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4/v4/00/91/4b/00914bca-7c09-8752-cc41-69835ea86de0/mza_11869426725850419695.jpeg/600x600bb.jpg
人文來風
中研院文哲所
153 episodes
22 hours ago
古典可以前衛,知識也能親切。 人文來風,帶你穿越時空,尋找安頓心靈的日常新配方。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Education
RSS
All content for 人文來風 is the property of 中研院文哲所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古典可以前衛,知識也能親切。 人文來風,帶你穿越時空,尋找安頓心靈的日常新配方。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Education
Episodes (20/153)
人文來風
EP152|回家吃飯:專訪明清禮學學者莊民敬博士-莊民敬、劉柏宏
本集專訪莊民敬博士,從明清禮學思想視野下分析飲食與家族的文化意蘊。提供聽眾重新認識家族對個人生命的意義。 【大綱標記】 01:14 從小時候的回憶說起 04:21 儒家古禮的餐桌規矩 13:10 與祖先一起吃飯:祭祖 22:42 古禮對現代共同體的啟發 【講者介紹】 莊民敬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 劉柏宏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參考書目】 莊民敬:《明儒對朱熹禮學文本的繼承與轉化》,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3年。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2 hours ago
25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51|回家吃飯:專訪人類學家陳文德教授-陳文德、劉柏宏
本集專訪中央研究院人類學家陳文德教授,介紹臺灣原住民阿美、卑南族,及南島文化中對於家與食物的觀念。 【大綱標記】 00:17 自我介紹 02:55 什麼是家?從麥當勞談起 06:51 家,作為一種社會隱喻 07:40 一鍋飯、一口灶 10:11 有生命的家屋 17:44 小米與血脈 23:35 廚房 25:54 家鄉味 31:34 對於現代社會的啟示:關係的形成與條件 【講者介紹】 陳文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劉柏宏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參考書目】 陳文德,1999,〈「親屬」到底是什麼?─ 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1-39。 陳文德,2010,《卑南族》,臺北市:三民書局。 陳文德,2020,《從社會到社群性的浮現:卑南族的家、部落、族群與地方社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36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50|回家吃飯:專訪越南語言文化學者陳凰鳳教授-陳凰鳳、劉柏宏
本集專訪政大陳凰鳳教授,介紹越南社會的家庭觀念以及餐桌文化。與新住民面對文化落差中的感觸。 【大綱標記】 00:17 開場白 02:26 「熱熱吃才好吃」濃烈的儀式感 07:19 北、中、南越飲食特色 10:14 越南女性在餐桌上的超能力 16:28 傳承?複製?愛家的樣子 18:26 媽媽的味道:魚露義大利麵 20:06 父親的擔心:咖哩雞麵包 27:07 家鄉味:過年的粽子、滷魚、酸魚湯、煎餅(Bánh Xèo) 29:45 不被理解的愛:新住民的心路歷程 【講者介紹】 陳凰鳳 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外文中心 劉柏宏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參考書目】 《越南語商務會話》瑞蘭國際出版,2022年。 《全國中小學越南語影音教材》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8年。 《基礎外語:越語篇》國立政治大學外語學院,2014年。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weeks ago
35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49|回家吃飯:專訪韓國語言文化學者許怡齡教授-許怡齡、劉柏宏
本集專訪文化大學許怡齡教授,暢談韓國飲食文化與家庭發展。引領聽眾從異國文化的角度,反思個人、家庭與現代社會的連動關係。 【大綱標記】 00:17 介紹講者 02:32 韓國飲食特色 06:21 餐桌飲酒規矩 10:38 壓力山大的韓國社會與家務分工 14:06 「82年生金智英」:燒菜煮飯下的女性宣言 18:21 손맛:血濃於水的泡菜 21:50 辛奇與國魂 30:13 印象深刻的韓國食物 【講者介紹】 許怡齡 文化大學國際暨外語學院韓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東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 劉柏宏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參考書目】 請回答1392:韓劇中的朝鮮時代(podcast)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33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48|回家吃飯:專訪臺灣飲食文化學者陳玉箴教授(下)-陳玉箴、劉柏宏
