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News
Sports
TV & Film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5f/54/91/5f54917f-929d-664b-5ec6-e1732faafffe/mza_17797513937120764901.jpg/600x600bb.jpg
思路週航
齊丘
15 episodes
2 months ago

大家好,歡迎收聽思路週航,我是節目主理人齊丘。
每週2、5的早上7點點更新,我們從一個現象、問題、或是概念出發,走進哲學的深處、科學的邏輯、歷史的溫度與宇宙的尺度,同時也會談論到現代的種種挑戰,諸如職場、心理學和科技⋯⋯
無論你關心世界如何運作,還是更想認識自己,[思路週航]都邀請你,與我一起思考、觀察、提問!
(由於本人聲音不便錄製,暫用AI代聲,敬請諒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Arts,
Personal Journals,
Education,
Music,
Religion & Spirituality,
Technolog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Visual Arts,
Careers,
Investing,
Buddhism,
Christianity,
Islam,
Judaism,
Philosophy,
Hinduism,
History,
Management,
Marketing,
Entrepreneurship,
Non-Profit,
Self-Improvement,
Courses,
Government,
Music History,
Religion,
Science,
Natural Sciences,
Mathematics,
Nature,
Astronomy,
Chemistry,
Earth Sciences,
Life Sciences,
Physics,
Relationships
RSS
All content for 思路週航 is the property of 齊丘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大家好,歡迎收聽思路週航,我是節目主理人齊丘。
每週2、5的早上7點點更新,我們從一個現象、問題、或是概念出發,走進哲學的深處、科學的邏輯、歷史的溫度與宇宙的尺度,同時也會談論到現代的種種挑戰,諸如職場、心理學和科技⋯⋯
無論你關心世界如何運作,還是更想認識自己,[思路週航]都邀請你,與我一起思考、觀察、提問!
(由於本人聲音不便錄製,暫用AI代聲,敬請諒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Arts,
Personal Journals,
Education,
Music,
Religion & Spirituality,
Technolog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Visual Arts,
Careers,
Investing,
Buddhism,
Christianity,
Islam,
Judaism,
Philosophy,
Hinduism,
History,
Management,
Marketing,
Entrepreneurship,
Non-Profit,
Self-Improvement,
Courses,
Government,
Music History,
Religion,
Science,
Natural Sciences,
Mathematics,
Nature,
Astronomy,
Chemistry,
Earth Sciences,
Life Sciences,
Physics,
Relationships
https://image.firstory-cdn.me/Avatar/cmdi3i0s503f201vjbj7ydf7l/1753404051425.jpg
9.誘因的例子:終身教職
思路週航
11 minutes
2 months ago
9.誘因的例子:終身教職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今天的航行,我想跟你分享一個話題:終身教職。
 
引言
 
我萌生這一集的想法,是當我在上一門名叫「經濟學原理」的台大公開課時,它是由名師——林明仁教授——所開的免費線上課程。
 
課程內的導言就有借鑒終身教職的例子,用來說明經濟學思維。
 
我聽完後非常有啟發,這堂課使我重新認識到了終身教職——這個充滿奧妙的設計。
 
終身教職,作為大學學術界的核心制度,長期以來吸引了經濟學家、教育政策制定者及高校管理者的深刻關注。
 
它既是一種保障,也是一種激勵;既需要在風險與效率之間取得平衡,也承載著學術自由與創新的期待。今天的航行將帶你用經濟學視角,探討終身教職如何透過制度設計處理風險分配、塑造激勵結構、化解世代衝突,並帶給我們關於制度設計的普遍啟示。
 
何為終身教職?
在高等教育的世界裡,「終身教職」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制度。它意味著,一位教授在經過一定年限的試用期與嚴格的評鑑後,若被授予終身教職,便不再需要擔心隨意被解雇。除非涉及重大違法行為或嚴重學術不端,學校幾乎沒有理由剝奪他的職位。
 
這種安排帶來了一種獨特的「穩定感」。在其他職業領域,即便是大公司裡的高階主管,也可能因市場波動或組織策略改變而被裁撤。然而,大學裡的終身教授卻享有相對長久的保障。
 
但我們要先釐清,終身教職並不等同於「鐵飯碗」。在美國,教授從博士畢業到真正取得終身教職,往往需要經過六到十年的磨練。他們必須在這段期間內持續發表高品質研究、爭取研究經費、展現教學能力,甚至在學術社群中建立聲望。失敗者將失去留校的資格,必須另謀出路。
 
