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Health & Fitness
Technology
Sport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Podjoint Logo
US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ee/7a/f4/ee7af4f9-9c6c-b425-7882-5101bd6bd03b/mza_13044622576003469432.jpg/600x600bb.jpg
博物館開門
陸仲雁 x 好好聽FM
6 episodes
1 month ago

博物館是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透過常設展或特展,使公眾得以參觀並學習。博物館亦是使公眾能從探索藏品的過程中,追求靈感與享受。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於1946年11月16日在法國巴黎創立時,提出博物館的專業定義為:「凡是對公眾開放,有關藝術、科技、科學、歷史或考古的典藏,包括動物園、植物園及設有常設展廳的圖書館,但不包括圖書館,除非設有常設博物館,都可視為博物館。」



現今,全球博物館的數量已從 1975 年的 22,000 家增加到現今的 95,000 家。每年全球博物館排行榜前20名中,有近半數皆有兩到三個世紀的歷史。後疫情時代,大眾透過多元的媒介平台,無遠弗屆的探索全球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好好聽FM」特別推出「博物館開門」專輯,由陸仲雁,法國文化部藝術與文學騎士,透過聲音,和聽眾們共同「遊於藝」,探索知與美的藝術文化殿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Visual Arts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博物館開門 is the property of 陸仲雁 x 好好聽FM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博物館是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透過常設展或特展,使公眾得以參觀並學習。博物館亦是使公眾能從探索藏品的過程中,追求靈感與享受。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於1946年11月16日在法國巴黎創立時,提出博物館的專業定義為:「凡是對公眾開放,有關藝術、科技、科學、歷史或考古的典藏,包括動物園、植物園及設有常設展廳的圖書館,但不包括圖書館,除非設有常設博物館,都可視為博物館。」



現今,全球博物館的數量已從 1975 年的 22,000 家增加到現今的 95,000 家。每年全球博物館排行榜前20名中,有近半數皆有兩到三個世紀的歷史。後疫情時代,大眾透過多元的媒介平台,無遠弗屆的探索全球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好好聽FM」特別推出「博物館開門」專輯,由陸仲雁,法國文化部藝術與文學騎士,透過聲音,和聽眾們共同「遊於藝」,探索知與美的藝術文化殿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Visual Arts
Arts
Episodes (6/6)
博物館開門
法國19世紀寫實主義的創始人庫爾貝的現實主義之戰 (三)

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曾於1855年的《寫實主義》提到:「我不受任何體制限制,不帶任何偏見地研習古今藝術。我並不想模仿某些人,也不想抄襲其他人。我只是想從對傳統的充分了解中汲取理性而獨立的個性。 」

Courbet來自在法國東北部,近瑞士的奧爾南 (Ornans)的富裕地主家庭,父親(Éléonor Régis Courbet,1798-1882) 非常富有,在Flagey村有農場和土地。

家鄉奧爾南(Ornan)期間:
1850年,在家鄉奧爾南度晚冬,創作了《從集市歸來的弗拉蓋農民》(Les Paysans de Flagey ),隨後創作了巨幅畫座《奧爾南的葬禮》(Un enterrement à Ornans)(315 x 668 厘米),描繪家鄉的名人及家人。他在信中提到村裡的每個人都想成為畫布上的人物。為了在赴巴黎前先滿足外省的,於4月在工作室旁的神學院教堂舉辦了小型畫展;5月在貝桑松(Besançon)舉辦;6月再赴第戎(Dijon),但展場條件皆不好。8月初返巴黎,發現評論家們已在談論他的畫作。此巨作自12月30日在沙龍展出,引起評論界的震驚和不滿,另一幅《碎石者》(Casseurs de pierres)也同樣被批評。這兩副以大尺寸描繪日常生活題材,然而對傳統學院派,大尺寸應該以高尚的宗教、歷史、神話場景為主題。政治家Pierre-Joseph Proudhon(1809 -1865)譽他的大作為第一部社會主義作品。同時展出的還有另7幅,而唯一獲好評的是《作家肖像》(《拿煙斗的男人》Portrait de l'auteur (L'Homme à la pipe) )。

1851年5月3日的頒獎晚會,他的畫作被一筆帶過,有評審說:「庫爾貝為沙龍的焦點;他的作品有被公開批評的缺點,也有優秀的品質和無可爭議的獨創性;他的作品震撼了公眾和藝術家。應該授予他一等獎章……」,然而,5月18日,作品再次被公共採購清單排除,理由是預算限制,因為庫爾貝不願以低於2000法郎的價格出售《持煙鬥的肖像》。

1851年夏天,庫爾貝忙於旅行和休息,他前往布魯塞爾及慕尼黑。11月返鄉時,巴黎的政治動盪再起,他曾被指控為社會主義煽動者。 12月開始描繪他的三個姊妹,1852年完成的《奧爾南附近山谷裡施捨牧牛的村姑》(Les Demoiselles de village),被評論家在1《新聞報》評論:「《奧爾南的葬禮》的作者……似乎在今年對他的原則有所退縮;相較於《葬禮》醜陋的臉龐和嚴肅的人物,《鄉村姑娘》如同田園詩。 「醜陋的臉龐」後來成為眾多對他的責難,例如「醜陋的華托(Watteau)」。華鐸(Jean-Antoine Watteau,1684—1721)是法國洛可可代表畫家,描畫華麗高雅的場景,但含有潛藏的憂鬱氣氛。

之後他決定創作大型裸體對抗學院派,也因此受到批評和製裁。 1852年寫給父母:「我沒早點寫信,是因為我正在畫今年冬天在巴黎的摔跤手的畫。這幅畫和《鄉村姑娘》一樣大,但更高。我畫此畫是為了創作裸體畫…我今年因此畫受到侮辱…」,封信後提到他只是想在新的政治權力得到認可。他拜訪了剛買下《鄉村姑娘》的親王,總統路易拿破崙(Louis-Napoléon)的同父異母兄弟。」

當時的美術總監François-Auguste Romieu(1800-1855)告知他:「政府無法支持像他這樣的人」。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 於1863年,曾在日記讚揚他的技藝、活力和色彩天賦,同時也表達排斥對他庸俗題材和醜陋形象。1853年在沙龍展出的《浴女》(Baigneuse)引起更大爭議,兩個女人,一個赤身裸體,只蓋著一塊布,不再代表理想化的神話人物。當時的評論家對畫作惡毒抨擊,反而使他成功。1853年,《新聞報》寫到:「想像一下,維納斯從水中浮現,轉向觀眾,露出一個佈滿酒窩的巨大臀部…」。

庫爾於1846年赴比利時,欽佩17世紀巴洛克黃金時代的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1851年和1960年代再赴比利時,有了買家。除了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從1851年底起,作品定期在德國法蘭克福展出,除了會引起爭議,也會上媒體版面,並終於可靠藝術謀生。

《奧爾南的葬禮》(Un enterrement à Ornans)是他領導寫實的代表作品。於1849年夏天繪製,1850年起專注構圖,這幅作品成為法國及現代藝術史上的關鍵時期。 1848年,國王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 Ier, 1774-1850)在18年任期後(1830-1848)被廢黜,1848年,第二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Louis-Napoléon Bonaparte, 1808 -1873)未來的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當選第二共和國總統。

這幅畫的法國買家布魯亞斯(Alfred Bruyas,1821-1876),是蒙彼利埃(Montpellier)的股票經紀人,也是蒂西埃-薩呂( Tissié-Sarrus)銀行的合夥人,他也收藏巴比松畫派的的作品,如(Camille Corot, 1796 -1875 )。1853年5月,買家布魯亞斯參觀了沙龍,對3幅庫爾貝畫作印象深刻,以3000多法郎購買《浴女》和《沉睡的紡紗工》(La Fileuse endormie)。10月,他在家鄉避難時被譽為英雄,他寫信給買家,稱他為“朋友:「我已公開與社會決裂…如今我孤身面對社會。我必須勝利,否則就會死去。如果我屈服,我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庫爾貝與新任美術總監德·紐韋克爾克(Émilien de Nieuwerkerke)共進午餐時被要求創作大型作品頌揚國家和政權,以迎接原定於1855年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1854年的巴黎沙龍展可為他保留入場權,但他的作品需經評審團批准,庫爾貝則回覆「他是自己作品的唯一評審」。他向買家布魯亞斯表示希望「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奇蹟,…終生以藝術為生,不偏離原則,不違背良心,不為取悅任何人或為了出售而畫…」。這段時間完成了描繪垂死呻吟男子的自畫像《受傷的人》(L'Homme blessé)。

