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Music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22/v4/4f/2a/65/4f2a6550-8ce2-2306-2c58-731db09900c2/mza_7483111927228523924.jpeg/600x600bb.jpg
伊研相信
Eilly & Eric
188 episodes
3 days ago

每個周日2030(HKT),期待與各位暢談。
Youtube頻道:https://bit.ly/3pMaTbI

發刊辭
Eilly與Eric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Eilly接受社會科學的訓練,在香港接受教育,之後在英國深造。其後在烏克蘭、白羅斯、摩爾多亞及其他中亞地區工作、體驗生活。在日本、澳門等地區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後,最近在香港完成教學及學術研究任務,再赴英國定居。
Eric由小學至研究所均在香港就讀,現在仍然在自己唸大學時的學府繼續教學工作。
兩個有著不同學習經歷的人,面對相同的議題,會有著怎麼樣的思考、分析角度?
這個頻道,希望呈現在香港社會脈絡下,Eilly與Eric對家庭、學校及教育制度的觀察。結合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提出不同的角度,直接面向值得深思的議題,供大家討論。
為甚麼要談這些?因為本於研究,我們依然相信,依然盼望,最好的,尚未來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Education
Personal Journals,
Kids & Family,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伊研相信 is the property of Eilly & Eric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每個周日2030(HKT),期待與各位暢談。
Youtube頻道:https://bit.ly/3pMaTbI

發刊辭
Eilly與Eric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Eilly接受社會科學的訓練,在香港接受教育,之後在英國深造。其後在烏克蘭、白羅斯、摩爾多亞及其他中亞地區工作、體驗生活。在日本、澳門等地區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後,最近在香港完成教學及學術研究任務,再赴英國定居。
Eric由小學至研究所均在香港就讀,現在仍然在自己唸大學時的學府繼續教學工作。
兩個有著不同學習經歷的人,面對相同的議題,會有著怎麼樣的思考、分析角度?
這個頻道,希望呈現在香港社會脈絡下,Eilly與Eric對家庭、學校及教育制度的觀察。結合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提出不同的角度,直接面向值得深思的議題,供大家討論。
為甚麼要談這些?因為本於研究,我們依然相信,依然盼望,最好的,尚未來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Education
Personal Journals,
Kids & Family,
Society & Culture
https://image.firstory-cdn.me/Image/cl28y1fda1doc01w8gh3b2m7f/T8WkwFGkQW3M6GL2ZJ8zR.jpg
伊研相信第四季第19集:名之於實各有義類--由博士學生補習談起
伊研相信
1 hour 11 minutes
5 months ago
伊研相信第四季第19集:名之於實各有義類--由博士學生補習談起

白癡公主癡癡最喜歡哪種蘋果?

是「新」蘋果!全新 iPhone 17!

換iPhone 17 就到中華電信!舊換新現折2,000!

中華電信 大依蘇Ki!

網速超快 大依蘇Ki!

涵蓋第一 大依蘇Ki!

https://fstry.pse.is/8avtcd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名實從來應該相副
博士生的獨立研究能力從何而來
本周由此開始試著談教育、社會等方面的名實關係
#社會學
#教育
#家長教育


✅本集簡介:

1. **補習文化的反思**:

  • 補習在東亞社會已從「補不足」變成「競爭工具」。
  • 高等教育若仍需補習,反映教育制度的失效。


2. **高等教育的本質**:

  • 不應是延續中小學的學習方式,而是追求知識與批判思維。
  • 博士教育強調「原創性」與「研究能力」,不是為了職業證照。


3. **學術寫作與研究訓練**:

  • 真正的學術訓練應該是思考與整合,而非格式化操作。
  • 學術寫作應有邏輯、結構與論證,不能只是「shopping list」。


4. **文化差異與學術標準**:

  • 不同文化對學術寫作有不同理解,但仍需有基本的學術標準。
  • 學術不是權力的展現,而是知識的交流與建構。


5. **教育的終極目標**:

  • 教育應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裝備應對未來,而非僅為職業或收入。



⏱️ 00:00–00:50 開場與節目介紹

  • 主持人歡迎觀眾,介紹節目主題聚焦於教育與社會議題。
  • 鼓勵觀眾訂閱、留言、分享。


---

⏱️ 00:50–06:00 補習文化的起點與問題意識

  • 討論「為什麼要補習」的問題。
  • 補習在香港與東南亞的普遍性,與考試導向文化密切相關。
  • 補習不再只是補不足,而是變成「成績競賽」的工具。


---

⏱️ 06:00–15:00 高等教育與補習的矛盾

  • 高等教育應該是知識追求的過程,而非延續中小學的死記硬背。
  • 大學生若仍需補習,是否代表其不具備進入大學的基本能力?
  • 「Higher Education」不是「More Education」,而是更深層次的學術訓練與思辨。


---

⏱️ 15:00–25:00 碩士與博士教育的本質

  • 碩士學位(尤其是授課型)常被視為第二個學士,未必代表更高層次的學術能力。
  • 博士教育強調「originality」與「研究能力」,不是單純完成學位。
  • 博士研究應該是學術旅程的起點,而非終點。


---

⏱️ 25:00–35:00 學術研究與補習的界線

  • 真正的學術研究需要批判性思維與問題意識。
  • 找人「補習」寫論文,反映出對研究本質的誤解。
  • 學術指導(supervision)與補習(tutoring)應有明確區分。


---

⏱️ 35:00–50:00 教育制度與學術寫作的反思

  • 批評坊間「格式化」教學(如教你怎麼寫introduction、literature review等)過於技術化。
  • 真正的學術寫作應該是思考與整合的過程,而非填表式操作。
  • 學術寫作應有邏輯、結構與論證,而非僅僅模仿格式。


---

⏱️ 50:00–1:05:00 國際經驗與文化差異

  • 分享在東歐、日本等地的教學經驗。
  • 討論不同文化對學術寫作的理解與接受程度。
  • 強調學術標準應有一定的普世性,不能完全相對主義。


---

⏱️ 1:05:00–1:10:00 結語與下集預告

  • 強調教育的目的是裝備學生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 預告下集將延續「人生規劃與教育矛盾」的主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伊研相信

每個周日2030(HKT),期待與各位暢談。
Youtube頻道:https://bit.ly/3pMaTbI

發刊辭
Eilly與Eric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Eilly接受社會科學的訓練,在香港接受教育,之後在英國深造。其後在烏克蘭、白羅斯、摩爾多亞及其他中亞地區工作、體驗生活。在日本、澳門等地區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後,最近在香港完成教學及學術研究任務,再赴英國定居。
Eric由小學至研究所均在香港就讀,現在仍然在自己唸大學時的學府繼續教學工作。
兩個有著不同學習經歷的人,面對相同的議題,會有著怎麼樣的思考、分析角度?
這個頻道,希望呈現在香港社會脈絡下,Eilly與Eric對家庭、學校及教育制度的觀察。結合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提出不同的角度,直接面向值得深思的議題,供大家討論。
為甚麼要談這些?因為本於研究,我們依然相信,依然盼望,最好的,尚未來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