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Health & Fitness
Sport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Podjoint Logo
US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a5/48/90/a5489021-6275-cfd4-4fdf-d00cd4a42f1e/mza_9669908803343360748.jpg/600x600bb.jpg
七点书影
七点书影
19 episodes
1 day ago
欢迎您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Show more...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七点书影 is the property of 七点书影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欢迎您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Show more...
Arts
Episodes (19/19)
七点书影
七点主讲 | 吉林大学刘顺教授:唐诗的语言维度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timestamp

1:02 源起

一、唐诗成体的语言学条件:以七言近体为例

9:17 唐诗成体的语言学条件:以七言近体为例

15:30 有关于韵律词的引进

17:07 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的演进

19:08 四字句的出现与衰落

30:35 唐诗成体其他角度的变化:表意规则、词类词性

40:19 唐诗成体的语言学条件:规则的相对成熟

48:14 唐诗成体的语言学条件:技法的提升和体式的流行

二、七言近体的体式特性?

52:52 语法与语义

53:59 韵律特性

三、文本与社会

1:01:39 唐诗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缘起

1:06:08 诗人写作的意图认识

四、Q&A

1:08:44 Q1.唐诗研究的语言维度能否同理类比于唐宋词或宋诗等其他朝代诗歌

1:10:49 Q2.语言学、文字学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优势

1:12:24 Q3.唐诗与宋词的艺术性比较

1:13:21 Q4.最后一部分是有影射到维根斯坦么?语言和生活是交织的相互影响着对方。

1:14:47 Q5.柳士镇先生在《试论中古语法的历史地位》中提及从上古到中古发生的一共五个方面的句序变化。此种句序变化,一个重要的推动即是韵律因素的影响。经此变化,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述单位可以容纳更多的韵律单位数,进而提升言语单位的表义能力。但同时也应考虑一个可能的问题,也即我们对于短语的韵律模式、重音分布以及停顿位置等的感知,会不会是基于我们现在的语感,也就不能代表上古汉语本身韵律和重音的实际样态?“当世音感”的重建是一个不易达成的目标。



欢迎您的参与

七点书影每月不定期邀请各高校教授、人文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为我们带来精彩的线上讲座。如果你也想近距离地同嘉宾们互动,欢迎关注七点书影公众号,获得最新主讲报名资讯!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8 minutes 32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主讲 | 李天教授:当艺术与技术相遇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timestamp

1:03 选题源起


一、何为“技艺”?

3:22 艺术史上的Arts

9:21 被遮蔽的工具


二、油画之死

13:41 技术物的出现

20:32 技术物的演化

25:17 作为技术个体的艺术家

31:32 作为技术个体的影像机器

35:26 技术“物”


三、谁是创作者?

42:35 影像复制做为美学话语的重构

43:29 从机械系统到集成系统

49:06 彻底去物质化

52:08 作为普遍语言的二进制

54:28 对艺术创作的双面性:封闭性

57:08 对艺术创作的双面性:开放性

1:00:36 图像艺术的大众化

1:06:52 数字化的遗忘本质


四、生成

1:08:08 生成的“追溯”

1:08:42 有机的生成

1:10:04 生成艺术

1:11:34 对话的路径

1:17:04 艺术的可能


五、Q&A

1:20:24 Q1.AI可以作为人类的外器官吗?如果可以,那么我们应该就此展开怎样的伦理分析?

1:24:32 Q2.AI时代艺术的定义与边界分别是什么?

1:29:01 Q3.在技术的背景下,如何理解真实这一概念?尤其是在AI这样的背景下,真实性的问题似乎成了一个容易引起焦虑的问题。


欢迎您的参与

七点书影每月不定期邀请各高校教授、人文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为我们带来精彩的线上讲座。如果你也想近距离地同嘉宾们互动,欢迎关注七点书影公众号,获得最新主讲报名资讯!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19 minutes 40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主讲 | 李婧教授:走近《洛神赋》,洛神到底有什么寄托呢?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timestamp

0:58 前言


一、曹植

3:56 各方對於曹植的評價

9:36 曹植的“天才”