本集專訪師大陳玉箴教授,暢談臺灣飲食變遷歷程。以此引領聽眾反思個人與家庭,在臺灣社會中的意義。 【大綱標記】 01:23 家鄉味是家族記憶的延續、家族史 05:57 台灣的飲食文學 08:01 新住民與家鄉味、異國風味在地化 11.02 韓國泡菜與韓流崛起 12:54 從共食到個食、宅配外送 16:16 烹飪技藝的流失斷層 20:07 好味道 【講者介紹】 陳玉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劉柏宏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參考書目】 《媽媽吃魚頭:臺灣飲食學者的家庭餐桌小史》(臺北:聯經,2025年) 《「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台北》(臺北:聯經,2020年) 《大碗大匙 呷飽未?一定要知道的台灣菜故事!》(臺北:聯合文學,2014年)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22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47|回家吃飯:專訪臺灣飲食文化學者陳玉箴教授(上)-陳玉箴、劉柏宏
本集專訪師大陳玉箴教授,暢談臺灣飲食變遷歷程。以此引領聽眾反思個人與家庭,在臺灣社會中的意義。 【大綱標記】 00:17 介紹陳玉箴教授 02:39 何謂「共食」 06:19 臺灣社會發展中的共食變化與成因 11:39 君子遠庖廚?型男大主廚?男性下廚的形象 17:55 家庭、職場的性別分工 21:16 臺灣菜發展中的女性代表人物 【講者介紹】 陳玉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劉柏宏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參考書目】 《「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台北》(臺北:聯經,2020年)。 《大碗大匙 呷飽未?一定要知道的台灣菜故事!》(臺北:聯合文學,2014年)。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4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46|積厚流光:從台灣文學場域到世界文學圖景──專訪張誦聖教授-張誦聖、湯舒雯
本集邀請湯舒雯博士專訪德州大學亞洲研究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張誦聖教授。張教授長年專注於台灣與東亞現代主義、戰後文學場域,以及從文學體制視角展開的比較文學研究,是美國學界推動台灣文學研究的重要先行者,亦為文哲所學術諮詢委員。 在節目中,張教授回顧其學術歷程:在比較文學的時代,展開問題意識,投入台灣現代主義與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進一步運用「文學生產場域」理論及其他文藝社會學方法,解開文學與現代社會制度的互動關係。張教授相當肯定近年新一波「世界文學」論述的興起,也指出其侷限處,她揭示了台灣與東亞文學在全球知識圖景中的位置與挑戰,引我們深思。 【大綱標記】 02:22 比較文學的時代語境 08:33 研究台灣文學的契機 18:18 社會學方法與台灣文學場域研究 23:40 新一波「世界文學」論述與「科學轉向」 29:44 當代「世界文學」圖景的洞見與侷限 【講者介紹】 張誦聖(Sung-sheng Yvonne Chang)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 湯舒雯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博士 【參考書目】 張誦聖著作:《臺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文學場域的變遷》、〈讀《剪翼史》、重訪「世界文學」圖景中王文興的終極追求〉(《臺灣文學學報》45 期)、〈戰時台灣文壇:「世界文學體系」的一個案例研究〉(《台灣文學學報》 31期)。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35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45|積厚流光:別樹一幟的史學家──專訪杜正勝院士(下)-杜正勝、王鴻泰
本集由史語所王鴻泰研究員訪談中研院士暨史語所通信研究員杜正勝教授。 杜院士對於中國文化、中國起源有精深的探究,精通中國上古史、社會文化史,並開展出醫療史、史學研究法、帝國政治社會結構的論述。他亦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教育部部長,對於知識界、臺灣歷史教育、文化認同都影響深遠。 在本集中,杜院士暢談自己在復興中華文化、中西文化論戰、鄉土文學論戰的時代中所展開的學術人生;以及一路以來在學識、志業、以及生命情感上影響至深的師友們。他也以史學者的角度,為自己因緣際會進入官場,而出入於學術門牆一事做了註腳,並由人生體悟對年輕朋友給了肺腑建言。 