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目由寶島聯播網共同製播*
建築是一件有趣的事,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建築是處在理性與感性之間、處在藝術與資本之間、處在現在與過去之間,建築師們的就必須從這些不同的極性,找尋到建築的平衡之道。
現代主義建築之父柯比意說:建築是生活的容器,曾經被裝載在建築這座容器裡面的生活,層層疊疊的生活痕跡,也就成了歷史和文化。建築所傳承的文化,是有形的物質,然而就是這些物質所形塑的空間,足以幫助我們想像各種生活的形狀。
我們規劃了九種構面,希望將“建築”這個主題,透過立體而多元的方式呈現:
【建築X日常】透過建築師日常的思考,去呈現建築是如何被實踐出來的,也因為這些思考的展現,讓一般聽眾得以理解建築思考的核心。
【建築X歷史】從歷史建築之美到經典復興建築的華麗復甦,聽見如何透過建築的設計、結構和裝飾,閱讀時代的變遷,理解社會與文化的演進,並感受到建築與歷史對話的力量。
【國際建築閱讀】節目邀請聽眾一同閱讀國際的建築,解讀這些建築物如何反映其所處文化、時代精神及社會環境,並探究建築語言如何跨越國界,傳遞普世價值,帶領觀眾更深刻地理解建築的全球語境。
【台灣建築閱讀】展示台灣如何透過建築語言講述自己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身份,並探究當地建築師如何在設計中融合本土特色與國際趨勢。突顯台灣建築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以及它們如何滿足現代居住者的需求,體現台灣社會的快速變遷和創新精神。
【建築X社會創新】探討台灣社會住宅的設計理念與實踐成果,在對抗住宅不足與城市化挑戰的今日,探索這些住宅如何為不同收入層的居民提供質量與負擔得起的居住選擇。我們將分析社會住宅在提升生活品質、促進社區多元化以及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中的角色。節目也將呈現建築師和規劃者如何創造符合當代台灣社會價值和需求的住宅空間。
【建築X時事】在許多時事新聞中,往往述及建築專業時,有許多偏見和誤解,希望透過建築師的專業解說,一一拆解時事中的建築議題。
【建築X未來】展望建築領域的新領域,探索未來建築的無限可能。介紹如何利用最新科技以及新概念,來形塑未來社會的居住環境。
【建築X城市】城市裡集結了各式各樣的建築,建築師們透過不同的思考去形塑不同的建築,甚至是創造城市的樣貌,我們透過這個系列的單元,來揭開建築師對於城市的不同想像。
【建築X構造】在工業文明興盛之後,大量的鋼筋水泥充斥著整個城市,然而我們再回頭梳理過往的文明時,卻發現許多傳統的構造,可以帶給我們更為人性的生活環境。
我們試圖從建築中去找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投影面,從中去探尋建築與生活、建築與文化、甚至是建築與過去和未來的種種連結,讓聽眾得以理解到如何用生活的尺度去理解建築的形成,也可以用文化的尺度去丈量建築背後的歷史高度。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節目由寶島聯播網共同製播*
建築是一件有趣的事,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建築是處在理性與感性之間、處在藝術與資本之間、處在現在與過去之間,建築師們的就必須從這些不同的極性,找尋到建築的平衡之道。
現代主義建築之父柯比意說:建築是生活的容器,曾經被裝載在建築這座容器裡面的生活,層層疊疊的生活痕跡,也就成了歷史和文化。建築所傳承的文化,是有形的物質,然而就是這些物質所形塑的空間,足以幫助我們想像各種生活的形狀。
我們規劃了九種構面,希望將“建築”這個主題,透過立體而多元的方式呈現:
【建築X日常】透過建築師日常的思考,去呈現建築是如何被實踐出來的,也因為這些思考的展現,讓一般聽眾得以理解建築思考的核心。
【建築X歷史】從歷史建築之美到經典復興建築的華麗復甦,聽見如何透過建築的設計、結構和裝飾,閱讀時代的變遷,理解社會與文化的演進,並感受到建築與歷史對話的力量。
【國際建築閱讀】節目邀請聽眾一同閱讀國際的建築,解讀這些建築物如何反映其所處文化、時代精神及社會環境,並探究建築語言如何跨越國界,傳遞普世價值,帶領觀眾更深刻地理解建築的全球語境。
【台灣建築閱讀】展示台灣如何透過建築語言講述自己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身份,並探究當地建築師如何在設計中融合本土特色與國際趨勢。突顯台灣建築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以及它們如何滿足現代居住者的需求,體現台灣社會的快速變遷和創新精神。
【建築X社會創新】探討台灣社會住宅的設計理念與實踐成果,在對抗住宅不足與城市化挑戰的今日,探索這些住宅如何為不同收入層的居民提供質量與負擔得起的居住選擇。我們將分析社會住宅在提升生活品質、促進社區多元化以及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中的角色。節目也將呈現建築師和規劃者如何創造符合當代台灣社會價值和需求的住宅空間。
【建築X時事】在許多時事新聞中,往往述及建築專業時,有許多偏見和誤解,希望透過建築師的專業解說,一一拆解時事中的建築議題。
【建築X未來】展望建築領域的新領域,探索未來建築的無限可能。介紹如何利用最新科技以及新概念,來形塑未來社會的居住環境。
