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News
Sports
TV & Film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5f/54/91/5f54917f-929d-664b-5ec6-e1732faafffe/mza_17797513937120764901.jpg/600x600bb.jpg
思路週航
齊丘
15 episodes
2 months ago

大家好,歡迎收聽思路週航,我是節目主理人齊丘。
每週2、5的早上7點點更新,我們從一個現象、問題、或是概念出發,走進哲學的深處、科學的邏輯、歷史的溫度與宇宙的尺度,同時也會談論到現代的種種挑戰,諸如職場、心理學和科技⋯⋯
無論你關心世界如何運作,還是更想認識自己,[思路週航]都邀請你,與我一起思考、觀察、提問!
(由於本人聲音不便錄製,暫用AI代聲,敬請諒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Arts,
Personal Journals,
Education,
Music,
Religion & Spirituality,
Technolog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Visual Arts,
Careers,
Investing,
Buddhism,
Christianity,
Islam,
Judaism,
Philosophy,
Hinduism,
History,
Management,
Marketing,
Entrepreneurship,
Non-Profit,
Self-Improvement,
Courses,
Government,
Music History,
Religion,
Science,
Natural Sciences,
Mathematics,
Nature,
Astronomy,
Chemistry,
Earth Sciences,
Life Sciences,
Physics,
Relationships
RSS
All content for 思路週航 is the property of 齊丘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大家好,歡迎收聽思路週航,我是節目主理人齊丘。
每週2、5的早上7點點更新,我們從一個現象、問題、或是概念出發,走進哲學的深處、科學的邏輯、歷史的溫度與宇宙的尺度,同時也會談論到現代的種種挑戰,諸如職場、心理學和科技⋯⋯
無論你關心世界如何運作,還是更想認識自己,[思路週航]都邀請你,與我一起思考、觀察、提問!
(由於本人聲音不便錄製,暫用AI代聲,敬請諒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Arts,
Personal Journals,
Education,
Music,
Religion & Spirituality,
Technolog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Visual Arts,
Careers,
Investing,
Buddhism,
Christianity,
Islam,
Judaism,
Philosophy,
Hinduism,
History,
Management,
Marketing,
Entrepreneurship,
Non-Profit,
Self-Improvement,
Courses,
Government,
Music History,
Religion,
Science,
Natural Sciences,
Mathematics,
Nature,
Astronomy,
Chemistry,
Earth Sciences,
Life Sciences,
Physics,
Relationships
https://image.firstory-cdn.me/Avatar/cmdi3i0s503f201vjbj7ydf7l/1753404051425.jpg
14.當物理遇上數學——《物理之美》第二章
思路週航
11 minutes
2 months ago
14.當物理遇上數學——《物理之美》第二章

歡迎留言與我互動:公眾留言區、私訊留言區
((⏱️=10000))你好,這裡是齊丘的思路週航。
 
今天的航行,我們繼續來講「物理之美」。
 
上次航行,我們探索了物理之美的第一章——簡單就是美。費曼以重力定律作為開場,幽默而風趣地講述了幾個物理學的原則和趣事,為後面的演講鋪上基底。
 
今天,我們繼續前進第二章,標題是:「當物理遇上數學」。
 
這一章的內容非常有趣,他詳細解說了物理學和數學這兩門學科之間的關係,他主要的觀點為:「數學作為一門邏輯嚴謹的學科,對於物理研究大有裨益。雖然兩者在各方面相差甚遠,甚至有一些基礎層面是對立的,不過兩者最終能夠相輔相成。」
 
全文雖然還有提到其他東西,但我認為這是第二章重點想探討的事情,因此我們直接來討論:「物理學和數學究竟有什麼差別?」
 
這不僅僅是一個「學科之間差異」的問題,它更深地觸及我們如何認識世界,如何捕捉自然規律,甚至如何理解「真理」本身的樣貌。
 
有人說,數學是科學的語言;有人說,數學是宇宙的骨架;也有人認為,數學只是人類的發明,並沒有在自然界中真實存在。那麼,物理與數學究竟是如何彼此依存、又如何區別開來的呢?
 
