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提到,早期的警察系統其實很廣,包括「水上警察」、「消防警察」等,當時都隸屬同一體系。
雖然現在分開成不同單位,但在體系裡仍算「同學」。
法律上所稱的「警察」,不只指穿制服的執勤人員。凡是行使公權力、具有取締職能的公職人員,如環保局稽查也屬於廣義警察。
刑警與制服警的不同
刑警:不穿制服、偵查與辦案。
制服警:巡邏、受理報案、處理交通,是民眾最常見的第一線。
權力上相同,但刑警因任務性質,彈性較大。
早期社會曾有濫權與刑求問題,如今隨著監控與制度改進,幾乎已難再發生。(至少個人觀察如此)
外勤 vs 內勤
K:認為最辛苦就是「外勤」警。
他們要面對報案民眾的誤解、繁重的公文、人力不足長時間輪班。
K:「內勤」如人事、資通、保民組,工作穩定、週休二日,但行政壓力也不小。有些人戲稱那是養老組。(其實責任仍然沉重,只是型態不同)
階級與制度問題
警察來源主要分兩條路:
警專:多為基層外勤,輪班、處理民眾事務。
警大或高考:偏行政或幹部職位,薪資較高、不需輪夜班。
K:導致制度性落差,常常發生經由國家考試進來的人,不一定是能解決現場問題的人。(當然憑考試實力有資格得到應有的待遇)
第一線的警察往往最懂實務、最接地氣,但資源與人力配置不均,也讓基層長期過勞。
Kevin 用一句話形容體系現況:
「一線警察在固定逐步鎖螺絲,上面的人負責決定那台車放哪。」
制度應該讓懂現場的人能參與決策,而不只是被動執行。(有時上層如果能與下層有更緊密的連結或許能事倍功半)
雖然警察目前仍缺乏工會等協商機制,但我們也相信,隨著社會觀念與制度透明度提升,這個體系正在慢慢變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