【建築X城市】城市裡集結了各式各樣的建築,建築師們透過不同的思考去形塑不同的建築,甚至是創造城市的樣貌,我們透過這個系列的單元,來揭開建築師對於城市的不同想像。
【建築X構造】在工業文明興盛之後,大量的鋼筋水泥充斥著整個城市,然而我們再回頭梳理過往的文明時,卻發現許多傳統的構造,可以帶給我們更為人性的生活環境。
我們試圖從建築中去找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投影面,從中去探尋建築與生活、建築與文化、甚至是建築與過去和未來的種種連結,讓聽眾得以理解到如何用生活的尺度去理解建築的形成,也可以用文化的尺度去丈量建築背後的歷史高度。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當人生的滋味混在一起時,你才知道「成長」原來這麼複雜。
有人在酸裡學會放下,在甜裡找到勇氣,在苦裡堅強,在辣裡重新出發。
🎧《給我一碗酸甜苦辣》每一集,都是生活的一道湯。
喝下去,也許會心酸、會微笑,但一定會有共鳴。
👉 點進來聽聽,也許你的人生味道,我也正在經歷。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在台中水湳的城市邊界,有一棟會「呼吸」的建築─逢甲大學共善樓。這是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在台灣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逢甲副校長黎淑婷最驕傲的教育實驗場。
本集《開箱建築師》,邀請到長期推動健康建築與永續教育的黎淑婷,談談她如何讓「建築」成為學生與世界對話的語言。近年來黎淑婷積極促成跨國合作,從 RMIT、昆士蘭大學到近畿大學,開拓學生的國際舞台師合作,推動BIM數位建築、低碳校園與空間感知實驗室(in-SENSE LAB)的設立,她讓逢甲成為結合技術、美學與社會實踐的場域。
節目中,她也分享逢甲與日本、澳洲、越南等國際名校的跨域工作坊經驗——學生們走出教室,進入不同城市,從夜市、市集到海洋研究,用設計回應地方問題。黎副校長說:「建築最美的地方,在於它充滿驚喜與可能。」
從建築教育到城市更新,從代銷思維到碳治理責任,她直言:「建築師的每一筆設計,都是對地球的承諾。」這一集不僅是談一棟校園建築,更是在談一種關於「未來」的教育哲學。
🎧 點擊收聽,和我們一起開箱隈研吾在逢甲的故事,聆聽黎淑婷如何用建築說出「永續」兩個字的深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在戲劇裡,建築師總是帥氣又神秘。
木村拓哉、吳彥祖、韓劇男主角們穿著筆挺西裝,在落地窗前構思夢想建築。但真實世界的建築師,更多時候是穿著工作服、滿身灰塵地在工地上奔波。
本集邀請到東海大學建築系出身的高鼎翔建築師,聊聊他眼中的「真實建築師」樣貌。
從在姜樂靜、廖偉立兩位建築師事務所的歲月,到創立自己事務所近十年,他一路參與了 毓繡美術館、湖山水庫環境教育館、中興工廠再生設計 等代表作。每一個案子,都像是一次關於土地、人與時間的深度對話。
節目中,他談到:「建築風格不是表演,而是修練。真正的高手,是無招勝勝有招。」
從宗教建築到私宅設計,從工地現場到教學現場,高鼎翔以建築師的日常,揭開一個城市的文化氣質—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當建築不只是造房子,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能不能成為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Stan Up!青開麥》Podcast開播!
由新竹縣政府教育局推出,六集節目集結青年提案,
從選系迷茫、科技人生到地方創生,還有網紅跨界對談,探索竹縣青年的成長路線圖。
🎧收聽👉 https://fstry.pse.is/8b7ly9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沃爾司輕植蛋白飲,享受手搖飲的口感又能內在營養滿分,外在美型發光。
含有20g植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
7種超級食物配方一次補充所需的營養素,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
添加美國專利檸檬萃取物,促進新陳代謝。
連結: https://fstry.pse.is/8au938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白,不只是顏色,而是一種時間的流動。」
在本集節目中,主持人 Amos 再度邀請十方建築的 王喆建築師,一起聊聊那個看似虛無卻最能喚起想像的主題─「空間中的白」。
從中國山水畫的「留白」談起,王喆分享他如何從范寬的《谿山行旅圖》中體悟到「白」的深意:白不是空,而是光、風與聲音的通道,是時間的縫隙,是建築與人之間呼吸的空間。
他借鑑日本建築師小嶋一浩的概念——「Don’t shoot the object, shoot the air」,將這種對空氣與流動的感知,轉化為建築設計的核心語言。
在他的作品《田田家》中,錯層與縫隙讓三代同堂的家庭既相互連結又保有距離;在《晴禾之家》裡,七個圓頂不僅組構出空間的節奏,也讓「聲音不連續、生活卻連續」成為一種日常美學。
王喆認為,真正動人的空間,不是被功能填滿的地方,而是能讓人停下、感受風與光的留白。
節目最後,他更將這份「白」的思考推向城市——從建築到都市,從靜止到流動,從個體的生活場域到公共的綠意結構。
他說,也許「留白」才是都市未來最需要的顏色。
💬 你心中的留白,是哪一種存在?
