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中街上已經出現各種萬聖節裝飾(南瓜、骷髏、蜘蛛網)
「我們這個年紀(20~30歲)的人,還有在過萬聖節嗎?」
正:回憶自己小時候買鬼臉面具、披風參加補習班活動,覺得氣氛很好玩。
K:說自己從來沒真正過過萬聖節,只有小時候被強迫參加,覺得無聊🥱(認為有情勒意味)
👻 兒時回憶「Trick or Treat」
兩人回想補習班時期的萬聖節活動:英文老師會教大家說「Trick or Treat」,然後發糖果。
K:解釋「Trick or Treat」其實就是「不給糖就搗蛋」的意思,算是一個諧音梗的用法。
(因為正只顧著吃糖果不管意思)
小朋友會覺得能裝扮、被嚇、拿糖果都很有趣。
正:聊到現在的小孩裝扮越來越多元,不只是鬼魂、吸血鬼,也會扮超人、蜘蛛人、蝙蝠俠這類英雄。
🧛♂️ 萬聖節的起源與文化演變
正:提到萬聖節其實起源於古歐洲的宗教節慶
「萬聖日前夕(All Hallows’ Eve)」,
是為了祭拜祖靈、驅趕惡靈,有點像台灣的中元節概念。
後來傳到美國,變成一種狂歡節文化,再傳回亞洲,就變得比較像是 cosplay 派對、娛樂活動。
🕸️現代萬聖節的商業與娛樂化
正:現在萬聖節幾乎變成「打卡節」,大家只是拍照、應景、打卡,卻不太了解節日的由來。
(不過樂園的活動還是要去👻)
正.K舉例商業化:
日本大阪環球影城的萬聖節遊行最有名,特效化妝超逼真會嚇哭人。
台灣的六福村也會舉辦「鬼節特別活動」,扮裝還能拿折扣票。
商家、咖啡廳、甚至是健身房也會佈置南瓜、蜘蛛網,營造氣氛。
🧟♀️社會現象與負面事件
Kevin提到一些極端案例:
美國有小孩在萬聖節糖果裡被放針或毒品的事件。
也有老人家討厭這種文化,趕小孩走、結果被砸雞蛋的情況。
從警察角度補充說這些都是極端個案,提醒大家不要太放大,但也要注意安全、尊重他人。
萬聖節的娛樂化有好有壞
西方文化深入亞洲,甚至比傳統節日還有存在感。
正:雖然自己長大後少了那種「全情投入」的感覺,但看到國外小孩全家一起裝扮、討糖的畫面,還是覺得很溫馨。
K:「沒裝扮直接進去叫沒品鬼」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