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最「爸」
(普發一萬的討論與爭議)
台灣過去也有幾次類似的普發政策。像是馬英九政府的消費券,疫情推出的補貼,以及 2023 年的「普發現金 6000 元」等等。
我對去年的發放已經沒印象了,可能因為發的是「現金」而不是「消費券」,少了「一定得花掉」的感覺,所以存在感不強。
那為什麼這次又要發?
政府的理由是「稅收超徵」,也就是國庫收入比預期多,想要「還稅於民」。這次甚至有修法方向,讓普發現金可能成為制度化的選項。
只要未來中央稅收超過一定比例,就得優先發錢給民眾,不過各黨對此的立場並不一致。
有人認為「發現金」,讓人民直接感受到經濟成果;也有人覺得用來「還債」或投資公共建設。
畢竟政府仍有龐大舉債,若只是單純發錢,經濟刺激效果不見得明顯,可能只是短暫的開心。
Kevin 的觀點:
現金雖然討喜,但難以帶動實質消費。相比之下,把這筆錢投入基礎建設、交通或長期政策,對國家發展效益更大。
當然也有人反駁,認為「政府亂花錢」的風險更高,與其讓政府浪費,不如直接發回給人民。
也提醒一個重要的問題「詐騙」
網路上出現大量假網站,詐騙集團趁機作亂,例如用假網址、把英文字母「O」換成數字「0」來混淆。
大家一定要認明政府公布的官方網址,或是直接選擇到郵局領取現金,避免被詐騙,這次也特別加強宣導,希望降低詐騙發生。
整體來看,「普發一萬」是一個讓人開心、但也值得思考的議題。
它牽涉到的是「短期幸福」與「長期政策」的取捨。
到底發錢能不能真正幫助經濟?還是只是形式的「政策買票」?這也留給大家自行思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