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Society & Culture
History
News
Technology
Comedy
Educa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Podjoint Logo
KZ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24/v4/4e/4b/e4/4e4be43b-0f06-fbf8-fe75-badf70c2ca90/mza_2914348992286494823.png/600x600bb.jpg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林煜軒醫師
88 episodes
6 days ago

《會談地圖》podcast每一集會以半小時的長度,每週一集深入淺出的導讀 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等最新頂尖期刊的重要論文。希望能讓大家在通勤的零碎時間,像醫院、學校裡的meeting一樣,可以「聽」到頂尖期刊最新論文的深度解析。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是臨床會談技巧導向、系統介紹精神醫學與腦科學背景知識的實務書籍。《會談地圖》是台大醫院林煜軒醫師自住院醫師開始整理的筆記精華,至今仍不斷補充更新,並定期在podcast頻道與facebook粉絲專頁分享各大權威期刊最新研究。

如果您讀不完、懶得讀 2020年以來 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 裡精神醫學、腦科學的重要文章,每週您只要花25分的零碎時間(很多人一趟上班的捷運就有了),您可以像聽新聞一樣從《會談地圖》podcast「聽」完這些論文重點。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Life Sciences
Science
RSS
All content for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is the property of 林煜軒醫師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會談地圖》podcast每一集會以半小時的長度,每週一集深入淺出的導讀 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等最新頂尖期刊的重要論文。希望能讓大家在通勤的零碎時間,像醫院、學校裡的meeting一樣,可以「聽」到頂尖期刊最新論文的深度解析。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是臨床會談技巧導向、系統介紹精神醫學與腦科學背景知識的實務書籍。《會談地圖》是台大醫院林煜軒醫師自住院醫師開始整理的筆記精華,至今仍不斷補充更新,並定期在podcast頻道與facebook粉絲專頁分享各大權威期刊最新研究。

如果您讀不完、懶得讀 2020年以來 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 裡精神醫學、腦科學的重要文章,每週您只要花25分的零碎時間(很多人一趟上班的捷運就有了),您可以像聽新聞一樣從《會談地圖》podcast「聽」完這些論文重點。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Life Sciences
Science
Episodes (20/88)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學術生活】如何接待研究生學位考的口試委員

🎧 收聽本集後你將了解:
✅ 如何邀請口試委員?為什麼學位考是學術職涯的重要轉捩點?
✅ 老師們在意哪些細節?怎麼做才能留下好印象?
✅ 論文草稿應該提前多久寄出?當天接待老師有哪些禮儀要注意?
✅ 報告中的圖表與 AI 生成內容,有哪些小眉角不能忽視?
對研究生而言,學位考不只是論文的驗收,更是邁向下一階段的關鍵門檻。

從挑選口試委員、掌握溝通時機,到當天的接待與報告設計,處處都藏有學問。想知道有哪些細節決定成敗?馬上收聽這集節目,讓你的口試一路過關斬將,展現專業又得體的第一印象!✨

還沒追蹤我們粉專的朋友們也快來追蹤吧!
我們會天天更新國內外頂尖的行為、心理、精神醫學相關研究唷!
FB: https://www.facebook.com/InterviewMap
IG: https://www.instagram.com/digital_biolab/
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digital_biolab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6 days ago
35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國際期刊導讀】猝睡症藥物成功開發在生技發展史的重要意義(NEJM 2025;372-1905-16)

什麼是猝睡症?
過去如何治療猝睡症?
你知道有一款猝睡症藥物剛通過二期臨床試驗嗎?

本集《會談地圖》將為各位導讀刊載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一款猝睡症新藥成功開發的研究,讓我們更深入了解猝睡症與未來治療的新方向!

本集重點:

  • 什麼是猝睡症?
  • 食慾素(orexin)於猝睡症生理機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 Oveporexton如何突破血腦屏障?
  • 臨床試驗發現的副作用以及臨床評估指標
  • 我們應如何解讀臨床試驗?


一起透過認識這項突破性的臨床試驗研究,了解猝睡症的新藥開發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醫學藥理發現,而這又對未來的藥物研發與臨床決策具有何種意義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weeks ago
41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研究室論文】從跨國數位足跡分析疫情期間的心理行為與公共衛生

這集Podcast將介紹我們研究室近年來一系列,利用Google Trends的關鍵字搜尋量,分析疫情期間相關行為&心理變化的成果,這些研究不只發佈在著名的期刊,也為防疫與公衛政策提供實證的建議!