1854年5月,他視買家布魯亞斯是真正的贊助人,也渴望現代性,有共同的理想,可交流批判性的觀點。於是庫爾貝前往蒙彼利埃與買家會合,在漫長的逗留期間,畫了南法朗格多克(Languedoc)的風景。

秋天,他病倒發燒,買家布魯亞斯請美麗的西班牙友人照顧,之後庫貝爾為女子畫了肖像。夏天,為了向買家致敬,他創作了《相遇》(La Rencontre),又名《你好,庫爾貝先生》 (Bonjour Monsieur Courbet)大型作品。


1855年,巴黎與「現實主義之戰」:
1855年4月,《奧爾南的葬禮》和《相遇》被認為個人化而被官方沙龍拒決,原定5月15日開幕,與工業宮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同期。庫爾貝受阻撓後,決定在官方沙龍展期間舉辦個展。他尋求贊助人布魯亞斯經濟支助。由富爾德(Achille Marcus Fould, 1800 -1867)代表的官員批准了建展館許可後幾週,距工業宮幾公尺蒙田(Montaigne)大道上,樹立了一座磚木結構的展館,展示了他40幅作品,還印製海報和小畫冊。此「寫實主義館」使他有機會公開表達他理解的現實主義:「現實主義者的稱號強加於我,正如浪漫主義者的稱號強加於1830年的一樣。稱號從來不能正確詮釋事物;否則,作品便會變得多餘[…]我研究古代藝術和現代藝術,不經意間帶任何體系和偏見。」

此展的宣言由作家(Fleury, Champfleury, 1821 -1889)和法國象徵派詩歌先驅,現代派奠基者,散文詩的鼻祖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 -1867)撰寫。然而1855年之後,他們彼此漸行漸遠。庫爾貝對特展充滿熱情,曾想請攝影師拍攝他的畫作賣給觀眾。展館於6月展到秋末,門票從1法郎降至半價。報紙刊登了他的油畫和肖像漫畫。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Delacroix)在日記寫道:「我參觀了庫爾貝特展,他把票價降到10分錢,我獨自待了將近一個小時,在他被拒的作品發現了一件傑作;我久久無法移開視線。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作品之一被拒了…」。

德拉克洛瓦指的是巨幅的《畫家工作室》(L'Atelier du peintre),此作品因時間緊迫未完成。政治人物和記者佩里耶(Charles Perrier, 1813-1878)在《藝術家》雜誌寫道:「…在巴黎的牆上,貼滿了庫爾貝巨大的的海報…他是現實主義的倡導者,邀請公眾付並一法郎參觀他的40幅畫作。」

1856年,庫爾貝繼續描繪日常生活,重新審視風俗畫和肖像畫,創作了一系列預示未來20年現代繪畫的作品,例如《塞納河畔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es bords de la Seine)。1857年和另3幅風景畫和2幅肖像畫在沙龍展出,其中一幅描繪法國男高音蓋馬爾(Louis Gueymard, 1822 -1880),此後接到更多委託。1857年,沙龍評審圖爾納雄(Félix Tournachon)諷刺《塞納河畔的少女》中的女子,如被摔倒在地的木製人體模型。法國寫實派過渡到印象派的關鍵人物馬內(Édouard Manet,1832—1883)曾與庫爾貝為朋友,但最終由於庫貝大膽的「自然主義」而分道揚鑣。

1857年至1858年,庫爾貝在德國法蘭克福的幾個月,創作了風景和肖像畫,包括《法蘭克福夫人》。德國的黑森林廣闊的灌木叢和獵犬狩獵,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再次赴比利時,開始有很多買家。 1859 年,他與浪漫主義的德拉克洛瓦 (Delacroix) ,巴比松畫派的柯羅 (Camille Corot,1796—1875)及杜比尼 (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1817—1878)共同展出。

1859年,與畫家沙內(Alexandre Louis Schanne, 1823 -1887)同行,第二次探索法國西北方的諾曼第(Normandy)半島海岸,遇到了影響印象派莫內的布丹(Louis-Eugène Boudin, 1824-1898)。布丹在筆記回憶:「庫爾貝來訪,我希望他對所見所聞都感到滿意,如果我相信他的話,我肯定會認為自己是這個時代的天才之一。在他看來,我的畫作色調太淡,這可能是真的;但他向我保證,很少有人畫得像我一樣好。」

19世紀60年代:
此時期常在外省或德國、比利時、瑞士。他在鄰近東北方的汝拉(Jura)地區久留後,在令他著迷的諾曼第(Normandie)海邊度過。他熱愛家鄉,1860年,買下了家鄉原巴斯蒂德(Bastide)鑄造廠建築,將家和大工作室改建,直到1873年流亡瑞士。 

1861年,加入法國國家美術協會委員會(Société nationale des beaux-arts),同年7月,被提名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此勳章是法國政府頒授的最高榮譽勳位勳章,以表彰對法國做出特殊貢獻的軍人和其他各界人士,1802年由拿破崙設立,勳章綬帶為紅色,分六個等級。但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1808-1873)將他從名單剔除,國家也未購買描繪狩獵場景的大幅畫作(Le Rut du printemps, combat de cerfs)。之後,他寫信給作家Francis Wey(1812-1882):「這幅畫是我去德國研究的動物搏鬥...。這些動物打鬥冷酷無情…」。1861年秋,在日內瓦州立美術展覽會展出了《枯葉風景》(Paysages de feuilles mortes )和《德國女士素描》(Esquisse d'une Dame allemande),與德拉克洛瓦(Delacroix),杜比尼(Daubigny)和柯羅(Corot)共同展出。

1861年,法國藝評家卡斯塔尼亞𥚃(Jules Antoine Castagnary, 1830-1888)在安德勒(Andler)啤酒屋邀請庫爾貝主持繪畫工作坊,有31名學生報名,但20天後庫爾貝退出,理由是:「我不能教授我的藝術,也不能教授任何流派的藝術,因為我否認藝術教學,換句話說,我認為藝術完全是個人的,對每個藝術家來說,藝術只是源於自身靈感和對傳統的研究而產生的天賦。」

1861年至1862年:
應贊助人博德里(Étienne Baudry, 1830-1908)邀請,在法國中部靠大西洋的聖通日(Saintonge)期間,創作了一系列靜物畫。贊助人委託他創作裸體畫,包括《斜倚的裸女》 (Femme nue couchée)。

1862年至1863年:
他居住在法國西部聖特(Sainte),與一些畫家參加露天工作坊(Port-Berteau)。1863年,在市政廳舉辦了共170幅作品的聯展。當時創作了《會議歸來》(Le Retour de la conférence),表達他反教權主義,針對以拿破崙三世的皇後歐仁妮(Eugénie de Montijo,1826—1920)為代表的法國天主教會。
此畫他刻意描繪醉酒神父。1863年,寫信給建築師伊薩貝 (Léon Isabey (1821-1895):「我想知道我們這個時代允許我們擁有多大的自由度。」當時,他剛收到官方回覆:「這幅畫因不道德而」,他先後被沙龍拒之門外,甚至連落選者沙龍也被拒後,為表抗議,他複製作品宣傳,並辧世界巡迴展,1866年在朋友呂凱(Jules Luquet)的協助下赴紐約展出。

《會議歸來》於 1868 年在比利時甘登(Gant)展出後,一直被他保存,直至去世,但1900 年左右失踪,目前只有那個時代製作的複製品。

1863年起:
庫爾貝離開安德勒酒官,為安德勒夫婦留下3000法郎。他在巴黎蒙馬特(Monmartre)結識了許多藝術家,見證了新一代畫家的誕生,他們逐漸擺脫了束縛。在當時,屬於新古典的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 – 1867)的安格爾派和色彩派彼此對立,此外,官方沙龍極力拒絕後來成為象派的畫家們。

1864年:
庫爾貝探索東北方汝拉(Jura)地區著名景點,創作了風景畫系列《露之源》
(La Source de la Loue) 、《薩拉齊納洞穴》、《岩石》(Grotte Sarrazine)或《貝殼之谷》(Le Gour de Conche)。此時他因認識了雕塑家克勞代 (Max Claudet,1840-1893),開始創作雕塑,製作圓形徽章半身像。

