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鶯歌陶瓷博館的Podcast! 在本頻道的四個單元中,你可以聽到當期展覽、藝術創作、文創產業經營及生活美學等主題。目前每個月初更新一次,請準時於週三晚上7:00收聽喔。
【展覽說故事】
當期展覽分享。邀請參展藝術家和相關領域來賓暢談展覽與作品背後的精彩故事。
【米博士的藝術診聊間】
藝術創作分享。探索藝術家的作品、創作與內心世界,並從藝術家的創作人生、藝術觀點與職涯建議,吸取多元養分。
【探索三鶯】
三鶯在地故事分享。從三鶯風光、藝術與產業、私房景點、美食及未來展望等內容,帶領聽眾探索在地風景,品嘗人文藝術。
【陶博任藝門】
以英語的方式進行國際交流分享。邀請來自世界各國前來陶博館駐村創作的藝術家,分享各自的創作文化背景、對陶瓷藝術的熱愛,以及在臺灣駐村的獨特經驗。
想聽見更多內行人的想法與故事嗎? 歡迎訂閱追蹤或留言告訴我們!
FB:鶯歌陶瓷博物館
IG: yinggeceramicsmuseu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歡迎來到鶯歌陶瓷博館的Podcast! 在本頻道的四個單元中,你可以聽到當期展覽、藝術創作、文創產業經營及生活美學等主題。目前每個月初更新一次,請準時於週三晚上7:00收聽喔。
【展覽說故事】
當期展覽分享。邀請參展藝術家和相關領域來賓暢談展覽與作品背後的精彩故事。
【米博士的藝術診聊間】
藝術創作分享。探索藝術家的作品、創作與內心世界,並從藝術家的創作人生、藝術觀點與職涯建議,吸取多元養分。
【探索三鶯】
三鶯在地故事分享。從三鶯風光、藝術與產業、私房景點、美食及未來展望等內容,帶領聽眾探索在地風景,品嘗人文藝術。
【陶博任藝門】
以英語的方式進行國際交流分享。邀請來自世界各國前來陶博館駐村創作的藝術家,分享各自的創作文化背景、對陶瓷藝術的熱愛,以及在臺灣駐村的獨特經驗。
想聽見更多內行人的想法與故事嗎? 歡迎訂閱追蹤或留言告訴我們!
FB:鶯歌陶瓷博物館
IG: yinggeceramicsmuseu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從語言不通、孤身遠赴西班牙求學的年輕學子,到全心投入陶藝創作的藝術家——陳正勳老師始終以熱情與執著走在陶藝之路上。
返國後,他在天母落腳,一心只想創作;在各種機緣巧合下,逐漸茁壯成長。其後與蕭麗虹、范姜明道等人共同創立 「竹圍工作室」,推動臺灣當代陶藝創作;更在家鄉彰化設立 「陳正勳美術館」,以個人力量推廣藝術,為農村社區注入當代藝術的氣息。
這一路雖然充滿現實的考驗,他卻從未改變對藝術自由的追求。邀請大家一起來聽聽陳正勳老師專注陶藝、終獲2025臺灣陶藝獎「卓越貢獻獎」的精彩旅程!
🎧 節目亮點搶先看:
✨ 嚮往西方藝術留學歐洲,卻發現西方人更嚮往東方。
✨ 在異鄉用觀察、肢體與繪畫克服語言隔閡。
✨ 留學時從雕塑轉向陶藝,找到屬於自己的媒介。
✨ 落腳天母卻意外住進陶藝緣分的交會地。
✨ 「竹圍工作室」是臺灣陶藝駐村的先驅。
✨ 以競賽維持創作,以創作征服競賽。
✨ 「理才與理財同等重要」——藝術家的生存之道。
✨ 相較於讀書,更愛翻閱社會這本大書。
✨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能留下的只有作品。」
✨ 所以一定要來陶博館看展唷!!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舞團練家子 陳武康 X 知識型主持 Keira
在 Podcast《那個什麼Art》
陪伴大家找到表演藝術世界的超大魅力
雙週更新,沒有中場休息。
節目即將開始!趕緊入座!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蘇保在老師1968年於高雄出生,1992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並取得陶瓷乙級技術士資格。自1996年成立個人工作室以來,便專注於青瓷創作,將宋代青瓷的典雅轉化為當代生活器皿,讓古代貴族專屬的精緻美感走進常民生活。
他曾多次參與國內重要展演,包括陶博館2006年「新食器時代陶藝聯展」、2022「臺灣陶藝雙年展」,同年也在陶博館舉辦「案上風景—陶藝遇見了香」聯展,並曾擔任陶博館競賽獎評審。今天,我們就來聽聽他一路走來的創作故事與青瓷探索!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大學一堂課竟能全面觸碰陶瓷領域?