相較於傳統的調查方法的發放問卷,可能會影響研究的效率與準確性,Google Trends關鍵字搜尋量是一種可靠且方便的工具,可以廣泛且及時地蒐集數據,並清楚知道事件發生的時間點🔎

收聽完本集你將會知道: 
✅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調查,快,但準嗎?
✅「失眠」、「自殺」搜尋量變化,跟居家防疫有關嗎?
✅「洗手」搜尋量增加,如何影響疫情控制?
✅「疫苗」搜尋量,如何反應疫情期間的疫苗猶豫?
✅疫情期間家庭感情更好了?「離婚」搜尋量不增反降 

Google Trends是非常珍貴的數位足跡,可以做為洞察人們行為與心理軌跡的重要指標,想知道我們是如何操作這些數據的嗎?想知道這些研究結果如何嗎?歡迎立即收聽✨🎧

還沒追蹤我們粉專的朋友們也快來追蹤吧!
我們會天天更新國內外頂尖的行為、心理、精神醫學相關研究唷!
FB: https://www.facebook.com/InterviewMap
IG: https://www.instagram.com/digital_biolab/
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digital_biolab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29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聽眾問答】從臨床問題出發的《會談地圖》

在這一集《聽眾問答》中,我要先向各位在 Apple Podcasts 留下五星評價的朋友誠摯致謝,也將逐一回覆來自粉專、IG,以及 Threads的所有提問(還沒追蹤的朋友快搜尋 @digital_biolab吧!)透過這集Podcast,我將會更細緻地討論幾個在留言中提出的精神醫學研究議題。

本集亮點:

  1. 如何將艱深的科學與精神醫學研究精煉成「帶得走」的知識觀點
  2. 精神疾患的臨床診斷與用藥選擇
  3. 以讀者為核心出發的會談地圖內容選材
  4. 掌握最新的醫學研究動態調整臨床決策的實務經驗
  5. 解析美國學術界的激烈競爭、阿茲海默症的飲食調整、社群媒體上談論「自殺」事件的原則


歡迎各位朋友持續在社群上與我們互動、分享觀點——也許就有機會在未來的節目中被回應與討論喔!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month ago
31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學術生活】學術知識斷捨離——我如何整理學術文件與《會談地圖》

✨學術知識斷捨離——我如何整理學術文件與《會談地圖》

你也曾經被大量學術資料壓得喘不過氣嗎?
手邊有許多論文、講義、學術文件如海量般龐雜,不知該如何篩選與整理?
我將在這集節目中分享如何做出「學術知識斷捨離」的核心觀念與實務經驗,特別是如何將這個概念應用於精神醫學的知識整理與更新。

🎙️本集重點內容:
 ✅ 學術資料的精簡與管理:如何只保留最關鍵的核心知識?
✅ 持續學習與知識更新策略,有效率地更新自己的學術資料庫
✅ 《會談地圖》背後的學術管理哲學

「學術知識的斷捨離」不只是減少雜訊,而是讓我們更有效率與有系統地累積臨床及研究能量,讓你的學術生活更輕盈!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35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研究室論文】從作息節律的數位足跡解讀憂鬱與肥胖的前兆

我們近期發表於 Depression and Anxiety 的研究,聚焦於個體作息節律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聯,並提出一種嶄新的「數位表現型」(digital phenotyping)評估方式。透過結合穿戴式裝置與自行開發出手機應用程式「作息足跡」記錄到的數位足跡,我們得以量化人類日常作息的穩定性,並進一步探討其與憂鬱症及肥胖等常見身心健康問題的潛在關係。

本研究的主軸圍繞「節律」(rhythm),討論人類行為與生理活動是否遵循某種接近24小時的晝夜週期。我們在研究中指出,儘管過去已有不少文獻指出作息失調可能導致心理與代謝問題,然而在實務上,要準確且長期地量化「作息規律性」一直存在困難。傳統調查多仰賴問卷與回溯性報告,容易受到記憶偏差影響,且無法捕捉日常變化的細節。

為解決這項限制,我們的團隊採用了兩種數據來源:其一是穿戴式裝置(如活動腕錶)所記錄的身體活動,用以推估個體的運動與靜止狀態;其二是手機App所記錄的使用行為(如點擊、開啟APP等資訊),並將此人機互動視為一種「心智活動」的數位表現。研究設計考量到現代人的生活型態不再僅由肢體活動主導,許多重要的日常活動發生於數位環境中,例如學習、社交與工作,因此單靠身體活動無法完整反映其作息狀態。