換言之,終身教職不是一張保證書,而是一場「殘酷選拔」後的獎勵。能得到的人,不僅被認可為在學術上具備獨立思考與持久產出的能力,也意味著他們的職涯將進入一種「相對自由」的狀態。
 
終身教職的來由:從保障到誘因
在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歐洲與北美的大學仍以古典教育為主,強調人文素養、倫理修養與宗教教義的傳授。教授的角色,多半是知識的傳遞者,而非創新的推動者。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社會對知識的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蒸汽機、電力、化學、醫學等領域的突破,讓科學研究成為推動國家現代化與工業競爭力的核心力量。
 
此時,大學開始從「教化機構」轉型為「知識生產中心」。研究型大學的概念逐漸成形,尤其以德國洪堡大學為代表,強調教學與研究的結合,主張學者應自由探索真理,不受外部干擾。
這種理念迅速影響了美國與英國的高等教育制度,促使大學逐步建立起以研究為導向的學術架構。
 
然而,隨著大學的功能擴張,學者的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多地涉及公共政策、社會結構、經濟制度等敏感議題。這些研究往往挑戰既有權威,甚至可能與政府或企業的利益相衝突。
 
此時,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浮現:如果教授的職位與收入過度依賴政府資助、校方評價或市場導向,他們是否還能無懼地發表批判性言論?
 
歷史上不乏學者因政治立場或研究內容而遭到打壓的案例。例如,美國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1950年代,許多教授因被懷疑有「不忠」傾向而遭解雇;在某些威權政體中,批評政府政策的學者甚至可能面臨監禁或流放。這些事件不僅傷害個人,也動搖了整個學術體系的誠信與公信力。
 
因此,保障學術自由成為制度設計的首要任務。學者必須能夠在不受報復或懲罰的情況下,自由地提出問題、挑戰主流、探索未知。
誘因與競爭:前期壓力與後期安定
經濟學視角強調,行為的產出取決於誘因結構。終身教職的典型設計正是一個「錦標賽模型」的具體應用。這裡為你補充介紹一下,錦標賽理論認為,公司可以通過晉升來激勵員工,因為晉升伴隨著工資的大幅增長,這會促使員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以獲得晉升機會。 換句話說,員工為了爭奪更高的職位,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工作和競爭中
 
年輕學者在博士後及助理教授階段,面對有限的晉升名額,必須通過論文發表、教學評價、研究計畫取得資源等多重考驗。
 
這種激烈的競爭猶如運動錦標賽,勝者獲得高額獎勵,敗者則可能被淘汰或轉戰其他領域。
 
在前期競爭中,隨著投入成本與預期收益並存,學者更願意全力投入研究以提升自身競爭力。這種高壓環境有效篩選出創新性強、執行力佳的研究者。
 
一旦取得終身教職,誘因結構發生質變:學者不再擔憂失業風險,可將注意力從「大量生產發表」轉向「深耕長期研究難題」。此階段的激勵來自於學術聲譽、學術獎項及學術共同體的認可,而非單純職位保有。從經濟學角度看,這種由「短期競爭激勵」平滑過渡到「長期投資激勵」的設計,正是讓學者能夠投入二三十年攻克理論難題的關鍵。
解決世代矛盾:資深教授為何願意招新血?
終身教職的設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也是林明仁教授所提及的:——防止職位壟斷。
 
在沒有適當制度的傳統學術系統,往往存在「排擠誘因」:資深教授擔心新人威脅自身聲望或資源,傾向阻撓優秀後輩的晉升與聲譽,此即是典型的內部勞動市場僵化問題。
 
這種主管壟斷資源的問題,發生在一般的大公司也罷,優秀的人會自動跳槽到其他公司,人才的流動並不會停滯。
 
可是發生在學術界就不一樣了,因為學術界的流動性遠低於一般產業。企業中的人才可以因為待遇、職位或文化不合而選擇離職,甚至在市場上重新尋找更適合的舞台;但在學術界,尤其是研究型大學中,職位的稀缺性與晉升的高度競爭,教授職位往往是經過多年累積、層層審核才得以取得的成果,使得「跳槽」並非一個容易的選項。
 