-如何讓實用器皿在展場中脫穎而出
-為什麼美術系生要去旁聽化工系的釉藥課?
-南宋官窯的魅力到底在哪裡?
-薄胎竟能做到僅有 2–3 張紙的厚度!
-技術沒有高低,只有需求差異
-選擇模具成形的理由,其實是想讓好作品觸及更多人
-青瓷探索無止境,釉色更是成功的關鍵
-新工作室,新規劃,新挑戰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從插畫、裝置到女性議題研究,藝術家倪瑞宏的創作橫跨次文化、懷舊元素與田野調查。這次,她把生活體悟、信仰與幽默轉化成作品《娃娃屋》,在《相遇:臺灣陶瓷的美術風景》特展中,展現陶瓷的新可能。這一集,我們邀請到跨界藝術家 倪瑞宏 聊聊她和陶瓷的再次「相遇」!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娃娃屋》背後的靈感與故事
-陶瓷 vs 繪畫,大學時期的愛恨交纏
-仙女自動抽籤機的奇幻誕生
-拾荒也能變成創作靈感?
-出國駐村竟然挖到「創作祖先」?!
-生小孩前後,創作人生直接大轉彎
-藝術家必修的理財課題💸
-偶而也是有需要把手機關掉的時刻
-狂賀!《蓬萊仙山》要拍成影集啦!!
快跟我們一起走進倪瑞宏的陶瓷世界,感受閃亮又真實的創作人生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當藝術遇上產業,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
有「鶯歌故宮」美譽的臺華窯,自 1980 年代起從傳統白坯與單色釉出發,如今已蛻變為結合生產、教學、文化、創意、展覽與跨界合作的陶瓷產業典範。這段轉型之路,不只是產業的進化,更是一場「藝術與產業相遇」的故事。
在《相遇:臺灣陶瓷的美術風景》特展中,臺華窯扮演關鍵角色。本集我們特別邀請到臺華窯董事長呂兆炘、藝術家洪仲毅、藝術家郭博州,以及策展顧問廖仁義,帶大家走進產業與藝術對話的第一線,聽見他們如何以創意與專業,突破框架、重塑陶瓷的當代價值!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去臺華窯挑作品,為什麼被形容成一場「朝聖之旅」?
-如何突破工藝產業只能靠外銷的困境?
-釉藥真的能像水彩一樣運用嗎?
-藝術家竟然可以影響產業發展?!
-每一次在陶瓷上作畫,都是一次實驗?
-釉藥學問無窮,挫折竟成為累積成就的養分!
-陶瓷產業同樣需要突破性的思維🔥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舞團練家子 陳武康 X 知識型主持 Keira
在 Podcast《那個什麼Art》
陪伴大家找到表演藝術世界的超大魅力
雙週更新,沒有中場休息。
節目即將開始!趕緊入座!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原來一場展覽的背後,藏著這麼多「神助攻」?!
從藝術家心中的創作藍圖,到實際燒製的窯爐操作,每一步都少不了職人精神與跨界合作的奇蹟。在「相遇:臺灣陶瓷的美術風景」這場特展中,不只作品在對話,創作者之間的默契與挑戰,也構成了展覽中最動人的風景。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三位重量級來賓──陶瓷美術的幕後推手─林振龍(瓷揚窯負責人)、在窯場中揮灑創意的藝術家─袁金塔老師,以及策展人─劉碧旭老師,帶大家深入這場展覽背後令人驚嘆的合作故事。從創作構想到材料研發,從跨界實驗到彼此成就,他們的分享絕對讓你重新認識陶瓷與美術的連結,也感受到「相遇」的意義遠比我們想像得更深、更廣!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藝術史原來可以透過展覽被看見?