是陽光灑進窗邊的一刻,還是那個能靜靜喘口氣的角落?
🎧 立即收聽《開箱建築師》,一起在「白」的世界裡,看見建築的呼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114年地價稅開徵!!】
12/1前,使用手機掃描繳款書上QR Code輕鬆繳納地價稅。11月跟著臧芮萱一起多元管道自由選,e化繳納最輕鬆!
114年地價稅開徵宣導短片: https://fstry.pse.is/8apujb
------以上為財政部廣告------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當人生的滋味混在一起時,你才知道「成長」原來這麼複雜。
有人在酸裡學會放下,在甜裡找到勇氣,在苦裡堅強,在辣裡重新出發。
🎧《給我一碗酸甜苦辣》每一集,都是生活的一道湯。
喝下去,也許會心酸、會微笑,但一定會有共鳴。
👉 點進來聽聽,也許你的人生味道,我也正在經歷。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在城市裡,熱鬧有時更顯孤單。人潮與車流不斷,但我們與他人、與環境之間的距離,卻似乎越來越遠。這一集《開箱建築師》,邀請到了 任慶力建築師 與 吳佳洲設計總監,一起談談——建築如何回應現代城市的孤獨與寂寥。
節目從兩位建築師的職涯交會談起:曾經並肩參與大型公共工程的理想青年,如今在五十歲後重新出發,選擇用建築修補人與城市的裂縫。他們以馬祖「831特約茶室」的修復案為例,讓歷史的斑駁牆面重新見光,也讓被遺忘的記憶再次被看見;在德光教會,他們設計出如「心靈便利商店」般的空間,讓信仰成為日常的安慰;而在生命園區的設計中,他們用木構、光與風的流動,讓思念化為自然的循環。
節目不僅談設計,更談人心。任慶力說:「建築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從居家空間的連結,到社會住宅的公共性,再到木構造的永續精神,他們思考的不只是建築,而是「如何讓人住進一段被重新詮釋的風景」。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沃爾司輕植蛋白飲,享受手搖飲的口感又能內在營養滿分,外在美型發光。
含有20g植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
7種超級食物配方一次補充所需的營養素,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
添加美國專利檸檬萃取物,促進新陳代謝。
連結: https://fstry.pse.is/8au938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建築師不是改變世界的人,而是讀懂世界的人。」
龔瑞琦以19世紀工業革命為引,回顧鋼筋混凝土技術的誕生如何改變建築的結構與形態。那是一個技術解放的時代,也是一個價值開始被模糊的時代。
他指出:「每個時代的建築,都是當下文化與社會價值的鏡像。」
從古典到現代、從工業到後工業,建築的語言不斷演變,但真正不變的,是建築作為人與環境之間媒介的角色。
節目中,他以家庭空間為例,描繪「五口之家」到「一人家庭」的社會變遷:早期的家以共聚為核心,客廳是家庭倫理的場域;如今則因個人化與數位生活的普及,家庭空間開始向私密分區轉變。廚房不再是炊事的場域,而成為社交與展示的延伸。龔瑞琦認為,「建築改變的不只是形式,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距離。」
談及當代建築師的角色,他強調:「建築師的任務不是取代誰,而是理解現實、協調矛盾。」
在龔瑞琦眼中,建築是一門關於倫理的藝術——它不僅回應使用者,也回應社會;不只是創造形體,更要回應時代的議題。這樣的觀點,也讓建築重新回到「社會實踐」的現場。
隨著AI與淨零排放議題席捲全球,建築的定義再次被推向新邊界。龔瑞琦認為,人工智慧或許能生成無數設計,但「它仍缺乏價值判斷與倫理意識」;建築的真正靈魂,仍在於「人」如何在空間中生活、思考與感受。
他指出:「AI 是聰明的小孩,但它還沒有智慧。建築師的價值,在於將智慧轉化為建築的判斷力。」
每棟建築不只是個體,更是城市集體的構成。當設計能夠尊重環境、鄰里與文化紋理時,建築才真正為富有生活氣息的風景!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小資族如何用少少的錢慢慢累積財富?財經電台工作的小資主持人們,耳濡目染、從不同派系學習後的實操投資經驗,瞭解應對不同局勢的投資心法,超真實的賺錢賠錢故事!