【大綱標記】 00:40 六〇年代的中西文化論戰,七〇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 09:22 錢穆:「題目要自己找」 14:26 由思想史轉向社會史以及《新史學》的創辦 19:01 歷史學與人類學的攻錯與交輝 23:02 意料外的官場八年 26:31 給年輕朋友的話 【講者介紹】 杜正勝 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鴻泰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參考書目】 杜正勝著作:《周代城邦》、《中國文化史》、《中國式家庭與社會》、《臺灣心臺灣魂》、《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物怪故事解:中國亙古流衍的心態》、《新史學之路》、《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從眉壽到長生:中國生命觀與醫療文化》等。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7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44|積厚流光:別樹一幟的史學家──專訪杜正勝院士(上)-杜正勝、王鴻泰
本集由史語所王鴻泰研究員訪談中研院士暨史語所通信研究員杜正勝教授。 杜院士對於中國文化、中國起源有精深的探究,精通中國上古史、社會文化史,並開展出醫療史、史學研究法、帝國政治社會結構的論述。他亦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教育部部長,對於知識界、臺灣歷史教育、文化認同都影響深遠。 在本集中,杜院士回憶了在台灣南部海邊漁村成長的時光,如何引發對社會史的好奇;家庭的支持及師長的鼓勵,如何推動他在師範學校畢業並擔任小學教師之後,轉往學術之途;而在台大歷史系求學的時光,又受到哪些師長的引領。這些與台灣歷史、風土密切貼合的生活經驗,逐漸形構了他的歷史視野,也反照出他歷史知識的生成與實踐的軌跡。 【大綱標記】 01:25 匱乏時代的童年、社會正義與社會不平等的思索 06:32 《周代城邦》與時代,《物怪故事解》與地景 09:42 由小學教師轉向歷史研究之途 20:28 在胡適、錢穆的著作中摸索學者身影 25:57 台大歷史系沈剛伯先生、許倬雲先生的薰陶 【講者介紹】 杜正勝 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鴻泰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參考書目】 杜正勝著作:《周代城邦》、《中國文化史》、《中國式家庭與社會》、《臺灣心臺灣魂》、《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物怪故事解:中國亙古流衍的心態》、《新史學之路》、《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從眉壽到長生:中國生命觀與醫療文化》等。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32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43|積厚流光:厚積薄發──專訪鄭宗義教授(下)-鄭宗義、林月惠
本集由文哲所林月惠研究員訪談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鄭宗義教授。 鄭教授為兩岸三地與國際知名的卓越學者,研究領域為儒家哲學、當代新儒學、中國哲學史、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又長年擔任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及《中國哲學與文化》主編,在學術行政、教學、學者的諸多角色中游刃有餘。 本集鄭教授透過分享個人的求學歷程、師承經驗、研究特色、未來研究展望,延伸出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心得與關懷。 接續上集話題,鄭教授在本集分享他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豐富教學經驗,對中國哲學的價值及前景提出發人深省的觀察。他認為確立哲學問題、掌握核心觀念、評估理論效力,是習得中國哲學史的要領,也鼓勵學生融通中西哲學、連結生活體驗,實踐於日常。 【大綱標記】 00:39 掌握中國哲學史的三個法門 14:57 精讀重要文本乃突破困境之鑰 21:43 「文本脈絡的梳理」與「哲學概念的深化」 32:06 給有志於中國哲學者的話 【講者介紹】 鄭宗義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文學碩士課程主任 林月惠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鄭宗義著作:《從宋明理學到當代新儒家》、《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儒學、哲學與現代世界》。 鄭宗義、林月惠合編:《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 (Edited)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Philosophy.等。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37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42|積厚流光:厚積薄發──專訪鄭宗義教授(上)-鄭宗義、林月惠