-為了發揚台灣現代陶藝精神,竟然創決定要創業!
-面對藝術家的需求,有著使命必達的精神 💪
-美術人第一次在陶瓷上畫畫,是挑戰還是浪漫?
-一年研發,為的是讓作品呈現理想中的「那種效果」!
-藝術家對作品「炸裂」居然是期待的心情?!
-跨界的啟蒙,居然從陶瓷開始?
-原來陶藝家與畫家的合作,背後藏著學問與火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你來看我們的當期特展「相遇:臺灣陶瓷的美術風景」了嗎?
這場特展,為了讓原本同根而異途的陶藝與美術,在陶博館重新「相遇」,我們特別策劃了這場精彩展覽。
展覽內容分為三大主題:「古典驚奇:柳暗花明又一村」、「現代狂野:何妨吟嘯且徐行」、「當代跨域:天工人巧日增新」,從時代脈絡出發,梳理臺灣陶瓷美術的發展歷程,呈現給觀眾一幅豐富多元的藝術風景。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藝術家對社會的關懷、情感的抒發,欣賞畫作與器物之間的對話,甚至見證陶藝家與畫家的跨界共創。
無論你是熱愛陶藝的老朋友,還是對畫展情有獨鍾的美術迷,都歡迎來陶博館,與藝術展開一場美好相遇。
為了讓更多粉絲深入了解這檔精心策劃的展覽,陶博館 Podcast「藝術開麥拉」特別製作四集特展專題。首集邀請策展顧問廖仁義老師與策展人劉碧旭老師,帶大家揭開展覽背後的策劃故事與精彩亮點。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來自韓國的藝術家#高于晶(Woo Jung KOH),擅長透過陶瓷結合手繪文字與異材質,創作出如「祭壇」般的裝置作品,反映在異地生活中累積的情感經驗與心理狀態。她以強烈對比的色彩與個人化語言,呈現出對於自我認同、文化連結與情感流動的深層探索。
高于晶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熟悉中文與英文。長年活躍於國際展演與駐村計畫,足跡遍及亞洲、歐洲與美洲。2024年曾於臺南舉辦個展「和—諧」,今年年初則終於來到 #鶯歌陶瓷博物館 駐村,展開創作計畫。我們今天就來跟Woo Jung聊聊他的創作經歷吧!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高中社團啟蒙,意外踏入陶瓷之路
-在研究所期間重新定義「陶瓷雕塑」
-第二個碩士就獻給台灣!中文還是自學的!
-從保守到奔放──風格大轉變背後的自我追尋
-製作大型作品有哪些眉角?來聽藝術家的小叮嚀
-駐村不只是創作和文化交流,藝術家也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美國駐村經驗帶來更明確的職涯視野
-疫情改變人生方向,決定回韓國深耕
-從空中飛人到在地經營,轉變的心情是?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本集邀請到擅長交趾陶創作的陶藝家──侯春廷老師!來自嘉義的他,因為熱愛陶藝而選擇定居在鶯歌,長年投入陶藝創作,作品兼具傳統技藝與當代藝術感,多以生活經驗、人與土地的連結為靈感,風格靜中帶動、動中帶靜,曾入選陶博館2020年臺灣陶藝雙年展、2021年臺灣陶藝獎實用獎,並於陶博館舉辦個展「稻埕-水印設計陶藝展」。
除了創作上備受肯定,他也在嘉義創立「墘窯交趾陶坊」,持續推廣交趾陶文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聽聽他的創作歷程與人生故事!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接觸交趾陶居然是從上班開始?
