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集請嚟 江大惠師兄(1972/哲學) 同我哋傾偈。
江師兄畢業後遠赴海外深造,返到母校任教,服務中大一生,直至退休。🎓✨
佢會同我哋回顧中大點樣由三間書院組成,為何當初揀「聯邦制」📖,
以及點樣應對 富爾敦報告書(Fulton Report) 帶嚟嘅挑戰。⚖️
制度轉變之間,崇基如何堅守精神與特色?💡
而呢段歷史,又如何塑造今日書院制度嘅角色與定位?🏫
🎧 一齊聽下江師兄嘅分享!
今集我哋請嚟梁智瑋 Augustine(2018/信息工程) 🎓,同我哋分享佢喺「崇基六十五周年千人宴」籌委嘅一段難忘經歷。
從籌備到當日嘅盛況,背後有唔少汗水同歡笑,也留下好多難忘嘅片段和回憶。其中,一些大型模型嘅設計,更令唔同年代嘅校友驚嘆同學嘅創意、投入同能力❤️。透過呢次籌辦,見證咗崇基人之間嘅團結與熱情,同時喺過程中建立咗深厚嘅友誼,留下屬於青春與崇基嘅珍貴回憶✨。
今集請嚟 呂羅中師兄(1966 / 社會)同我哋分享佢喺崇基校園裏嘅點滴故事 📖;特別係同老師之間真摯又密切 🤝 嘅交流同互動。
佢回憶當年老師對學生嘅關懷與啟發,點樣透過日常相處,實踐崇基「全人教育」嘅精神 🌿。呢啲看似細微嘅片段 ❤️,其實深深影響咗佢日後嘅人生觀與工作方向,亦讓人再次體會到崇基校園中那份濃厚嘅人情味。
🎙️ 今集請嚟 侯運輝 校友(1972 經濟系)同我哋傾偈。
分享佢嘅崇基故事,喺崇基四年同老師嘅特別「遇見」🌟,點樣改變咗佢嘅人生——從受恩學生 🎓,到外國深造 ✈️,再走到成為律師 ⚖️、學長計劃導師、校友會主席,以及學院同中大校董,用行動實踐「受恩回饋」嘅信念 ❤️。
對佢而言,崇基係真實嘅社會縮影 🌏,有人情溫暖,也有各種角色同性格嘅人;最值得珍惜嘅,係一路走來嘅回憶與情誼 🤝。
今集我哋請嚟李廷烽校友(2019 英文)Ken,同我哋傾偈💬
「我哋係・馬料水・應林堂」—— 呢句聽落霸氣十足 💪,背後裝載嘅唔單止係一段趣事 😅,仲係宿生之間嘅兄弟情 🤝、歸屬感 🏠 同承擔精神。
由宵夜時被誤會成神秘組織 🌙,到宿舍兄弟並肩走過嘅青春歲月 🏃♂️🏃♀️,Ken 帶我哋重溫應林堂嘅點滴,見證馬料水宿舍文化點樣代代相傳 🔥,成為崇基精神不可或缺嘅一部份。
今集請嚟 張麗玲 Winnie 校友(1975/英文) 同我哋傾偈✨ 張校友當年係中學預科班嘅高材生📚,佢點解放棄入香港大學🎓,最終選讀崇基呢?🤔 佢口中嘅「四年大宴」🍽️,全天候自助餐🍴,又有何所指呢? 上體育課🏃♀️,又有咩特別經歷? 不如我哋一齊聽吓佢嘅分享💛,聽吓佢嘅崇基故事📖!
🎙️ 今集我哋請到 何慧心 Michelle(2017/建築) 同我哋傾偈。佢係新書 《香港戰後建築檔案》 📖 嘅作者之一,與團隊花三年時間,搜集1950至1980年代戰後香港建築嘅珍貴資料,從檔案館🏫到校園,重現香港城市文化嘅發展。
📍 當中亦包括 崇基早期建築群。今次,我哋將跟隨 Michelle 嘅專業視角 👀,以聲音導航 🔊,重新認識這些建築背後嘅特色與故事,用另一種角度欣賞我哋的校園建築。
今集嘉賓呂羅中校友(1966/社會)帶我哋返到1964年🫧當年社會及社工系同學👥為籌募助學金 💰竟然決定挑戰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一手策劃並公演《紅樓夢》🎭📖 場地仲要係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 由選劇、排練、推廣到售票 🎟️每個環節都親力親為,時間緊迫、資源有限,但他們憑著熱誠與團結,喺壓力中築起夢想 💡喺舞台上留下青春的印記 ✨ 今日難以想像,當年佢卻真的做到了。 🌱
今集我哋請嚟 🎓 陳羅以校友(1991/Part-time Degree Programme)同我哋傾偈💬 當年佢一邊工作👔一邊讀書 📖為咗學位試,曾經匿埋喺音樂系圖書館 🎼等閂門後通宵苦讀 🌙 作為兼讀生 🕰️佢冇鬆懈 👊🏼默默走過一段無人喝采的讀書路🛣️佢主修管風琴 🎹後來更成為崇基禮拜堂管風琴手 ⛪以音樂回饋母校❤️從學生身分延續到事奉崗位💪🏼她的故事📖是關於音樂、堅持 🎵,以及對崇基的一份情 💛