本集由文哲所林月惠研究員訪談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鄭宗義教授。 鄭教授為兩岸三地與國際知名的卓越學者,研究領域為儒家哲學、當代新儒學、中國哲學史、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又長年擔任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及《中國哲學與文化》主編,在學術行政、教學、學者的諸多角色中游刃有餘。 本集鄭教授透過分享個人的求學歷程、師承經驗、研究特色、未來研究展望,延伸出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心得與關懷。 鄭教授分享自己大學到博士階段的學習,方向的抉擇皆以興趣為主,而得到如劉述先教授般的良師啟迪,成為他投入中國哲學的關鍵。劉教授每日必到研究室工作,以及鼓勵學生提出個人的觀點等開放的態度,皆影響鄭教授至深──他從而凸顯當代新儒家「反本開新」的特色、指出當代新儒家對20世紀中國哲學的重建及反思,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當代,有機會使人類免於科技的宰制,發揮人文價值。 鄭教授未來將繼續耕耘「哲學史的清理」及「哲學思想的開發」,希望深入探究哲學的概念與脈絡,將中國哲學與當代議題結合,並規畫撰寫中國哲學史。 【大綱標記】 01:07 學者路途上的三次轉折 07:36 與劉述先教授、勞思光院士的論學時光 14:20 當代新儒家「返本開新」的學術基因 23:57 哲學史的清理與哲學思想的開發 【講者介紹】 鄭宗義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文學碩士課程主任 林月惠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參考書目】 鄭宗義著作:《從宋明理學到當代新儒家》、《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儒學、哲學與現代世界》。 鄭宗義、林月惠合編:《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 (Edited)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Philosophy.等。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35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41|積厚流光:發現「文本風景」──專訪鄭毓瑜院士-鄭毓瑜、黃冠閔
本集由文哲所黃冠閔研究員訪談台大文學院院長鄭毓瑜院士,她也是文哲所合聘研究員。 鄭教授學貫中西,縱橫古今人文思潮。她的研究由先秦漢魏經典至近現代詩學,提出「引譬連類」的獨到觀點,解析文學如何創造意象、傳達情緒,並回應世界的轉變。其治學風格融合思想史、詮釋學、人文地理學等跨學科視野,在文論、自然、與身體等議題上皆有創見,開拓了關於文本風景、自然氣氛、藝術與技術、城市意象等多元的人文論述。 在本集中,鄭教授回望自己在求學與教學中對「跨界」與「跨域」的探尋與實踐——包括如何以西方理論為鏡,剖析漢語文本;以及如何引領學生透過手作與田野,滋長對世界與他者的共感與共鳴。 訪談時,傅鐘的聲響悠揚迴盪,如同她所言——呼吸、血液、脈搏的節奏,正是身體與時間交織的流動經驗,而人之所以不可取代,不在於邏輯與計算,而在於呼吸與脈搏的節奏、以及起心動念與自我覺察的每一瞬。這樣一種曲折流動的生命經驗,以及敢於想像與創造的能力,正是人之獨特與珍貴所在,可企求與嚮往之。 【大綱標記】 01:07 交織藝與技,與世界的有溫度往來 06:05 在知識經驗中開創「文論」 13:20 引譬連類:中國傳統感知世界的方式 19:52 詩文的姿態在漢字氣韻肌理之間 22:08 「歷史感」與「身體感」之必要 【講者介紹】 鄭毓瑜 國立台灣大學「台大講座」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中央研究院院士 黃冠閔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引用書目】 鄭毓瑜著作:《顛倒世界:古典詩畫論與唯科學主義》、《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性別與家國︰漢晉詞賦的楚騷論述》等。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5 months ago
35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40|積厚流光:宗教與哲學的對話──專訪李豐楙院士-李豐楙、林維杰
本集由文哲所林維杰研究員訪談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暨本所兼任研究員李豐楙教授。 李豐楙教授是臺灣唯一集「三士」(博士、道士、院士)於一身的傑出學者。他在本集節目中,暢談自己對人性幽微的體認,及尋找安頓之法的歷程。不論是由文學創作、宗教文學,轉入宗教研究的學問養成;抑或是拜師求法,成為道士,透過上壇等實踐來實修道藏經典的內涵,都在回應內在對人性、人心、生命意義的好奇與探究。 他認為宗教的義理與儀式的真諦在於幫助人們面對罪惡、安頓生命,而道教的關懷始於起心動念、中經罪惡冤結、直指生死的關懷,透過「慈」來化解人與自我、他者、外在的冤與罪,展現自度而度他的宗教情懷。 【大綱標記】 01:15 以文學筆觸刻畫人性幽微 07:13 實修、上壇,將道藏文字付諸實踐 15:24 不同方言體現了不同的宗教經驗 21:02 道教經懺中的「大慈」 34:21 由「恥」、「罪」、與「過」思索人為何需要宗教 【講者介紹】 李豐楙 中央研究院院士 文哲所兼任研究員 林維杰 文哲所研究員 【引用書目】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 李豐楙、翁太明:《丹道實踐: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養生文化》 李豐楙、陳國寧:《道與藝合:道教與民間文學藝術展》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5 months ago
