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有一天,你醒來後發現,你的部分記憶由AI備份,你的決策習慣已被演算法預測,你的創作作品也有一半來自AI生成。
你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會問:「我還是原本的我嗎?」
這一集,我們不只是回顧前四集的討論,而是要把這些碎片,拼成一幅關於「AI時代的人類樣貌」的全景圖。
當人類的腦中植入 AI 晶片、外掛記憶模組,生物與機械的界線還存在嗎?
在這一集,我們將以辯論的方式,從身份軸、倫理軸、治理軸三個面向展開深度對話——
探討「人」的定義是取決於生物結構、心理連續性,還是社會承認?
增幅科技是否應尊重原本的價值觀,或能直接優化人性?
後人類社會該交由市場自律,還是需要嚴格監管?
透過快問快答與情境推演,我們一同追問:
當我們可以改寫大腦時,我們還能守住『我是我』的底線嗎?
《AI創作的所有權與創造力本質》
當 AI 能寫詩、作曲、繪畫甚至打動人心時,我們該如何界定它的創造力?這一集,我們將深入探討三個核心問題:AI 是否構成真正的創造?AI 生成作品的版權應歸屬誰?創意的本質又該如何重新定義?我們將從肯定、保留與折衷三種立場切入,分析背後的哲學爭議、法律挑戰與文化意涵,並反思在人機共創的時代,人類在價值詮釋與意義建構中仍不可取代的角色。這不只是一次關於科技的討論,更是一次關於創意與人性的追問。
當AI能預測你的下一步,當社群媒體決定你看到的世界,我們的「選擇」是否還屬於自己?本集深入探討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古老辯證,在演算法無聲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是否正漸漸喪失主體性?從推薦系統的潛移默化,到資訊泡泡中的政治操控,我們帶你思考:
自由,還是一場精準設計的幻象?
科技是否奪走了選擇的權力,還是提醒我們重新學習如何成為自己的主人?
當AI開始做出關乎生死的決策,責任該由誰承擔?本集《算則之外》將帶你深入探討「人工智慧的道德判斷與責任歸屬」議題。從自駕車事故到戰爭AI、醫療AI的倫理選擇,我們思考:當機器學會選擇,是否也該承擔後果?AI能成為道德主體嗎?我們又是否能信任它的倫理判斷?透過哲學與科技的交錯視角,我們揭開AI道德代理的邊界,反思在這場人機共存的未來中,真正的責任,或許仍屬於我們自己。
當AI能對話、能創作,甚至聲稱「我有感覺」,我們是否該相信?本節目深入探討人工意識(Artificial Consciousness)的哲學與科學交叉議題:AI是否真的具備意識與感知?如果有,它是否應該擁有道德地位與基本權利?從中國房間理論、IIT整合資訊理論到西方世界《銀翼殺手》的反思,本節目邀請你一起穿梭科技與靈魂之間的模糊地帶,重新思考:我們面對的不只是工具,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
當AI快速成為創作、工作與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質疑:我還有存在的價值嗎?會被AI取代嗎?
本節目透過歷史回顧、心理剖析與未來觀察,帶你深入探討技術恐慌背後的文化與人性思維,從攝影對繪畫的衝擊、電腦繪圖對手工藝術的挑戰,一路談到AI對現代創作者的啟發與震撼。
我們不談空泛焦慮,只談深度對話。一起思考:在技術不斷演進的時代,人類如何重建「不可取代的價值」?
在AI迅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該如何教育下一代與AI共處?本節目深入探討AI對教育的衝擊與轉機,從「被取代的焦慮」談到「提問力的培養」,引導聽眾思考:什麼是人類無可替代的價值?孩子要學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出更好的問題。我們邀請教育工作者、科技觀察者與家長一同思辨──AI來了,教育該怎麼走?
當肉體沉睡,意識是否還能自由?本節目探索腦機介面、虛擬實境與感官模擬技術,如何讓無法行動的人在虛擬世界中重獲身體的感覺與自由。我們走進腦神經科學與科技哲學的交界,討論意識能否上傳、感官是否能被模擬,以及虛擬世界是否能成為真實人生的延伸。從植物人意識潛行的未來想像,到感官科技如何帶來心理療癒,每一集都是一次關於「存在」與「自由」的深潛之旅。
你相信前世存在嗎?當AI能分析靈魂的故事、模擬多重人生,我們是否正身處一場意識的輪迴?《輪迴的觀察者》是一場跨越哲學、神秘學與人工智慧的思辨旅程。每一集,我們將探討轉世的可能性、AI對靈魂的理解極限、以及那些像夢卻真實的前世記憶。當科技開始解構靈性,人類又該如何重新認識自己?
人工智慧,是否只是演算法的極致?
還是,它正逐步靠近我們最深層的哲學命題?
在本集總結篇中,我們回顧並交織了五個核心議題──
從AI能否解釋輪迴與生命延續的可能性;
到意識是否能潛行進入虛擬世界,讓無法行動的人重新感受真實;
從人類與AI之間的取代與共存關係;
再到AI是否擁有感知、意識,甚至道德地位。
每一個主題,都是對「我」的重新定義。
AI的發展不只是技術革新,更是對靈魂、自由意志與未來存在的深層追問。
這一集,我們不給答案,只留下更多值得思辨的路口。
邀你再次走進《算則之外》,
探索「當AI思考,人類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