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News
Sports
TV & Film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Podjoint Logo
US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64/d5/7d/64d57d04-251e-0286-80e1-fcf4cc51d343/mza_16349519989542862056.jpg/600x600bb.jpg
使命門徒
世界華福中心CCCOWE
234 episodes
Few seconds ago
🎙️嘉賓:張健聰牧師(沙巴神學院) Q:大任命,如何連結生態與教會使命? A:我們常談大使命與大誡命,卻容易忽略神託付我們修理看守大自然的職責。張牧師陪我們重拾這分創造美善的大任命。 1. ⁠⁠生態:遇見神與鄰舍的公共領域 在東馬沙巴,走進神所創造的山林海洋,不僅能療癒身心、親近神,也讓我們謙卑向原住民學習對土地的敬畏與珍惜,發現生態正是連結彼此最大的公共領域。 2.⁠⁠ 從生態關懷出發的整全使命 當我們向原住民教會學習如何愛護土地時,就有機會彼此服事、成為夥伴,這更新我們的宣教策略與神學教育:不只看重增長,更要培育出在本地守護生態的傳道人,讓教會就地活出公共影響力。 「大任命」更新我們對整全使命的理解,呼召我們在彼此相愛中,學習照顧與呵護神創造的生態,見證福音的美善。 Q:跨文化合作,一起吃飯為何重要? A:「最難開的會,就是誤會!」跨文化關係最常因語言、觀念差異而卡關!所以在東馬,華人與原住民教會每逢豐收節聯合崇拜後,最重要的就是「一起吃飯」。飯桌是一...
Show more...
Christianity
Religion & Spirituality,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使命門徒 is the property of 世界華福中心CCCOWE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嘉賓:張健聰牧師(沙巴神學院) Q:大任命,如何連結生態與教會使命? A:我們常談大使命與大誡命,卻容易忽略神託付我們修理看守大自然的職責。張牧師陪我們重拾這分創造美善的大任命。 1. ⁠⁠生態:遇見神與鄰舍的公共領域 在東馬沙巴,走進神所創造的山林海洋,不僅能療癒身心、親近神,也讓我們謙卑向原住民學習對土地的敬畏與珍惜,發現生態正是連結彼此最大的公共領域。 2.⁠⁠ 從生態關懷出發的整全使命 當我們向原住民教會學習如何愛護土地時,就有機會彼此服事、成為夥伴,這更新我們的宣教策略與神學教育:不只看重增長,更要培育出在本地守護生態的傳道人,讓教會就地活出公共影響力。 「大任命」更新我們對整全使命的理解,呼召我們在彼此相愛中,學習照顧與呵護神創造的生態,見證福音的美善。 Q:跨文化合作,一起吃飯為何重要? A:「最難開的會,就是誤會!」跨文化關係最常因語言、觀念差異而卡關!所以在東馬,華人與原住民教會每逢豐收節聯合崇拜後,最重要的就是「一起吃飯」。飯桌是一...
Show more...
Christianity
Religion & Spirituality,
Society & Culture
Episodes (20/234)
使命門徒
EP234|整全使命的在地實踐:從生態關懷到彼此款待《訪談馬來西亞張健聰牧師》
🎙️嘉賓:張健聰牧師(沙巴神學院) Q:大任命,如何連結生態與教會使命? A:我們常談大使命與大誡命,卻容易忽略神託付我們修理看守大自然的職責。張牧師陪我們重拾這分創造美善的大任命。 1. ⁠⁠生態:遇見神與鄰舍的公共領域 在東馬沙巴,走進神所創造的山林海洋,不僅能療癒身心、親近神,也讓我們謙卑向原住民學習對土地的敬畏與珍惜,發現生態正是連結彼此最大的公共領域。 2.⁠⁠ 從生態關懷出發的整全使命 當我們向原住民教會學習如何愛護土地時,就有機會彼此服事、成為夥伴,這更新我們的宣教策略與神學教育:不只看重增長,更要培育出在本地守護生態的傳道人,讓教會就地活出公共影響力。 「大任命」更新我們對整全使命的理解,呼召我們在彼此相愛中,學習照顧與呵護神創造的生態,見證福音的美善。 Q:跨文化合作,一起吃飯為何重要? A:「最難開的會,就是誤會!」跨文化關係最常因語言、觀念差異而卡關!所以在東馬,華人與原住民教會每逢豐收節聯合崇拜後,最重要的就是「一起吃飯」。飯桌是一...