透過這些資料建構每位參與者的「作息輪廓」,並依據其睡眠時間、作息早晚與節律規律性等三項變項,我們進一步將作息型態區分為「早睡早起型」(earlier)、「晚睡晚起型」(later)與「作息不規律型」(irregular)。其中,「不規則」並非單純的晚睡或早起,而是指作息缺乏穩定性,從日復一日的身心活動時間點不一致可以觀察到,也可透過如「逐日穩定度」(inter-daily stability)偏低與「一日內變異度」(intra-daily variability)偏高等指標加以量化。

藉由這三種作息型態,我們進一步探討了作息與「憂鬱」與「肥胖」之間的關係。

選擇這兩項作為研究重點,主要是因為它們往往在作息節律紊亂初期便出現症狀,具有「早期預警」的特性。研究發現,在控制了其他變項(如總睡眠時間與作息時間點)之後,作息規律性依然顯現出最強的預測力。也就是說,與其說早起比晚起健康,或睡八小時比六小時更佳,真正關鍵的其實在於作息是否穩定。作息越不規律的參與者,其憂鬱症狀與體重指數(BMI)明顯偏高,顯示不穩定的日常節奏可能是兩種疾病的重要共同風險因子。

此項研究最大的意義與貢獻在於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自動化、客觀且貼近生活的方式來評估個體作息節律。過去難以量化的「節律穩定性」,如今能透過穿戴裝置與手機紀錄的整合被具體描述,並與臨床指標連結,補足傳統評估方法的盲點。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突顯了跨維度資料整合的價值。單純依賴身體活動數據,容易低估腦力勞動者的生活變化;而僅仰賴手機使用行為,又可能忽略身體層面的活動節奏。唯有將兩者合併分析,才能真正掌握一個人全方位的生活節律。

我們的研究不僅為身心健康問題的風險評估開闢了新路徑,也為臨床診斷與預防提供了重要參考。未來,類似的數位表現型技術若能進一步與臨床工作整合,將可能成為更即時、更個別化的心理與代謝健康監測工具,對於理解憂鬱與肥胖等共病狀態的成因與演變尤具潛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9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學術生活】找老師合寫論文前該做哪些準備

你是正要找老師合作寫論文的醫學生或住院醫師嗎?
還是剛進入研究領域,對如何展開研究合作毫無頭緒呢?

相信本集單元會是你順利開啟學術合作的重要錦囊!

我們將透過這集單元,與各位朋友,尤其是年輕的後進醫師們分享一系列學術合作上實用的建議與心法,從如何選擇合作教授、建立短期合作關係,到長期合作該做好哪些準備,以及整個過程中應有的態度與認知,幫助你從合作的起點就成為值得信賴、也能展開愉快合作的成熟研究者。

📌 本集重點:
▪️ 如何從 PubMed 或 Google Scholar 評估對方是否適合作為合作對象?
▪️ 「Letter to the editor」是建立學術合作最實用的第一步?該怎麼做?
▪️ 學生或年輕醫師要具備哪些能力或扮演什麼角色,才有機會擔任第一作者?
▪️ 什麼樣的態度與角色分工,會讓老師更願意深入合作?
▪️ 如何理解與溝通論文的作者排序,避免日後合作誤會?

在學術合作中,先預備好自己、了解合作對象,才能提升合作的穩定度與效益。無論你是剛起步的新手醫師,還是正面臨升等或轉職的年輕學者,願這集的分享能夠幫助你在展開學術研究合作時更有方向與信心,順利奠定學術基礎。


#會談地圖 #醫學生 #住院醫師 #學術合作 #論文發表 #學術生活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7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國際期刊導讀】從三大醫學期刊認識「邊緣型人格障礙症」(Lancet, NEJM, JAMA)

會談地圖Podcast 🎙️ Ep.82
【國際期刊導讀】從三大醫學期刊認識「邊緣型人格障礙症」(Lancet, NEJM, JAMA)

今天這集國際期刊導讀,將有別於以往分析單篇研究,而首次以三大期刊文章來做綜合分析,節目將與大家分享精神醫學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最新的綜合回顧:

🎯《Lancet》、《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JAMA》陸續在2021年至2023年針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發表了回顧性文章,系統性地探討人格障礙症的最新研究與治療。

💡這些回顧不僅分析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在臨床研究的發展脈絡,也整理了診斷、治療及醫學界如何看待精神疾患的角度。

📌 本集節目重點:
1️⃣ 診斷與研究聚焦的轉變
2️⃣ 核心症狀與不同年齡層的臨床表現
3️⃣ 從心理與生理角度分析患者自傷因素
4️⃣ 有哪些共病?共病的處理原則
5️⃣ 早期診斷、介入的重要性