1865年,友人蒲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 1809 -1865)去世後,受沉重打擊,他創作了《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於1853年和孩子們》(Pierre Joseph Proudhon et ses enfants en 1853 )。1866年,他再次赴多維爾(Deauville),與印象派畫家莫內 (Claude Monet )和歐布丹(Eugène Boudin)居住在伯爵Horace de Choiseul-Praslin(comte de Choiseul-Praslin, 1837-1915)家。他的《驢子》展現了對動物的熱愛。他參加了布魯塞爾的國際畫展,同時受奧斯曼帝國外交官哈利勒-貝伊(Khalil Chérif Pacha, 1831 -1879)委託,完成了一系列裸體畫《睡眠》(Le Sommeil)和《世界的起源》( L'Origine du monde)。

1867年1月,他失去了好友庫埃諾(Urbain Cuenot,1820 - 1867),他返鄉參加葬禮時開始創作雪景,隔月,在哀悼中創作了大幅《雄鹿之死》(L'Hallali du cerf, 355× 505 cm)。此外,美術館拒絕支付《抱鸚鵡的女人》(La Femme au perroquet, 129,5 × 195,6 cm)。之後他委託建築師伊薩貝(Léon Isabey)為他建造像1855年世界博覽會的展館,更堅固貿材建造的:「庫爾貝展館」一直保留到1871年,直到1868年5月才成為屬於他的個人館,之後又變成倉庫。 

1867年5月30日,他展出了135件編入目錄的作品。以漫畫表現豐滿的身材,他給友人寫信:「這次展覽意義非凡,因為我正在變老」。即使創作量無法與過去相比,但成為畫家以來已累積近700幅油畫。1868年夏末,他被趕出阿爾瑪畫廊(Alma)後,以兩幅反教權主義的油畫《會議歸來》和《讓諾在奧爾南之死》參加了比利時的根特繪畫沙龍,還創作了兩本系列素描畫冊,由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的布魯塞爾出版商出版。同時也在勒阿弗爾(Le Havre)美術協會(Société des beaux-arts)展出其他油畫。

1867年10月,卡斯塔尼亞裡(Jules Antoine Castagnary, 1830 - 1888)透過媒體,宣傳他是激進政治觀點的畫家兼哲學家;他經常光顧巴黎蒙馬特街的馬德里咖啡館,那裡是反對帝國政權的共和黨人的聚會場所。 同年創作了晚期重要的裸體畫《泉源泉》(La Source)。

1869年5月,德拉羅什(Charles Delaroche)在巴黎波拿巴街的藝廊破產,捲走他兩年的收入,使庫爾貝瀕臨破產。他並未因此喪氣,有比利時收藏家戈謝(Léon Gauchez, 1825-1907)的支持,參加了布魯塞爾沙龍展,獲得了一枚獎牌,隨後又在慕尼黑玻璃宮舉辦的巴伐利亞國際展覽會,展出約20幅畫。10月,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Otto Friedrich Wilhelm,1845—1886)授予他1693 年創立的聖米迦勒勳章(Orden zum Heiligen Michael),另一位被授勳的畫家是友人柯羅(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1796-1875)。 《碎石者》(Les Casseurs de pierres ,1849)最終有了買家,這次展覽對德國畫家產生影響。在慕尼黑期間,以隨行的畫家朋友為原型,創作了《保羅·舍納瓦德肖像》(Portrait de Paul Chenavard)。此次在德國的成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18 minutes

博物館開門
法國19世紀寫實主義的創始人庫爾貝發展和成熟期 (二)

1847年,他的所有畫作都被官方沙龍退件,他自我安慰遠行去比利時,

1848年末
庫爾貝離開豎琴街(de la Harpe),在Hautefeuille街32號開設了工作室,離他常去的Andler-Keller小酒館不遠。巴黎最早的小酒館之一,由Grégoire女士經營,他於1855年為她繪了肖像。 庫爾貝在小酒館與朋友相聚討論。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先驅,現代派之奠基者,散文詩鼻祖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散文詩的鼻祖成為他的鄰居。波特萊爾的代表作包括詩集《惡之花》及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

畫家、雕塑家、詩人、作家、音樂(Auguste Clésinger, Max Buchon, Alphonse Promayet, Henry Murger, Alexandre Schanne 以及一群來自巴黎波西米亞風情的人物常齊聚一堂,Courbet繼承了他們的髮型、鬍鬚、煙鬥時尚和理想。法國作家Alfred Delvau Alfred Delvau, 1825 -1867)如此描述Courbet 的特質:「他說話聲音洪亮,身材魁梧,嗜好啤酒和音樂,這些都使他成為了“幫派頭目”。他還在那裡留下了一些鈔票,因為當時經濟困難,庫爾貝仍然沒有賣出任何作品。」

波希米亞主義(Bohemianism)
指希望過非傳統生活風格的一群藝術家、作家與任何對傳統不抱持幻想的人的生活方式,雖然波希米亞人是指捷克波希米亞省的人,波希米亞人的第二個涵義出現在19世紀的法國。反映15世紀以來法國人對來自於波希米亞的吉普賽人的觀感。法國人想像中的「波希米亞人」,會聯想到四處漂泊的吉普賽人,是自外於傳統社會的一群人,不受傳統束縛,或許還會帶來神祕的啟示,可能也有指責不注重個人衛生。

1848年1月9日,奧爾南附近Saules村的村長出價900法郎,要他為村裡的教堂創作一幅大型宗教畫作,這筆錢來得正是時候,因為他已付不起房租。他描繪了聖尼古拉斯復活孩童的場景(創作於1844-1845 或1847年。或現藏於庫爾貝博物館。)

聖尼古拉(Saint Nicholas,約270-343)
基督教聖徒,今土耳其境內的主教。他是給人悄悄贈送禮物的聖徒,是聖誕老人的原型,典當業的主保聖人。

隨後在2月,革命讓他措手不及,第二共和國成立。沙龍於1848年3月15日舉行,一次性接受了3幅素描和7幅布面油畫。儘管他獲得榮譽獎,但作品沒有受買家青睞。1830年創刊的《國民報》(Le National)中,Prosper Haussard (1802-1866) 特別讚揚了他的自畫像《大提琴手》(Violoncelliste),評論受到17世紀荷蘭黃金巴洛克時代繪畫的代表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的啟發。

Courbet忠實的朋友法國傑出小說弗勒里-於松(1821 — 1889)描述了奧特弗耶街(Hautefeuille)的那群人,將Andler小酒館稱為「寫實主義的殿堂」。另一位目睹Courbet的親友是藝評家和記者Jules Antoine Castagnary(1830 -1888),他回憶道,在19世紀60年代,在工作室外,「他在小酒館與外界接觸」。隨著革命的醞釀,庫爾貝處於藝術和政治動盪的核心。在那裡,他拉小提琴,並想要提出第三條路——對抗浪漫主義和學院派的藝術家們結為好友:他們公開宣稱的敵人是法國著名的學院派畫家德拉羅什(Hippolyte-Paul Delaroche,1797—1859)。

此時期,他為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之先驅,現代派之奠基者波德萊爾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和法國浪漫主義作曲家、指揮家與音樂評論家,「現代管弦樂之父」白遼士(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869)等人畫肖像畫。在時代的變遷中,法國畫家、水彩畫家和平版畫家Ignace-François Bonhommé(1809 -1881) 以礦場和鍛造廠為主題的原始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應有影響到渴望突破的Courbet的創作。

在作家好友弗勒里-於松(Jules François Felix Fleury-Husson)的指導下奠定了自己的風格,他借用他的團體所創造的術語,自稱為“現實主義”,因他們已意識到這種繪畫風格早已存在於他們之間。

巴黎的局勢在6月開始惡化,Courbet 間接參與了政治事件,他的作家朋友們(Champfleury, Baudelaire et Charles Toubin )在幾天後出版了報紙《公眾救援》(Le Sa​​lut public),第二期的捲首插圖是Courbet的版畫。 24日,Courbet 在24日感到憂心忡忡,為避免有生命危險,他相對謹慎,並試圖安慰父母: 「我們正處於可怕的內戰,這是因缺乏理解和不確定性造成。起義者們像獅子一樣戰鬥,因為他們一被抓就會被射殺。他們已經對國民自衛軍造成了最大的傷害。巴黎周圍的外省,每小時都有人趕來,他們的成功機率不多。」