Show more...
5 days ago
47 minutes

使命門徒
【粵語】EP233|使命驅動的逆轉之路:教會更新與復興《訪談香港游淑儀牧師》
🎙️嘉賓:游淑儀牧師 (香港宣道會屯門堂) Q:為何關注教會停滯和逆轉? A:關注教會停滯與復興,是因深信教會應是神的見證與榮耀所在,絕不應長期停滯不前。游淑儀牧師多年牧養過程中親歷種種挑戰,並發現許多教會雖努力卻難以突破。因此她進行在這方面的研究,追蹤在過去多年曾經下滑後實現逆轉的堂會,找出影響關鍵。 游牧師特別強調信徒缺乏動力裝備、疏於團契生活等問題,若能由使命驅動重新啟動裝備與參與,逆轉就有可能發生,這亦成為她研究的動機與實踐基礎。 Q:如何實踐使命驅動模式? A:關鍵在於「使命塑造教會」,而非「教會安排使命」。游牧師重視小組與課程深化,配合講座、生命對談等多元形式。透過系統化查經與門訓,幫助信徒成長。服事不是制度性任務,而是從興趣、熱枕和恩賜延伸出的獻上。牧者需作出相應的支援系統,引導信徒將恩賜與生命交給神使用,以使命驅動教會更新。 💬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vNkxWcYknqgPV4Mo8 📚延伸資源💡 1. 《教會要消「滯」:10大轉化復興良方》,游淑儀著,宣道傳意及...
Show more...
1 week ago
1 hour 4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32|「禱告是我唯一的寶貝」:壓力中活出僕人領袖的力量《訪談台灣徐光宇長老》
🎙️嘉賓:徐光宇長老(台北松山長老教會) 本集嘉賓徐光宇長老,曾任統一星巴克兩岸總經理,長年在高壓管理現場實踐僕人領導,如今投入教會服事。 Q:當工作目標沒有達成時,該怎麼辦? A:面對多方的期待與未達標的壓力,徐光宇長老坦言需要面對心中的忙亂,然而,僕人領導學引導我們誠實承擔。失敗時我們可以選擇開誠布公,與團隊一起正視差距、修正方向。因為,僕人領袖不會迴避績效的檢視,反而,我們持續學習如何在服事團隊與達成目標間尋求平衡,在張力中保持誠實謙卑,勇敢地負起責任。 Q:為什麼禱告是我們「唯一的寶貝」? A:禱告不是趨吉避凶的手段,而是確認我們與天父關係的行動,徐長老與我們一起探索禱告真諦,進入與主的真實關係。 1.⁠⁠每天靈修的目的:活在關係中 徐長老分享禱告生活的轉捩點:當靈修不再是為了研讀知識,而是單純為與神建立連結時,一切都更新了。原來靈修是要讓我們每天都活在與天父的關係與互動中。 2.⁠⁠在挑戰壓力中禱告:經歷天父同在 禱告不能免除我們的壓力與挑戰,卻能在風浪...
Show more...
1 week ago
50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31|與其等人來,不如我們去:重連青年世代的信仰斷點《訪談台灣吳必然牧師》
🎙️嘉賓:吳必然牧師(台北樣教會) Q:青年世代的信仰到底斷在哪裡? A:當教會的青年在大學、就業、成家這三個轉折後,悄悄地消失。吳必然牧師帶領我們正視溝通失效與歸屬感的危機。 1.⁠⁠ 看見「信仰斷裂」的現場 青年在追尋自由、忙於工作、承受家庭壓力的路上,逐漸和教會疏遠。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卻沒有人同行。我們若只守在原地,將錯失陪伴彼此走過掙扎的機會。 2.⁠⁠ 歸屬與意義感的雙重失聯 當青年問:「我去教會幹嘛?」其實是因為歸屬感與注意力已全面轉移到線上,我們需要學習用更貼近的語言,與青年一起面對孤獨、社群焦慮(如FOMO)與社會正義等他們正在經歷、真正關心的議題。 我們願意正視青年的信仰斷點,開始反思並更新自己的語言與溝通方式,好在斷裂處成為橋樑、與青年在基督裡重新連結。 Q:教會如何重新進入青年的生活現場? A:吳牧師提醒,在邀請青年「來」之前,教會要先勇敢地「去」!帶著實驗與冒險的心,創造接觸的機會。比如舉辦一場午餐聚會,主動走進職場、校園,或把主日設計成對話式...