總結來說,這三篇頂尖期刊的回顧文章共同勾勒出「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研究的脈絡與最新發現。過往一向被視為難治的心理疾患,然而近期已證實這是可透過及早診斷與介入有效治療的精神障礙。

這集單元主要由「導讀」角度介紹三大期刊對BPD的整理,完整的分析請見我們上週的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Vng2tbxT3/
讓我們一起從完整的醫學研究回顧重新認識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39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聽眾問答】精神醫學如何回應多變的世界

本集「聽眾問答」將回應來自社群及Apple Podcast留言五星好評的聽眾回饋,從節目形式如何受到國際期刊Podcast的啟發開始,一一分享我們今年推出的職涯發展媒合計畫,介紹我們參與的高齡科技研究及研究助理職缺,並針對多個社群貼文討論回應我們的觀點。

📣本集重點:
💡單口Podcast的啟發與未來節目方向
💡 「醫起行」精神科職涯媒合計畫是什麼?
💡 床墊下的無接觸感測器,怎麼成為照顧長輩的創新關鍵?
💡 ADHD的治療,能不能更強調整合與多元?
💡 你也有拖延症嗎?該怎麼突破?
💡 地震或寒流會造成憂鬱或讓人想移民嗎?Google搜尋如何反映集體焦慮?

📍 想進一步加入職涯媒合、或是投入智慧照護研究,以及了解我們如何以創新而客觀的方法勾勒出這個多變時代下的社會心理樣貌嗎?
除了點選下方留言的收聽資訊連結,也歡迎你持續透過給予Apple podcast五星好評的方式留下你的觀點或疑問,就有機會成為我們下一集聽眾問答的主題內容喔!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3 months ago
34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研究室論文】大型語言模型仍無法完全辨識隱藏在社會文化中的危機

大型語言模型能辨識隱藏在社會文化中的危機嗎?

本集節目將與大家分享我們最新發表於《亞洲精神醫學期刊》(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研究成果,我們的研究透過分析一篇台灣的極短篇小說《烤肉》,測試並探討當前主流的各種大型語言模型(LLMs)對非西方社會文化脈絡下文本中隱含、暗示的危機理解程度。而這篇研究也成為近期《亞洲精神醫學期刊》下載量最高的一篇論文,顯示各界對大型語言模型與精神醫學連結的高度興趣。

本集節目重點:

📌 為什麼六種主流語言模型都能輕易辨識出文本中的家暴情況,卻僅有一部分能辨識出小說中「燒炭自殺」的暗示?
📌是什麼原因影響了專門處理中文的中國模型DeepSeek理解小說隱喻的重男輕女與人物面對的危機能力?
📌社群迴響:AI技術的進步,究竟會不會取代心理諮商?還是能作為臨床上的輔助?

我們的研究發現,大型語言模型在文化敏感度及心理危機的深度辨識上,尤其在東方社會背景下仍有明顯限制,精神醫學及心理治療領域的專業人員必須謹慎評估AI的應用,而人類的專業判斷與對不同社會文化的敏銳度也非常重要。

我們的粉絲專頁《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先前也曾經有兩篇專文介紹我們的這項研究,歡迎參見: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4zbcppNAg/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HGPi8g6S/


你對大型語言模型與醫學領域的應用有興趣或是任何經驗嗎?歡迎在Apple podcast留下五星評論與我們交流你的想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4 months ago
33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學術生活】如何成為國外合作夥伴心中的「好咖」?

做為一位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我在過去並沒有出國留學背景,但在投入學術界後,因緣際會下有幸成為國際期刊的編輯與副主編,在這樣的歷程中,我也累積了各種失敗與成功的經驗。

在學術合作中,尤其是跨國合作,如何展現個人的專業、可靠,讓自己成為合作者心中的「好咖」?而且能夠持續地維繫愉快的合作關係?

我將會在這集「學術生活」的單元中,透過自己豐富的國際合作經驗,聊聊如何在國際學術合作中,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好咖」的秘訣。在這集單元中,你將可以了解以下幾個重要觀點:

1.如何在國際合作中展現專業與可靠性
2.我參與國際期刊工作以及合作的經驗及收穫
3.從學術到業界,如何建立良好合作關係

本集內容不僅是分享學術經驗,更是一種對生活態度的探索,希望這集的分享能為您帶來啟發!

想成為更受歡迎的學術合作夥伴嗎?立即收聽這集節目,一起探索如何在學術合作中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角色。聽完也別忘了在Apple Podcast留下五星評價給予我們鼓勵,並透過留言與我們交流你的想法或給予我們建議喔!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6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醫起行】精神分析取向的實踐之路—溫時光張昀醫師

你是否曾好奇或正在思考,如果對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有興趣,自己的專科醫師職涯能如何發展?

