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實驗室」節目從華文經典劇目出發,在「經典重現」單元重現劇目之精華;本節目兼負文史藝術傳承之責,以「音樂劇特寫」單元、認識音樂劇到底是什麼?而每一部作品的誕生,都是透過演員與團隊不斷地實驗,最終才成就所謂的經典;在「唱作劇佳」單元,製播團隊將邀請演員與團隊,前來說說他們的音樂劇本事。
本PODCAST 頻道平台,和您一同在「歌舞實驗室--唱作俱佳」,聽聽台灣音樂劇產業的職人故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歌舞實驗室」節目從華文經典劇目出發,在「經典重現」單元重現劇目之精華;本節目兼負文史藝術傳承之責,以「音樂劇特寫」單元、認識音樂劇到底是什麼?而每一部作品的誕生,都是透過演員與團隊不斷地實驗,最終才成就所謂的經典;在「唱作劇佳」單元,製播團隊將邀請演員與團隊,前來說說他們的音樂劇本事。
本PODCAST 頻道平台,和您一同在「歌舞實驗室--唱作俱佳」,聽聽台灣音樂劇產業的職人故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s47d3e03j401y88e6bcn89/comments
在台灣,劇場演出通常只有一個週末,演完之後演完之後沒有什麼留下來,劇評家便是將自己看戲過程中的所思所感書寫下來。本集歌舞實驗室邀請到表演藝術評論家白斐嵐女士來到節目中分享「劇評家」的工作秘辛,其實劇評家的工作其實沒有想像中的浪漫?
從小學古典樂、主修鋼琴和中提琴的白斐嵐,興趣廣泛,喜歡音樂、喜歡語言,大學念外文系,主要唸文學,後來發現自己對音樂和文學的興趣可以在劇場結合在一起。研究所畢業回台灣除了接現場的音樂劇演出工作,也因為喜歡寫作而開始書寫劇評。隨著書寫的評論得到國藝會的獎項,也開始接越來越多案子、成為越來越有經驗的劇評家。
回想起自己和劇場藝術的緣分,小時候白斐嵐分享小時候因為阿嬤很會講故事,因此培養自己喜歡聽故事、喜歡人與人面對說故事的感覺,因此這也影響到在觀賞多煮類型的戲劇之後,她發現到自己最喜愛的劇場形式,便是有說故事的感覺、有音樂性和畫面的表演形式。
不同於電影影評可能會影響觀眾進電影院的意願,戲劇的影評同常都是在戲劇演出結束後才會出來,因此沒有像電影一樣能直接對觀眾產生影響力,但劇評卻是卻是可以將戲劇生命延長的一個方式。因此對於白斐嵐來說,深思熟慮後所產出的劇評更像是告訴大眾這部作品在創作脈絡中的位置,一邊幫助觀眾釐清作品想要表現的東西,一邊討論創作者如何建立的世界觀和詮釋想說的事,最後也能提點觀眾和創作者,思考接下來的創作可以往哪個方向發展。
白斐嵐認為音樂劇是一個很兼容並蓄的表演形式、一個心胸非常寬大的劇種,很多人都是從音樂劇開始認識劇場、走進劇場,他可以有很深刻的議題討論、也可以有熱鬧歡騰的時刻。音樂劇的劇評因為牽扯到專業的音樂知識,因此仍不算容易寫,評論家需要找到描述音樂的語言。因此白斐嵐也建議有心要加入這個行業的大家,建議先增加自己對音樂的認識、並學習怎麼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同時拓展生活經驗也能讓評論更加地立體。(小編慈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