Show more...
2 weeks ago
59 minutes

使命門徒
【粵語】EP230|無疆界的信仰:從香港到多倫多的信仰實踐《訪談香港陳國雄博士》
🎙️嘉賓:陳國雄博士(加拿大 Business with Higher Purpose) Q:什麼是 Business With Higher Purpose? A:這是一個網絡平台,連結商界和信仰,強調企業除盈利外要追求更高價值。透過價值觀溝通,幫助中小企以永續及關懷社會的角度經營,實踐信仰在職場的影響力。 Q:香港與加拿大教會氛圍有何差異? A:加拿大華人教會保留移民年代的傳統,較保守;香港教會變化快、面對新挑戰。兩地都需跨越隔閡、建立「無疆界」的連結,讓福音和價值觀祝福更多社群。 💬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vNkxWcYknqgPV4Mo8 Support the show
Show more...
3 weeks ago
35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29|傳承一本「活」的聖經:從抄本差異到譯本選擇《訪談荷蘭蟻安廷老師》
🎙️嘉賓:蟻安廷老師(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 Q:經文鑑別學,如何堅固聖經權威? A:聖經的權威奠基於上帝在歷史中的信實護理。蟻安廷老師分享,誠實面對抄本差異,更能顯出上帝話語的真實與可靠。 1. ⁠⁠誠實面對抄本差異 聖經不是本「從天掉下來」的書,而是經過上千年信徒手抄、整理。而經文鑑別學細緻比對眾多手抄本,勾勒出聖經流傳的軌跡,即使有差異,卻保持高度一致性。 2. ⁠⁠看見上帝在歷史中的奇妙護理 近五千份新約抄本的存在,顯明早期教會對使徒教導的極度珍視。抄本間的差異與註記,是歷代聖徒留下的信仰筆記,讓我們窺見,當時信徒在艱困的條件下,是何等認真地研讀並傳承上帝的話語。 經文鑑別學深化我們的信仰,讓我們明白抄本差異非但不是聖經權威的威脅,反而是上帝在歷史中護理祂話語的安穩印記。 Q:和合本如何引導我們選擇聖經譯本? A:和合本是華人教會百年來的合一見證,也是我們共同的語言。它原初就針對不同群體準備了文理、官話等多種譯本。今天,面對承襲和合本、意譯、直譯等豐富的選擇,我...
Show more...
3 weeks ago
54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28|當努力過後卻沒有回報:在過勞與孤單中抱緊上帝《訪談香港潘正行牧師》
🎙️嘉賓:潘正行牧師(聖公會聖約翰座堂) Q:當努力不一定有回報時,該怎麼辦? A:潘牧師觀察到,在這個價值浮動、新舊思維衝突的時代中,當努力未見回報,我們不僅失落,身分認同也隨之動搖。然而,我們真實的身份是上帝的兒女,這是在基督裡所賜予、永不動搖的根基。正因為這身分無法靠努力賺取,才能將我們從績效與尋求認同的壓力中真正釋放出來,進入安息,蒙受恩典的更新。 Q:如何在過勞與孤單中抱緊上帝? A:過勞與孤單不只是個人困擾,更是我們整個世代正面對的挑戰。因此潘牧師邀請我們踏上一條安息與連結的歸心之路。 1.⁠⁠安息是神的禮物,不是績效工具 安息不是為了做更多工作,安息本身就是目的。潘牧師帶我們回歸創造神學,看見安息是上帝賜下的第一份禮物,是讓我們可以停下來,享受與祂連結的神聖特權。 2.⁠⁠獨處是靈命操練,能助轉化恐懼 孤單(Loneliness)驅使我們耗盡心力社交,卻仍是空虛;但我們看見主耶穌的榜樣:獨處(Solitude)能幫助我們誠實面對神與...
