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TV & Film
Health & Fitnes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25/v4/b0/e5/1f/b0e51f71-6a6d-fbb7-d3cd-28136cde0c3c/mza_14032797691933497116.png/600x600bb.jpg
政见合集
政见 CNPolitics.org
105 episodes
9 months ago
这里是政见出品的几档播客节目的合集。我们致力于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普通人接触社科学术研究中的新知和思想精华。网站:cnpolitics.org;微信公众号:cnpolitics2011。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Education,
Society & Culture,
Philosophy
RSS
All content for 政见合集 is the property of 政见 CNPolitics.org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这里是政见出品的几档播客节目的合集。我们致力于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普通人接触社科学术研究中的新知和思想精华。网站:cnpolitics.org;微信公众号:cnpolitics2011。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Education,
Society & Culture,
Philosophy
Episodes (20/105)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31:我是怎么当四个孩子的全职爸爸的

「你是一个男人,你应该出去挣钱。」

「堂堂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要呆在家里帮孩子洗尿布?」

在武玉江在家做全职爸爸的那段时间,他不止一次受到来自家中亲戚以及朋友的质疑。武玉江目前和他的瑞典妻子以及四个孩子生活在一起。他有过两段婚姻,四个孩子,其中一个是他和前妻所生,另一个是他和现在的妻子所生,而妻子还带着两个孩子。最大的孩子 13 岁,最小的则是 4 岁半。

在常人眼中,一个家庭中的父母有各自的「分工」和「角色」:男人就应该赚钱养家,而女人则在家照顾孩子;父亲就应该是威严的、理性的、不苟言笑的,而母亲则是温柔的、感性的和善解人意的。不过,当社会对女性和母职做出规定的同时,其实也限制了男性和父职。

在这一期节目中,「非典型」父亲武玉江现身说法,和我们聊了聊他的育儿经历以及这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意涵。由于自身的求学和生活经历,武玉江曾在日本、德国以及瑞典生活,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政治学的专业背景,畅谈了这些国家的育儿和社会福利政策。同时,我们也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谈到了中国式家庭和代际关系在孩子成长方面造成的影响。你会听到:

  • 养育孩子没有「理性爸爸」和「感性妈妈」之分
  • 北欧的社会福利政策是怎样避免「丧偶式育儿」的
  • 社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造成的育儿压力
  • 如何理解父职这一概念?
  • 如何理解中国式家庭的行为模式和父母分工?
  • 北欧女性地位的提高:六七十年代的平权运动以及社会福利系统的改变
  • 为何日本、韩国和台湾以及中国的大城市生育率持续低迷?
  • 中国特有的隔代育儿现象以及问题
  • 军备竞赛式的中产育儿带来的焦虑

嘉宾

  • 武玉江:日本立教大学政治学博士生,四个孩子的父亲

主持

  • 傅适野:界面文化记者
  • 王菁:美国莱斯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

本节目由界面文化与针尖·多味听觉馆合作出品。这是针尖·多味听觉馆与界面文化(微信 ID:BooksAndFun)合作推出的关于母职的系列播客节目,不定期更新。这是第三期节目。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我们的新听众群持续开放邀请(已满 100 人,目前仅可通过邀请进群),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6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30:她山石|育儿,只有焦虑

在美国读博士的第二年,许晶生了一个孩子。生完孩子的第七天,她撑着虚弱的身子去上课,被同样生完孩子不久的导师建议休息。当她问及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时,导师说了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There’s no balance, there’s only conflict.(没有平衡,只有冲突。)

许晶意识到,原来那些可以做到「家庭与事业平衡」的女性故事,也许只是一种鸡汤。所有的母亲,都是在挣扎、焦虑和冲突中坚持下来的。

后来,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她带着孩子在上海的一所私立幼儿园做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儿童的发展与伦理教育问题。田野过程中,每一位母亲育儿时所面临的矛盾和纠结都让她感同身受。最终,她的学术专著《好孩子》,不仅探索了儿童成长,也讨论到育儿焦虑。