收聽葳葳主持的「荷包求生指南」▸ ▸ https://fstry.pse.is/8cgj7l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在建築史的教科書裡,我們總能看到王大閎、陳其寬這些名字,但你是否想過——在日治時期,台灣其實早就出現了真正的「台灣人建築師」?他們沒有被記錄進歷史,卻在城市的一磚一瓦裡留下深刻的痕跡。
本集節目邀請到長年投入台中舊城再生與歷史研究的 蘇睿弼老師,帶領我們走進那些被塵封的故事。從一張 1935 年台中街區地圖的背面廣告開始,蘇老師像個偵探般地追蹤線索,找到了被遺忘的建築師──楊貽炳。他的事務所曾位於綠川邊,如今的停車場位置上,而他的設計作品竟包括顏水龍在台中的自宅。這些意外的發現,不僅重繪了台中建築史的版圖,也讓我們第一次真正看見「台灣人的建築」是如何誕生。
隨著研究的深入,蘇老師更找到了另一位關鍵人物──林建文。他曾為霧峰林家與郭東洲醫師設計住宅,甚至在當時跨越日治與戰後的斷裂期,承載了一整代建築師的知識轉移與沉默記憶。那是一群在政治轉折與歷史失語中仍堅持創作的台灣建築先行者。
節目後段,蘇老師也分享了他如何從建築史研究走進街區文化的行動實踐——「鈴蘭通散步納涼會」。他說:「真正的歷史不在書上,而在街上。」那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文化觀看方式,也是他對「被忽略的台灣史」最深的回應。
如果你熱愛城市、老屋、文化記憶,這集節目將帶你重新理解台灣建築的起點與靈魂。或許你家的相本裡,就藏著一段被遺忘的建築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在建築的世界裡,結構、材料與線條往往是主角;但對林建華來說,真正塑造空間靈魂的,其實是「空氣」。
他笑說:「日本人常說要會『讀空氣』,那建築呢?能不能也讀空氣?」
在這集中,他帶我們走進他的思考現場——從台大日文系跨入東海建築所,從文學的細膩轉向建築的具體實踐,
以文字的敏感度去觀察光線、風的流動、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距離,把生活的呼吸感,藏進一棟棟建築裡。
節目裡,他談到自己的實驗作品《House ½》:在桃園平鎮,用日本木構技術蓋出屬於自己的家,堅持「不砍七棵樹」,讓房子與環境共生。那是一次兩年的實驗、一場生活的冒險,也成為他推動低衝擊建築、重新思考人與自然關係的起點。
從那之後,他將木構造、模組化、永續思維融入設計中,嘗試讓建築成為「益生菌式」的存在——以最小的干預,讓老屋復甦、讓空間重新呼吸。
更令人驚喜的是,他還是「台灣自己館」的策展發起人之一,帶著台日跨界的夥伴,在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開啟一段屬於民間的共創之旅。對他而言,建築從不是冰冷的結構,而是一種串連人、自然與文化的容器。
🎧 一起聽林建華談「從模糊空間中找到生活的況味」,
在空氣、木頭與光影之間,讀出生活的詩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114年地價稅開徵!!】
12/1前,使用手機掃描繳款書上QR Code輕鬆繳納地價稅。11月跟著臧芮萱一起多元管道自由選,e化繳納最輕鬆!
114年地價稅開徵宣導短片: https://fstry.pse.is/8apujb
------以上為財政部廣告------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在本集《開箱建築師》中,我們邀請到黃金樺建築師,帶我們走進他獨特的「零廢棄生活詩學」。黃金樺的職涯軌跡,就像一場跨越建築、品牌、公共政策的冒險:從紐約建築師,到返台創立永續品牌「日常經典」,再到擔任彰化縣政府青年發展處首任處長,他的每一步轉折都像是一次 90 度急轉彎,卻始終圍繞著同一個核心──「永續」。
節目中,他分享了如何從城市街頭隨處可見的條紋帆布得到靈感,創造出第一款「One Piece」包款,讓台灣街景的鮮豔色彩成為全球舞台上的設計語彙。接著,他談到在疫情衝擊下誕生的 Rebirth 計畫,將展覽、活動結束後即被丟棄的大型帆布,重新轉化為具有故事性的時尚單品與企業永續禮品。這不僅減少浪費,更串聯起在地代工產業,讓沉寂的大甲代工聚落重新活絡,意外促成了一個「永續產業生態系」。
他強調,所謂「永續」,並不是為了跟隨潮流而硬套標籤,而是要找到如何真正解決使用者需求的價值。當再生設計能夠觸動市場、成為剛性需求時,才有可能持續發展。從設計美學到政策實踐,從返鄉青年到國際市場,黃金樺用實例告訴我們:「永續」不只是環保口號,而是一種生活態度與市場邏輯。
如果你也好奇,如何在生活中找到那些能被重新定義、再生利用的日常物件?這一集將帶給你滿滿啟發。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Stan Up!青開麥》Podcast開播!