終身教職巧妙解除了這一矛盾。既然職位安全不與新人直接競爭掛鉤,資深教授在招募與培養新血時,更傾向以「系所整體聲望」為考量,積極推薦、指導並爭取資源給有潛力的年輕學者。學術團隊的聲望提升,不僅有助於跨學科研究,也能為整個系所吸引更多學生與經費,形成正向循環。
 
此外,許多大學對資深教職員工設有「後備職位」或兼職研究崗位,讓教授退休後依然能夠帶領年輕學者、指導博士後,維持經驗與創新世代的有機對接。這種制度安排,我個人就蠻欣賞這種設計的,既讓資深學者分享研究成果,也促使新血更快融入學術共同體。
 
啟示
 
終身教職制度,表面上看似是學術界的專屬安排,實則蘊含著深刻的制度設計哲學。它不僅關乎個人職涯的保障,更是一種關於風險分配、誘因設計與組織動態的制度範式,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兩點啟發。
 
一,制度時常需要在風險與保障之間取得動態平衡。
 
若過度保護個人,可能導致激勵不足與效率低落;反之,若風險過高,則容易造成焦慮與短期行為。終身教職制度的巧妙之處,在於它將風險集中於職涯早期,透過嚴格的評鑑與競爭機制篩選人才;而一旦通過考驗,則提供高度穩定的職位保障,使學者得以安心投入長期研究與教學。
 
這種「前期競爭、後期保障」的架構,正是一種誘因設計的典範。它不僅激發個人努力,也鼓勵長期承諾與深度投入。類似的邏輯亦可應用於企業內部,例如股權分配、期權激勵等制度,皆是透過延遲性回報來促進忠誠與創新。
 
二,透過保障來促進合作。
 
終身教職制度本身有助於促進組織內部的協同合作與世代銜接。當資深成員的職位已獲保障,他們更有誘因去培育後輩、分享資源,而非排擠競爭者。這種制度安排,有助於化解組織內部的權力緊張,讓不同世代能在互信基礎上共同提升整體競爭力。不論是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甚至大型企業,都可從中汲取制度設計的靈感。
 
結論
這邊我為你做個總結:
終身教職作為一種獨特的制度安排,深刻印證了經濟學中關於風險分配、激勵機制與制度效率的核心命題。透過前期競爭與後期保障、動態評估與長期投資,這一機制讓學術共同體得以兼顧自由探索與組織效率。
 
當我們從終身教職制度中抽象出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便能發現這不僅是高等教育的制度設計問題,更是一種普遍適用於各種組織與社會架構的思維方式。
 
制度的設計不只是技術性的安排,更是價值觀的體現。它反映了我們如何看待個體的努力與保障、如何理解風險與回報的關係、以及如何在集體目標與個人自由之間取得平衡。
 
更進一步地,終身教職制度也揭示了制度設計中的「時間維度」:即制度如何在不同時間點提供不同的誘因與保障。
 
這種時間上的漸進式安排,讓制度不再是靜態的規則,而是動態的激勵結構。它鼓勵個體在不同階段做出最符合長期利益的選擇,並在整體上促進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這種思維也可以應用於企業管理。例如,許多企業在設計員工晉升與獎勵制度時,會採用類似的「錦標賽模型」:初期透過績效考核與競爭性晉升激勵員工努力,中期則提供穩定的職涯發展與技能培訓,後期則鼓勵資深員工擔任導師角色,協助新進人員成長。這種制度設計不僅提升了員工的忠誠度,也促進了組織的知識傳承與文化延續。
 
好了,今天的航行先到這邊,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
 
最後我給你留個問題:「為什麼美國大學強調終身教職,而亞洲很多地方則依賴合約制?這背後反映了什麼文化或經濟差異?歡迎留言和我互動,我每五集會精選幾個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我們週四見。
 
祝夏安,2025年8月19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思路週航

大家好,歡迎收聽思路週航,我是節目主理人齊丘。
每週2、5的早上7點點更新,我們從一個現象、問題、或是概念出發,走進哲學的深處、科學的邏輯、歷史的溫度與宇宙的尺度,同時也會談論到現代的種種挑戰,諸如職場、心理學和科技⋯⋯
無論你關心世界如何運作,還是更想認識自己,[思路週航]都邀請你,與我一起思考、觀察、提問!
(由於本人聲音不便錄製,暫用AI代聲,敬請諒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