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News
Sports
TV & Film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5f/54/91/5f54917f-929d-664b-5ec6-e1732faafffe/mza_17797513937120764901.jpg/600x600bb.jpg
思路週航
齊丘
15 episodes
2 months ago

大家好,歡迎收聽思路週航,我是節目主理人齊丘。
每週2、5的早上7點點更新,我們從一個現象、問題、或是概念出發,走進哲學的深處、科學的邏輯、歷史的溫度與宇宙的尺度,同時也會談論到現代的種種挑戰,諸如職場、心理學和科技⋯⋯
無論你關心世界如何運作,還是更想認識自己,[思路週航]都邀請你,與我一起思考、觀察、提問!
(由於本人聲音不便錄製,暫用AI代聲,敬請諒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Arts,
Personal Journals,
Education,
Music,
Religion & Spirituality,
Technolog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Visual Arts,
Careers,
Investing,
Buddhism,
Christianity,
Islam,
Judaism,
Philosophy,
Hinduism,
History,
Management,
Marketing,
Entrepreneurship,
Non-Profit,
Self-Improvement,
Courses,
Government,
Music History,
Religion,
Science,
Natural Sciences,
Mathematics,
Nature,
Astronomy,
Chemistry,
Earth Sciences,
Life Sciences,
Physics,
Relationships
RSS
All content for 思路週航 is the property of 齊丘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大家好,歡迎收聽思路週航,我是節目主理人齊丘。
每週2、5的早上7點點更新,我們從一個現象、問題、或是概念出發,走進哲學的深處、科學的邏輯、歷史的溫度與宇宙的尺度,同時也會談論到現代的種種挑戰,諸如職場、心理學和科技⋯⋯
無論你關心世界如何運作,還是更想認識自己,[思路週航]都邀請你,與我一起思考、觀察、提問!
(由於本人聲音不便錄製,暫用AI代聲,敬請諒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Arts,
Personal Journals,
Education,
Music,
Religion & Spirituality,
Technolog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Visual Arts,
Careers,
Investing,
Buddhism,
Christianity,
Islam,
Judaism,
Philosophy,
Hinduism,
History,
Management,
Marketing,
Entrepreneurship,
Non-Profit,
Self-Improvement,
Courses,
Government,
Music History,
Religion,
Science,
Natural Sciences,
Mathematics,
Nature,
Astronomy,
Chemistry,
Earth Sciences,
Life Sciences,
Physics,
Relationships
https://image.firstory-cdn.me/Avatar/cmdi3i0s503f201vjbj7ydf7l/1753404051425.jpg
8.女性主義的先驅——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思路週航
13 minutes
3 months ago
8.女性主義的先驅——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今天的航行,我們要穿越回十八世紀末的倫敦——一個工業革命剛剛燃起火焰、法國大革命的聲音傳遍歐洲的時代。
 
在那個年代,對多數女性而言,人生的劇本似乎早已寫好:生於家庭,接受有限的教育,學會繡花、彈琴、端莊行走,然後找到一位合適的丈夫,進入婚姻,成為賢妻良母。她們的思想與抱負,往往不在社會關注的範圍之內。
 
然而,1759 年,一位名叫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子誕生了。她並非天生叛逆,也不是一開始便高舉「女權」旗幟的激進者。但在曲折的人生歷程中,她以文字叩問世界——若女性與男性同樣具備理性,為何不被視為完整的公民?
 