-那些年做禮品設計,原型一拿去開模就被師父嫌
-陶瓷裝置作品的概念,起源於與陶博館的合作經驗。
-吊掛陶瓷作品沒有你想的簡單!眉眉角角一大堆
-陶瓷版金紙?
-用舊瓦片結合新創作,打造全新裝置展覽
-有些感受,就是得立體一點才說得清楚
-傳統工藝與創作可以相輔相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林主勵目前就讀於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碩士班,擅長以陶瓷浸漿技法將布料轉化為陶瓷物件,延續人與物之間的情感連結。他曾入選多項重要陶藝獎項,包括陶博館國際咖啡杯大賽、臺灣陶藝獎與石灣杯青年陶瓷藝術大賽,更是2023年陶博館新秀計畫的得主。
在這集節目裡,你會聽到林主勵如何堅持探索陶瓷浸漿的特殊技法,並在陶博館的新秀展中學習與反思自己的創作發展。近期他剛完成他的碩士畢業口考,我們一起來聽聽藝術家如何在藝術學習的道路上發揮他的彈性與堅持。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布料也能拿去做為陶藝創作的材料?
-辦一個展覽就可以把家裡的布料都快燒光!
-原來要多辦展覽創作才進步的快
-從高中時代做陶就在學校感受到什麼叫做高級體驗班!
-一個技法就可以無限實驗
-讓人大開眼界的景德鎮土板成形!!
-比賽不是有作品就投?
-能屈能伸的論文寫作之路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這一集《米博士的藝術診聊間》邀請到氣質溫柔、步伐踏實的創作品牌 星星鳥製陶,一起聊聊他們如何從木作起家,一路走進陶藝的世界,創立品牌,逐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創作哲學與生活節奏。
星星鳥的兩位創始人最初從事木作訂製,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陶藝,並由此展開了一段深刻的探險旅程。從木工到陶作,他們將木頭的溫度轉化到陶瓷身上,將自然的質樸感與生活器物相融,創造出如同星空、大地與森林般遼闊而深沉的生活美學。如今,品牌發展成為三位創作者共同切磋的創作團隊,持續探索陶藝的無限可能性。
⭐️在今天這集《米博士的診聊間》,你可以聽到:
.從木作走進陶藝,沒想到會一頭栽進去!
.客人愛屋及烏,木工客變成陶器鐵粉!
.市集初登場,沒想過大蒜、洋蔥、香菇陶的擺飾品竟然也熱賣!
.陶藝比木作更自由,讓創作多了些溫柔的冒險。
.來聽聽給市集新手的關鍵心法。
.手塑還是拉坯,其實跟個性也有關?
.配釉是個無底洞,卻也讓創作充滿驚喜。
.大家最關心的定價、擺設與曝光建議,這集通通有!
.創作者都要有會講實話的好朋友!!
如果你也正在轉彎的道路上,或還在尋找下一站的方向,這一集將會給你許多溫暖的建議與分享。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藝術家#佐藤雅之 與 #黃婧,獲得本屆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首獎以及銀獎,在66國1,216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這一集的展覽說故事將帶領聽眾們窺探國際級得獎藝術家的參展心情。
日本陶藝家 #佐藤雅之Masayuki SATO,現職為日本茨城縣立笠間陶藝大學特聘教授,他的創作圍繞「水」與「空殼」的主題,透過「殼之巢(殻の巣Shell Nest)」系列作品,將情感轉化為具象形體,創造出空間的對立元素。在成形過程中,他捕捉粗獷的原始能量,並將其燒成後轉化為靜寂,僅留存下堅固的殼,再透過拋光呈現無痕的寧靜之美。
中國大陸陶藝家 #黃婧Jing HUANG畢業於美國阿爾弗雷德陶瓷藝術研究所,目前專職創作,旅居加拿大與美國11年後,回溯家鄉桂林的山水、文人石以及童年學習書畫的記憶,創作「回(Loop)」系列作品。作品融合自然、身份歸屬與文化漂移的主題,探索「回歸」的概念。黃婧擅長運用多層次釉藥與柔和色彩,創造出流動且富詩意的陶瓷雕塑作品。
這兩位重量級藝術家參加雙年展有甚麼體悟呢?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分享! #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即將於2025年4月6日結束,歡迎把握機會欣賞作品!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為觀眾引介最精彩創作!