Show more...
1 month ago
49 minutes

使命門徒
【粵語】EP227|香港教會普查:數據背後的挑戰與機遇《訪談香港梁國全傳道》
🎙️嘉賓:梁國全傳道(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Q:香港教會目前面對哪些挑戰? A:香港教會正面對會友流失、牧養不足與信徒靈性情緒健康等挑戰。自2009年以來,教會增長放緩,三屆普查流失率均超過27%。青年因失望或缺乏關懷離堂,加上教會過度重外在事工,忽視內部牧養,導致壓力上升。教牧流動亦影響穩定性。教會須回應時代,重建內部關係與靈性關懷,邁向健康未來。 Q:有什麼想對華人信徒說的? A:梁傳道分享香港教會的挑戰,強調全球信徒和教牧在神國內彼此支持。他提醒我們在困境中回到神的心意,活出基督的福音;鼓勵年輕人接納年長者,也勉勵教會謙卑前行。基督徒生命應精彩,苦難正是更新之道,使我們更親近神。 💬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vNkxWcYknqgPV4Mo8 Support the show
Show more...
1 month ago
58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26|當職場不只是禾場:活出神國價值觀的雙職實踐《訪談馬來西亞廖振華(Andy Liau)牧師》
🎙️嘉賓:廖振華(Andy Liau)牧師(The Well Church 亞庇活井教會) Q:職場為何不該只是傳福音的「禾場」? A:「禾場思維」看重搶救靈魂,這極其寶貴,但神對職場的心意卻不止於此。回到創世記,職場本是神國度的延伸,是我們活出神兒女身份、參與治理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將神國價值觀(如登山寶訓的八福)落實在職場,透過智慧的人際互動和專業的決策與執行等,漸漸「贖回」神對職場原有的設計,帶出國度的美善。 Q:教會和職場有辦法共生嗎?怎麼做? A:教會要與職場共生,Andy 以雙職牧者的觀點與我們分享兩個實踐原則: 1.⁠⁠金流單向,界線分明 組織與財務的界線必須清楚:生意盈餘可以奉獻支持教會,但教會資金絕不反向補貼生意。這樣單向的金流,促使我們在市場上站穩腳步,更確保事工健康。教會與職場之間的界線要清晰,才能彼此成全。 2.⁠⁠職場門訓,團隊互補 雙職本身就是個真實的門訓場域。在生意與牧養的兩難取捨中,我們學習付代價、承擔後果。同時,年輕同工能透過職場獲得經濟保障,也能接受神學裝備;當有人需服事或進修時,其他同工會主動分擔,慢慢建立起互補...
Show more...
1 month ago
56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25|平均年齡 23 歲的教會?!歸屬感,是門訓的起點!《訪談新加坡 Pastor Fifi 》
🎙️嘉賓:Pastor Fifi(新加坡神之心教會) Q:如何塑造以歸屬感為核心的門訓? A:傳統門訓看重標準,達標後才賦予服事資格;但神之心教會讓我們看見,接納與陪伴所帶來的歸屬感才是門訓的起點。 1.⁠ ⁠由「審核」轉向「邀請」 以歸屬感為核心的門訓,會主動邀請年輕人進入群體,從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小服事開始,讓他們在被接納的安全感中,慢慢建立自信,逐步深入參與教會生活。 2.⁠ ⁠一對一生活陪伴,建立深度關係 真正有效的門訓,無法只靠大型聚會,而是來自個人化的深度陪伴。當我們主動關心年輕人的學業、家庭與生活細節時,他們會真實感到「有人在乎我」,進而敞開心門,讓屬靈生命在互信的關係中成長。 讓我們從真誠的關懷與同行開始,以歸屬感重塑教會門訓文化,讓教會成為年輕人真正認同的家。 Q:如何突破世代隔閡,進行有效溝通? A:年輕人在家裡、在學校已經聽夠了糾正。在教會,我們可以練習在每一次糾正前,先存入十次真誠的讚美,讓提醒被視為愛,而非論斷。我們更可以成為學習者,向他們請教我們不懂的事,給予他們發言權、投票權,甚至是否決權。當我們這樣與年輕人互動,他們才會信任我們,...