「這是可以想像到的最淒涼的景象。我相信,在法國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即使在聖巴托洛繆節(Saint-Barthélemy)大屠殺也沒有如此。所有不戰鬥的人都不能離開家園,因為他們會被遣返。國民自衛軍(La Garde nationale)和郊區守衛駐守所有街道。我不戰鬥有兩個原因,首先,我不相信用步槍和大砲進行的戰爭符合我的原則。10年來,我一直在進行情報戰爭;如果我不這麼做,我就自相矛盾了。第二個原因是因爲我沒有武器,也不會受到誘惑。所以,你不必為我擔心。我過幾天會寫信給你們,也許會寫得更詳細一些。我不知道這封信是否會從巴黎寄出。」

不管怎樣,他還是盡力返回家鄉,首先參加8 月 13 日祖父Oudot去世後的葬禮,同時也借機會恢復健康,在家鄉,他本著新觀看創作了第一批畫作。在他的工作室,他接待了法國藝術史學家Francis Wey(1812 -1882)。1849 年 3 月,成師亦友的作家Champfleury為他起草了 11 幅擬在沙龍展出的作品的清單,Baudelaire撰寫了寄出作品給沙龍展的附件資料,此外,由Courbet自己選出的評審,選出6幅畫作和一幅素描。透過這些經分析的作品,這些在第二共和國時期創作的作品,成為了我們現今所認識獨一無二的畫家Courbet。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是法國總統,後來的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1808—1873)所領導的短暫共和政府。從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到1852年時任總統自立為皇帝,登基建立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沿用了第一共和國的座右銘:「自由、平等、博愛」。

二月革命(révolution de Février)
1848年法國革命,是法國於1848年2月的革命,法國人民面對法蘭西王國七月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 Ier,1773—1850),導致1848年歐洲的革命浪潮。

1849年代表作品:
《盧埃河谷一從盧埃河畔望去的村莊是蒙格索耶》 (La Vallée de la Loue, prise de la Roche du Mont )、《奧爾南的收穫》(La Vendange à Ornans)、《山岩下的夏薩涅公社》(Sous la Roche du Mont, Les Communaux de Chassagne )、《日落》(soleil couchant )以及兩幅肖像畫《畫家》(Le Peintre )和《正在翻閱版畫集的馬克·特拉帕杜先生》(M. N… T… examinant un livre d’estampes) 。

其中最重要的是現藏於里爾美術宮(Lille)的《奧南的晚餐後》(After Dinner at Ornans)這幅於1849年創作的巨幅布面油畫(195 x 257公分)奠定了他的名聲,他日後也沿用了這此畫作的尺寸。他提到:「那是十一月,我們在朋友庫埃諾家,馬萊打獵歸來,我們請普羅馬耶為我父親拉小提琴,」

庫爾貝在1849年6月沙龍展的說明描述了當時的場景。
這幅畫引起關注,但也招致批評,尤其是安格爾、德拉克洛瓦等的批評。它的規模和風格,人物幾乎與真人大小相同,採用了歷史畫的慣例,但所描繪的日常平庸場景卻微不足道。隨後,他首次被批評為「粗俗」、「瑣碎」和「骯髒」的畫家。這幅畫最終贏得了一枚二等獎章。由國家以1500法郎購得,並於隔年收藏於Lille美術館,成為這他第一件被博物館收藏的作品。

1848年12月
選舉使波拿巴(Louis-Napoléon Bonaparte)登基,接下來的幾個月波瀾壯闊。此時庫爾貝與法國社會主義者、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互助主義哲學奠基人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1809—1865)建立了友誼,普魯東亦是首位自稱無政府主義者,被視作無政府主義最有影響力的理論家,被稱為「無政府主義之父」。1840年出版著作《什麼是所有權?》提出論點——「財產就是竊盜」。

首都暴動示威或許源於Sainte-Pélagie監獄因冒犯共和國總統而被關押羈押的哲學家。1849年6月17日,剛滿30歲的Courbet決定在展覽結束後返回家鄉,反動造成超過3萬名士兵已駐紮在家鄉奧爾南並宵禁。直到8月31日他才安抵家鄉,他的父親給他搬到了新的工作室,他於9月開始創作《碎石者》(Les Casseurs de pierres),可惜這幅巨作(165 × 257公分)於1945年德國的轟炸中被毀。他於12月開始創作《奧爾南的葬禮》( Un enterrement à Ornans)巨副油畫,此畫成為他重要轉折點,一反學院歷史畫的風格,忠實紀錄了1848年9月在家鄉奧南大伯的世俗葬禮。此作品於1850-51年的巴黎沙龍展出後,使他被關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18 minutes

博物館開門
法國19世紀寫實主義的創始人庫爾貝的草創期(一)

庫爾貝(Jean Désirée Gustave)曾於1855年的《寫實主義》提到:「我不受任何體制限制,不帶任何偏見地研習古今藝術。我並不想模仿某些人,也不想抄襲其他人。我只是想從對傳統的充分了解中汲取理性而獨立的個性。 」

Courbet來自法國東部奧爾南 (Ornans),家鄉的大自然,是登山者、獵人、漁民和伐木工人的聚集地。父親(Éléonor Régis Courbet,1798-1882) 非常富有,1831 年,成為登記選民,在Flagey村擁有農場和土地,在靠近瑞士的Doubs省,飼養牲畜並從事農業;父親透過岳父 (Jean-Antoine Oud, 1768-1848),管理奧爾南超過六公頃的葡萄園。

Courbet (Jean Désiré Gustave )於 1819 年出生,母親(Suzanne Sylvie Oudot,1794-1871)另生了5個孩子,但只有3個女兒存活:
Thérèse(1824-1925)、Zélie(1828-1875)和(Juliette,1831-1915)。Courbet是長子及唯一男孩。

1831 年
Courbet 進入在Ornans的小修道院學習,得到繪畫老師 (Claude-Antoine Beau) 的藝術指導。老師曾是拿破崙一世(1769—1821)的御用畫家(Antoine-Jean Gros)的學生。他的第一幅畫是14 歲的自畫像(1833,巴黎Carnavalet博物館)。

之後,進入貝桑松王家學院(collège royal de Besançon)寄宿,向拿破崙的御用畫家及新古典主義的奠基者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 的前學生(Charles-Antoine Flajoulot,1774-1840) 學習繪畫,老師同時擔任貝桑松美術學院院長。Courbet 並沒有註冊,他抱怨生活被限制在學院內,父母因而讓他自己住。青少年時不再學習古典藝術,喜歡在藝術學院直接跟隨老師上課:他遇到一群由藝術系學生組成的年輕人,包括夢想去巴黎,成熟的巴耶(Édouard Baille)。父母希望他先學習工程學,父親期望他的能考入巴黎綜合理工學院(l'École polytechnique),由於他數學成績平平,最後父母決定送他去巴黎學習法律。

在首都巴黎,家族最傑出的親戚(François-Julien Oudot (1804-1868) 是律師和法哲學家,Courbet的母親請親戚多關照剛抵巴黎的兒子。1839 年 11 月,Courbet 剛滿20歲,前往巴黎幾週前,首次為朋友Max Buchon 的《詩集》創作了四幅石版印刷插圖,由Besançon 出版社出版。

Courbet 最初住在親戚(François-Julien Oudot) 在巴黎近郊凡爾賽的家,與世俗的資產階級和思想開放的人交往,並靠父母支助生活費,學習法律。

1839年至1840 年間
常在畫家(Charles de Steuben)那習畫。他在巴黎找到了兒時的兩位朋友(Urbain Cuenot、Adolphe Marlet),Marlet將他介紹到歷史畫家(Nicolas-Auguste Hesse)的工作室,鼓勵他成為藝術家,但Courbet否認曾追隨此大師。他寫信告知父母要放棄法律後,他們接受了他決定成為藝術家的志願,繼續支助。

Courbet 是自由派學生,如同一時代的藝術學生,在19 世紀 40 年代,在羅浮宮臨摹大師的作品。他欣賞荷蘭的明暗對比法,威尼斯的性感主義和西班牙的寫實主義。他也受到浪漫主義的Gericault的影響,你有事曾臨摹Gericault的馬頭。

1841 年春天
他第一次在法國北方的諾曼第(Normandie)海岸居住,與朋友Urbain Cueno搭船順著塞納河(Seine)從巴黎來到勒阿弗爾(Havre)探索河岸風光。他寫信給父親:「我很高興這次旅行,給了我很多藝術創作不同事物的靈感。我們終於看到了大海,一片沒有地平線的大海,對於山谷居民是多麼奇特呀!我們看到了兩岸美麗的建築,如此迷人,讓人沉醉。我們想要去全世界,我們穿越了迷人的諾曼底,有豐富的植物,風景如畫的遺址和哥德式古蹟,可與同類建築的精華相媲美。」

