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曾設計一場經典的「傷痕實驗」:研究人們如何因為自以為有外在缺陷而改變行為與感受。受試者臉上被化妝成有明顯傷痕,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擦掉。結果,他們仍深信旁人以異樣眼光看待自己——揭示了偏見的根源不在他人,而在我們的自我認知。
這是一場關於「被看見」與「被誤解」的心理學實驗,也是一面映照現代人焦慮與自我懷疑的鏡子。
🎓《傷痕實驗》Podcast 研究資料與出處整理
一、經典心理學實驗
Kleck, R. E., & Strenta, A. (1980).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negative physical abnormalities on soc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5), 861–873.
📚 這是原始的「傷痕實驗(Scar Experiment)」論文。研究指出:即使臉上沒有真實疤痕,若人們相信自己有外貌缺陷,就會感受到他人的態度變冷淡。
🔗
美國心理學會資料庫 APA PsycNet 摘要頁面
二、大型精神健康統計研究
Swansea University (2023).
World’s largest study on facial scarring and mental health.
📊 英國威爾斯地區 179,079 名臉部疤痕紀錄者與一般族群比較,顯示有疤痕者焦慮與憂鬱治療紀錄顯著較高。
🔗
研究新聞稿 | Swansea University
三、心理學綜述論文
Ngaage, M., & Agius, A. M. (2018).
The Psychology of Scars: A Mini-Review. Psychiatria Danubina, 30 (Suppl 7), 633–637.
📘 此綜述整理疤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包括焦慮、自我形象、社交功能降低與認同危機。指出若個體能將疤痕整合進自我概念中,心理壓力會顯著下降。
🔗
全文 PDF 連結(官方期刊網站)
四、社會心理學應用研究
Rice University (2019).
How your scar or birthmark can affect your job interview.
📈 實驗指出:求職面試中若主動提及外觀疤痕,能減少面試官注意偏差與無意識歧視。
🔗
Rice University News Release
五、延伸閱讀(大眾心理觀點)
Psychology Today (2024).Invisible Scars: What They Reveal About Self-Perception.
📖 用淺白語言闡述「傷痕實驗」對現代心理學與自我認知理論的啟發,強調「人以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世界」。
🔗
Psychology Today 文章頁面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