一、物理定律需依賴數學來表達,但物理不等於數學
 
首先,我們再拿牛頓的經典力學作為範例。在牛頓之前,人們或許能用哲學式的語言描述運動,例如:蘋果會掉下來、被越大顆的蘋果擊中會越痛、蘋果調到頭上後會碎裂等等。
 
但這些描述並不準確,很難讓人系統地研究這些現象。
 
但如果我們將這些現象,用數學的形式凝固下來,將使人們能夠更抽象地研究它,因此衍生出了牛段三大運動定律。
 
這些定律中的數學符號看似冷冰冰,但它們背後承載著對宇宙最深刻的洞察。假設沒有數學,牛頓也許能寫下一本觀察筆記,但那會更像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描述性的,卻無法預測或演算。
 
然而,我們不能因此說物理就是數學。
 
數學的定理可以在沒有任何物理世界的前提下成立。這是數學最令人著迷的特性之一:它的真理性不依賴於觀察、實驗,甚至不依賴於宇宙的存在本身。
 
舉例來說,歐幾里得在《幾何原本》中所建立的幾何體系,是建立在一套公理之上的邏輯推演。
 
在這個系統中,「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 180 度」是一個必然的命題,它並不需要我們去量測每一個三角形來驗證其正確性;它是從公理出發,透過演繹邏輯所導出的結果。
 
當然,這個命題的成立是建立在歐幾里得幾何的公理架構之下,非歐幾里得幾何並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
 
這種真理的性質與物理定律形成鮮明對比。物理定律,例如牛頓的運動定律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雖然也具有數學形式,但它們的有效性來自於實驗的支持與自然界的回應。
 
物理理論的價值在於其能否準確描述並預測自然現象,而這種描述能力必須透過觀察與實證來檢驗。
 
如果明天整個宇宙突然毀滅,物理定律將失去其「應用場域」,而數學定理則依然「成立」——它們不需要空間、不需要時間、不需要物質,它們只依賴邏輯與公理架構。
 
簡單來說:數學追求的是邏輯必然性,而物理追求的是經驗世界的真實性。
 
二、物理重歸納、數學重演繹:兩者思維方式不同
 
這裡,我想跟你更深入地探究兩者差別。
 
在數學的進程中,往往是從少數公理出發,逐步推演出龐大的結構。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就是典範,他從五條公設和五條公理出發,搭建出一整個演繹系統。
 
到了近代,數學家們甚至開始玩「公理化遊戲」——比如,假設第五公設不成立,會不會產生另一種幾何?結果真的產生了:非歐幾何。
 
這是一種純粹的「演繹式」精神。數學並不一定要和物理世界對應,它更像是一場「如果怎麼樣,那麼怎麼樣」的推理遊戲。
 
物理學則不同。物理往往起點不是公理,而是觀察。
 
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丟下鐵球;杜卜勒窮盡心力研究行星運動數據;法拉第在實驗室裡不斷試驗磁力線。物理學家先有一堆現象,然後嘗試歸納出規律,最後再透過數學表達出來。
 
這正是歸納與演繹的差異:
數學:從「少數前提」出發 → 推導出「必然結果」
物理:從「大量現象」出發 → 歸納出「假設性定律」
當然,物理學也不斷吸收演繹式思維。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他其實不是先有數據,而是先有思想實驗(光速不變,等效原理),再用數學推導完整理論。
 
但在整體的發展上,兩者分別的的歸納和演繹特色可說是非常明顯。
 
三、數學可以用多種等效敘述呈現一件事,物理學則不同
 
另外,在數學中,「等效」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
 
舉個例子:
像是圓的面積公式可以寫成簡單的方程式,也可以透過積分的方式逐步計算出來。
 
或是一個數學定理,可以用代數語言敘述,也可以用幾何圖像表達。
 
甚至在高等數學中,「不同形式化卻等效」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甚至成為理論深化的關鍵。
 
例如微分方程的解法:同一個微分方程可以透過不同方法求解。例如,你可以使用解析技巧直接求出解函數,也可以透過拉普拉斯變換將問題轉換到頻域,化為代數方程求解後再反變換回時域。
 
這兩種方法雖然在應用上各有優勢,具體需取決於問題的性質與邊界條件,但在邏輯上是等效的。
 
換言之,數學的多樣性允許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而這些角度最終是等價的。
 
然而,物理世界並不是這樣。
 
在物理中,一個定律就是一個定律。你不能同時接受兩種互相矛盾的理論來描述同一個現象。這不只是語言或坐標系的差異,而是對自然本質的理解是否正確的問題。
 
牛頓認為重力是一種作用力,物體之間透過距離瞬間相互吸引;但愛因斯坦提出,重力不是力,而是時空的彎曲——一種場的幾何性質。
 
這兩種理論在本質上是衝突的,不能並存。在極端條件下(如黑洞附近或高速運動),牛頓力學的預測會失效,而相對論則能準確描述現象。這正說明了:自然只選擇一條路,而不是兩條都對的路。
 