本集節目是我們與醫知彼 @A-pen 合作的全新聯名單元「醫起行」,
首集特別邀請「溫時光診所」張昀醫師,分享從住院醫師就對精神分析充滿熱忱的張醫師是如何逐步地實現她的理想:

・英國塔維史托克(Tavistock)精神分析進修:深化臨床視野
張昀醫師自住院醫師時期便對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模式展現高度興趣,在專科訓練後,前往享譽國際的英國塔維史托克(Tavistock)心理治療中心進修。這集訪談張醫師會和聽眾朋友們分享Tavistock的訓練特色,以及這段力成對她往後深遠的影響。

・從醫學中心、受雇基層到經營診所
張醫師會在這集的訪談提到經歷了臨床工作模式、專業發展與理想實踐上的不同轉變階段。以及行政管理、團隊組建與經營決策等多重挑戰。

你想讓自己的職涯有更多可能與選擇嗎?你也正在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該往哪裡走嗎?

我們與醫知彼 @A-pen 共同發起「醫起行」計畫,為醫師打造全新的職涯成長空間,讓專業得以延伸、生活與工作取得平衡,並促進跨領域合作。如果你正在規劃未來方向,歡迎參與「醫起行」計畫,歡迎填寫報名表單並加入官方Line@了解計畫詳情!

------

「醫起行」精神科媒合計畫募集對診所有興趣的醫師,未來和我們一起合作,創造 Work Life Balance,「專業、多元、人性化」三位一體的資源共享合作!

「醫起行」精神科 LINE : https://lin.ee/xP6EsRb
加入後,請傳送一個貼圖,將有專人與您聯繫,針對您的需求討論合作的機會。

#精神醫學 #精神分析 #心理治療 #Tavistock #溫時光 #張昀 #職涯發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5 months ago
51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研究室論文】台灣精神科診所採用心率變異分析與各種自費項目的調查與分析

文化共鳴與醫療實踐—台灣精神科診所的心率變異分析檢測

本集節目將介紹我們的研究團隊最新發表在《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的研究:Cultural resonance and medical practic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test in Taiwanese psychiatry clinics.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針對台灣精神科診所採用心率變異分析與各種自費項目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特別是 HRV檢測的普及現象與其文化背景因素,說明HRV檢測在台灣精神醫學基層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此現象反映出的社會文化影響因子,與台灣精神科醫師人力的供給議題。

*節目重點:
-約20% 的精神科診所提供HRV檢測,主要用於佐證自律神經失調,與國際上常見的生物回饋治療有所不同。
-心理治療與rTMS(重複經顱磁刺激) 也是常見的自費項目,反映台灣市場的需求。
-台灣文化背景如何影響HRV的使用?城鄉地區在精神醫療資源上是否存在差異?
-精神科醫師人力供給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讓我們透過這集節目,共同探索醫療與文化的對話,以及思考未來台灣精神醫療的發展方向。

論文原文:Yu-Hsuan Lin, Tien-Yu Chen,Cultural resonance and medical practic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test in Taiwanese psychiatry clinics,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Volume 184, 2024, 111860, ISSN 0022-3999, https://doi.org/10.1016/j.jpsychores.2024.111860.

#精神醫學 #自律神經失調 #心率變異分析 #HRV #重複經顱磁刺激 #rTMS #精神科診所 #心理健康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5 months ago
29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國際期刊導讀】醫師的過勞、憂鬱與生活品質(NEJM 2024-391-1519-27)

本集國際期刊將為各位導讀的內容是《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刊登的一篇關於醫師過勞(burnout)、憂鬱(depression)與生活品質(wellbeing)的綜述文章。 

這篇研究探討了關於醫師過勞概念的發展脈絡,還分析了burnout與憂鬱症的關聯性及區別概念,並且指出在醫師群體中,特別是住院醫師,容易因工時過長而面臨的高倦怠風險,而性別因素又帶來什麼程度的影響。這篇研究也提出了改善醫師身心健康的介入措施與整個醫療體系必須進行系統性改革之必要。 

本集重點:

-Burnout的定義與評估挑戰:如何測量過勞?評估方式又有哪些爭議?
-Burnout與憂鬱:我們如何區分兩者?成因有什麼不同?
-住院醫師是高風險族群:工時超過 90 小時的住院醫師,其憂鬱症狀可能比 40 小時工時者高出近三倍。
-性別差異的影響:女性醫師因工作與家庭衝突、職場性別不平等,面臨更高 Burnout 風險。
-系統性的改革策略:有哪些具體可行的做法?