.作品名稱有什麼樣的特殊意義?
.創作最困難的是記錯作品編號?!
.陶藝創作並非僅是2D轉3D的線性過程,而是一種生命探索。
.第一次體驗駐村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藝術家#楊雅晴 #卓惟,為本屆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的參展者,主修陶藝的她們將在這一集分享學習創作與參賽的心情。
#楊雅晴的作品《綿延》使用加入纖維的泥條,創作出抽象雕塑,試圖關注情緒的面貌。曾於2023年赴美國Arkansas大學陶瓷學院參與駐村計畫,她在出國期間開始挖掘在異國生活的生活趣事,並嘗試新的創作方式。
#卓惟的作品《定風波》,靜觀像是安穩的海浪,實際上可以透過雙手的推動使海浪擺盪。卓惟與陶博館的緣分自兒少陶藝生肖展開始,在2023年入選臺灣陶藝獎,並在本屆第一次參賽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就獲得評審推薦獎的殊榮。
這兩位具有潛力的新銳藝術家參加雙年展有甚麼體悟呢?讓我們一起聽聽她們的分享!有空時也到 #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看看她們的作品吧!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鼓勵所有勇敢挑戰的年輕人參賽!
.如何搬運比自己身體還巨大的作品並在雙年展展出呢?
.創作者期待透過作品給觀眾們什麼樣驚喜呢?
.捏泥巴的小女孩從兒少陶藝競賽、臺灣陶藝獎到國際陶藝雙年展的成長歷程
.把國際頒獎典禮當作粉絲簽名會是甚麼體會?
.出國交換就是要把心胸打開,也是I人的闖關挑戰!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藝術開麥拉
#展覽說故事
#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這一集邀請 2024陶博館駐村藝術家林榮華 Jason Lim,分享自己從青年時期開始,如何走向國際舞臺的藝術旅程,以及個人在創作上的各種探索。
林榮華18歲接觸陶土,從此愛上這個能直接呈現想法的媒材。為了追求藝術,他背著爸爸飛往英國留學,靠著媽媽的鼓勵與兼職教學還清學費。回新加坡後,他開始利用回收材料創作,即使沒有窯爐,他也樂在透過拋光未窯燒的坯體,賦予作品獨特生命力,努力延續自己的陶瓷創作。
今年在陶博館駐村,林榮華靈感源自印尼甘美朗音樂,以陶土製作鐘形裝置。透過機械敲擊與音訊剪輯,將陶瓷媒材延伸至跨領域藝術形式,探索具有療癒效果的音律。駐村對他而言如同創作冒險,透過挑戰極限,不斷激發新的靈感與創作手法。
⭐️在今天的節目裡,你會聽到:
-當年出國念書就是學習陶瓷創作
-回新加坡後,開啟10年的兼課人生還清學費
-打破師生界線的教學模式
-沒有工作室、沒有窯爐,我也能從事陶藝創作!
-為了威尼斯雙年展精心打造一盞龐大的陶瓷吊燈,竟然只為親手將它摧毀?!
-去挪威駐村的唯一條件是什麼都不能帶?
-為何駐村「失敗」能激發更多創作動力?
-矇眼如何作陶?
-一不小心就在故宮耗了四個小時!!!
★個人網站:https://www.jasonlimartist.com/
★個人IG:jasonlimartist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本集邀請陶藝家林宗誼,他是林窯二代。林窯由林敏明與余淑麗於1976年創立,專精於大型手拉坯陶瓷,早期仿製中華傳統青花、鬥彩、粉彩、廣彩,後期則轉向日本伊萬里燒、薩摩燒的製作,廣受外銷市場及收藏家青睞。林宗誼雖然出自窯場世家,但他的創作風格不斷演變,近年來特別專注於實用陶肌理質感與釉色的探索,展現創作的自由與無限可能。一起來聽聽他如何在陶藝創作的路上,找到自己獨特的藝術語彙!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80年代爸媽的陶瓷工廠外銷闖出一片天
-鶯歌仿古系列的產品熱銷到人人都賺到錢
-搶窯搶到送到國外的客戶手上作品竟然還是熱的!