由新竹縣政府教育局推出,六集節目集結青年提案,
從選系迷茫、科技人生到地方創生,還有網紅跨界對談,探索竹縣青年的成長路線圖。
🎧收聽👉 https://fstry.pse.is/8b7ly9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當AI能在短短一週生成多個完整設計方案,建築師還需要學什麼?在這一集節目中,龔瑞琦建築師直面這個世代的挑戰,帶我們重新思考建築教育該如何轉型,才能在AI與永續浪潮下走出新路。
龔建築師首先從台灣建築美學談起。他認為過去我們歷經模仿階段,從華國美學、日治時代影響到美式現代化,如今台灣正逐漸走出自己的樣貌。這背後的核心理念是「越在地,越國際」——唯有從土地與生活生長出的語言,才能真正與世界對話。
接著他談到建築教育的變革。傳統教育過度強調繪圖與模型,如今AI能快速完成設計與結構計算,建築師的價值將轉向「選擇與判斷」。未來的建築師,除了美學素養,更需要跨領域的知識:經濟、社會、環境、人文,甚至溝通能力,才能在眾多方案中做出最符合需求的選擇,並能說服業主與社會接受。
在永續議題上,他認為建築是碳排大戶,面對2050淨零目標,建築師必須承擔起責任。從木構造、預鑄化、循環建材,到被動式設計(如遮陽、通風),每一個細節都是改變的契機。他相信,建築教育若能將永續價值內化,並與社會意識相連結,台灣不僅能跟上潮流,甚至有機會輸出全新的方法與理念。
最後,龔建築師提醒:未來最成功的建築師,可能不是「畫得最漂亮」的人,而是「能說好設計、懂得跨界、理解社會需求」的人。建築師將更像是哲學家、藝術家,甚至溝通者。這不只是專業的挑戰,更是價值觀的翻轉。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這一集的節目聚焦於龔瑞琦建築師如何透過「艾波學院」推動建築教育,讓建築從專業殿堂走向社會現場,進入每個人的生活。節目中,他分享了建築教育的挑戰:要「把知識裝進別人的腦袋」其實比想像困難,因此除了講座,他們更進一步帶人走進工地,讓參與者直接理解建築的構造與價值。特別有趣的是,他觀察到許多建築系學生比一般民眾更踴躍參加「工地建學」,因為學校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圖紙與理論,缺少現場體驗。
龔瑞琦也談到「艾波小學院」,針對兒童設計有趣的活動,讓孩子透過搭建與遊戲啟蒙對空間與材料的敏銳度。他認為,這些早期的教育將有助於未來培養更懂得欣賞建築與城市價值的一代人。另一方面,他強調建築師需要加強「社會溝通」的能力,因為沒有有效的對話,就難以誕生好作品。他將「建築普及教育」比擬為「科普運動」,希望社會大眾能理解建築不只是「房子的皮層」,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與環境議題。
節目中還探討了臺灣普遍對昂貴材料的迷思、磁磚文化的安全隱憂,以及如何以塗料與設計轉換來改善城市美感與安全性。龔瑞琦指出,唯有進步的業主與消費者,才能推動建築師和建設公司持續進步!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在這一集《開箱建築師》中,我們邀請到設計師許清皓,帶我們走進臺中後火車站巷弄裡的「富興工廠」。這棟曾經是臺灣第一家化妝品工廠「盛香堂」的老建築,如今在許清皓的堅持與巧思下,從一個70坪的辦公室想像,意外擴展成700坪的文化場域。節目中,他分享了當初如何從設計師的直覺與勇氣,走上品牌經營者的道路,並在疫情與招商挑戰中摸索出屬於「富興工廠」的定位。
有趣的是,在修繕過程中,許清皓還曾發現牆後隱藏的「密室」,以及累積多代翻修痕跡的建材,讓這座工廠彷彿是一部會說話的歷史書。他強調,老屋之所以獨特,正是因為它的故事與痕跡,這些記憶轉化為今日品牌的靈魂。富興工廠不僅僅是共享辦公室或文創市集,而是一個集結餐飲、美學、設計與生活選品的聚落。從「二房東」的心態,到如今以「場域品牌」的姿態運作,這場轉型不僅讓建築獲得紅點與Good Design國際設計獎,更吸引國際品牌如日本MT紙膠帶展進駐,展現跨越在地與全球的影響力。
對許清皓而言,老屋活化不只是保存建築,而是串連街區、帶動社群、創造共同記憶的重要契機。在臺中舊城區正逐步復甦的此刻,「復興工廠」成為民間自力打造的典範,證明老空間可以成為新故事最好的舞台。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小資族如何用少少的錢慢慢累積財富?財經電台工作的小資主持人們,耳濡目染、從不同派系學習後的實操投資經驗,瞭解應對不同局勢的投資心法,超真實的賺錢賠錢故事!