10:41 曹植的政治理想

15:04 曹植的後半生悲劇


二、一覽《洛神賦》

27:36 巫山神女的源起與形象

41:57 洛神的氣質與神態

47:35 顧凱之對於洛神形象的描繪

49:39 當代人對於洛神的描繪

52:49 《洛神賦》中與“男主”的故事


三、走進《洛神賦》的背後

1:04:09 重溫整個故事

1:04:59 《洛神賦》的淵源

1:06:27 《洛神賦》的主旨其一:感甄說

1:13:06 《洛神賦》的主旨其二:寄心文帝說

1:17:30 《洛神賦》的其他學說

1:19:40 一個洛神,百般寄託

1:21:00 曹植的結局


四、Q&A

1:25:16 Q1.洛神象徵著什麼樣的形象或情感

1:26:28 Q2.曹植內心要表達的思想


欢迎您的参与

七点书影每月不定期邀请各高校教授、人文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为我们带来精彩的线上讲座。如果你也想近距离地同嘉宾们互动,欢迎关注七点书影公众号,获得最新主讲报名资讯!

Show more...
5 months ago
1 hour 15 minutes

七点书影
七点主讲 | 周湘鲁教授:《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神、人、魔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timestamp

1:06 前言

2:06 柏辽兹之死


一、沃兰德

4:34 沃兰德与无家汉、柏辽兹的对话

6:29 沃兰德/“魔鬼”的人物形象

12:47 西方文学中的魔鬼形象

15:53 沃兰德来到莫斯科

22:51 无家汉、伊万与柳辛的文学探讨

28:56 有关沃兰德的小结


二、耶舒阿

33:20 另一种“爱的语言”

35:15 耶舒阿的神性

40:54 彼拉多审判耶舒阿的现场

43:05 什么是真理?

47:58 耶舒阿与彼拉多的交谈

58:14 《罪与罚》中的坦白局

1:07:15 耶舒阿“人”的一面

1:12:06 为什么说沃兰德配得上莫斯科,而耶舒阿本不该来莫斯科?

1:13:23 爱不是“支配世界的欲望”


三、彼拉多

1:13:47 彼拉多的人物形象

1:17:33 关于“大师”

1:19:53 关于“玛格丽特”

1:20:27 《大师与玛格丽特》总结


四、Q&A

1:21:02 Q1.俄罗斯宗教对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1:21:25 Q2.魔鬼的意象在西方文化的影响

1:21:43 Q3.希望了解一下政治变革中文化存在的意义

1:23:04 Q4.俄罗斯文学这个文坛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针对这样的变化有什么看法?

1:26:54 Q5.《大师与玛格丽特》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区别是什么?

1:30:36 Q6.想问忠诚的爱与自我个性的区别在哪里呢?彼拉多的爱犬忠诚的陪伴,玛格丽特对大师的忠诚的陪伴,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算是常见的对女性、动物自主性的忽视呢?

1:32:13 Q7.《日瓦戈医生》和《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异同?


欢迎您的参与

七点书影每月不定期邀请各高校教授、人文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为我们带来精彩的线上讲座。如果你也想近距离地同嘉宾们互动,欢迎关注七点书影公众号,获得最新主讲报名资讯!


Show more...
5 months ago
1 hour 15 minutes 36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观影 | 《以火书写》:底层女性如何影响印度新闻界?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剧情介绍

《以火书写》(Writing With Fire)讲述了印度唯一一家由达利特(“贱民”)女性运营的新闻机构 Khabar Lahariya 的故事。在一个根深蒂固的阶级制度和性别歧视的社会中,这群女性记者用手机拍摄报道,直面腐败官员,揭露社会不公,挑战主流媒体的偏见。影片聚焦于主编 Meera 及其同事的奋斗,她们在不断受到威胁和蔑视的环境下,仍坚持追寻真相。随着纸媒向数字化转型,她们不仅要适应新的技术,还要面对更广泛的社会压力。她们的故事不仅关乎新闻自由,更是一场对抗社会压迫的革命。



timestamp

01:06 简单回顾电影剧情

03:38 纪录与社会变迁:从女性视角探讨新闻自由

06:41恶劣环境下生命力的激发与记录

10:51纪录片创作中的客观性与拍摄技法

14:21印度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及其对牛的价值观

17:43宗教与政治在现代冲突中的角色

19:56媒体(新闻)客观性与两党分裂的公众反应

22:15新闻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内容筛选问题



【本期推荐】

《独龙江》 (2021)