-移民加拿大的英語大挑戰!!
-在國外唸書藝術的氛圍讓自己的能力瞬間UP!!
-參加「新百壺計畫」半年完成700支茶壺,竟然被退一半
-精準到連破損的壺蓋都可以重新做一個補回去
-茶壺製作的靈魂是?
-紅玉才是茶藝界的大魔王阿
-來聽聽近期陶藝市場發展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本集展覽說故事邀請到薛瑞芳老師來分享灰釉的歷史與應用的技術,以及他自數學系畢業後由航空業的品管工程師到研究窯爐進入陶瓷領域的人生經歷。作為國內釉藥領域的權威,薛老師繼2003年出版《釉藥學》後,在2020年又出版《灰釉-植物灰的故事與應用》一書,都已成為陶瓷工作者及陶瓷相關科系學生的重要參考書。而這本書也是陶博館2024年「流光-植物灰釉特展」的發展依據,薛瑞芳老師鼓勵聽眾多閱讀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也歡迎大家把握展期到陶博館欣賞灰釉之美!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灰釉悠久的歷史及其在陶藝中的應用
-火燒眉毛的經驗也能推動陶藝技術的發展?
-小時候跟父親說絕不當老師,想不到現在成為大家的釉藥老師
-因為喜歡動手做,當兵時幫忙修戰鬥機,意外獲得外商高薪工作
-從事教育就像做陶,需要根據個體特性進行調整
-不管是修飛機、窯爐還是調配釉藥,安全第一!
-期許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釉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本集展覽說故事邀請到陶博館當期特展《流光—植物灰釉特展》的策展人王怡文來跟我們分享本次展覽的策展理念!擁有豐富策展經驗的怡文,擅長以細膩的角度觀察作品與藝術家的關係,並以展示的呈現帶領觀者進入不同的時空,她認為每個藝術家在歷史的流脈裡就像是銀河裡的星辰,散發獨特的光彩,透過怡文在本集節目的分享,期待大家親自到展場領會灰釉之美時也能更有感!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流光」不只呈現釉色之美,也象徵灰釉整體發展的豐富多變
-典藏品不斷地在不同的展覽脈絡中被重新認識是重要的!
-創作者將能量留在作品上,期待大家找到與他共振的頻率
-做展覽最有趣的地方是不斷地透過藝術家看到新的世界
-灰釉像是一個來自遠古時代的神祕老者
-陶藝創作的偶然性就像命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藝術開麥拉」推出新單元「陶博任藝門」啦!
「陶博任藝門」邀請來自世界各國前來陶博館駐村創作的藝術家,分享不一樣的創作文化背景,各自對陶藝的熱愛。
本單元的首發,由米博士和來自塞爾維亞的約瓦娜.查沃洛維奇暢聊。2024年1月至3月間在陶博館駐村約瓦娜,從小都在貝爾格勒生長與求學,畢業後跟好友們組成工作室,以販售紀念品與餐具維生,為了要讓自己的生活與創作能夠成長,約瓦娜藉在好友們的幫助募資加上貸款之下,2018年遠赴日本知名的多治見市陶瓷設計與技術中心(ISHOKEN)進修。雖長時間在日本生活,卻感到格格不入,最後因學習茶道,才深刻認識日本文化。進修結束後回到塞爾維亞,發現跟朋友合租的工作室空間越來越不夠用,想藉由出國駐村來改善自己的創作環境,在指導教授推薦之下,她申請並獲選為陶博館2024的駐村藝術家。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薄薄的瓷土也能做大型雕塑?
-瑜珈球除了練瑜珈,也是做陶的好幫手
-製作大型雕塑的動力源自於勇於挑戰型的靈魂
-破碎成為作品特色?
-塞爾維亞的陶藝發展?