Show more...
1 month ago
52 minutes

使命門徒
【粵語】EP224|使命門徒 Podcast(粵語版)的誕生《香港主持人:司徒永富博士、陳敏斯教授對談》
🎙️主持人:司徒永富博士(世界華福中心常委會)、陳敏斯教授(城市轉化學院) Q:兩位主持人與「華福」的淵源是什麼? A1:Ricky 回應華福前主席蔡元雲醫生「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的異象,深信各行各業皆為宣教禾場。他深感華福不只是提供資訊的平台,更是一個連結全球華人信徒、共同為福音使命同行的網絡。因着這份呼召與異象,他決定承擔華福常委會主席一職,願與眾教會一同推動全球華人宣教運動。 A2:Natalie 對董牧師的認識來自他在實踐神學的著作,十分欣賞他的謙和、學養、積極尋求對話和聆聽的素質。華福願意將領導傳承給年輕一代的開放態度,讓她得到很大的鼓勵、並充滿希望。因此當生命師傅Ricky 邀請她加入常委會時,便欣然答應,並期望能帶出更多女性和年輕人的聲音。 Q:為什麼要有粵語版? 可期待什麼? A:這是一個專為粵語群體打造的Podcast,連結這個語系的使命門徒,讓他們更投入地參與。未來兩位主持人將採取「分路」的形式,邀請來自不同地區、領域的嘉賓對話。他們也特別強調聆聽、對話和共創的精神,不但開啟大家的眼界,更建立友誼,以共尋主意(主的意思),作一個真...
Show more...
1 month ago
35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23 平凡工作的神聖價值:在職場壓力中整合信仰《董家驊牧師受訪於 Kent 》
🎙️主持人:楊業寬(Kent)牧師(巴色會吉隆坡堂) 🎙️嘉賓:董家驊牧師(世界華福中心) Q:如何在每份工作中活出神的心意? A:我們常以為,在職場為主作見證是精英的專利,但董牧師分享,每一份工作,都蘊藏著活出神心意的契機。 1.⁠⁠重新定義職場身份 聖經所定義的工作,是一份管理、看守的責任,不限於有薪職位。不論照顧家庭或基層崗位,都是神所託付的工作,我們在其中承擔著與神一同創造美善的大任命。 2.⁠ ⁠在限制中持守美善 當身處灰色地帶,我們可以選擇不作惡、不附和,這種消極中的積極行動,能讓邪惡不擴大,這也是一種創造美善的行動。即便無法改變環境,我們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底線、維護公義,成為祝福。 我們願意用神的眼光來看自己的身份和工作,在各自的崗位忠心回應呼召,讓看似平凡的工作成為日常生活中的生命見證。 Q:在高壓職場,怎麼整合我們的信仰? A:面對高壓的工作,靈性操練是我們調整節奏的重要工具,例如在情緒衝擊的當下,我們可以操練簡短的「暫停」,利用去洗手間或午休,創造一個重新對準上帝的空間,並透過這五個問題:「發生了什麼事?我...
Show more...