今天,我們就要聊聊她的故事:她的生平、她的思想、她的影響,以及她留給我們的問題。
 
漂泊的童年
 
瑪麗出生在倫敦東邊的斯皮塔菲爾茲,那是一個手工業與商業交錯的街區。
 
她的父親原本繼承了一筆小財,但嗜賭成性、投資失敗,不僅揮霍了家產,還常酗酒、施暴。這樣的家庭氛圍,讓瑪麗從小感受到經濟依賴與暴力之間的惡性循環——她的母親缺乏經濟自主的能力,也無法逃離困境。
 
由於父親經常搬家,她的童年幾乎是漂泊不定的。這種不穩定的環境,卻讓她早早學會觀察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農村的貧困、城市的擁擠、商人階層的焦慮。世界對她而言,不是一張平整的地圖,而是一幅佈滿不平等與裂痕的社會地形圖。
 
在當時的英國,女孩能接受的教育相當有限。瑪麗無緣進入大學,卻對閱讀有近乎饑渴的渴望。
 
她從少數能借閱的書籍中汲取啟蒙運動的思想——洛克的自由、盧梭的自然主義、乃至柏拉圖的理想國。只是,她很快察覺,這些男性思想家談論「人類」時,其實常常只是在談「男性」。
 
成為自己的經濟支柱
 
十八歲那年,瑪麗決定離開家庭,自力更生。
 
她曾擔任富人家的「女伴」,這裡為你介紹一下,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女伴」是一種介於家庭成員與雇員之間的特殊身份,通常由出身中產階級但經濟困窘的女性擔任。她們不像女僕那樣從事體力勞動,也不像家庭教師那樣負責正式教學,而是以陪伴、照料、社交支持為主要職責,並且協助管理家庭事務:可能會幫忙安排家務、記帳、寫信等等,但不屬於僕人。
 
在我看來,她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像是雇主花錢請來的閨蜜:如散步、閱讀、訪客接待,並且提供情感支持與談話交流:在社交孤立的上流家庭中,女伴常是女主人唯一的知心人。
 
雖然不像是底層的奴僕階級那般悲慘,但這段日子讓她意識到,女性的經濟自主性直接關聯其生活尊嚴。沒有自己的收入,就意味著必須在雇主或丈夫的情緒下小心翼翼地生存。
 
1784 年,她與姐妹及朋友在倫敦郊外創辦了一所女子學校。她希望這裡能提供女孩更扎實的教育,而非僅僅教授「取悅男性的技能」。然而,由於資金不足、家長觀念保守,學校最終倒閉。這次失敗卻讓她對教育制度有了更深刻的批判——當社會不認可女性受同等教育時,再好的理念也難以落地。
 
踏入文學與政治的世界
 
學校關閉後,瑪麗決定進入文學圈。她開始為出版商約瑟夫·約翰遜撰寫評論、翻譯著作、創作小說。約翰遜的書店是當時自由派思想的聚會場所,她在那裡結識了激進派知識分子——包括反對奴隸制的運動者、捍衛美國獨立的政治評論家,以及討論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派人士。
 
1790 年,英國議會議員兼思想家愛德蒙·柏克出版了一本批評法國大革命的著作,抨擊推翻貴族制度的行動。這裡為你補充一下,他是那個時代非常重要的思想家,未來的航行一定會提到,今天就先不展開講了。
 
瑪麗僅用幾週時間寫成《為人權辯護》這本著作,直接反駁柏克,捍衛革命理念,在她看來,這不僅是一次階級革命,其中還涵蓋了對於舊制度的控訴,其中就包含了女性自主權,這是她首次以思想家的身份在公共領域發聲。
 
雖然後來法國大革命後,女權意識並沒有如她預期的那般高漲,但我們可以從這個舉動看出,她對於女性解放的渴望。
 
 
《為女權辯護》的誕生
 
兩年後,1792 年,她出版了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為女權辯護》
 
在書中,她以理性為基礎,提出三個核心主張:
 
1.   理性平等:女性與男性同樣擁有理性能力,差異是社會與教育造成的,而非天性。
 
2.   教育改革:國家應提供性別平等的教育,男女在基礎教育階段應混合受教,培養平等精神。
 
3. 女性作為公民:女性不僅是母親與妻子,也應成為獨立的社會成員,能夠參與政治與公共事務。
 
她批判當時盛行的「女性美德」論述,認為其本質是將女性定型為依附男性的柔弱存在。她的文字犀利,對當時的性別秩序提出了直接挑戰。要知道,在 18 世紀末的英國,這樣的言論幾乎就是在社會舞台上逆風高飛。
 