收聽葳葳主持的「荷包求生指南」▸ ▸ https://fstry.pse.is/8cgj7l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在這集《開箱建築師》中,主持人Amos與建築師葉育鑫深入探討竹材在現代建築中的無限可能。從九年前台中味無味餐廳的初次嘗試,到如今成為台灣竹構造領域的重要推手,葉育鑫分享了他與這個古老材料的不解之緣。
竹子不只是建材,更像是有生命的夥伴。葉育鑫告訴我們竹子驚人的生態智慧:固碳能力是木材的六倍,兩週內可長到12公尺高,更神奇的是在八卦山地區,竹子會在乾季時「大愛」地將水分釋放給周邊植物。這種天然的利他精神,正呼應著永續建築的核心價值。
然而,要讓竹子從傳統走向現代並非易事。從防腐處理的技術突破,到面對台灣建築法規限制的挑戰,葉育鑫詳述了竹構造在技術與法規層面的演進歷程。他特別提到,每根竹子都有獨特的生長故事——有的從石頭旁長出、有的在寬闊地帶生長,這些差異造就了每根竹材的個性,也讓建築師必須「讀懂」材料,而非僅是標準化使用。
最引人深思的是,竹構造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哲學反思。在追求標準化的工業社會中,竹子教會我們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特價值,不應被強制統一。就如葉育鑫所說:「什麼事情都標準化,每天都去7-11買午餐,這樣子對嗎?」竹構造提醒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係。
從台灣本土的竹管厝傳統,到巴厘島Green School的壯觀竹構建築,這集節目為聽眾開啟了一扇通往永續建築未來的大門,也讓我們看見台灣在亞洲竹構造發展中的獨特優勢與可能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台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城市?在這集精彩的對談中,劉曜華老師帶我們穿越時空,從清朝台灣省城的政治考量,到日治時期鐵道建設的產業革命,深度解析台中這座「小鮮肉」城市的百年蛻變史。
驚人數據大揭密 你知道嗎?台中市人口已經比台北市多了將近40萬人!從100年前不到5萬人的農業聚落,到如今286萬人的直轄市,台中的成長速度令人驚艷。更驚人的是,台中市面積竟然是台北市的8倍多,還擁有全台獨有的山海雙鐵路系統優勢。
台中人的城市性格學 主持人Amos認為:「珍珠奶茶絕對是台中人發明的!只有台中人敢把茶拿來隨便玩。」劉老師則深度剖析台中人具備的「牛仔精神」:比較包容、喜新厭舊、喜歡「你不要管我」的市長。這種移民城市的DNA,正是台中敢於創新實驗的文化基因。
未來百年的關鍵思考 面對人口結構老化、一百多萬間房屋的活化問題,劉老師提出精闢見解:不能老是喜新厭舊!要善用既有的200多所國小、500多個公園、17間大學,以及珍貴的鐵路文化資源。他強調「新舊並存」的都市發展理念,在都市更新與文化保存間找到平衡。
這不只是一堂城市規劃課,更是一場關於台中人集體記憶與未來想像的深度對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2025大阪世博正如火如荼進行中,本集節目邀請黃淑珠建築師帶來第一手的現場觀察與參訪攻略。從藤本壯介設計、直徑600公尺、以CLT木結構打造的「大屋根」,到八大限定預約主題館,淑珠建築師不僅解析建築設計的巧思,更分享其永續理念與國際展館的亮點。
節目深入剖析日本館如何以生命循環為核心,將木構造、展覽動線與Hello Kitty視覺設計完美融合;台灣館則以心跳偵測與互動裝置打造專屬旅程,讓參觀者感受人情味滿滿的體驗。
此外,她也介紹了葡萄牙館的用了9000條回收繩索打造的海洋立面、可捕捉二氧化碳的水泥技術,以及各國在建築材料與設計上如何回應永續與淨零排放的全球趨勢。
最後,淑珠建築師大方公開參觀祕訣——如何掌握兩個月、七天與當日預約的節奏、規劃動線、省腳力,甚至連「沒預約也能玩得盡興」的小撇步都不藏私。
這是一集結合建築美學、永續思維與旅行攻略的世博完全導讀,適合在暑假中立即服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當建築師有機會成為都市發展掌舵者,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本集邀請到曾任台中市都發局局長的黃文彬建築師,分享他從設計個別建築到「把整個台中市當作基地」的角色轉換心路歷程。
台中市是全台第一個實施宜居建築政策的城市,這項創舉源自於對台灣亞熱帶氣候的深度思考。黃文彬觀察到台灣建築普遍使用水泥、磁磚、玻璃等材料,缺乏氣候適應性,造成都市熱島效應。相較之下,距離台灣3000公里的新加坡反而比台灣涼爽,關鍵在於建築設計的差異。
