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我們聊很常出現在新聞版面的「啦啦隊」。
從李多慧、林襄到各隊的應援女神,現在很多人進場不是看球,是看她們。
啦啦隊源自美式校園文化,最初是為了鼓舞士氣、凝聚團隊。後來演變成兩大類:
競技啦啦隊:像體操一樣有高度技術性、拋接、空中特技,危險度高、訓練嚴格。
應援 / 表演型啦啦隊:以活化現場、娛樂觀眾為主,動作較簡化,但強調視覺效果與互動。
在台灣表演型啦啦隊已經演變成一種「娛樂產業」。性感、流量、代言,全都成了比賽的一部分。商業上沒錯,但也引發「物化女性」的爭議。
我們聊到其實她們也很專業,只是媒體焦點都放在外貌,讓人忘了這些表演背後的努力。
近年有球團嘗試把多元納入行銷(例如出現男性、同志、不同體態的成員),這是正向信號:
它可以打破「啦啦隊=年輕白皙女郎」的刻板印象也能讓更多人感到被看見、被接納。
但同時會有人質疑「刻意操作話題」或出現惡意嘲諷(像小螞蟻被攻擊的案例)。
最後我們問當球隊越來越靠啦啦隊撐聲量,棒球本質會不會被淡化?
長遠來看,球團要平衡「短期流量」與「長期運動價值」。若只以流量為指標,運動的文化與競技精神會被逐步邊緣化。
我們可以喜歡啦啦隊也可以欣賞明星表演,不過欣賞之餘別忘了初心,這一切的核心是「運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