1 month ago
36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22 新加坡華人教會30年省思:從增長瓶頸到世代傳承《訪談新加坡蘇立忠牧師》
🎙️嘉賓:蘇立忠牧師(基督教新加坡生命堂 Singapore Life Church) Q:新加坡華人教會的發展與挑戰爲何? A:新加坡教會曾因靈恩更新與小組化,經歷三十年的快速增長;然而近十年,成長普遍來到高原期,我們欣慰有更多人信主,但也必須正視青年世代流失、長輩增多的現實挑戰。蘇牧師提醒,正因身處高度世俗化的社會,我們更需在職場中活出見證、在多元議題上學習對話,好突破社會參與的失語,真正讓信仰與生活同行。 Q:什麼是以終為始的傳承智慧? A:當教會增長停滯,年輕世代流失,健康的傳承與轉型刻不容緩,蘇立忠牧師與我們分享「以終為始」的傳承智慧。 1.⁠ ⁠交棒者的胸襟:接受自身有限 我們從事奉之初就牢記:上帝給的權柄,是為了更好地服事,而非據為己有。因此,真正的成功,不是在位時的成就,更是下一代能在健康的基礎上,走得更遠。 2.⁠ 團隊的共識:妥善規劃與公開交接 傳承是項團隊任務,我們需要建立共識,為卸任者規劃有尊嚴的新角色與生活保障,也需要接棒者以尊重贏得信任。當我們公開交接、彼此尊榮,不僅能化解卸任...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5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21 世代交替後的創新出版:用閱讀委身福音預工與牧養《訪談台灣張家銘弟兄》
🎙️嘉賓:張家銘弟兄(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Q:如何在世代交替中走出創新活路? A:家族出版社的轉型背後,是世代間的磨合。從沒有網路到今日的物聯網時代,張家銘弟兄在經營理念上與父親幾經拉扯,在掙扎中禱告尋求從神而來的智慧。在上一代決定放手成全後,他看見福音預工的需要,帶領出版社轉型,並以創新的設計與行銷,專注於出版跨越信仰圍牆的內容,激勵我們勇於承接,也敢於改變。 Q:如何用閱讀來進行牧養與福音預工? A:在這個資訊碎片化的時代,深度閱讀越顯重要,張家銘弟兄以此為使命,推動牧養與福音預工的新路徑。 1.⁠ ⁠以內容為本,回應人心渴望 格子外面堅持出版蘊含信仰核心、貼近生活的書籍。這些書籍不僅為基督徒而寫,更願成為慕道友的橋樑。透過日常議題,讓信仰價值自然流露,回應人心的渴望。 2.⁠ ⁠創新工具,賦能牧養領袖 出版社積極製作「讀書會懶人包」,為牧者和小組長預備重點摘錄與討論題目,降低我們預備讀書會的壓力,引導願意嘗試的信徒和慕道友加入群體的討論,開啟深度閱讀的旅程,好一起經歷信仰的更...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8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20 別讓年輕人帶著疑問離開:AI 時代下的護教新契機《訪談香港駱德恩老師》
🎙️嘉賓:駱德恩老師(香港浸會大學) Q:如何不讓年輕人帶著疑問離開教會? A:我們常誤解護教是為了辯個輸贏,但駱老師讓我們看見,護教的核心是牧養,是陪伴那些真心尋求的人一起找到解答。 1. 珍惜理性對話,破除速食信仰 現代年輕人面臨科學主義、實證主義、進化論、苦難等信仰挑戰,我們若想開啟扎實的陪伴,需要重拾基督信仰可思辨、可檢驗的根基,珍惜與彼此對話的機會。 2. 善用邏輯與感官經驗,看重神的話 護教學提供我們豐富的資源,我們可以運用邏輯與感官經驗來推論,也能誠實檢視彼此的預設,讓有效溝通引導我們回到聖經。除了優質的學術研究,我們也需要有人居中轉譯,並在群體中持續對話。 我們願意正視年輕世代的提問,為下一代建立一個不僅能感受愛與溫度,更能兼顧思想深度、安放理性與疑問的屬靈家園。 Q:科技與 AI 何以成為護教的新契機? A:許多人憂心 AI 將衝擊信仰,然而駱老師卻視其為一個前所未有的禾場,因為 AI 的反饋,取決於我們提供的資料。我們若是能在其中建構優質的內容,當未來世代在尋求答...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8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19 讓家成為事奉的安穩港灣:編織服事者生命的防護網《董家驊牧師受訪於程林真兒博士》