論文原文:論文原文:Guille C, Sen S. Burnout, Depression, and Diminished Well-Being among Physicians. N Engl J Med. 2024;391(16):1519-1527. doi:10.1056/NEJMra2302878

你也希望能夠好好記錄自己的工作時間,了解並觀察自己工時的週期狀態嗎?
歡迎下載我們在節目中介紹的行醫記錄器最新版本「工時紀錄器」,一起為自己的工作時數、勞動權益把關!

APP詳細介紹與下載資訊:
https://www.yuhsuanlinlab.app/?page_id=7021&lang=zh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6 months ago
38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國際期刊解讀】理解、陪伴、走過「喪親之痛」

在今天的「國際期刊導讀」單元中,我們將探討《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刊登的一篇關於「喪親之痛」(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PGD)的研究回顧。

這篇研究指出,失去親人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取決於親人去世原因及關係親密度,尤其失去伴侶或子女時,憂鬱症狀更為嚴重,甚至可能演變為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需專業治療的介入。

我們會在節目中針對這篇研究,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 喪親之痛的概念
📌 如何處理喪親之痛?
📌 喪親之痛的實證研究內容

最後,我也想分享一些雖然研究中並未深入探討到的延伸思考與實例:若治療過程中能夠適度融入信仰或精神層面的支持,對於個案也可能帶來更多的正面影響。在面對喪親之痛的個案中,結合個人信仰或價值觀來陪伴其走過傷痛,往往能幫助他們尋找生活的新意義,逐步回到穩定且有希望的日常。


📖 推薦讀物《數位自我:從出生到登出人生,科技如何影響人格發展》
作者:Elaine Kasket
譯者:白舜羽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

《數位自我:從出生到登出人生,科技如何影響人格發展》的作者是長期關注網際網路對人類心理影響與社會發展的知名心理學家 Elaine Kasket。
本書根據艾瑞克森社會心理階段論,將人類從受孕成為胚胎開始直至生命結束的歷程,以人與數位科技互動的關係演進分為九個階段,並在書中藉由大量個人經驗與個案分享,將我們使用的科技與其對我們身份發展、人際關係和個人隱私所帶來的挑戰緊密聯繫起來。
Elaine Kasket從「數位原住民」的出現開始談起,比較了尚未有數位工具出現前的「自我」有何不同,以及我們是否有「遺忘」、「消除」我們數位足跡權利與能力的可能?這與我們今天在研究「喪親之痛」時,會討論到大腦具有「遺忘」作為某種保護機制的必要性,頗有對話與連結。
相信這本書也能幫助我們檢視並思辨網路資訊與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當代日常與生命經驗,非常推薦各位朋友們閱讀。

新的一年,就讓我們從好書開始吧!

願這集的內容對你有所啟發與幫助,也邀請各位朋友們在Apple Podcast上給予我們五星評價並透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論文原文: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p2308707

#國際期刊 #喪親之痛 #ProlongedGriefDisorder #心理治療 #NEJ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7 months ago
46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聽眾問答】如何讓你的研究計畫受到青睞&留言綜合回覆

如何讓你的研究計畫受到青睞&留言綜合回覆

在先前「國科會計畫撰寫技巧」的節目播出後,有朋友留言詢問:「國科會計畫應該用中文還是英文撰寫比較好?」我將在這集節目中,從審查委員的閱讀習慣、審查機制及語言表達的精準度等角度,剖析這個問題,並提出具體的建議。同時,針對「多年期計畫如何說服審查委員」的問題,我也會分享如何以既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展現研究能力與亮點,獲得審查委員的青睞。
在本集的討論中,我們也會透過先前朋友們在粉專上的留言來談談,對於最新的醫學研究或重大發現為常見的醫學知識體系帶來的衝擊或挑戰,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
此外,有朋友提出了CBTI在第一線臨床治療的現象與挑戰,我也會在這集節目中討論認知行為治療CBTI的精簡應用,使我們即使是在短短的門診時間中,也可以透過將CBTI的技巧融入在會談中,有效率地幫助患者改善失眠問題。而我們的研究室所開發出全自動紀錄睡眠作息的APP”Rhythm”正是一款結合CBTI概念的應用程式,歡迎大家透過留言處的連結,了解這款APP的服務並加入使用的行列喔!
這集會談地圖是2025年的第一集,未來,我們依然會持續透過Podcast,和大家一起探索更多關於醫學研究發展的可能性以及學術生活的多種面向。邀請大家在Apple podcast給予我們五星評價,並透過留言與我們分享您對於節目內容的觀點及建議。
祝各位朋友新年快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7 months ago
32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學術生活】讓受邀講者對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秘訣