宜居建築政策包含四大核心設施:大陽台、大露台、複層牆及遮陽牆,透過增加綠化、遮陽和通風,讓建築物「會呼吸」。截至2024年,已有230座建築依循此法規建造,形成獨特的「台中式建築」風格。
作為政策制定者,黃文彬展現了務實的溝通智慧。面對建商關切的回饋金負擔和容積限制問題,他採取「滾動式檢討」,將回饋金減半、放寬面積限制,讓政策能夠順利推動。這種彈性調整展現了「上位思考」的重要性。
黃文彬形容過去的台中是「無人的城市」,人們躲在建築物和車子裡。透過宜居建築結合都市計畫,包括綠園道系統、人行道拓寬、雙排綠化等,台中正朝向「一建案一公園」的理想邁進,讓市民能夠優雅地在城市中漫步。
黃文彬懷抱著雄心壯志:讓台中成為「學建築一定要來訪問台中」的城市,如同當年建築學子必訪芝加哥一樣。結合普立茲克獎建築師作品和本土創新,台中正朝向建築朝聖地的目標前進。
面對2050淨零碳排挑戰,宜居建築不僅是硬體改善,更是生活方式的革命。從幼兒園教育開始,培養下一代的永續生活習慣,讓減碳成為全民運動。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在本集節目中謝文泰建築師以獨特的視角,將台灣城市比喻為「地層結構疊合的歷史博物館」,從史文明前、原住民聚落、清代開墾、日治規劃到現代發展,每個時代都在土地上留下不同的文明印記。他認為建築師的重要任務,就是要能解讀這些「時間的沉積物」。
節目中特別討論了台中中央公園與水湳機場的空間中心問題,以及台灣公共建設文化的困境:從招標制度到設計時程,都缺乏讓建築師研究了解當地故事的機會。謝文泰分享了他在台中文學館修復時的經驗,如何在有限預算下,預留老榕樹、週邊牆等巧思,讓空間說動人的故事。
討論更延伸到建築材料的選擇哲學。出於追求昂貴進口材料的建商思維,謝文泰建築師偏好使用卵石、鏽鐵等庶民材料,認為這些在地元素更能觸發集體記憶,達到「雅俗共賞」的社會共鳴效果。
節目中同時也探討了未來城市發展趨勢,謝文泰提出「真實與共享」將是關鍵字。他預想未來的菜市場可能演變成物流取貨、生鮮超市、共享廚房的新型形態社區中心,空間運用將成為「極端臨時、極端組合、極端分享」。
從數位遊牧到共享經濟,從建築師角色的轉變,本集節目不僅探討了建築設計的當地思維,更深刻地思考了未來城市生活的可能模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在這集精彩的對談中,被譽為「建築界文學鬼才」的謝文泰建築師,帶我們重新思考台中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作為一個僅有百年歷史的「小鮮肉」城市,台中沒有台南、嘉義那樣深厚的歷史包袱,卻因地處台灣地理中心,吸收了南來北往的豐富養分,造就了充滿實驗性格的城市DNA。
謝文泰認為,台中是一個「充滿實驗性格的城市」,即便面對歷史或面對自己,都充滿豐富而實驗性的想像。台中人擅長將南來北往留下的痕跡「搞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種融合與創新的特質,讓創意和文創在台中格外符合城市成長脈絡。
從台中文學館的設計理念談起,謝文泰分享了如何讓建築成為文學家的「經紀人」,透過芭蕉、水流等在地元素,讓空間與文學作品產生詩意的連結。他強調,真正的文學性在於「字與字之間的留白」,城市規劃也需要這樣的呼吸空間,讓市民能夠自由想像、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
面對歷史建築保存與都市更新的拉扯,謝文泰提出了兼具理想與實務的觀點:透過容積獎勵機制,鼓勵開發者回應都市歷史脈絡,讓新建築能與舊街廓對話,創造出既保留過去記憶又滿足當代需求的城市風貌。
最令人動容的是他對台中未來的期許:一個「記得過去、勇敢創造未來的實驗型城市」。正如他所說,台中應該像個永遠不安分的調皮學生,即使被老師罰站,也要在背地裡堅持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最終打敗那個不允許創新的「大魔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在淨零排碳成為全球趨勢的今天,建築業作為佔據37%能源消耗的重要領域,如何轉型升級已成為企業刻不容緩的議題。本集《開箱建築師》邀請到擁有美國LEED雙重認證的莊淵源建築師,同時也是國家全球永續環境研發院副院長,為我們深度解析企業如何打造永續辦公空間。
💡 核心議題搶先看:
🏆 成功案例: 台北101取得國際認證後,外商搶租一空!一個好的綠建築認證,不只是環保標章,更是企業品牌價值與國際競爭力的象徵。研究顯示,做好永續設計的建築,50年內可節省高達8000萬元的營運成本!