Courbet 和Virgine:
19 世紀 40 年代,在旅程中遇到了比他大11歲的迪耶普女子(Virginie Binet,1808-1865), 成為他的初戀和模特兒,關於她的信息很少,他們的關係持續了約14年,他稱女友為「我的妻子」,當時Courbet 仍然受父母支助,因此道德上未在信件中論及和女友的關係。

他曾多次為她創作,包括1844 年創作,一直保留到去世的《鄉村幸福戀人》,曾於1846 年在落選沙龍展出,創作於1845年的《情人或圓舞曲》(Amants ou Valse )、《溪邊睡覺的裸女》(1845 )以及《沉睡的金髮女郎》(1849 ),

他們的結局並不愉快,1854 年,他從法國傑出小說家(Jules François Felix Fleury-Husson(1822-1889, 筆名Champfleury) 那得知愛人離開了他,因情傷而創作了《受傷的人》(L’homme blessé)。這幅一直留在畫家身邊,未曾展出的畫作,曾經以X 光檢測,發現男子身子受傷處,原有一位女子溫柔地擁抱,專家因此認為女子可能是Virgine。1854 年,女方在結束這一段戀情後,Courbet 在原來作品上,用劍代替女子,在心臟上添加了一道血跡,以垂死的男子表示他的情傷。在寫給友人的信中,他解釋說:「真正的美只存在於苦難中…。這就是為什麼我筆下垂死的決鬥者是美麗的。」

1847 年 9 月,維吉妮生下私生子Désiré Alfred Émile,但Courbet 從未正式承認兒子。Courbet 曾將兒子德西雷 (Désiré)畫入《畫家工作室》 (L'atelier du peintre) 和《藍色的騙子》 (Les Cribleuses de blé) 的前景。兩人分手後,他經常到Dieppe探望思念的兒子,後來透過朋友(Paul Ansout),讓一位象牙大師僱用兒子,但可惜兒子25 歲早逝。 1872 年,兒子在Dieppe去世時從母姓,Dieppe是Virgine 在 19 世紀 50 年代初,提出分手後定居的小鎮。

此後,Courbet離開了凡爾賽(Versailles)在巴黎居住在聖日耳曼德佩街 (Saint-Germain-des-Prés),之後又搬到布奇(Buci)街。他的許多早期畫作已經遺失,包括靈感來自於浪漫主義的《湖畔廢墟》和《被死亡解救出愛情的男人》。

1841 年初
Courbet 覺得已經準備好,可向沙龍評審團提交大型油畫《烏爾班·庫埃諾和阿道夫·馬萊的肖像》(Portraits d'Urbain Cuenot et Adolphe Marlet),但遭拒絕。1842年,他搬到巴黎的拉丁區,以每年 280 法郎的租金,開了第一間工作室。在巴黎時,曾免費就讀查爾斯瑞士學院 (Charles Suisse Academy),但由於對解剖學、模型等毫無興趣而放棄。1842 年,他向沙龍評審團提交了兩幅小畫(Halte de chasseurs, Un intérieur),但又被拒絕。

此後,他透過臨摹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歷代大師的作品學習(例如:Diego Vélasquez, Francisco de Zurbarán, José de Ribera)。他就讀學院夜校期間,結識了新朋友(François Bonvin)之後成為他的導師。 1843 年,他向沙龍評審團提交了《安蘇特先生的肖像》(Portrait de M. Ansou)和目前典藏在蓬塔利耶(Pontarlier)博物館的《作者的肖像》,但都被拒絕。

1842年
在巴黎曾寫信給父母:「我終於被沙能展覽接受了,我非常高興。雖然不是我最想要的那幅畫,但沒關係,這是我的願望,因為評審拒絕我的那幅畫還沒完成。[…]他們給我安排了很好的展覽位置,對我來說是一種補償。那幅畫是我的肖像和風景,大家都贊不絕口,太有意思了。」

在此前後,創作了其他的自畫像,描繪戀愛中的男人和女人。他具有自我中心主義,深受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熱里柯(Jean-Louis André Théodore Géricault, 1791—1824)的影響,Courbet 體現自我沉思和自我中心主義的作品,多在這10年間創作。
Courbet 以自畫像的方式創作了
《絕望的人》(Désespéré, 1844-1854),這副未曾展出的作品,代表巴黎的浪漫波西米亞風情。他持續創作了好幾幅自傳式的肖像畫。他也透過旅行或返家鄉奧爾南(Ornan)渡假時探索創作。此外,除了在工作室創作,也參觀巴黎的博物館歷練自我。

1845年
他仍在尋找自我,他以5幅畫作參加沙龍展,包括受安格爾啟發的《吊床或夢》(Le Hamac或le Rêve) '評審團只選了一幅符合吟遊詩人風格的《吉他手》。另一幅是屬於同一風格的《雕塑家》(1845),他曾試圖以500法郎出售,卻無買家。他雖然失望,但對展覽仍抱雄心壯志,他寫信給父母提到:「當你還沒有名氣時,作品就很難賣出去,小畫作也無濟於事。這就是為什麼我明年必須創作一幅能夠展現我真實面貌的大型畫作,因為我要麼全部都要,要麼一無所有。」

1846年初
他的創作風格與過往不同,色調變得暗淡。 他於3月在沙龍展​​出的8幅畫,只有一幅《藝術家肖像》(今《繫皮帶的男人》)入選。雖是匿名,某些評審和評論家仍然認出是他的畫作,因此故意展示在遠離公眾視線的位置,使他深感受挫折。同年夏天,他應荷蘭畫商H. J. van Wisselingh (1816-1884)的邀請,赴比利時和荷蘭,這位在巴黎結識的畫商,曾收購了包括《雕塑家》的兩幅畫作。

1847年
他為委託人繪製了一幅肖像畫,風格受到阿姆斯特丹和海牙博物館所典藏的法蘭德斯(flamands)和荷蘭大師作品的影響。1847年,他的所有畫作都被官方沙龍退件,他憤怒地寫信給父親:「我的三幅畫作全部被拒於門外,像往常一樣[…]評審團的先生們有偏見,他們拒絕所有非他們流派的人,除了一兩位他們無法與之競爭的畫家Delacroix、Decamps、Diaz——所有不為公眾所知的都會被拒絕。他們的判斷絲毫不困擾我,但要讓自己出名,就必須展出,很不幸只有這個沙龍展可展覽。過去的幾年,當我還沒有自己的風格時,當我的風格還有點像他們時,他們歡迎我,但由於現在我已成為自己,再也不能指望他們,我們比以往更努力地想摧毀這種權力。 」為了自我安慰,他遠行去比利時,先與Jules Champfleury一起,然後常獨自在啤酒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18 minutes

博物館開門
現代藝術(Modern Art)中的現實主義(二)

現代藝術代表1850年代至1950年代的藝術風格和哲學,此期的藝術家在創作材料和藝術方面,不以過去的傳統為靈感,而是從敘事(narration)轉向抽象(abstraction)。

現代藝術的藝術運動中的三個代表:
現實主義(réalisme):
19世紀中期,在法國和英國興起的藝術運動,與浪漫主義不同,追求現實,真實的再現,日常生活以及探索社會主題。創作不是一味模仿現實,也不只限於繪畫。

法國史學家Marcel Brion(1895 -1984),在《他們那個時代的畫家》(Les peintres en leur temps)提到:「表現「現實」的問題一直是繪畫最迫切的問題之一,但現實的概念本身,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精神現實——不亞於其他現實——戰勝了物質現實,反之亦然。取決於形式是否被掏空了靈魂內容,或者相反,是否趨於非物質化,現實主義或多或少控制了藝術。」

1836 年,可謂浪漫主義藝術的終止年,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的作品《哈姆雷特》(Scène d'Hamlet)被繪畫與雕塑沙龍拒絕幾年後,他提到:「我已經被交給野獸30年了」。

巴黎沙龍(Salon):
是1667年起在巴黎法蘭西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舉辦的藝術展,創立者為法蘭西藝術院下屬的法國王家繪畫暨雕刻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本來只展學院畢業生的作品,1725年在羅浮宮展出,1737年8月18日至9月5日再次在羅浮宮展出時,首次對外公開展覽,1748年至1890年間成為西方最大的藝術展,也是展出學院藝術的重鎮。1881年,法國政府停止贊助巴黎沙龍,改由法國藝術家協會(Société des artistes français)組織。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法國國家美術協會舉辦的國家沙龍、獨立者沙龍(Société des Artistes Indépendants)和秋季沙龍(Salon d'Automne),巴黎沙龍因而衰退。

