且速度比你想的還快。
Visa、Mastercard、Stripe、Coinbase 全部動起來,穩定幣不再只是交易所裡的數字,而是開始吃掉傳統金流系統,甚至搭上 AI,準備讓「錢」自己跑流程、自己打 API、自己決定怎麼分帳。
這集我們聊聊:
📌 為什麼 Circle 想再次上市、Stripe 支援 USDC、Visa 跟 AI 合作刷 USDC 卡?
📌 傳統支付有什麼問題?為什麼收一杯咖啡的錢,店家只能拿到 94%?
📌 穩定幣如何降低成本、即時清算,跳過銀行與卡組織?
📌 可程式化的錢:自動分潤、streaming 薪水、條件式付款,甚至 AI 自己付錢
📌 Agentic commerce:當 AI 不只查資料,而是能賺錢、花錢、自己經營經濟活動,我們準備好了嗎?
🎧 如果你對金流、AI、自動化未來有興趣,這集會是你重新思考支付與商業邏輯的起點。
🔗 《矽谷輕鬆談》一鍵收聽 ➡️ https://linktr.ee/jktech
00:00 開頭
01:34 Netflix 實境秀推薦
04:18 穩定幣新聞爆炸
05:00 Circle 再衝 IPO
07:48 Stripe 開放全球收 USDC
10:56 Visa / Mastercard 同步支援穩定幣
12:56 為什麼穩定幣這麼重要?
15:15 為什麼先在奈及利亞發卡?
17:26 傳統支付的痛點以及刷卡流程
23:06 穩定幣如何改寫這一切?
26:10 可程式化的錢
28:47 AI × 穩定幣的未來
想像一下,2027 年,一座資料中心裡跑著一群諾貝爾等級的天才。他們可以主導經濟、操縱輿論、影響國家安全——但我們完全搞不懂他們怎麼做出決策。
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 最近寫了一篇超硬派文章,直接警告:「如果我們還看不懂 AI 它們在想什麼,人類很可能會被自己創造的東西毀掉。」
但問題來了——他為什麼這麼急?這篇文章真的只是為了拯救世界,還是為了讓 Anthropic 在 AI 安全這局搶下先機?
這集我們聊聊:
📌 可解釋性是什麼?為什麼模型愈強大,黑箱問題愈危險?
📌 稀疏自編碼器 + 自我解釋機制 + 電路追蹤:如何看懂 AI 腦袋裡的「思考路線」?
📌 Anthropic 是怎麼從 OpenAI 出走、組成七人創業團隊,打出安全第一的差異化定位?
📌 Dario 主張出口管制、輕度監管,是真的為了全球安全,還是想幫自己圍一條護城河?
📌 如果 2027 年真的出現「國家級天才 AI」,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00:00 開頭
04:11 Anthropic 的創立故事
07:46 Claude 原本可以在 ChatGPT 之前問世
09:20 「一年後 AI 會寫全部程式碼」
11:43 工程師的黃金年代結束了?
15:24 AI 是種出來的,不是蓋出來的
17:53 AI 的最大風險?
21:11 解鎖 AI 腦袋:近幾年技術的重大突破
25:55 2027 會有諾貝爾獎等級 AI?
29:17 可解釋性背後的戰略布局
🎧 如果你也覺得「看懂 AI 的思考」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影響整個社會安全的關鍵,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看法。
🔗 《矽谷輕鬆談》一鍵收聽 ➡️ https://linktr.ee/jktech
北韓駭客拉薩路盜走 15 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後,怎麼在鏈上神不知鬼不覺地消失?
這集我們不只講 Bybit 被駭,而是要一步步拆解駭客的洗錢路線圖:ETH 怎麼跨鏈變 BTC,怎麼進混幣池、怎麼進入隱形錢包,最後怎麼透過 OTC 變成現金,逃出鏈上世界。
這不是電影,這是真實發生的事。
這集我們聊聊:
📌 Bybit 被駭事件全紀錄:從例行轉帳變成史上最大金融竊盜案
📌 駭客沒暴力攻擊也沒拿私鑰,怎麼用 JavaScript 騙過錢包簽署者
📌 為什麼 THORChain 是駭客最愛的洗錢第一跳?原生幣互換有多難追?