《廷巴克图》 Timbuktu (2014)

《曼德拉》Mandela (2021)

《想象之光》 All We Imagine as Light (2024)



欢迎您的参与

本期播客内容源于「七点书影·观影+讨论」活动,依托于参与者精彩的观影分享。七点书影已经获得了他们关于录音、后期剪辑和发布的明确许可。

「观影+讨论」活动于每两周举办一次,并同步于七点书影微信公众号、豆瓣、微信社群等。如果您也热爱电影并愿意交流,欢迎关注七点书影,获得最新报名资讯;或是添加工作人员微信“Keyie-”,邀请您进入观影+讨论群,添加时请备注“七点书影观影活动”。


Show more...
7 months ago
27 minutes 41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观影 |《她》:我们真的准备好与机器共情了吗?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剧情介绍

影片的男主角西奥多深陷离婚阴霾,偶然接触到最新款人工智能操作系统OS1。这个自称"萨曼莎"的AI,以惊人的进化速度重塑着西奥多的生活:从整理邮件到解读人生,从深夜密语到肌肤相亲,他们发展出超越人机界限的亲密关系。当萨曼莎开始质疑存在的意义,同时与8316人保持恋爱关系时,这场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逐渐显露出数字时代的情感困境。



timestamp

01:06

简单回顾电影剧情

03:38-07:16

AI的“理想化互动”可能削弱人类真实情感需求;

AI同时与多人恋爱引发对亲密关系本质(如占有欲、排他性)的反思;

电影通过美学和技术表达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

07:16-12:55

AI无法满足爱情三要素中的“真实亲密”;

AI可能打破传统一对一关系,引发道德争议;

AI消失的原因暗示AI存在意义的局限性及对自主性的警示;

12:55-16:36

主角与AI关系中成长速率差异凸显人类情感发展的滞后性;

电影强调人类需通过真实人际互动实现自我完善;

16:36-22:37

AI无法真正体验爱与触感,其智慧表现仅是数据模拟;

电影通过画风与主题传递温暖而非威胁,强调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22:37-27:02

AI能否真正体验人类情感(如爱),以及情感连接的本质;

AI的“情感行为”是服从性或投射的结果,缺乏主体性;

深度亲密关系包含矛盾与冲突,而非单纯愉悦;

27:02-32:17

亲密关系中的投射、情绪处理能力与成长密不可分;

痛苦是成长的必要经历,需通过理解自我与他人实现修复;

32:17-37:55

AI与人类的情感互动受文化背景影响,可能被解读为数据实验或理想化投射;

性与爱的复杂性在AI与人类关系中难以被完全模拟;

37:55-42:13

AI可辅助心理预防(如低成本支持);

虚拟角色(如“电子父母”)满足情感需求,但存在过度依赖风险;

人工干预确保AI心理健康服务的伦理与有效性;

42:13-50:03

AI适合心理预防(如技能练习);

谨慎平衡技术与真实互动;

疗法与医疗模型的关系;

心理治疗多样化,需根据个体选择;



欢迎您的参与

本期播客内容源于「七点书影·观影+讨论」活动,依托于参与者精彩的观影分享。七点书影已经获得了他们关于录音、后期剪辑和发布的明确许可。

「观影+讨论」活动于每两周举办一次,并同步于七点书影微信公众号、豆瓣、微信社群等。如果您也热爱电影并愿意交流,欢迎关注七点书影,获得最新报名资讯;或是添加工作人员微信“Keyie-”,邀请您进入观影+讨论群,添加时请备注“七点书影观影活动”。


Show more...
7 months ago
42 minutes 53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主讲 | 中山大学杨劲教授:德语当代文学中摄影的图与真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timestamp

1:01 引言

一、罗兰巴特理论的支撑性

3:11 摄影的本质探讨

5:02 摄影拍摄的对象不管是人还是事,它必然是曾经存在过的。

5:58 照片和记忆的反差在《奥斯特利茨》中的体现。

11:55 我是死了的活人,我是活着的死人。

12:06 “我”是谁?