🎙️ 今集請嚟 李廷峰校友(2019 英文),阿Ken 同我哋傾偈。
喺崇基 Ocamp 嘅多年傳統入面,有個角色叫「上山大佬」⛰️🔥係帶領新生衝出書院 🏫、上山比拼 💪、喊口號 🗣️、爭榮譽 🏆 嘅靈魂人物。多年嚟,是活動中重要嘅一份子 💼
阿Ken 同我哋分享,佢擔當上山大佬嘅親身經歷 👣,亦講述近年同學們喺 Ocamp 嘅組織力 🧠、投入度 💥 同創意安排 💡,令人非常驚喜同欣賞 ✨。亦見證住崇基精神點樣一代傳一代 🔁,延續互相承擔、團結合作嘅精神 🤝💛
🎙️ 今集我哋繼續同陳尹瑩師姐(1960/ 數學)傾偈,分享她走出崇基後,作為修女在美國展開全新生活。🙏🏻 崇基畢業後,她踏上修道之路,一步一步發展成為傑出嘅劇作家與藝術家。🎨 一段段奇妙嘅安排,加上個人嘅努力同堅持,讓她編寫出一部屬於自己、真摯而獨特嘅人生劇本。🎓 這條由崇基校園延伸出去的生命道路,又為她,亦為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啟發與思考?
🎙️ 今集我哋好開心可以同陳尹瑩師姐(1960/ 數學)傾偈!📚 60年代的香港,女生讀書係出路,定只係一種奢望?👧🏻 陳師姐係首批走進馬料水校園的崇基學生,成績優異,卻深受家庭與社會期望的拉扯。⛪ 今集,我哋聽她細說五六十年代的崇基歲月,如何從讀書少女,走上修道與藝術之路。🎭 在一個人生劇本似乎早被寫好的年代,她又點樣走出一條屬於自己嘅不一樣人生?
今集我哋請嚟黃德基 (2018/ 音樂 ) 🎼,分享佢喺英國升學、工作嘅經歷同心路歷程🛣️完成碩士課程之後,佢留喺當地繼續發展,一邊生活、一邊摸索、喺異地生活嘅點滴之中,經歷適應同反思 🛤️一齊聽吓佢點樣一步一步成長,活出屬於自己嘅節奏同方向 ✨🎧
今集請嚟黃子宴校友(2024/ 工商管理)🎓同我哋傾偈,分享佢同幾位崇基同學一齊設計同製作「崇基人」T恤 👕 嘅經歷。由構思 💡、設計 ✍️、製作 🧵到推廣 📢、銷售 💰,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亦係學習嘅機會 📚。
呢次經歷令佢哋喺實踐中體會到團隊合作 🤝、溝通 🗣️同策劃 📋 嘅重要,亦開始思考「崇基人」可以有幾多種可能 ✨一齊聽吓佢哋點樣喺過程中成長 🌱,摸索屬於自己嘅學習節奏 🎧!
崇基人傾吓偈
你可曾想像,崇基成位初期會係點樣?🤔今集我哋請嚟余覺湛師兄(54-56/ 經濟)同我哋分享佢在他當年就讀時嘅校園點滴。從書院初創時期的學習環境🌱上課模式📚同學面前嘅挑戰🤔以至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都一一娓娓道來,這不單是珍貴的口述歷史,更是跨越時代的見證與傳承。
今集我哋邀請到 梁智仁 Atlantis (2024/ 歷史) 同我哋分享佢點樣由不情不願入讀😤 到被校園氛圍感動😳 最後仲以崇基歷史作為畢業專題研究 ✍️ 喺佢眼中👀崇基唔只係一間學院🚍 而係一個充滿大愛同人情味嘅地方 💒❤️由抗拒到投入🧐再談到傳承—— 佢走過一段屬於自己嘅成長旅程🛣️你,又會唔會有共鳴?💭🤔
今集請嚟彭嘉麗 Karey 🎓(2018 宗教研究)校友同我哋傾偈!佢原本只係想喺大學多啲體驗✨,點知由做宿舍堂主 🏠 開始,一步步走上暑期交流 ✈️、海外工作實習 💼同交換生🌍最後仲機緣巧合,成為學院職員 🏫!
書院生活 📚,原來有咁多可能🌱。
你又參加過書院啲咩活動?又邊一段最令你難忘?💭
🎙️劉建婷 Gladys (1992/ 音樂系) 係一位資深電台節目主持人 📻 讀書時已在電台節目中擔任訪問嘉賓及樂評工作 💬🎧 主副修點樣無心插柳🎙️🎶 變成事業起點?🤔 校園生活中遇到的人與事👥 又點樣造就今天的自己?😮 今集我哋三位業餘傾偈人💬,首度對談真·電台主持🎙️又擦出幾多崇基人微妙又親切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