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認識不夠,會對不起、褻瀆了這道菜
聽說跟陳愛玲吃飯,簡直就像是「辦案」?好奇心、過往的法學訓練,敦促她不斷追問每道料理的組合、裡面用了什麼,是否主廚原創?把所有蛛絲馬跡,推敲得一清二楚。愛玲根本是個風味偵探。
這回在《哈囉!聽見東南亞》節目裡,和愛玲聊得愈罷不能。結束後的用餐時刻,一句句「為什麼」仍是餐桌配菜:「為什麼印尼、越南、緬甸、柬泰等地,都是坐在地上吃飯?」「越南粽子、印尼烤魚用的香蕉葉,可能不僅僅是就地取材?」這些早已習以為常的飲食文化習慣,可能問得連成長在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的友人,都難以招架。
但愛玲給了我們線索,彷彿又回到了世界通史的現場,再從宏觀角度望向煙火人間。而關於那些吃過的料理美味,愛玲謙虛說著,「我怕認識不夠、做不好,會對不起、褻瀆了這道菜。」
▌偵探做久了,也許還會通靈?
於是,呼應那句名言,「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誰?」
從東南亞經典菜系出發,無論是肉骨茶、巴東料理、烤肉沙嗲、參巴醬(Sambel)、囉惹(Rujak)沙拉,無一逃不過香料偵探的「法眼」。
看似兄弟姊妹的粿仔條、河粉、粄條、米線,彼此之間千絲萬縷,自成一面譜系。米食的六親眷屬、冤親債主,族繁不及備載,拉成一張世界地圖。跨越時間、空間的軸線,靈魂再次投胎轉世,加以辛香料駕馭堆疊整合,化身為當代主廚端出的創意料理,創造出令人驚艷的風味「價值」。
就算是台味小吃,一碗150元的滷肉飯,「風味」正是這樣的價值彰顯。
現在,已經搞不懂陳愛玲是風味偵探?
還是獨具法眼的東南亞飲食香料的通靈人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