1846年沙龍結束時,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先驅,現代派奠基者,散文詩的鼻祖波特萊爾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曾寫道:「學院主義、唯心主義、理想化。藝術中的真理和地方色彩,使許多人誤入歧途。現實主義早在這場偉大的戰鬥之前就已經存在(……)浪漫主義恰恰不在於主題的選擇,也不在於主題的真理,而在於感覺的方式。」

在美學方面,19世紀中葉之前「現實主義」描述現實,不將其理想化。受浪漫主義的德拉克洛瓦(Delacroix)、傑里科(Théodore Géricault(1791 -1824)和英國風景畫畫家康斯特布爾(John Constable,1776— 1837)等人的影響。法國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他在1855年5月15日至11月15日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首創使用「現實主義」一詞定義自己的畫作。他命名特展覽為「古斯塔夫·庫爾貝的現實主義」,他的宣言在報紙上引發激烈爭論。法國作家和攝影家Maxime du Camp(1822 – 1894)寫道:「庫爾貝畫畫就像擦靴子一樣」,而法國畫家和藝評家Étienne-Jean Delécluze(1781 – 1863)則強調「現實主義是一種狂野的繪畫體系,藝術在其中受到貶低」。庫爾貝在 1861 年定義了:「現實主義的基礎是對理想的否定。」1856年,巴黎出現《現實主義》期刊,旨在捍衛藝術和文學中的新美學。

受寫實主義影響的馬奈(Édouard Manet)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於1863 年沙龍評審團展示後,如同庫爾貝的作品,受到批評,導致後來的官方創立了落選沙龍,展示自由創作藝術家的作品。

現實主義運動始於法國,並在歐洲引起共鳴,例如西班牙的costumbrismo(風俗畫)、荷蘭的海牙畫派(Haagse School ),1869年的慕尼黑畫派(Munich)、美國及俄國的流動藝術(Ambulants)運動等。當時繪畫並非唯一媒介,1860年至1870年間,畫家們以蝕刻畫(eau-forte)技法表現城市生活、農民世界和普通人。

如何界定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繪畫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間很難界定,因為主要畫家,不是「事物的攝影師」,而是「現實的詩人」。現代派奠基者 Baudelaire寫道:「每一位優秀的詩人都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詩歌是最真實的,它只有在另一個世界中才是完全真實的東西」。

現實主義和繪畫自然主義(naturalisme pictural):
另一複雜的區別,藝術史學家 Marcel Brion (1895 – 1984)曾談到“氣味的自然主義”,他引用了庫爾貝 (Courbet) 作品中潮濕的草地;米勒 (Millet) 的農民外套的麻布;德加 (Edgar Degas, 1834 -1917)的賽馬和舞者和柯羅 (Camille Corot, 1796 -1875)樹木的沙沙聲。多種“印象”的外觀和解釋,引領評論家定義 1870 年至 1880 年間的其他思潮。

法國哲學家和作家Paul Valéry(1871 -1945),現實主義畫家提到:「致力於描繪最普通的,有時是最卑鄙的,令人欽佩的物體、精緻、考慮、工作和美德;但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進行超出自身原則的事,正在發明另一種‘真理’,一種他們自己創造的、完全是幻想的真理。」

現實主義(Le réalisme)
視覺藝術中的現實主義:
在法語世界中,是在法國畫家、雕塑家,現實主義運動領袖庫爾貝(Courbet)的推動下,於 1848 年左右誕生,他反對資產階級藝術的理想主義的藝術運動。

藝術中的寫實主義:
希望「按照古老的經驗規則」來描繪主題。受到一些哲學家的思想影響,包括法國哲學家、數學家和科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他在荷蘭度過大半生.曾為荷蘭軍隊服務,是荷蘭黃金時代最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在荷蘭歷史上,黃金時代是約在17世紀時的荷蘭的巔峰時期,當時的貿易、科學與藝術等獲得世界讚揚。笛卡兒也被認為是近代哲學和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之一。

此外,還有著名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最具影響力的啟蒙哲學家之一,為自由主義之父。在知識論上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同時也在社會契約理論有貢獻。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統治才有正當性。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時,社會契約才會成立,如果缺乏此同意,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權利。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主張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分立,行政權與對外權的統一;立法權是國家最高權力。

庫爾貝亦受到18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時期哲學家,蘇格蘭常識學派的創始人里德 (Thomas Reid,1710—1796)的啟發。在19世紀末,庫爾貝推廣的寫實主義的創作,關注「使事物真實」,並展示現實,但不將其理想化。

蒂特(Gilbert Titeux)在2004年的論文《現實主義的時代》(Au temps du brâme)解讀,現實主義的四大理論基礎源於 1830 年至 1870 年歐洲的現實主義鬥爭:
* 盡可能完整地實現影像的客觀化,包括模仿、一致性、主題的選擇、比例、精確性、適當的手段、對所述手段的掌握、表現。
* 模仿創新,與先前的藝術水平或其他當代藝術相比,表達了現實的新維度,例如空間化、物質性、透視、色彩等。
* 對平凡甚至充滿仇恨的世界的反思,通常以犧牲某種技術,如工筆畫為代價,來表達挑釁、修改、抽象。
* 對所表現對象的本質進行概念性的反思。

庫爾貝(Courbet),法國現實主義運動的領袖,創作了一千多幅畫作,是 19 世紀最有影響力和最複雜的藝術家之一。 1848年至1849年間,他的繪畫反對學院主義、理想主義和過度浪漫主義的標準;他超越了流派的等級制度,在同時代引起軒然大波,並引起私人收藏家的注意。他打破了藝術的界限,作品受到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之先驅,現代派之奠基者波特萊爾(Baudelaire)的啟發,Baudelaire 也散文詩的鼻祖,代表作包括1857年發表的詩集《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內容以頹廢和性為主題,對象徵主義與現代主義文學發展有著重大影響。他的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也有代表性。

庫爾貝當時受到法國藝評家和記者Jules Antoine Castagnary(1830 -1888)等批評家的支持,他的作品不能被簡化為繪畫現實主義的插曲,包含了 20 世紀末大多數現代主義思潮的種子。

庫爾貝是個人主義者,自稱自學成才,熱愛自然力量和女性。他反對宗教信仰、蔑視農民和體力勞動者。在他生命的盡頭,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很少有畫家在一生中遭受如此多的侮辱。

他是當選的共和黨人,亦是和1871 年巴黎公社(Commune de Paris)的參與者,他因被指控推倒巴黎市中心旺多姆廣場(Vendôme),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為了紀念1850年的奧斯特里茨戰(d’Austerlitz)
勝利而建的旺多姆圓柱(Colonne Vendôme),而被下令自費重建。

巴黎公社(Commune de Paris)
是1871年3月28日到5月28日,統治巴黎並宣布接管法國全境的政府。由於公社衛隊殺了兩名法國將軍,加上公社拒絕接受法國當局的管理,最終導致了被稱為「流血周」的嚴厲鎮壓。由於評論者意識形態的不同,對公社的描述存在很大分歧,資本主義者或中間派認為是無政府主義;而社會主義者則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驗;更有人認為巴黎公社標誌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與光輝起始里程碑。但馬克思(Karl Marx,1818— 1883)認為公社是對其國家理論的一個有力證明,因為巴黎公社建立了鎮壓資產階級的軍隊。馬克思派史學家認為巴黎公社為1917年俄國革命的先驅。

庫爾貝在流亡瑞士期間,與家人和巴黎朋友定期通信,並繼續展出和出售他的作品。他在法國政府大赦前三年,因病精疲力竭而亡終年58歲。

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ne)的批評家重新審視他的作品,為他整理了第一批傳記,透過探索他充滿活力和毫不妥協的作品,私人著作,可清析的認識他所倡議的新藝術風格。目前在法國東部城市Ornans有專門典藏他作品的居斯塔夫·庫爾貝省博物館(musée départemental Gustave Courbet)。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2 minutes

博物館開門
現代藝術(Modern Art)中的現實主義(一)

現代藝術代表1850年代至1950年代的藝術風格和哲學,此期的藝術家在創作材料和藝術方面,不以過去的傳統為靈感,而是從敘事(narration)轉向抽象(abstraction)。

現代藝術的藝術運動中的三個代表:
現實主義(réalisme):
19世紀中期,在法國和英國興起的藝術運動,與浪漫主義不同,追求現實,真實的再現,日常生活以及探索社會主題。創作不是一味模仿現實,也不只限於繪畫。

