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國恨」這兩句,在現代經常被拿來諷刺「藝人無祖國」的現象,尤其音樂表演者特別容易被針對。關於這類的爭議,誰唱很重要,唱什麼也很重要。
我認為〈泊秦淮〉原詩是圍繞「唱什麼」而起的感悟。詩中後庭花指的是南朝陳的亡國之君─陳叔寶創作的舞曲《玉樹後庭花》。隋煬帝曾夢到跟陳後主一起觀賞陳後主寵妃張麗華舞《玉樹後庭花》的表演,在《隋遺錄》有相關的記載。連續跟幾個愛享樂的無能昏君扯上關係,後庭花自然成為了享樂誤國的文化象徵,在詩句中出現多半是為了勸諫喜愛歌舞無法自拔的帝王。
對晚唐的歌女來說,無論南朝陳的滅亡或隋的滅亡,都不是亡她的國,而且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需要「知亡國恨」並努力避免的不是商女,而是知識分子和掌權者。杜牧來到六朝舊都繁華處興起懷古之思,很單純地描述一個合情合理的現實,來表達自己的感嘆,言雖盡而意不止。
題外話,陳叔寶的創作能一路流傳到晚唐,詩作的內容姑且不論,音樂性應該是有抓到大眾的喜好,但是以六朝覆滅為代價讓他發揮天賦,值不值得就見仁見智了。而拿這首詩批評藝人則是誤用,完全扭曲了作者的原意。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