前不久,界面文化介绍过一本名为《我是个妈妈,我需要一个铂金包》的书,书中讲到,即便是纽约上东区光鲜亮丽的妈妈们,也依然无法摆脱育儿焦虑;在最近大火的韩剧《天空之城》中,那些被戏剧化的韩国顶端 0.1% 上流阶层里,奉丈夫为王的太太们绞尽脑汁的同样是如何将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人中龙凤」……无论在哪里,围绕着育儿鄙视链、学区房斗争,焦虑总是相似的。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人类学者许晶,还有界面文化的记者傅适野一起聊了聊,关于「育儿焦虑」的话题。你会听到:

  • 根据保姆杀人的真实事件改编的《温柔之歌》,展现了女性怎样的生存困境和欲望?
  • 上海私立幼儿园里的妈妈们,育儿过程中面临的焦虑和纠结
  • 异性恋婚姻是一种两性之间的交易和商品化的关系吗?
  • 关于丧偶式育儿,「男性在外打猎、女性在家喂养」「男主外,女主内」这是一个从古到今未曾改变的模式吗?
  • 跨学科视角下如何看待母职(motherhood)这个概念
  • 对于女性来说,事业和家庭之间没有平衡,只有冲突?
  • 二胎开放会助长女性的生育焦虑吗?

相关链接:

  • 《温柔之歌》
  • Jing Xu, The Good Child:Moral Development in a Chinese Preschool
  •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一个铂金包》

嘉宾

  • 许晶: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人类学者

主持

  • 傅适野:界面文化记者
  • 王菁:美国莱斯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

本播客为针尖·多味听觉馆与界面文化合作出品内容。想知道文化界的大情小事?想阅读深度的文艺评析?想了解时下热点和热点背后的思想议题?界面文化,每天一篇,为你呈现最优质的文化原创内容。你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BooksAndFun),也可以在微博和豆瓣搜索「界面文化」。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我们的新听众群持续开放邀请(已满 100 人,目前仅可通过邀请进群),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6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29:你所不知的迪士尼:童话的暗黑与乐园的虚幻一面

说起迪士尼,你一定会想到美丽的公主、英俊的王子,还有可爱的米老鼠唐老鸭;走进迪士尼乐园,你也一定会被城堡、烟花雨童话般的欢乐氛围所打动。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迪士尼的造梦故事也曾有暗黑的一面:1933 年的《三只小猪》大灰狼长着犹太人的大鼻子,还操着一口犹太式英语;1946 年的《南方之歌》黑人叔叔仍然以奴隶身份出现。这些被指种族歧视的「黑历史」,折射着暗流涌动的美国社会的本来面貌。

除此之外,「迪士尼化」本身也成为了一个专有概念,在形容城市化扩张与消费体验模式的同时,引起了学者的警惕和思考。

去年年底之前,鸽子去上海的迪士尼游乐园玩了一趟。碰巧,早前小水母曾去过位于美国加州和佛罗里达州的两个迪士尼乐园。节目录制时,恰逢2018年冬至夜晚,小水母和鸽子从各自的迪士尼乐园的游玩体验讲起,聊了聊与迪士尼有关的文化作品与消费模式。你会听到:

  • 香港、上海与美国的迪士尼有什么不同?
  • 迪士尼游玩体验:巡游、烟花与游客
  • 迪士尼文化中曾经也有种族歧视的映射?
  • 从《冰雪奇缘》到《疯狂动物城》,近两年的迪士尼的动画观念上有什么更新?
  • 什么是「迪士尼化」?城市的「迪士尼化」(Disneyization)是什么意思?
  • 迪士尼的体验型消费模式
  • 《佛罗里达乐园》与迪士尼化的另外一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我们的新听众群持续开放邀请(已满 100 人,目前仅可通过邀请进群),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6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28:她山石|当妈的吃了那么多苦,这是理所应当的吗?

