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願景定位:
共創圈致力於幫助超早期新創團隊與新創人才與傳統市場的對接,透過自媒體與社群力量,逐步建立一個以注重於凝選、啟發與媒合為核心價值的正向生態圈。
🧩 解決的核心痛點:
1.創業者與創新人才缺乏商業思維與資本市場的基礎知識,不明白投資人的需求與觀點。
2.團隊難以找到合適且經過驗證的人才與共同創辦人(Co-founder/夥伴)。
3.投資人的時間有限,沒有時間篩選合適的案源,也因為新創團隊基礎知識程度不一,增加溝通成本。
4.因為投資後項目眾多,投後管理上缺乏可信任的協助打理者與專案經理人,來協助管理自己投資的早期團隊。
📈 階段性戰略發展:
第1-5年:建立自媒體與私密社群
透過內容經營(Podcast、說書、訪談)建立個人品牌與吸引目標族群,穩定供給具有基礎商業知識與新創思維的創業家與人才。
私密社群以「凝選、啟發、媒合」為三大支柱:
A凝選:雖載體為自媒體,但強調以內容吸引合適的夥伴,自然篩選價值觀一致者一起共創。
B啟發:以線上讀書會、工作坊、實戰交流培養商業思維與一對一對談媒合,重於交流而不是教育。
C媒合:將創業者、新創人才與產業前輩、投資人進行有效且深的連結,而不是短期的利益交換。
第5-10年:成立不收會員費微營收增長的天使會
以社群中驗證過行為的團隊與人才為基底,建立一個良好的就業與投資社群,進而成立人數精簡但價值觀一致的生態系。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願景定位:
共創圈致力於幫助超早期新創團隊與新創人才與傳統市場的對接,透過自媒體與社群力量,逐步建立一個以注重於凝選、啟發與媒合為核心價值的正向生態圈。
🧩 解決的核心痛點:
1.創業者與創新人才缺乏商業思維與資本市場的基礎知識,不明白投資人的需求與觀點。
2.團隊難以找到合適且經過驗證的人才與共同創辦人(Co-founder/夥伴)。
3.投資人的時間有限,沒有時間篩選合適的案源,也因為新創團隊基礎知識程度不一,增加溝通成本。
4.因為投資後項目眾多,投後管理上缺乏可信任的協助打理者與專案經理人,來協助管理自己投資的早期團隊。
📈 階段性戰略發展:
第1-5年:建立自媒體與私密社群
透過內容經營(Podcast、說書、訪談)建立個人品牌與吸引目標族群,穩定供給具有基礎商業知識與新創思維的創業家與人才。
私密社群以「凝選、啟發、媒合」為三大支柱:
A凝選:雖載體為自媒體,但強調以內容吸引合適的夥伴,自然篩選價值觀一致者一起共創。
B啟發:以線上讀書會、工作坊、實戰交流培養商業思維與一對一對談媒合,重於交流而不是教育。
C媒合:將創業者、新創人才與產業前輩、投資人進行有效且深的連結,而不是短期的利益交換。
第5-10年:成立不收會員費微營收增長的天使會
以社群中驗證過行為的團隊與人才為基底,建立一個良好的就業與投資社群,進而成立人數精簡但價值觀一致的生態系。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最近,與夥伴共同錄製的Podcast節目終於上架了。
說到錄製節目的初衷,其實來自我們這一年經營線上讀書會的反思:
過去還待在新創圈的時候發現,台灣有不少創業者其實是「邊創邊學」,有些人在還沒理解基礎的股權、資本市場結與商業思維構之前,就已經全力投入創業這個大冒險。
而求職者也遇到相似的困境,求職者常常對於商業模式、產業趨勢,甚至資本市場的理解都有些缺乏,導致在職涯的選擇上也像是瞎子摸象。
所以共創圈的團隊們做了一場小小的實驗。
組了三個不同組成的小組,進行為期半年的讀書會測試。利用精實創業的原則,設計了一套有別於一般讀書會形式:
✅分批進行,同儕陪跑:一週一到兩個章節,不是一本書一個月,已養成閱讀與思考的習慣為原則。
✅輕裝上陣,已能夠持續為優先原則:不准簡報,只能用「三個重點+一個洞見」進行口頭分享;
✅對於不同的產業背景與身分的測試:進行不同身分與產業的比例分配的測試,嘗試不同產業的夥伴媒合在一起交流,同時也觀察這樣的共讀會對創業家、協槓者與上班族的幫助為何?
結果出乎意料。
有夥伴讀著讀著決定轉換創業方向;
有夥伴感嘆「早點看這些書就不會踩這麼多坑」,且從反思得到更多洞察。
有夥伴重新檢視自己還沒創業的構想,甚至有人因為社群人脈,進了 PE 機構工作。
夢想很性感,但現實是很骨感,過程中我們遇到很多挑戰,導致了我們暫緩了這樣的讀書會,但我們也學到了很多:
1️⃣ 創業家是最難以Routine參與社群的族群:
作為新創社群,創業家當然直覺會是我們的TA。但事實上,當創業家比例過高,因為本業繁忙,臨時出差與會議,就會讓小組無法正常運作。
2️⃣ 成員成長速度不同,是成長型社群最大的挑戰:
舊成員持續推進進度,然後當舊成員越來越成長,時間上也越來越少。招募新成員或許看起來可以解決,但實際上卻會發現新成員無法銜接現在進度,導致討論有些斷裂,以至於成員的體驗降低。
3️⃣ 成員的角色認知與期待,需要被重新對齊:
如果每個人參加社群的目的不同,沒有共識的參與只會造成消耗,要更加清楚地描繪進行的模式,讓參與的夥伴沒有心理落差,也要做好足夠的引導,讓參與者知道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加深參與者的連結感。
這半年讀書會雖然被迫結束,但這個 POC(Proof of Concept)也成為共創圈最有成效的一次探索。
而現在,我們把這段經驗延伸出三個新行動,最為我們下一步推進:
🎙 已錄的12 集說書 Podcast:預錄的說書節目,不只是複習,也讓新加入的夥伴能夠補上進度、碰撞觀點。
📖 讀書會改組:將讀書會改為週期制,每輪閱讀結束便進入下一階段,開啟新循環。成員可依自身節奏自由加入,不必線性跟進。
🌐 線下社群經營:上次最大的遺憾是我因工作被調到台南,導致社群的線下經營空窗。這次,會更重視實體連結,並且會設計Coffee chat的制度,確保加入的成員能夠與夥伴交流。
我們從來不覺得讀書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但在創業與職涯這條路上,至少,它讓我們能給我們機會去避開那些「還沒遇到之前不會意識到的坑」,就算有些坑中就是避不開,肯定是要跌跌看的,也讓我們在跌進去的當下,有一些逃出生天的方法。
Podcast 已經上線,預計每兩週一集。希望能陪更多人,在創業與職涯的路上,走得更穩一點。
最後,想要參加讀書會的夥伴也可以加小弟的IG or Linkedin 喔,我們可以聊聊!
請點下方連結私訊小弟:)
Luke Huang https://linktr.ee/lukefarfreer
感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