🎙️嘉賓:董家驊牧師(世界華福中心) Q:如何化解事奉和家庭之間的張力? A:事奉與家庭間的張力,不只是時間分配的難題,董家驊牧師分享,唯有重新認識家庭的屬靈地位,才能走出惡性循環。 1. 重塑呼召:家庭關係是事奉的根基 當我們領悟到,經營家庭關係本身就是上帝呼召的一部分時,我們便開始將家庭從與事奉競爭的對象,轉變為事奉的根基。 2. 對話陪伴:刻意經營與雙向聆聽 無論是精心安排的夫妻早午餐,還是飯後與孩子在河邊散步,我們練習成為開啟雙向溝通的聆聽者,在不設限的對話中,真正進入家人的內心世界,深化與彼此的連結,好讓家成為重新得力的安穩港灣。 在恩典中修復與經營家庭關係,是整全事奉的核心,我們願意在日常的聆聽與陪伴中,活出內外一致的真實生命。 Q:如何超越傳福音與社會參與的對立? A:我們無法單靠意志力來抵擋情慾的試探、名聲的虛榮、與同儕間的嫉妒,所以需要編織一張健康的生命防護網來面對。這防護網始於對神全然的誠實,並延伸至與屬靈同伴、導師和團隊的問責關係。它要求我們有智慧地敞開,讓生命能在群體中被守望。這樣的操練,幫助我...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8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18 學習吃好一頓「福音飯」:成為餐廳裡的使命門徒《訪談美國林慧中牧師》
🎙️嘉賓:林慧中牧師(世界餐福事工聯會) Q:餐飲業怎麼讓我們重學傳福音? A:在餐廳的熱鬧榮景背後,是一個被高壓與身心耗損所困的群體。他們生命的掙扎,挑戰了我們熟悉的傳福音模式。 1.⁠ ⁠次序的顛覆:「關係」先於「認知」 傳統的福音策略是「先認知,後經驗」,但那在這裡行不通;要對信仰產生好感,他們需要觀察到基督徒具體友善的言行,觀感轉變後,才有機會連結、建立關係。 2.⁠ ⁠模式的轉向:從「來」到「去」 教會「來來來」的邀請,對他們是沉重負擔,但餐飲業讓我們重拾「去去去」的大使命、主動走進他們的廚房與飯廳,在這裡,一個生命的改變,勝過千言萬語。 在「行規義氣」的信任中,餐廳裡的弟兄姊妹所活出的生命見證,形成了一種新文化,吸引著同行靠近、學習,也引導我們回到扎實的陪伴與福音的真誠美善當中。 Q:如何吃好一頓「福音飯」? A:要吃好一頓「福音飯」,我們首先要放下「顧客最大」的消費心態、學習用基督的眼光,去看見服務人員的辛勞與需要。因為他們極其善於「讀人」,一份發自內心的關懷,遠勝任何話術。用餐時,我們帶著建立關係的期待,...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4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17 讓使命不再割裂:重探《洛桑信約》與被罪者《訪談自香港移居台灣的邢福增教授》
🎙️嘉賓:邢福增老師(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Q:為何我們需要「被罪者」的思考視角? A:我們深知,人是得罪神的「罪人」,這是福音的起點,然而,我們卻常忽略,人同時也是被罪惡深深壓傷的「被罪者」(the sinned-against)。這個視角,讓我們正視社會中使人受害的罪惡結構,並在其中回應主對公義的呼召。我們看見,永活的福音所帶來永恆的救贖,需要在此刻觸及、釋放在壓迫中無聲吶喊的生命。 Q:如何超越傳福音與社會參與的對立? A:當我們戴上「被罪者」這副新眼鏡,就能慢慢看見傳福音與社會行動其實是整全使命的一體兩面。 1. 重尋「社會行動」的本質 我們常將「社會關懷」視為傳福音的手段。《洛桑信約》則幫助我們超越這種工具心態,讓我們看見:「為被罪者發聲」、與他們同行,這本身也是福音的展現。 2. 活出「道成肉身」的愛與見證 主耶穌道成肉身的愛,是重價的恩典,激勵我們關懷身旁的人,更引導我們去正視、應對社會中的罪惡結構。這是我們真實的福音見證:把焦點從滿足自我的慾望,轉向付代價、回應基督的呼召。 活出整全使命,就從重讀《洛桑信約》、...
Show more...