「恭喜,你要当妈妈了!」如果你的朋友有了身孕,身边人多半会送上这样祝福。

然而,在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那里,却这样描述自己二度怀孕的心情:「此时我重回围城,就像某个逃犯被捕,只能闷闷不乐地接受现实。」

在《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一书中,卡斯克记录下自己成为母亲时身体、精神与社会角色的变化。这些变化让她意识到,比起获得母亲身份时那种好奇、欣喜、憧憬与期待,自己更多地经历了初为人母的挣扎、矛盾、痛苦与困惑。

这本书出版后引发了巨大争议。在占据主流地位的母职文化中,母亲被塑造为温柔善良体贴的、毫无抱怨的、尽职尽责的。然而,从怀胎十月到产后恢复,从微观层面的心理波动、产前产后抑郁,到与原先的社会角色逐步剥离,以及此后再度融入时经历的重重困难——成为母亲道路上所体验的这些艰难困苦,鲜有人提及、也不允许被提及。这是因为,这些艰难困苦往往被自然化(naturalized),仿佛它们是成为母亲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女性就理所应当承受并且毫无怨言。

母职是不是天职?母职包括了哪些隐形的劳动?我们如何更好地去理解现代女性在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

前不久,界面新闻推出了一篇题为《母职凭什么理所当然》的文章,介绍这本《成为母亲》的书并进行了相关探讨,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了很多共鸣,甚至是争议。本期节目中,我们请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傅适野,跟我们一起聊聊与成为母亲有关的话题。

嘉宾

  • 傅适野:目前任职于界面新闻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我们的新听众群持续开放邀请(已满 100 人,目前仅可通过邀请进群),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6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27:她山石|「我是女生,也曾想要去吸引女生」

性是什么?你同意男性是下半身动物吗?第一次被吸引的经历是什么时候?当这些略显「私密」的问题被抛给法国女孩儿,她回答起来毫不羞怯与含糊。

本期节目中,中法混血的玛丽与在法国读社会学博士的桔子继续做客我们的「她山石」栏目,聊了聊有关「性吸引」的话题。你会听到:

  • 「性吸引」是什么意思?
  • 对于「女人是上半身动物,男人是下半身动物」,你怎么看?
  • 早恋是性吸引的朦胧形态吗?
  • 法国教育如何看待恋爱与学业?

嘉宾

  • 玛丽:27 岁中法混血,生于巴黎长于巴黎
  • 桔子:法国社会学博士在读,《Space X 为知物语》主播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我们的新听众群持续开放邀请(已满 100 人,目前仅可通过邀请进群),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6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26:在宾大博物馆地下室,我与头盖骨「四目相对」

如果你是一个博物馆迷,到了费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宾大人类学博物馆转转。这里有几件流失海外的文物:比如昭陵六骏中的两匹,其它四骏目前还在西安的碑林博物馆;再比如,博物馆二楼藏有传说中的慈禧水晶球。

而这座博物馆背后的历史和有趣故事远不止这些。本期节目中,我们请到在宾大人类学系读考古学博士的李黎(Lili),跟着她来了一次深度游,听她讲述那些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一刻,我们仿佛回到百年前,探寻一件件文物从遥远的国度来到费城的踪迹。你将听到:

  • 宾大博物馆的历史和文物来源
  • 中国馆的特色展品:昭陵六骏中的两匹和水晶球的故事
  • 博物馆的发展瓶颈在哪里?
  • 宾大最「臭名昭著」的收藏是什么?背后是美国怎样的一段殖民史和种族史?

嘉宾

  • 李黎(Lili):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在读博士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6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25:中国 PLUS|那一天,我成为了华裔

成为另一个国家的公民意味着什么?90 后华裔对中国的感情如何?

根据一份移民报告,2016 年在美国的中国移民共有 230 万人,其中 51% 拥有美国国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华侨华裔。同一份报告也指出,近些年来,出生于中国、之后申请成为美国公民的华裔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随着中美两国的贸易战不断升级,许多在美的中国人或美籍华裔的生活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和身为 90 后的 Merissa 聊了聊她成为美国公民的过程。你将听到:

  • 近距离感受美国公民申请现场;
  • 90 后华裔如何维持对中国的感情;
  • 第一代移民(出生在中国)和出生在美国的华裔之间的互动如何;
  • 文化融入(cultural assimilation)在不同华人身上有什么体现?
  • 中文对于维持中国的感情有什么影响?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6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24:逃离故乡的奈保尔,与寻找乡愁的三毛

我们对思乡(Homesickness)以及由此引发的乡愁(Nostalgia)都不陌生。澳大利亚哲学家提出了一种「身在家乡的乡愁」——乡痛(Solastalgia),指的是人们身处家乡,因为文化的断裂或环境改变,却觉得和家乡的联结断裂了,由此产生的疏离。

在今天的节目里,想与大家分享两个与家乡产生羁绊的人。一个是大家很熟悉的三毛,她在撒哈拉寻找着前世的乡愁;另一个,是2018年8月去世的奈保尔,一个逃离故乡的异乡人。在他们身上,有着不一样的乡愁与乡痛……

注:三毛部分背景音乐全部为齐豫、潘越云演唱会现场录音。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7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23:她山石|校园里发生这种事,我该怎么办?