48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39|積厚流光:其樂無窮──專訪李惠儀院士-李惠儀、劉瓊云
本集由文哲所副研究員劉瓊云訪談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李惠儀院士。李惠儀教授專精中國古典文學,尤擅明清與先秦文學和思想,曾以《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一書榮獲美國亞洲學會列文森圖書獎,學術研究之外,英譯《左傳》、《板橋雜記》等文史著作亦屢屢獲獎。此次訪談中,李院士分享了個人的文學歷程,在哈佛如何引領學生進入古典文學的世界,透過閱讀進行「共感訓練」,以及研究和翻譯過程中源源不絕的樂趣。 【大綱標記】 00:39 受訪者介紹 03:03 如何走上文學研究這條路的? 05:47 翻譯:我的忘憂草 07:37 孔子的故事和爭議:從先秦到二十世紀 14:24 教學樂趣:顛覆學生對古典中國文學的想像 24:16 清初戲曲孔尚任《桃花扇》的歷史深度與文學成就 35:00 給喜好文學的朋友們 【講者介紹】 李惠儀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劉瓊云 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參考書目】 李惠儀著,李惠儀、許明德譯:《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李惠儀著,文韜、許明德譯:《左傳的書寫與解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 劉瓊云訪談、張俐盈撰稿:〈專訪李惠儀教授〉,《明清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2017年)https://mingqing.sinica.edu.tw/Academic_Detail/523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6 months ago
40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38|積厚流光:以文學與歷史、世界的變局對話───專訪王德威院士-王德威、陳相因
本集由文哲所陳相因研究員訪談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院士,他也是文哲所學術諮詢委員暨通信研究員。 王教授在華語語系文學的耕耘與推動貢獻卓著,讓臺灣文學進入國際漢學視野,也為兩岸三地的人文研究注入豐沛的學術能量。本集中,他環繞「為何文學?」的提問,回顧了因閱讀而敞開的文學學習與方法摸索、以及教學的嘗試。因應著學術的興趣、自覺的反省,他陸續開拓出晚清小說與被壓抑的現代性、歷史與怪獸、抒情傳統、華夷風土及華夷走廊、中國現代文論等研究領域及論述,不僅在教學中實踐,也和變動中的輿論、世界文化與政治格局對話。 他也提醒我們,這個時代看似文學被疏遠、看輕,但文學卻其實如空氣般存在於行走坐臥之中,只是未被充分自覺。而當人們傾向追求簡單易捷的答案時,文學「化簡為繁」的特質則彰顯了生命的複雜性,而益顯彌足珍貴。 【大綱標記】 01:12 由閱讀敞開的文學風景 03:34 文學志業與生命探問 08:29 以文學回應時空、身分之辯、辨與變 27:00 文學的劇場性與思想空間 30:33 生活於文學的氧氣與樂趣之中 【講者介紹】 王德威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英國家學術院國際院士 陳相因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引用書目】 王德威著作:《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後遺民寫作》、《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6 months ago
38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37|積厚流光:在詩句裡凝練人生的詩──專訪奚密教授-奚密、楊小濱
本單集由中研院文哲所楊小濱研究員訪談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的奚密教授。 英美學界知名漢學家奚密教授,可說是全球研究現代漢詩最具影響力的學者。她在台大外文系就讀時,深為英詩著迷,最熱愛的就是文學與詩,不僅教詩、也翻譯詩、研究詩。在本集中,她分享了自己與詩邂逅並終身以之為職志的心路歷程,教學經驗的感思,也由世界詩壇的角度評述了台灣現代詩的藝術成就,與在本土滋養並邁向國際的現況。 【大綱標記】 00:46 在加州大學開講「中國詩歌導論」及「台灣文學」 04:59 由著迷於英詩到沉醉於漢詩 10:07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形式與內容面面觀 14:58 為什麼在高科技的當代,我們依然需要詩? 19:27 面對詩的不同身分:閱讀、書寫、翻譯、研究 24:53 在台灣的土壤上,開出現代詩的花 【講者介紹】 奚密(Michelle Yeh)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傑出教授 楊小濱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參考書目】 奚密教授主要著作包括:《現代漢詩: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現當代詩文錄》、《從邊緣出發》、《台灣現代詩論》等學術論述,《現代漢詩選》、《園丁無蹤:楊牧詩集》、《二十世紀台灣詩選》、《黃翔詩集》、《心之鷹:楊牧詩集》等英譯本,《海的聲像學:沃克特詩選》中譯詩集,及《誰與我詩奔》與《芳香詩學》散文集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7 months ago