-沒錢也要想辦法出國!!
-在日本多治見市陶瓷設計與技術中心3年的甘苦談
-在日本生活後,才發現文化的水土不服
-最喜歡台灣的命理文化?
-第一次上臺演講示範就獻給台灣
個人網站:https://jovanacavorovic.com/
IG:kerakeza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來自馬來西亞的李思樺,從小喜歡繪畫,在家鄉習畫11年,受臺灣的藝術教育環境吸引,決定來臺就讀臺北教育大學,開啟多元學習思考的方式。原本專攻平面繪畫,大二選修陶藝課,開始陶藝的旅程,畢業後繼續在南藝大研究所深造,打開國際視野。她透過自創的神獸,表達一種身心的匱乏感,試圖透過陶瓷的多重彩繪作為心靈的寄託。來聽聽李思樺如何專注於藝術創作,在一邊工作的生活中堅持不懈參加競賽與展覽,終能蛻變為專職陶藝家的旅程吧!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從小立志就要當畫家!?
-臺灣的藝術環境很優渥?
-高中成績,除了中文跟美術課,其餘只能用「悲壯」來形容!
-疫情影響?離鄉背井3年
-用神話與動物的拼接方式傳達匱乏感
-大二選修陶藝課才開始陶藝的旅程
-追求完美,作品不計成本的重複燒製
-手塑或注漿的成形理由?
-彩繪一隻鳥需要一個月!?
-水性跟油性釉上彩的差別?
-造形與彩繪的平衡拿捏的學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陶瓷彩繪師張美雲從小喜歡繪畫,復興美工畢業後到家鄉的市拿陶藝,專職青花瓷繪製,磨練出深厚的彩繪功力。因為生育離開公司,開始接案型態的工作,其後因為中國大陸大量便宜的仿古瓷器進入市場,開始思考轉型。
特別擅長工筆畫,對傳統圖樣有非常專業的認識,參考明朝的法華彩,自己研發美湛雲瓷技法,讓不同的元素融合構成美輪美奐的圖形。作品風格深獲市場肯定,先後接到酒廠與購物臺的大量訂單,奠定了堅實的事業基礎。來聽聽張美雲老師如何養成專業、如何面對生活與市場變化轉型,孜孜不倦畫出一片自己的天空吧!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專攻「法華彩瓷」的大師來啦
-花三年的時間研究失傳的「法華彩瓷」
-擁有超能力,融合「龍」、「牡丹」、「魚」與「水」等圖樣構成花瓶上的畫面。
-作品〈雙福瓶〉10件只取1件的高難度?
-鎏金分為亮金跟霧金?跟釉藥有點關係?
-在市拿陶藝開始陶瓷彩繪的奇幻旅程!
-創業維艱,一年365天都窩在工作室裡。
-忠實藏家的瘋狂收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傳承鶯歌窯業老字號新太源/新太原家族的優良事業家血統,王品正幼年在家裡產線養成認真工作的習慣,年紀輕輕就到美國、中國大陸闖蕩,在服飾業已有很好的資歷,回到家鄉,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思考鶯歌在地產業的轉型,也對這個家族立基的地方有很多的期許和付出。因為想休息而學烘焙,反而開啟創業的契機,為疫情期間缺工作的朋友,創設高質感的點心品牌ESÜWA肉桂捲網購事業,始於陶瓷卻不侷限於陶瓷,為陶瓷老街增添一縷可口的香氣。來聽他如何用渾身的經營管理專業,最真誠的心對待產品、員工和顧客,把經營事業當成創作藝術品的想法吧!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肉桂捲也跟鶯歌在地工廠有點關係?
-新太原vs新太源?!
-因電磁器的大量生產,才慢慢開發自己的釉下貼花
-300多年前王氏家族就落腳在鶯歌啦!
-家族工廠轉型觀光,因而改變鶯歌的面貌
-從小在國外唸書,最後竟然往服飾業發展
-來聽聽管理者對於人力與資源規劃的看法?!
-肉桂捲與陶土有連結?
-疫情意外讓ESUWA的誕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