大学校园里,老师性骚扰学生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而这些年类似事件在社交媒体上频频被曝出。据不完全统计,被媒体跟进、验证有「实锤」的近五年共 12 起。

高校本应该是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但如今却屡发性侵事件。也许曝出的性侵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有更多的学生遭受过、甚至仍然笼罩在被性侵的阴影之中。

为何高校性侵事件频频在我们的身边上演?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此类事件?假若发生了这种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在国外读书和在国内任教的两位人类学者分享了他们的认识以及了解。你会听到:

  • 现在频频曝出的导师性侵事件,究竟是大学机制的问题,还是师德的问题?
  • 目前国内外大学在处理性侵上有什么不同的对策和机制?
  • 除了师生关系,如何看待校园中更加隐形的「性侵」现象?
  • 学生(包括男女生)应该如何面对老师的性侵行为?如何化解伤害,帮助学生心理重建?

嘉宾

  • 卢霜: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博士生
  • 崔忠洲:综合性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人类学博士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7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22:她山石|谈论骚扰前,先来听听法国女生怎样谈论身体

从本期节目开始,针尖·多味听觉馆开始推出女性相关话题的系列栏目「她山石」。我们邀请关注女性话题的多位嘉宾,结合她们在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观察和经验,一起谈论有关女性、性别、身体等方面的社会话题。愿「她」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直以来,「知性、优雅、性感」是人们形容法国女性时常常使用的词。与此同时,法国女人在性自由方面也被视作走在世界前列。六十年代以来,以波伏娃为代表的女性运动把法国女性和性自由、性别平等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当代法国女性自己是如何理解性自由与性魅力的?她们又是如何和自己的性别相处的?在这期节目里,我们邀请真实生活中的法国女生——中法混血的玛丽,还有在法国读社会学博士的桔子一起聊了聊,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以及相关的女性话题。你会听到:

  • 对你来说「性自由」是什么意思?
  • 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会怎样施展自己的性魅力?
  • 性自由和性骚扰的界限在哪里?
  • 法国女性真的「更开放」吗?一般什么时候会有性经验?
  • 法国青少年的性教育是怎样的?
  • 法国社会怎样看待堕胎?

嘉宾

  • 玛丽(梅黎):27 岁,中法混血,生于巴黎长于巴黎
  • 桔子:法国社会学博士在读,《Space X 为知物语》主播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7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21:火箭少女出道一个月,再谈谈偶像、粉丝与文化工业

距离《创造 101》总决赛已经过去一个月,那些你曾经 pick 的小姐姐,也已经宣布出道一个月了。她们现在怎么样了,你还在关心吗?

王星回忆起 2005 年的超级女声,说她的爸爸,一个「钢铁直男」,也会为远方的少女(春春)实现歌唱梦想而加油。在那个年代,每天积极地发短信进行投票。

如今研究真人秀节目、读传播学博士的她,也会收看各类热播的综艺节目,今年大火的偶像养成类节目也是没有落下。从《加油美少女》开始,到《创造 101》,她一边看,一边乐此不疲地加入了几个小姐姐的粉丝群,一边又「有些负担」:总是会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发现文化工业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于是我们在这期节目里聊了聊,那些有关偶像、粉丝与文化工业的话题。在快乐光鲜的背后,你可能会听到一些有些「丧」的说法,但那正是文化现象的观察者、思考者所要做的事。你会听到:

  • 与早期的超级女声、星光大道相比,近年来的偶像选秀节目有什么不同?
  • 当今偶像的粉丝是怎样的一群人?只有为偶像氪金(花钱)的人才算是「真粉丝」吗?
  • 卧底小姐姐的粉丝群是怎样一种体验?
  • 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偶像?日系和韩系偶像又有什么差别?
  • 如何看待没能出道的小姐姐?
  • 为什么二次元爱豆也能成为偶像?为什么爱豆不能谈恋爱?
  • 如何理解偶像这种职业?
  • 「越努力越幸运」有什么问题?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7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20:梁思成——祝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

1928 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国外完成了各自的学业,并举行了结婚仪式。婚后,两人在欧洲度蜜月旅游,同时对西欧各国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也是在这一年,他们回国先到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这是当时我国最早的两个建筑系之一。

只是,由于「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学建筑系,仅存了三年就夭折了。但是这个只办了三年的建筑系,却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建筑学者和大师。

在梁思成这封《祝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的信里,梁思成谈及了他对建筑和建筑师的思考。

七月正值毕业季,不管你是不是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希望你听后,都能够对什么是建筑、建筑师以及我们所居的城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7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19:杨绛与钱钟书——这世上势均力敌的爱情

2016 年 5 月 25 日,105 岁的杨绛「走到了人生边上」。两年后的今天,我们谈论爱情,纪念杨绛先生。

杨绛与钱钟书都是南方人,相差一岁,祖籍无锡。1932 年清华大学两人第一次遇见,一个说「我没有订婚」,一个说「我也没有男朋友」,如此憨厚直接,感情迅速升温……

这世上真有势均力敌的爱情吗?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你和 Ta 之间,有了第三个人,爱情还会在吗?

经历爱女、丈夫先自己而去之后,杨绛先生写下:「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7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18:中国 PLUS|因为脱欧这件事,我在英国输了 40 磅

2016年,因为英国脱欧这件事,陶郁「输了」40 磅。

这件事对他触动最大的是,自己接触的精英小圈子并不是英国的全貌。那些正确的、知识分子描绘的美好图景,是很容易被打破的。身处学院的人,永远不能生活在对社会的想象之中。我们能否理解那些手握选票的人,到底在想什么呢?你会听到:

  • 英国人到底要为脱欧付出多大的代价?
  • 脱欧到底是经济账,还是政治账?
  • 怎样看待英国脱欧后的世界?

嘉宾

  • 陶郁:政见观察员,西澳大学中国研究项目主任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7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17:中国 PLUS|酒精、咖啡因与茶多酚,这个国家故事多得很

陶郁来到英国以前,和很多人一样并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个国家,甚至还带着一堆刻板印象:英国人「高冷、拿腔拿调、爱去酒吧、爱喝茶」……只是,在接下来九年的工作、生活中,他慢慢地发现了这个国家和国民许多不同的侧面。

在最新的「中国 PLUS」系列节目里,陶郁老师将和大家分享他在英国的故事,以及那些文化符号背后的丰富内涵。你会听到:

  • 英国人热爱「泡吧」是什么意思?
  • 咖啡馆在英国生活中是怎么样的角色?
  • 英国人怎么喝茶?
  • 英国人常提的「绅士」是什么人?
  • 都说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阶层固化,在英国社会是什么情况?

嘉宾

  • 陶郁:政见观察员,西澳大学中国研究项目主任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7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16: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性侵犯的受害者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当「性」不可说,或者只能以负面的方式去说的时候,大家都是受害者。

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污段子的学生是受害者,说污段子的老师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享受的并不是性本身真正的快乐,而不过是权力的春药。你会听到:

  • 香港中文大学反性骚扰的宣讲教育是什么样的?
  • 如何识别性侵行为,有什么不同程度的表现?
  • 如何应对性骚扰?如何判定性骚扰行为?
  • 为什么不说?为什么说出来?
  • 家长怎么和孩子一起应对性骚扰?
  • 黄段子也是性骚扰,老师该怎么在课堂上讨论「污污的东西」?
  • 学校该有什么样的防性骚扰机制?