33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36|積厚流光:由《天方夜譚》開啟的世界文學冒險──專訪歐陽文津院士-歐陽文津、李育霖
本單集由文哲所李育霖研究員訪談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阿拉伯文學暨比較文學系歐陽文津教授。 歐陽教授是英國國家學術院首位台籍院士,同時也是中研院院士,文哲所通信研究員。歐陽教授娓娓道來她在阿拉伯世界、美國、英國度過的光陰,價值觀的衝撞、遇見的良師益友。而出入多元的語言、社會之間,形成她進行世界文學研究時,對文化背景互動的敏銳感知,也發揮於飲食、時尚、物質文化的研究上。並由孜然、咖啡、茶等食物,與我們分享她提煉日常生活經驗,回應學術研究議題的經驗。 【大綱標記】 00:21 台灣出發,利比亞成長,美國的學術訓練,英國任教 02:07 走上阿拉伯文學、比較文學、人文研究之路 12:31 「絲路研究計畫」:孜然、咖啡、與青花瓷 24:27 十年磨一劍:知識傳統與學術傳統的連結 28:24 在AI崛起的世界,人文作為道德的底線 【講者介紹】 歐陽文津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教授, 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育霖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參考書目】 Ouyang, Wen-Chin (2012) Poetics of Love in the Arabic Novel: Nation-State,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Ouyang, Wen-Chin (2025) Ethical Living Through Stories: Encounters with Adab. London: I. B. Tauri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Institute of Ismaili Studies.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7 months ago
43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35|動漫教我的事:《陰陽師》教我的事-林欣慧、陳威瑨
本集邀請林欣慧老師介紹夢枕貘原作、2023年Neflix播出的《陰陽師》動畫,談論其中的歷史背景、相關文化影響,以及原作與動畫的故事個例賞析。本集內容為講者個人觀點,歡迎各位聽眾就自身想法與我們交流。 【大綱標記】 00:24 《陰陽師》歷史背景、相關衍生作品及文化潮流 08:26 《陰陽師》短篇故事舉隅:壬生忠見的故事 13:53 壬生忠見的故事在《陰陽師》小說原作與動畫改編的比較賞析 23:41 其他歷史文學改編作品推薦:《應天門》 【講者介紹】 林欣慧 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陳威瑨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7 months ago
25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34|動漫教我的事:《魂環》教我的事-黃冠閔、陳威瑨
本集邀請黃冠閔老師介紹水上悟志的《魂環》,談論其中反映出的情感、群我與生命議題。 本集內容為講者個人觀點,歡迎各位聽眾就自身想法與我們交流。 【大綱標記】 01:13 《魂環》內容介紹 05:36 自我身分成立與命運情感糾葛的關聯 10:06 情感糾葛與共同體意識的關聯 11:29 從負面情感糾葛到和解的可能 14:41 《魂環》藉由前世與和解之設定呈現的自我認同建立之反思 21:37 《魂環》中的科幻議題:記憶、自我同一與他者 【講者介紹】 黃冠閔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陳威瑨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8 months ago
25 minutes

人文來風
EP133|動漫教我的事:《直到夜色溫柔》教我的事-翁稷安、陳威瑨
本集邀請翁稷安老師介紹簡莉穎、廢廢子的《直到夜色溫柔》,談論其中的敘事特色、表現手法,以及連帶衍生的台灣漫畫發展情形與展望。 本集內容為講者個人觀點,歡迎各位聽眾就自身想法與我們交流。 【大綱標記】 00:22 《直到夜色溫柔》的故事主題 04:33 《直到夜色溫柔》的圖像視覺呈現 07:34 《直到夜色溫柔》劇情賞析舉隅 15:58 台灣漫畫近年的發展與展望 【講者介紹】 翁稷安 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威瑨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8 months ago
21 minutes

人文來風
古典可以前衛,知識也能親切。 人文來風,帶你穿越時空,尋找安頓心靈的日常新配方。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