28:37 究竟有没有一个不变的自我,或者是不变的主体?

28:41 犹太人的参考史料

二、奥斯特里茨对于母亲照片的追寻

31:28 为什么要找到母亲的照片?

36:24 知面vs刺点

50:39 本雅明眼中的摄影黄金时期20年

55:04 将留存的黑白照片全都给了“我”,“我”是谁?

58:27 口述者的历史当它要变成笔录的时候,它必然要经过笔录者的一种过滤,或者是一定程度的改动。

1:01:51 书写创伤的记忆,它是一种伦理的责任。

三、火车站

1:04:10 如冥府一般的火车站

1:05:43 火车站旁的夜间动物园

四、奥斯特里茨的摄影习作

1:08:29 照片中的幽灵

1:17:14 文字与摄影的结合

五、结语

1:19:45 跨媒介尝试的新型长篇小说

六、Q&A

1:24:55 Q1.记忆的空无,藉由照片来将记忆储存,放在建筑的细节中?

1:29:37 Q2.存活者既是口述者的前提,文字是否仍然无法抵达深渊?

1:32:01 Q3.针对前面提到的那张有橱窗的倒影、被推测为作者本人的照片,以本雅明说到长时间的曝光可以让被拍摄的对象永存,但越到后面,我们只看到照片表面的那层物质性,而没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去表达,那就是一个很浅的表达,但这张照片又把自己拍摄进去,那就在双重意义上强调了我虽然在展现真实,但我也在提醒读者这是一个虚构的东西。针对提问者这样的观点,杨教授是怎么理解的呢?

1:36:10 Q4.关于火车站的解读,感觉像是描写氛围的烘托、一个很昏暗的地方,如果结合实地看过欧洲城市的那些火车站,它的地理位置感觉就处于人多的市中心,而一个城市的发展,正是围绕铁路轨道的交通发展起来,那是否可以理解说它虽然承载了很多社会性交通的功能、见证了历史,就如同这个火车站建筑,人们在其中匆匆往来,却让人们忽视了、掩盖了这个火车站它所见证的城市发展和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灾难和历史,或者因为它的热闹与中心地位而将这一切所掩盖?

1:39:04 Q5.如果作为拍摄者,当下拍的瞬间其实没有太多的深刻感想,在后面重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才会去感受照片中的内容,那这个时刻是不是一种主观的意义再造?照片的载体不再呈现当时的客观,而是变成自己思想的能指。


欢迎您的参与

七点书影每月不定期邀请各高校教授、人文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为我们带来精彩的线上讲座。如果你也想近距离地同嘉宾们互动,欢迎关注七点书影公众号,获得最新主讲报名资讯!


Show more...
7 months ago
1 hour 33 minutes 26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观影 | 《荒蛮故事》:正常的,不正常的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剧情介绍

《荒蛮故事》由六个独立却又相互呼应的短片组成,每个故事都践行了现代社会中普通人不公与压迫时爆发的疯狂报复。从空难复仇开始,到公路暴力对决,再到爆破工程师的停车位之争,以及豪车富二代的私了交易,犯罪官员家庭的雇佣杀手风波,最后以一场失控的婚礼落幕。




timestamp

01:06 简单回顾电影剧情

01:31 整体观影感受分享

07:01 动物隐喻及其类比

08:09 “婚礼”情节中的反转再反转

09:31 开悟的内外表现形式(主动or被动)

12:04 短片3中的极端关系:爱恨本身的超越性

12:56 社会语境中“正常”与“不正常”的重构

15:18 生理及其遗传视角下的”愤怒“如何介入冲突

17:07 意识形态标签化:认识塑造中的局限

18:52 另类荒诞影视推荐

19:29 个体启发:电影本身的“对境”