嘉宾

  • 任珏:两性关系成长平台「爱黛说」(微信公众号 idcafe)创始人,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两性关系学者,数字人类学家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7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15:SXSW 西南偏南,一个什么都有的奇葩大会

SXSW=西南偏南,「这儿什么都有」,一个装满了一箩筐酷玩意儿、吸引了数十万酷人物的大会。大会都有什么呢?SXSW=音乐+电影+科技+新媒体+商业+艺术+……。今年,方可成老师亲自去大会感 (wan) 受 (shua) 了一把,还制作了三期 vlog。你会听到:

  • SXSW 怎么来的?有什么炫酷的科技公司和产品?
  • 听说参会费很贵哦,个人怎么注册参加?
  • 一部讲中国 YY 直播的电影,在 SXSW 放映收到了啥样的反应?
  • SXSW 是怎么讨论区块链的?
  • 有些国家政府居然也来参会,他们在讨论啥?
  • China Gathering 部分,「走出去」的中国科技公司有何亮点?
  • 小黄车、Uber 进入德州,有什么奇葩故事?
  • SXSW 神秘大咖嘉宾有谁?
  • 彩蛋:方老师制作 vlog、做 B 站 UP 主的内心 OS

嘉宾

  • 方可成: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博士候选人,政见团队创始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7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14:中国 PLUS|不懂中文的非洲商人,怎么在广州做生意?

都说来广州做生意的非洲人多,如果你曾走到广州的小北路,你可能会有更直观的体会——那里一度被称为「小非洲」。

大卫来自马达加斯加,他每年来中国广州进货两三次,专程批发摩托车的配件。虽然是位常来中国的「常客」,不懂汉语的他在做生意时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中国 PLUS」系列中国与非洲的最后一期,张明源与我们聊了聊她陪同大卫来广州做生意的这趟奇妙旅程。你会听到:

  • 语言不通的非洲商人怎么在中国「谈生意」?有什么细小的问题?
  • 非洲商人的在广州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 非洲商人对中国商人和广州有什么印象?
  • 活跃的非洲商人会给城市管理带来问题吗?

嘉宾

  • 张明源:西安大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7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13:中国 PLUS|中国商人的「非洲梦」

何勇在 90 年代有一首歌叫《非洲梦》。他唱到「我想去那遥远的非洲 / 看一看那里的山和树」。自 9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中国、走向非洲最多的,大概要属那些背井离乡的中国商人了。他们生活在非洲遥远的土地上,近距离地感受着这片大陆的变化,和人们真实的倾诉。

张明源 2015 年第一次来到马达加斯加,做田野的过程中,与当地不少华人成为了朋友。本期「中国 PLUS」节目中,她与我们聊了聊马岛上的中国商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困惑。你会听到:

  • 中国商人在马岛做些什么?
  • 马岛的老华侨是从哪里来,最早是做什么的?
  • 马岛的「华裔」会讲中文的人多吗?
  • 在非洲做生意,需要注意什么安全问题?
  • 「守夜人」是个什么职业?
  • 非洲人对「Made in China」的小商品有什么看法?
  • 非洲人和当地的中国商人之间,对彼此有什么印象?

嘉宾

  • 张明源:西安大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7 years ago

政见合集
针尖·多味听觉馆 #12:中国 PLUS|非洲,没你想象的那样「黑」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中国 PLUS」系列,意在加强了解与中国关系愈发密切的地区和国家。我们与不同地方的青年学者对话,了解他们跑去海角天涯做的田野研究和异国趣闻,听听那些生动的故事,打破你可能有的误解和迷思。

第一季,中国 PLUS 非洲,来听听曾在马达加斯加做田野的张明源博士的讲述。你会听到:

  • 马达加斯加岛上竟也有不少华裔,他们从哪里来?
  • 马达加斯加人说什么语言,怎么聊天?
  • 岛上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年轻人在干嘛?
  • 我们对非洲生活的印象,真的像电影《战狼》里那样的吗?
  • 非洲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吗?我们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什么问题?

希望张明源的讲述能让你得到多一层理解——在非洲生活的人们也和我们一样,有幸福,有愿望,有抱怨,有病痛,有情欲,有冲突,有无奈,有信仰,亦有灵魂。

嘉宾

  • 张明源:西安大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针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 各个平台找到我们。如果你有想说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 加入针尖多味听觉馆听众群,与我们一起戳破泡泡。

Show more...
7 years ago

政见合集
这里是政见出品的几档播客节目的合集。我们致力于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普通人接触社科学术研究中的新知和思想精华。网站:cnpolitics.org;微信公众号:cnpolitic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