舉盧梭為例子,他的大部分理念在當時雖然新穎,但就連這麼前衛的思想家,依舊認為:女性天生缺乏正義感,因此在各方面限制女性權利是合理的。
 
在《愛彌兒》中,盧梭設計了男孩與女孩的教育藍圖。他認為女性的天職是取悅男性、服從丈夫,並主張女性不需要像男性那樣培養理性與正義感。他寫道:「女子天生柔弱,因此她的教育應使她更順從。」
 
他甚至暗示女性的道德感是建立在情感與羞恥之上,而非理性與正義。這種觀點在當時並不罕見,但它忽略了女性缺乏教育與社會參與的結構性原因。
 
這種謬誤我們也能在孔子身上看到:《論語·陽貨》裡,孔子有一句爭議性言論: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這句話歷來爭議不斷。這句話表面上是在描述「女子」與「小人」的行為難以掌控:親近則不知分寸,疏遠則心生怨懟。但問題不只是語氣不敬,而是它所反映的整體思想架構。
 
將「女子」與「小人」並列:「小人」在儒家語境中是「品德低下者」的代稱,與「君子」相對。
 
 「女子」若被並列為「難養」的對象,暗示女性本質上與「道德不足者」同類。
 
這種語言結構不是偶然,而是將性別與道德劣性直接連結,形成一種文化偏見。
 
我想有些人可能會說,孔子這裡所提及的「女人」並非泛指所有女性,而是指當時宮廷中的侍女、妾室,或是社會中地位低下、教育不足的女性群體。這種解釋試圖將語句的侮辱性降至最低,甚至為孔子辯護,認為他並非真正貶低女性,而是針對特定角色的行為模式提出觀察。
 
但我認為,這種辯解無法掩蓋更深層的問題:即使孔子所指的是特定階層的女性,他仍未對造成這些行為的社會結構提出批判。
 
女性在當時無法接受正規教育、無法參與公共事務、無法擁有財產與自主權,她們的「不遜」與「怨懟」往往不是性格缺陷,而是對壓迫的反應。
 
若一個人被迫活在依附與沉默中,她的情緒與行為自然會呈現出不穩定與矛盾——這不是天性,而是制度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孔子作為一位思想奠基者,他的語言具有規範性與延續性。當他將「女子」與「小人」並列,他不只是描述現象,而是在無意中為性別歧視提供了文化正當性。這種語言結構會被後世引用、強化,成為女性被排除在「君子之道」之外的理論基礎。
 
盧梭與孔子,雖然身處不同時代與文化,但他們的思想都犯了同一種錯誤:將教育與制度造成的性別差異,誤認為是自然本性。他們未能看見,若女性從小被剝奪理性訓練與公共參與的機會,那麼她們的行為與思維就無法展現出「正義感」、「理性」或「德性」——但這並不代表她們天生缺乏這些能力。
 
我這裡並非在責怪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家,換作是我生在那個時代,我不一定能做的比他們好,但正因為我們活在一個能夠回望歷史、反思語言與制度的時代,我們有責任指出那些思想中的盲點與偏誤。
 
思想家的偉大,不在於他們是否完美無缺,而在於他們是否為後人留下了可以辯論、可以修正的思想材料。
 
盧梭與孔子都在各自的文化中扮演了啟蒙的角色,他們推動了教育、倫理與政治的進步。
 
但在性別議題上,他們的視野仍受限於時代的框架。他們未能將女性視為完整的理性主體,也未能質疑女性被排除在公共領域之外的制度根源。
 
這並不是要否定他們的貢獻,而是要提醒我們:即使最前衛的思想,也可能在某些角落保留著偏見的陰影。而我們的任務,就是在這些陰影中點燈。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她挑戰了男性思想家的偏見,更因為她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如果理性是人類的本質,那麼女性為何不被視為完整的人?這個問題,至今仍值得我們反覆思考。
 