🤖 AI + 永續 = 未來趨勢 從碳盤查到智能監控,AI技術如何協助企業輕鬆達成減碳目標?讓複雜的永續管理變得簡單可行。
🏛️ 創新思維:歷史建築的永續重生 如何讓古蹟活化與永續發展並存?從巴黎奧運到台灣文創基地,探索舊建築的新生命力。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1999年921大地震,不僅震裂了島嶼的地表,更撼動了台灣建築界對於空間與文化關係的深層思考。在這場災難的廢墟中,姜樂靜帶著對原住民部落的深切關懷,踏上了重新定義校園建築的漫長旅程。
這是一個關於建築如何承載集體記憶的故事。當姜樂靜初次踏入震後的潭南村,面對僅有2800平方公尺的狹小基地,她沒有選擇標準化的校園模板,而是深入布農族的文化肌理,從家屋的火塘、四個房間到前院的空間原型中,尋找教育建築的靈魂。這不僅是空間的重建,更是文化認同的重新確立。
節目中,我們聆聽著一位建築師如何在歷史的斷裂處,以傳統工法為針線,縫合現代教育需求與古老智慧的創傷。布農族重視和諧協調的文化特質,如何轉化為建築語彙?當協同教學的理念遇見原住民的集體決策傳統,空間又該如何回應這種文化的深層呼喚?
這場對話穿越了個人記憶與集體經驗的邊界。從衛道中學修澤蘭設計的船型教堂到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的自由曲線,我們看見建築如何在一個人的生命軌跡中種下美學的種子,又如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
姜樂靜的校園建築實踐,實際上是一場對現代化教育模式的深度反思。當城市化浪潮席捲台灣,當標準化校園設計成為效率至上的產物,她選擇回到土地、回到文化、回到孩子們最原初的學習本能。從大墩國小的土丘設計到金湖國小的太空船圖書館,每一個空間都在訴說著:教育不應該是工業化的產品,而應該是文化有機生長的沃土。
在新校園運動的歷史脈絡下,我們看見建築師如何成為文化的守護者與創新者,用空間的語言書寫著島嶼的教育新篇章…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TOTO NEOREST 一體形除菌全自動馬桶
將奢華,全新昇華!以前瞻科技,打造舒心健康的生活
讓每次使用,都是潔淨與設計美學的頂級享受
8/31前購買指定機型享8折與$5,000優惠
了解更多➡️ https://fstry.pse.is/7rqm5s
*商品功能依機種而有不同,優惠機種數量有限,詳情依門市公告資訊為準。
—— 以上為 KKBOX 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台中市建築師公會新一季播客首集重磅登場!
本集邀請到台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觀設計師吳靜宜,分享她如何在文化資產中創造出令人驚豔的好風景。
從東海大學大度山上走出的她,至今仍記得那些安靜的時光:晨霧中的相思林,午後斜陽下的紅磚教堂,夜晚圖書館裡溫暖的燈光。那些歲月教會了她一件事:真正的美,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等待著有心人的發現。
她的作品遍布台中:帝國製糖廠、綠空鐵道、台中文學館。每一處空間的重生,都源自她對土地的深度理解。她不急於改變,而是先學會傾聽。她說,每一塊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設計師的職責,是幫助這些故事重新被述說。
三十餘項國際設計大獎的肯定,並非她追求的目標,而是她專注工作後自然而來的結果。她更在意的,是那些使用空間的人們,是否在其中找到了生活的美好。
在綠空鐵道的設計過程中,她遇見了許多居民的質疑與不解。她沒有急於辯駁,而是一家家拜訪,一次次解釋,用誠意化解誤會。她明白,真正的設計不只是技術,更是與人的溝通。當居民們最終理解了她的設計理念,那份支持比任何獎項都更加珍貴。
她常說,景觀設計應該是從土地長出來的。這句話背後,是她對土地的敬重,對歷史的理解,對未來的思考。她不是在創造什麼,而是在發現什麼,在喚醒什麼。每一個設計案對她來說,都是一次深度的對話——與土地對話,與歷史對話,與使用者對話。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她選擇了一條相對緩慢的路。她會在工地裡待上整天,觀察光影的變化,感受空間的氣息。她相信,只有真正理解了一個地方,才能為它設計出最合適的未來。
這樣的堅持,讓她的作品有了不同的深度。它們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麗,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在她的設計中,人們找到了與土地的連結,找到了與歷史的對話的一方水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