追蹤我們的朋友們,或多或少可能都有一些籌辦學術活動、邀請講者的經驗。

你是否曾為了辦理講座而在盡力邀請景仰的學者或前輩時,感到擔心或迷惘,不確定該如何讓受邀前來的外賓對你以及你所屬的單位留下好印象?我們該如何在邀請過程中展現誠意,讓講者感受到被尊重以及呈現單位的用心?
在正式的活動當天,又可以透過什麼方式,輕鬆打造出一套高品質的接待與交流體驗?而在演講活動結束後,可以如何感謝與跟進,為未來的合作打下基礎呢?
無論你是活動籌辦新手,還是希望提升活動質感的資深策劃者,希望能夠藉由這集的經驗分享,為你提供實用的建議與啟發,幫助你解答這些疑問。讓講者不再只是你所負責的活動的「參與者」,活動結束便不再有交集,而是藉此創造彼此愉快、深刻的印象,也為未來可能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集節目是2024年最後一個單元,很開心能夠在這一年裡持續地向各位聽友們分享我們的研究、國際醫學研究的趨勢以及學術生活中的各種經驗,今年我們也致力於節目品質的改善,邀請各位給予我們節目五星評論,並透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觀點,都有機會在聽眾問答的單元中得到回覆喔!
在此祝福各位聽友們在接下來新的一年裡一切平安如意,我們明年會談地圖再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8 months ago
37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國際期刊解讀】輕鬆在家參與臨床試驗: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

在這集Podcast中,我們將為各位朋友導讀刊登在《Science》上一篇關於去中心化臨床試驗(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 DCT)的最新研究,探討 DCT 如何突破傳統臨床試驗的侷限,為醫學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

傳統臨床試驗通常是在大型醫學中心進行,強調嚴謹的實驗設計與控制環境。然而,這樣的設置導致了試驗參與門檻的提高,排除許多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治療的普通人,進而使得其在慢性病患者、行動受限者或其他弱勢群體等方面常會有代表性不足的議題。

DCT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透過結合數位科技與遠距醫療,DCT能讓更多人參與試驗,無需受限於地理位置或醫療機構的資源,開創了人人都能參與的臨床研究新模式。

DCT的優勢在於能有效降低時間與成本。傳統上,一項藥物從研發到上市平均需耗時十年,花費如同建造一座台北101大樓的成本,而成功率卻不到10%。DCT在簡化流程的同時,可減少約三分之一的時間與經費投入。此外,DCT也能提高試驗參與率與數據豐富度,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這種模式因封城與移動限制而大受歡迎。

然而,DCT仍面臨若干挑戰,包括:
資料安全與設備串接問題:裝置間資料連結的不穩定可能導致數據遺失(Missing Data)。
電子知情同意的倫理爭議:如何在電子形式中確保知情同意的完整性,仍有討論空間。
社會關懷與數位落差:需要特別注意弱勢族群的數位使用能力與心理適應。

DCT並非完全取代傳統臨床試驗,而是提供一種混合模式(Hybrid Model)的可能性。研究設計需考量受試者的需求與挑戰,並清楚溝通研究目的與退場機制。我們實驗室開發的APP: 「作息足跡」(Rhythm) 正是這樣的例子,透過簡便的使用介面與高效能的數據蒐集,以最方便、即時、連續性的方式記錄使用者的睡眠、作息,並提供專業的分析報告,是一個促進更多人參與DCT的典型成功案例。

我們相信,隨著科技進步與社會接受度的提升,DCT將成為醫療研究的重要趨勢。未來,DCT的實踐應朝向UDECIDE模式,強調民眾素養、數位平等與社會包容。我們也誠摯邀請學術界、醫療界與產業界的朋友,與我們一同合作,參與試用我們實驗室推出的 APP: 「作息足跡」(Rhythm) ,以此探索數位醫療與DCT的更多可能性!