📌 CoinJoin、Railgun、零知識證明怎麼讓資金徹底斷鏈
📌 冷錢包真的安全嗎?介面沒做對,一樣親手簽給駭客
BTW,這週也算圓了一個夢——我終於現場看到梅西踢球了 🐐
科技犯罪很扯,但梅西還是神。
00:00 開頭
01:03 夢想成真現場看到梅西!
08:31 Bybit 竊盜案全紀錄
14:44 鏈上追錢最新進度
15:23 駭客攻擊三階段
19:50 洗錢大逃亡
24:25 零知識證明
27:38 會拍成 Netflix 嗎?
🎧 如果你想知道「區塊鏈上怎麼洗錢洗到 FBI 都頭痛」,這集不能錯過。留言告訴我:你覺得最可怕的是哪一步?
🔗 《矽谷輕鬆談》一鍵收聽 ➡️ https://linktr.ee/jktech
Meta 最近真的有夠慘!一邊被吹哨者爆料勾結中共,一邊被美國政府告上法院。這集,我們來拆解這兩場危機背後的真相。
前 Meta 高層 Sarah Wynn-Williams 出書《Careless People 不在乎的人》,不只揭露了 Meta 跟中共合作審查台灣、香港內容的內幕,還被公司搞出禁言令,只要在公開場合講出「Facebook」這個字,就要被罰五萬美金。她甚至說,這次國會作證可能是她最後一次能講話。
為什麼 Meta 寧可冒著風險也要勾結中共?答案很現實:183 億美元的中國廣告收入。Temu、Shein、還有更多中國企業,撐起了 Meta 的一成營收。
這集我們聊聊:
📌 「爆紅監控器」是什麼?為什麼台灣貼文太紅會被限流?
📌 Meta 跟中共合作做了什麼?從資料共享到海底電纜 Project Aldrin
📌 LLaMA 模型開源如何讓中國 AI 趕上美國?
📌 為什麼臉書高層不讓自己小孩用臉書?
📌 美國政府的反壟斷官司會真的把 IG 和 WhatsApp 拆掉嗎?
📌 反壟斷法為什麼這麼老,對科技巨頭根本沒用?
📌 真正的壟斷不是價格,是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
00:00 開頭
02:35 美國抗議最愛喇叭
04:15 吹哨者出手,Meta 對她下禁言令
08:39 「爆紅監控器」審查台灣與香港內容
12:35 祖克柏勾結中共為了什麼?
14:31 Meta 向中國定期簡報 AI 技術
16:38 情緒低落時推送廣告,效益最大化
18:57 臉書高層小孩禁止用臉書?
20:01 如何避免陷入情緒漩渦
22:32 Meta 反壟斷官司開打
24:38 反壟斷是自廢武功?
28:11 Apple vs Epic:抽成大戰回顧
29:58 如何定義「社群壟斷市場」?
32:59 祖克柏有個大膽的想法
34:40 刪掉 Facebook 吧!
🎧 聽完這集,如果你也覺得 Meta 的這場危機不只是科技新聞,而是整個時代的縮影,歡迎留言告訴我:你最震驚的是哪一段?
🔗 《矽谷輕鬆談》一鍵收聽 ➡️ https://linktr.ee/jktech
你曾經是那種從小被說「很聰明」的小孩嗎?功課好、學得快、大家都說你將來會很有前途。
但長大後,卻常常覺得自己卡住、提不起勁、跟人也越來越難連結,最痛的是——你說不上為什麼。
這集我們聊聊:那些曾經是「資優生」的我們,為什麼會在長大之後迷惘、孤單,甚至對人生感到無能為力?
這集我們聊聊:
📌 為什麼「聰明」會變成一種束縛,而不是優勢?
📌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敢嘗試、不敢失敗?
📌 為什麼社交會變成一場「表現」而不是連結?
📌 為什麼理性分析,卻無法解開內在的痛苦?
📌 該怎麼放下「我必須很聰明」這個身份,重新出發?
00:00 開頭
01:10 為什麼聰明小孩長大後反而迷惘?
05:31 該怎麼辦?從放下「聰明」開始
07:21 個人感觸
08:28 為什麼我們會卡住?談談單一價值觀的影響
11:05 沒有探索自己的空間,會發生什麼事?