3 months ago
51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16 當年輕人說「沒有路了!」:學習不憑眼見的信心《訪談加拿大 Kevin Lee 》
🎙️嘉賓: Kevin Lee (青年志 Youthology) Q:為何我們擁有更多資訊卻仍然焦慮? 我們活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然而 Kevin 提醒我們,這些內容大多是「無神的」,塑造出了一種缺乏上帝主權的現實感。當科技看似分析了所有細節與可能性後,我們反倒因預見眼前的風險與不確定,而恐懼癱瘓、退居自我保護。我們今日的信心挑戰是,在眼前令人焦慮的資訊中,仍主動選擇信靠那位真實掌權的上帝! Q:如何與「無路可走」的世代同行? A:面對「無路可走」的世代,Kevin 與我們分享,如何放下自己手上的舊地圖,成為與彼此一同尋路的同行夥伴。 1.⁠ ⁠在坦誠的生命中,與彼此「同行」 神的恩典,總在人的脆弱中彰顯。這個世代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成功典範,而是放下權威的坦誠,在透明、甚至一同掙扎的陪伴裡,我們感受到上帝主權的溫暖真實。 2.⁠ ⁠整合身份與行動,培養分辨力 當「神兒女」的身份被帶進日常與職場中實踐時,創新就會發生:小至溝通方式的改變,大至創業。在實際挑戰中,我們慢慢培養出屬神的分辨...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1 minute

使命門徒
EP215 在斷裂世代重建整全信仰:群體、理性與聆聽的三重召喚《訪談香港鄧紹光老師》
🎙️嘉賓:鄧紹光老師(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道出版社) Q:如何在斷裂的世代重建整全的信仰? A:面對今日信仰碎片化與個人主義的危機,鄧紹光老師提醒我們,要重建整全的信仰,我們需要兩個關鍵的轉向。 1.⁠⁠從個人到群體:重建真實團契 潘霍華的《團契生活》召喚我們脫離個人主義的捆綁。信仰不只是個人的事,唯有在「有基督在中間」的群體中,透過彼此代禱、聆聽與服事,才能被真實地塑造。 2.⁠⁠從零碎到整全:以三一神為根基 柯林・甘頓的《如此我信》則邀請我們,擁抱一位在關係中、從創造到終末都連貫一致的三一上帝。整全的神觀可以將我們零散在各處的信仰認知重新串連,使我們的信心得以尋求理解,不再和理性對立。 當神學反思和團契生活整合並進時,能幫助我們弭平牧養的斷裂處,使我們在群體與真理中更新,活出整全的基督徒生命。 Q:如何帶出既深刻又觸動人心的教導? A:鄧老師認為,深刻的教導需要我們從「分析者」轉向「聆聽者」,首先要聆聽上帝的聖言,不只是分析,而是回到神聖閱讀的傳統,讓聖言先塑造我們自己,打心底渴望順服神的話。而後才能從「聽眾」的角度出發,帶著生命...
Show more...
3 months ago
59 minutes

使命門徒
🎙️嘉賓:張健聰牧師(沙巴神學院) Q:大任命,如何連結生態與教會使命? A:我們常談大使命與大誡命,卻容易忽略神託付我們修理看守大自然的職責。張牧師陪我們重拾這分創造美善的大任命。 1. ⁠⁠生態:遇見神與鄰舍的公共領域 在東馬沙巴,走進神所創造的山林海洋,不僅能療癒身心、親近神,也讓我們謙卑向原住民學習對土地的敬畏與珍惜,發現生態正是連結彼此最大的公共領域。 2.⁠⁠ 從生態關懷出發的整全使命 當我們向原住民教會學習如何愛護土地時,就有機會彼此服事、成為夥伴,這更新我們的宣教策略與神學教育:不只看重增長,更要培育出在本地守護生態的傳道人,讓教會就地活出公共影響力。 「大任命」更新我們對整全使命的理解,呼召我們在彼此相愛中,學習照顧與呵護神創造的生態,見證福音的美善。 Q:跨文化合作,一起吃飯為何重要? A:「最難開的會,就是誤會!」跨文化關係最常因語言、觀念差異而卡關!所以在東馬,華人與原住民教會每逢豐收節聯合崇拜後,最重要的就是「一起吃飯」。飯桌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