法國史學家Marcel Brion(1895 -1984),在《他們那個時代的畫家》(Les peintres en leur temps)提到:「表現「現實」的問題一直是繪畫最迫切的問題之一,但現實的概念本身,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精神現實——不亞於其他現實——戰勝了物質現實,反之亦然。取決於形式是否被掏空了靈魂內容,或者相反,是否趨於非物質化,現實主義或多或少控制了藝術。」

1836 年,可謂浪漫主義藝術的終止年,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的作品《哈姆雷特》(Scène d'Hamlet)被繪畫與雕塑沙龍拒絕幾年後,他提到:「我已經被交給野獸30年了」。

巴黎沙龍(Salon):
是1667年起在巴黎法蘭西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舉辦的藝術展,創立者為法蘭西藝術院下屬的法國王家繪畫暨雕刻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本來只展學院畢業生的作品,1725年在羅浮宮展出,1737年8月18日至9月5日再次在羅浮宮展出時,首次對外公開展覽,1748年至1890年間成為西方最大的藝術展,也是展出學院藝術的重鎮。1881年,法國政府停止贊助巴黎沙龍,改由法國藝術家協會(Société des artistes français)組織。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法國國家美術協會舉辦的國家沙龍、獨立者沙龍(Société des Artistes Indépendants)和秋季沙龍(Salon d'Automne),巴黎沙龍因而衰退。

1846年沙龍結束時,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先驅,現代派奠基者,散文詩的鼻祖波特萊爾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曾寫道:「學院主義、唯心主義、理想化。藝術中的真理和地方色彩,使許多人誤入歧途。現實主義早在這場偉大的戰鬥之前就已經存在(……)浪漫主義恰恰不在於主題的選擇,也不在於主題的真理,而在於感覺的方式。」

在美學方面,19世紀中葉之前「現實主義」描述現實,不將其理想化。受浪漫主義的德拉克洛瓦(Delacroix)、傑里科(Théodore Géricault(1791 -1824)和英國風景畫畫家康斯特布爾(John Constable,1776— 1837)等人的影響。法國現實主義畫派的創始人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他在1855年5月15日至11月15日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首創使用「現實主義」一詞定義自己的畫作。他命名特展覽為「古斯塔夫·庫爾貝的現實主義」,他的宣言在報紙上引發激烈爭論。法國作家和攝影家Maxime du Camp(1822 – 1894)寫道:「庫爾貝畫畫就像擦靴子一樣」,而法國畫家和藝評家Étienne-Jean Delécluze(1781 – 1863)則強調「現實主義是一種狂野的繪畫體系,藝術在其中受到貶低」。庫爾貝在 1861 年定義了:「現實主義的基礎是對理想的否定。」1856年,巴黎出現《現實主義》期刊,旨在捍衛藝術和文學中的新美學。

受寫實主義影響的馬奈(Édouard Manet)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於1863 年沙龍評審團展示後,如同庫爾貝的作品,受到批評,導致後來的官方創立了落選沙龍,展示自由創作藝術家的作品。

現實主義運動始於法國,並在歐洲引起共鳴,例如西班牙的costumbrismo(風俗畫)、荷蘭的海牙畫派(Haagse School ),1869年的慕尼黑畫派(Munich)、美國及俄國的流動藝術(Ambulants)運動等。當時繪畫並非唯一媒介,1860年至1870年間,畫家們以蝕刻畫(eau-forte)技法表現城市生活、農民世界和普通人。

如何界定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繪畫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間很難界定,因為主要畫家,不是「事物的攝影師」,而是「現實的詩人」。現代派奠基者 Baudelaire寫道:「每一位優秀的詩人都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詩歌是最真實的,它只有在另一個世界中才是完全真實的東西」。

現實主義和繪畫自然主義(naturalisme pictural):
另一複雜的區別,藝術史學家 Marcel Brion (1895 – 1984)曾談到“氣味的自然主義”,他引用了庫爾貝 (Courbet) 作品中潮濕的草地;米勒 (Millet) 的農民外套的麻布;德加 (Edgar Degas, 1834 -1917)的賽馬和舞者和柯羅 (Camille Corot, 1796 -1875)樹木的沙沙聲。多種“印象”的外觀和解釋,引領評論家定義 1870 年至 1880 年間的其他思潮。

法國哲學家和作家Paul Valéry(1871 -1945),現實主義畫家提到:「致力於描繪最普通的,有時是最卑鄙的,令人欽佩的物體、精緻、考慮、工作和美德;但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進行超出自身原則的事,正在發明另一種‘真理’,一種他們自己創造的、完全是幻想的真理。」

現實主義(Le réalisme)
視覺藝術中的現實主義:
在法語世界中,是在法國畫家、雕塑家,現實主義運動領袖庫爾貝(Courbet)的推動下,於 1848 年左右誕生,他反對資產階級藝術的理想主義的藝術運動。

藝術中的寫實主義:
希望「按照古老的經驗規則」來描繪主題。受到一些哲學家的思想影響,包括法國哲學家、數學家和科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他在荷蘭度過大半生.曾為荷蘭軍隊服務,是荷蘭黃金時代最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在荷蘭歷史上,黃金時代是約在17世紀時的荷蘭的巔峰時期,當時的貿易、科學與藝術等獲得世界讚揚。笛卡兒也被認為是近代哲學和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之一。

此外,還有著名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最具影響力的啟蒙哲學家之一,為自由主義之父。在知識論上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同時也在社會契約理論有貢獻。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統治才有正當性。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時,社會契約才會成立,如果缺乏此同意,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權利。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主張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分立,行政權與對外權的統一;立法權是國家最高權力。

庫爾貝亦受到18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時期哲學家,蘇格蘭常識學派的創始人里德 (Thomas Reid,1710—1796)的啟發。在19世紀末,庫爾貝推廣的寫實主義的創作,關注「使事物真實」,並展示現實,但不將其理想化。

蒂特(Gilbert Titeux)在2004年的論文《現實主義的時代》(Au temps du brâme)解讀,現實主義的四大理論基礎源於 1830 年至 1870 年歐洲的現實主義鬥爭:
* 盡可能完整地實現影像的客觀化,包括模仿、一致性、主題的選擇、比例、精確性、適當的手段、對所述手段的掌握、表現。
* 模仿創新,與先前的藝術水平或其他當代藝術相比,表達了現實的新維度,例如空間化、物質性、透視、色彩等。
* 對平凡甚至充滿仇恨的世界的反思,通常以犧牲某種技術,如工筆畫為代價,來表達挑釁、修改、抽象。
* 對所表現對象的本質進行概念性的反思。

庫爾貝(Courbet),法國現實主義運動的領袖,創作了一千多幅畫作,是 19 世紀最有影響力和最複雜的藝術家之一。 1848年至1849年間,他的繪畫反對學院主義、理想主義和過度浪漫主義的標準;他超越了流派的等級制度,在同時代引起軒然大波,並引起私人收藏家的注意。他打破了藝術的界限,作品受到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之先驅,現代派之奠基者波特萊爾(Baudelaire)的啟發,Baudelaire 也散文詩的鼻祖,代表作包括1857年發表的詩集《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內容以頹廢和性為主題,對象徵主義與現代主義文學發展有著重大影響。他的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也有代表性。

庫爾貝當時受到法國藝評家和記者Jules Antoine Castagnary(1830 -1888)等批評家的支持,他的作品不能被簡化為繪畫現實主義的插曲,包含了 20 世紀末大多數現代主義思潮的種子。

庫爾貝是個人主義者,自稱自學成才,熱愛自然力量和女性。他反對宗教信仰、蔑視農民和體力勞動者。在他生命的盡頭,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很少有畫家在一生中遭受如此多的侮辱。

他是當選的共和黨人,亦是和1871 年巴黎公社(Commune de Paris)的參與者,他因被指控推倒巴黎市中心旺多姆廣場(Vendôme),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為了紀念1850年的奧斯特里茨戰(d’Austerlitz)
勝利而建的旺多姆圓柱(Colonne Vendôme),而被下令自費重建。

巴黎公社(Commune de Paris)
是1871年3月28日到5月28日,統治巴黎並宣布接管法國全境的政府。由於公社衛隊殺了兩名法國將軍,加上公社拒絕接受法國當局的管理,最終導致了被稱為「流血周」的嚴厲鎮壓。由於評論者意識形態的不同,對公社的描述存在很大分歧,資本主義者或中間派認為是無政府主義;而社會主義者則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驗;更有人認為巴黎公社標誌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與光輝起始里程碑。但馬克思(Karl Marx,1818— 1883)認為公社是對其國家理論的一個有力證明,因為巴黎公社建立了鎮壓資產階級的軍隊。馬克思派史學家認為巴黎公社為1917年俄國革命的先驅。