13:01 解法一:找回你的內在動機
14:13 解法二:把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只是結果
原文影片:https://youtu.be/U4PsIm9dDvs
🎧 聽完這集,如果你覺得某一句話特別打中你,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是不是也曾經是那個「被看好」的小孩,卻在長大後搞不清楚該往哪走?
🔗 《矽谷輕鬆談》一鍵收聽 ➡️ https://linktr.ee/jktech
📣 本集感謝《天下雜誌》贊助
想快速掌握每天的財經、科技、管理重點?我最近體驗了《天下每日報》App,覺得超適合像我們這種想吸收高品質內容、但沒時間每天刷一堆新聞的人。
每天 8 則精選新聞+深度解析,幾分鐘就能更新知識。還有仿真人語音可以邊走邊聽,資訊密度很高但吸收很輕鬆。
🎁 4/30 前使用《矽谷輕鬆談》專屬連結免費體驗 60 天(價值 NT$360),還有機會抽 AirPods 4!
大型語言模型到底會不會「思考」🧠?這次我們終於有機會一探究竟。Anthropic 發表兩篇突破性的研究,透過名為「電路追蹤(Circuit Tracing)」的方法,第一次打開了語言模型的腦袋,讓我們看到 Claude 是如何推理、做決策、甚至提前規劃答案。
這集我們聊聊:
📌 為什麼 LLM 這麼難解釋?
📌 MLP 到底在模型裡做了什麼?
📌 CLT 是怎麼繞過黑盒、還原語意電路?
📌 Claude 真的有「中間想法」還是只是唬人?
📌 未來會不會出現一個完全可控、可理解的 AI?
此外,當然也要來看一下Llama 4 的災難現場——表面 benchmark 飆高,實際上卻連 strawberry 都拼不對?Meta 說的和大家實際拿到的版本真的一樣嗎?ChatBot Arena 上測試的是誰?這場開源大戰背後,又藏了哪些沒說清楚的眉角🧐?
00:00 開頭
02:41 Llama 4 發表
05:42 實測翻車
09:42 測試版不等於開源版?
10:50 Meta 為何這麼趕?
12:27 LLM 可解釋性的困難
14:05 Claude 的思維過程
15:20 LLM 有計畫能力
17:57 技術細節
20:48 為何 LLM 是黑盒?
21:25 怎麼打開黑盒?
23:34 未來會有可解釋的 LLM?
26:13 結論:今天學到什麼?
🎧 聽完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你覺得語言模型真的「有在思考」嗎?Llama 4 的表現,有讓你失望嗎?
🔗 《矽谷輕鬆談》一鍵收聽 ➡️ https://linktr.ee/jktech
你有沒有想過,一間被 Apple 修理過、靠廣告起家的公司,為什麼現在拼命開源 AI 模型,還說這是對社會有益?
Meta 高調開源了 Llama 系列大型語言模型,號稱「免費給大家用」,但背後的故事遠比你想的複雜:
這不是送禮,這是一次搶佔未來平台主導權的戰略反擊。
從當年被 Apple ATT 政策斷掉廣告追蹤開始,Meta 就一直想擺脫「靠別人生態系吃飯」的宿命。現在到了 AI 世代,Mark Zuckerberg 選擇走開源路線,不只是工程文化,更是一場平台賽局的再下注。
這集帶你拆解這場開源操作背後的理想與盤算,包含:
📌 Meta 為什麼非開源不可?它真的學乖了嗎?
📌 Llama 為何用條件式授權,擋掉其他科技巨頭?
📌 DeepSeek 的技術為什麼讓 Llama 有點壓力?
📌 開源到底是利他、利己,還是兩者都是?
📌 這樣的策略,真的能讓 Meta 變成 AI 世界的 Android 嗎?
你不需要是工程師或產業分析師,也能聽懂這集,因為我會用最白話的方式拆解這場科技巨頭間的 AI 開源博弈、資料壟斷反擊戰,以及 Mark 如何把「被修理過的痛」,變成推開下一扇門的力氣。
🎧 聽完也歡迎留言告訴我:
你覺得 Meta 是在做公益?還是在打造自己的帝國?
🔗 《矽谷輕鬆談》一鍵收聽 ➡️ https://linktr.ee/jk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