📖論文原文:Girardin Jean-Louis, Azizi A. Seixas ,The value of 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s: Inclusion, accessibility, and innovation.Science385,eadq4994(2024).DOI:10.1126/science.adq4994

#DCT #臨床試驗 #Scienc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8 months ago
39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研究室論文】網路成癮研究十年回顧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Podcast:網路成癮研究十年回顧

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首次將「網路遊戲成癮」(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列為待研究的疾病。此後,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亦將「遊戲成癮」納入國際疾病分類之中。
我們的團隊是全球網路成癮與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先驅,從博士班期間,林煜軒醫師即投入這個領域展開耕耘,並已於多個國際頂尖期刊發表多篇具權威性的研究。
網路成癮研究的里程碑之一是我們的團隊於2020年發表的綜合分析研究,該篇論文已被引用超過100次。我們的研究涵蓋了網路成癮與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並開發了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SPAI),該量表已被引用超過500次,翻譯成多國語言供相關醫學研究領域使用。
此外,我們也開發出第一款能夠「量化」手機使用行為的應用程式——Know Addiction APP。在這個手機與人類生活融為一體的這個時代,「上網時間多久?」這個過去難以回答的問題,便得以透過 Know Addiction APP自動監測、以量化方式呈現出來。透過此程式,我們能記錄使用者的行為數據,並以此評估成癮情況,為精神科醫師診斷手機成癮診斷提供客觀的依據。
在臨床上,儘管因手機遊戲成癮求助的個案其實遠少於網路成癮,手機遊戲成癮的現象仍有助於深入探索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及心理狀態,因為由手機所呈現出的行為模式同樣能夠解釋人類行為,具有「生物轉譯」的意義。就像果蠅對基因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圍棋之於人工智慧研究一般,共同的特性就是Feature很複雜但Label很簡單。
此外,我們的研究還深入探討了網路行為與自我傷害的關聯,例如網路霸凌、性私密影像散佈等,這些行為與青少年的自我傷害風險密切相關。我們也觀察了手機成癮對睡眠的影響,特別是大學生的網路成癮與其作息模式,以及性別和家庭教養風格的調節作用。
對於也想投入這個領域的年輕後進的建議是:手機成癮是人機互動研究的理想起點,值得投入。特別是隨著性私密影像散步散佈與網路霸凌等不健康的網路行為日益增加,這些行為背後的成因、相關的研究便更具有重要意義與影響力。

#手機成癮 #網路遊戲成癮 #手機使用行為 #量化 #BiomarkersLab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9 months ago
44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學術生活】國科會計畫撰寫技巧

每年被學術界戲稱為「年底作文大賽」的國科會計畫,不曉得各位學術界的夥伴們是不是也已準備好大展身手呢?打開電腦埋頭苦寫之前,不妨先聽聽這集「學術生活」,或許這集「國科會計畫撰寫技巧」能夠幫助你擦亮你的研究計畫招牌,受到評審的青睞與肯定!

在這集節目中,我彙整了過去各種失敗與成功的經驗,從以下四大要點出發,分享給每年在各種研究計畫申請苦海中泅泳的學術界夥伴們,關於設計研究計畫架構、以高效方式呈現出研究能量的重要建議。

1. 「好萊塢」模式撰寫研究計畫:
從「未竟的需求」出發,讓你的研究計畫像一部好萊塢電影,層層鋪陳且富有意義。
2. 報導式的「小標題法」:
將你的研究假設作為標題,善用粗體、底線、斜線等方式呈現重點。
3. 根據評分標準撰寫研究計畫:
根據公開評分標準凸顯研究重點,展示預知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
4. 善用AI工具:
根據研究計畫反覆出現的關鍵字或核心論述,利用AI工具編撰更精準、有吸引力的標題。
5. 電梯談話(Elevator Speech)的呈現模式:在有限的篇幅內,提綱挈領地介紹你的研究計畫,以感性方式讓評審委員為你的理性研究留下深刻印象。


本集節目推薦好書:《離開學術界》
我很喜歡這本書帶來的啟發:在學術生涯中累積的技能,有哪些是離開了學術界仍然能繼續發揮效益的呢?邀請你,在計畫寫累了、教學研究有空檔的時候,一起來讀這本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9 months ago
37 minutes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會談地圖》podcast每一集會以半小時的長度,每週一集深入淺出的導讀 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等最新頂尖期刊的重要論文。希望能讓大家在通勤的零碎時間,像醫院、學校裡的meeting一樣,可以「聽」到頂尖期刊最新論文的深度解析。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是臨床會談技巧導向、系統介紹精神醫學與腦科學背景知識的實務書籍。《會談地圖》是台大醫院林煜軒醫師自住院醫師開始整理的筆記精華,至今仍不斷補充更新,並定期在podcast頻道與facebook粉絲專頁分享各大權威期刊最新研究。

如果您讀不完、懶得讀 2020年以來 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 裡精神醫學、腦科學的重要文章,每週您只要花25分的零碎時間(很多人一趟上班的捷運就有了),您可以像聽新聞一樣從《會談地圖》podcast「聽」完這些論文重點。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