庫爾貝在流亡瑞士期間,與家人和巴黎朋友定期通信,並繼續展出和出售他的作品。他在法國政府大赦前三年,因病精疲力竭而亡終年58歲。

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ne)的批評家重新審視他的作品,為他整理了第一批傳記,透過探索他充滿活力和毫不妥協的作品,私人著作,可清析的認識他所倡議的新藝術風格。目前在法國東部城市Ornans有專門典藏他作品的居斯塔夫·庫爾貝省博物館(musée départemental Gustave Courbet)。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4 minutes

博物館開門
故宮百歲迎新春

我曾自1985年,任職故宮,有幸於1999年至2018年間擔任七位院長的國際交流事務幕僚。2025年適逢故宮百年,特別簡介院史,並介紹迎新好展。

故宮院史: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一個月,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仍依《清室優待條例》續居宮中,直到1924年北洋軍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之後才被逐出宮。之後,國民政府於1924年依留學法國的李石曾委員長的建議,設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及「清室善後委員會」,開始清點紫禁城內典藏的歷代文物,並於1925年制定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及《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組織章程》,於同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了故宮博物院。

故宮於1925年由宮廷轉型成博物館之初,設立了理事會及委員會主持院務,1928年改制後的首位院長為教育家易培基(1928-1933),之後由副院長,金石學家馬衡扶正(1933-1948)。1933年至1949年,馬院長在任的16年間,國家歷經了八年的對日抗戰及四年的國共內戰(1945-1948)。1933年,日軍逼近北京,迫使故宮精選了13,491箱文物,從北京經上海、南京及大後方的萬里播遷。國共內戰末期,2,972箱故宮文物於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間,分三批從運抵台灣。在此動盪時期,馬衡任重道遠,帶領故宮人員保衞國家瑰寶,然而,馬衡並未隨國民政府遷台,之後續任北京故宮院長直到1952年,任期長達19年。

1949之後——故宮文物在台灣
國共內戰之後,隨國民政府由遷至基隆港的原來在北京的文物,僅佔1933年遷離紫禁城總箱數約22%。原來在北京和南京的珍貴文物,於1950年先被安置在台中霧峰北溝的庫房,一年之後,「兩院存台文物清點委員會」以三年的時間編成「點查清冊」。往後,於1957年在台中的北溝陳列館,及1965年在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對外啟用之後的展覽,皆可依此套原始清冊來策劃。

巨幅山水:
清 《慶豐圖》
絹本 ,393.6x234

巨幅青綠山水畫,為清宮畫院畫家唐岱、孫祜、沈源、丁觀鵬、王幼學、周鯤、吳桂 ,七位畫家合筆的巨幅立軸畫作。畫幅上有于敏中(約1714-1779)奉旨題寫乾隆皇帝(1711-1799)御製詩。
畫作描述漢代典故故事。漢高祖劉邦祖籍豐邑(江蘇豐縣)人,定都長安後,父親思念家鄉,漢高祖於是下令將長安城街景,改建成家郷豐邑的風貌,並將故鄉居民移居致長安城。

作品以鳥瞰視角,以近大遠小佈局,並以工筆界畫細緻描繪建築,建築群比例精準。畫中精心描繪了江河、雲、瀑布、樹木、宮殿、台閣、街景、橋、圍牆、欄杆、魚船、百姓、船夫等。

鑑藏寶璽印:
八徵耄念之寶、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寶、石渠定鑑、石渠寶笈、寶笈重編、宣統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

「國寶聚焦」:
故宮典藏的文物,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為了讓參觀者欣賞國寶,故宮為國寶專門安排展廳,每季選展一件書畫國寶展出。

沈周 《寫生冊》
2014年4月25日指定為國寶文物。
明弘武7年(1494年)
(68歲)
紙本,行款版式
約 34.6x57.2 公分,20開(16幅畫)

沈周(1427-1509):
江蘇長洲(今蘇州)人,為蘇州「吳派」的代表人物,與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4)、仇英(約1494-1552)並稱「明四大家」。

沈周的繪畫風格受多重影響,自幼家學淵源,為人溫雅敦厚,在詩文、書法、繪畫等方面均很傑出。後來拜入杜瓊門下。沈周家中有收藏的古代畫作,耳濡目染,漸而提高了繪畫水平,從宋元時期名家的繪畫風格,發展出自我的獨特風格,開創了明代寫意花鳥畫風,將南宋的水墨蔬果花卉,以淋灕水墨,瀟灑的用筆來呈現日常所見的主題。沈周觀物生趣的寫意畫風,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寫生冊》每開動植物畫作,皆有乾隆皇帝(1711-1799)的題識。
畫冊前有四個篆書題「觀物之生」,雖然沒有署名款印,書風推測是沈周好友李應禎所書。

後副頁第一開,沈周自題:
「我於蠢動兼生植,弄筆還能竊化機;明日小窗孤坐處,春風滿面此心微。戲筆此冊,隨物賦形,聊自適閒居飽食之興。若以畫求我,我則在丹青之外矣。弘治甲寅。沈周題。」

題識中自謙是「戲筆」之作,並說:「若以畫求我,我則在丹青之外矣。」可見沈周隨性的寬和態度。題識筆瀟灑,有宋四家,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1045—1105)書風。

鈐印信息:乾隆御覽之寶、御書房鑑藏寶、石渠寶笈、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石渠定鑑、寶笈重編、古希天子、太上皇帝、太上皇帝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鑑賞等印。

《石渠寶笈》
清代內府收藏的歷代書法和繪畫的專書,分為初編、續編、三編。名稱源於西漢皇家藏書之所「石渠閣」。

清高宗在60年執政期間,二度命官員編纂《秘殿珠林》與《石渠寶笈》,乾隆九年(1744)開始編撰《石渠寶笈》,初編成書於乾隆十年(1745),共44卷。

續編始於乾隆56年(1791),成書於乾隆58年(1793),40冊,編修者有10人。

三編始於乾隆58年(1793), 成書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28函,參與編修者11人。
前後共74年,朝廷繕寫成「朱絲欄抄本」,深藏於宮中。

16開圖描繪:
玉蘭、蝴蝶花、萱、荷花與蹲蛙、蒲桃、雁來紅、雞冠花、菊、蟹與蝦、蠣房與蛤、蝤蛑、白鴿、雞、鴨、貓、驢。

玉蘭:
清淡雅致,古代宅院常種玉蘭,象徵 「玉潔冰清」 或 「玉堂富貴」。早春玉蘭稱「木花樹」 或 「望春花」 。

萱:沈周恪守儒道,事母極孝順,曾題詩:
「我母愛萱草,堂前千本花。贈人推此意,磨墨點春華。」以花卉寄託生活情思,感念母親之情。

雞冠花:別名 「高冠」,有加官進爵,高官厚祿之寓意。

貓:圓滾滾,滿臉微笑,抬頭仰望,下方勾勒腳爪。乾隆題字是從《左傳》6畜為何沒有貓,到蘇東坡的養貓是為捕鼠等說法。

沈周曾養貓,一日貓走失後,沈周作了〈失貓行〉詩,一段寫道:「憶昔烏圓(貓名)狀雖小,爪牙稜稜威比屋。堆床圖籍任縱橫,所貯殽核(肉類蔬果等菜肴)無不足。」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6 months ago
15 minutes

博物館開門

博物館是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透過常設展或特展,使公眾得以參觀並學習。博物館亦是使公眾能從探索藏品的過程中,追求靈感與享受。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於1946年11月16日在法國巴黎創立時,提出博物館的專業定義為:「凡是對公眾開放,有關藝術、科技、科學、歷史或考古的典藏,包括動物園、植物園及設有常設展廳的圖書館,但不包括圖書館,除非設有常設博物館,都可視為博物館。」



現今,全球博物館的數量已從 1975 年的 22,000 家增加到現今的 95,000 家。每年全球博物館排行榜前20名中,有近半數皆有兩到三個世紀的歷史。後疫情時代,大眾透過多元的媒介平台,無遠弗屆的探索全球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好好聽FM」特別推出「博物館開門」專輯,由陸仲雁,法國文化部藝術與文學騎士,透過聲音,和聽眾們共同「遊於藝」,探索知與美的藝術文化殿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