持續的爭議與私人生活的風暴
 
在《為女權辯護》出版後,瑪麗的聲名迅速傳遍英國與歐洲的思想圈。有人讚賞她為「女性的盧梭」,有人則譏笑她「越界」。當時的報紙與雜誌,常用帶有嘲諷的筆調描寫她的外貌與情感生活,甚至用「不守女性本分」來否定她的觀點。
 
而在私人生活中,她的選擇更是挑戰當時的社會規範。1792 年,她前往法國,正值法國大革命最動盪的時期,與來自美國的冒險家吉爾伯特·伊姆萊相戀。兩人未婚同居,並在 1794 年生下女兒芬妮。
 
在 18 世紀末的英國與法國,未婚生子幾乎等同社會死亡——尤其對女性而言。瑪麗並非不知道風險,但她認為愛情與自由比遵循形式更真實。然而,伊姆萊很快失去興趣,開始冷落她,甚至在巴黎另結新歡。
 
瑪麗的心情一度跌入谷底,她曾在泰晤士河畔試圖結束生命,被路人救起。她在信中坦承,這並非衝動,而是覺得「世界已無可留戀」。然而,她還是重新站了起來——這一次,她用旅行與寫作療癒自己。
 
從情感廢墟中重建思想
 
1795 年,瑪麗與哲學家威廉·戈德溫相識。戈德溫是無政府主義思想的重要先驅,他們的交流從書信開始,談論政治、教育與道德哲學。兩人都不喜歡傳統婚姻制度,但在懷孕後,為了避免社會對孩子的不公待遇,他們決定正式結婚。
 
這段婚姻並不長久——1797 年,瑪麗在生下第二個女兒瑪麗·雪萊後,因產褥熱離世,年僅 38 歲。她的遺作與日記由戈德溫出版,卻意外引發爭議——因為書中坦率記錄了她的情感關係、旅行經歷與對婚姻的質疑,當時的社會無法接受一位女性如此直白地表達欲望與獨立。
諷刺的是,這些爭議在短期內損害了她的聲譽,但在長遠歷史中,卻成為她誠實與勇氣的證明。
 
總結與反思
 
從十八世紀末的倫敦,到今天的我們,性別平等的航程已經航行了兩百多年。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像是第一批勇敢離港的船長,她用文字衝撞舊制度的海岸線,告訴我們理性並不分性別,教育應該是每個人的權利。
 
她的一生並不完美,甚至帶著時代無法理解的爭議。但正因如此,她的故事提醒我們——推動改變的人,往往同時承受著批評與孤立;而思想的力量,不在於它是否立即被接受,而在於它能否在時間的流沙中,依然照亮未來。
 
今天的我們,也許不需要再為女性的受教育權而戰,但我們仍需要警惕那些隱形的框架——它們可能藏在語言、職場制度、媒體敘事,甚至我們自己不自覺的期待裡。
 
平等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場持續的航行。
 
好了,今天的航行先到這邊,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
 
最後我給你留個問題:「在今天的社會中,你能想到一位繼承了瑪麗精神的現代人物嗎?他挑戰的又是什麼樣的『舊港口』?」歡迎留言和我互動,我每五集會精選幾個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我們下週二見。
 
祝夏安,2025年8月16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思路週航

大家好,歡迎收聽思路週航,我是節目主理人齊丘。
每週2、5的早上7點點更新,我們從一個現象、問題、或是概念出發,走進哲學的深處、科學的邏輯、歷史的溫度與宇宙的尺度,同時也會談論到現代的種種挑戰,諸如職場、心理學和科技⋯⋯
無論你關心世界如何運作,還是更想認識自己,[思路週航]都邀請你,與我一起思考、觀察、提問!
(由於本人聲音不便錄製,暫用AI代聲,敬請諒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