這也是為什麼物理學家的數學表述,常常承受「唯一正確」的壓力。數學可以提供無數個等效的形式,但物理必須選出那一個與實驗吻合的版本。
 
你不能說:「我有另一種理論也能解釋重力」,如果它與觀測不符,那它就不是物理定律。
 
四、物理學家的探索方式相對數學,更偏向預測與直覺搜尋
 
最後一點差異,我認為是探索世界的方式:
 
數學家追求的是嚴密的證明,邏輯上沒有漏洞。假如某個定理缺少嚴格證明,那麼它暫時不能算是「數學」。
 
但物理學家不一樣,他們常常先憑直覺走在前頭,證明與否暫時不是首要任務。
 
例如: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在1928年寫下這個方程式,本意是要結合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結果這個方程意外地「預測」了反物質的存在。當時並沒有人在實驗室看到正電子,但方程式裡「自動」冒出來。幾年後,安德森真的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了正電子。
 
這種現象,數學世界裡幾乎難以想像。數學家不會因為某個公式「暗示了」某個物件存在,就當作真實。可是物理學家卻敢依靠直覺與數學結構,去預測世界可能的樣貌。
再舉一個例子:上次航行我們有提到「落後的木星」的例子,這裡為大家複習一下:
 
17世紀的天文學家奧勒·羅默。他在巴黎天文台觀測木星的衛星——木衛一,發現他的「掩食」現象。
 
羅默注意到:當地球靠近木星時,掩食現象比預測早發生;當地球遠離木星時,則晚發生。這種時間差最多可達8至10分鐘。他推論,這不是木衛一「遲到」,而是光需要時間才能從木衛一傳到地球。
 
這不僅是一次天文學上的突破,更是一場哲學上的革命。羅默讓人類第一次意識到:光不是瞬間傳播的,它有速度。而這一發現,源自他對重力運行規律的信心與對自然現象的敏銳觀察。
 
因此我們可以說:數學像是築牆,而物理更像是探路。

 數學家關心牆體的結構是否嚴密;物理學家則拿著數學做的火把,往黑暗的自然深處探索。
 
五、欣賞自然之美,必須學習其語言——數學
最後,我想談一個更人文的角度:美感。
 
物理學家們常常強調,數學之所以是物理的語言,不只是因為它精確,更因為它優雅。
 
愛因斯坦曾說:「最不可思議的事,是宇宙居然可以被人類理解。」這句話深藏著一種敬畏。
 
當我們看見馬克士威方程組,四條簡潔的公式竟能涵蓋電磁世界的所有現象;當我們看見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短短三個符號卻揭示能量與質量的深刻同一性——我們不得不承認,數學是大自然的詩歌。
 
如果說音樂是用音符組成的美,那麼物理的美就是用數學組成的。
 
因此我自己認為,學習數學,不僅是為了「學業需求」,更是為了能聽懂自然的語言。
 
正如同一個人如果不懂樂理,或許仍能欣賞旋律,但他無法真正理解交響曲中的結構與深意。
 
同樣,若我們不懂數學,就只能停留在「自然很壯麗」的直觀,而無法體會方程式背後那種秩序與和諧。
 
好了,今天的航行,我主要和你分享了物理學和數學之間浪漫的關係。 最後我給你留個問題:「物理需要數學來表達,但數學本身卻可以完全獨立存在。因此,你認為數學是人類的「發明」,還是宇宙的「發現」?」。
 
歡迎留言和我互動,我每五集會精選幾個留言和大家分享,留言的連結已經放在了文稿開頭,我們下週二早上7點見。
 
祝快樂,2025年9月5日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思路週航

大家好,歡迎收聽思路週航,我是節目主理人齊丘。
每週2、5的早上7點點更新,我們從一個現象、問題、或是概念出發,走進哲學的深處、科學的邏輯、歷史的溫度與宇宙的尺度,同時也會談論到現代的種種挑戰,諸如職場、心理學和科技⋯⋯
無論你關心世界如何運作,還是更想認識自己,[思路週航]都邀請你,與我一起思考、觀察、提問!
(由於本人聲音不便錄製,暫用AI代聲,敬請諒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