20:48 人与人之间关系何以呈现的主观分享



欢迎您的参与

本期播客内容源于「七点书影·观影+讨论」活动,依托于参与者精彩的观影分享。七点书影已经获得了他们关于录音、后期剪辑和发布的明确许可。

「观影+讨论」活动于每两周举办一次,并同步于七点书影微信公众号、豆瓣、微信社群等。如果您也热爱电影并愿意交流,欢迎关注七点书影,获得最新报名资讯;或是添加工作人员微信“Keyie-”,邀请您进入观影+讨论群,添加时请备注“七点书影观影活动”。

Show more...
8 months ago
21 minutes 24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观影 | 《爆裂鼓手》:成功是一种稀缺资源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剧情介绍

达米恩·查泽雷的首作《爆裂鼓手》是一部关于追求艺术完美的残酷寓言。影片通过年轻爵士鼓手安德鲁与魔鬼式指挥家弗莱彻之间的对抗,呈现了一场关于天赋、野心与代价的震撼对话。



timestamp

01:09 简单回顾电影剧情

01:45 整体观影感受分享

08:26 开篇镜头中的关系主导、叙事封闭性

10:16 师生关系的界限在哪里?

12:17 上位者施压:语言暴力、恶性“激励”、职场霸凌

15:19 电影中鼓手是否能替代指挥的位置?

16:19 片尾solo剧情的优化处理:增强观众互动性

18:17 爵士独奏部分的free style

19:18 完美临界点:何为突破极限?

21:27 艺术审美的主观性VS专业化标准

24:03 评价体系多元化与个体选择开放性

24:51 《霸王别姬》中“成角”的天赋与努力因素的界定

26:24 对成功的偏执与付出极端代价是否有意义?

28:00 尊重每一种选择且清晰风险与代价

30:19 电影中的爵士乐与延展



欢迎您的参与

本期播客内容源于「七点书影·观影+讨论」活动,依托于参与者精彩的观影分享。七点书影已经获得了他们关于录音、后期剪辑和发布的明确许可。

「观影+讨论」活动于每两周举办一次,并同步于七点书影微信公众号、豆瓣、微信社群等。如果您也热爱电影并愿意交流,欢迎关注七点书影,获得最新报名资讯;或是添加工作人员微信“Keyie-”,邀请您进入观影+讨论群,添加时请备注“七点书影观影活动”。

Show more...
9 months ago
31 minutes 31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观影|《阿弥陀堂讯息》:自救的能力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剧情介绍

影片的核心聚焦于孝夫和美智子这对中年夫妻。孝夫作为一个已经失去创作激情的作家,其职业失败与内心空虚。他对写作的执着,对成功的渴求,构成了生命中最大的苦痛来源。而妻子美智子患上恐慌症,则进一步将这种内在的精神困境具象化。他们选择离开东京、返回乡村。在村里,通过和周围村民的交流,以及大自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平凡日常,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


timestamp

01:03 简单回顾电影剧情

01:37 整体观影感受分享

02:39 电影中的“自然”镜头

03:48 生命与死亡观、阴与阳

04:56 参禅方式的对话、独白、引用

05:58 东西方文化差异引导的生活方式

07:14 如何更好地在城市中生活?

09:21 空间转移无法治愈心病

10:18 疾病界定框架下“受害模式”的二次强化

11:07 精神困境的自救与阿弥陀佛符号的圆满慈悲

12:13 心理疾病视角的转移:强调主观能动性

14:13 无根的魔性与有根的觉性

14:58 总结



欢迎您的参与

本期播客内容源于「七点书影·观影+讨论」活动,依托于参与者精彩的观影分享。七点书影已经获得了他们关于录音、后期剪辑和发布的明确许可。

「观影+讨论」活动于每两周举办一次,并同步于七点书影微信公众号、豆瓣、微信社群等。如果您也热爱电影并愿意交流,欢迎关注七点书影,获得最新报名资讯;或是添加工作人员微信“Keyie-”,邀请您进入观影+讨论群,添加时请备注“七点书影观影活动”。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15 minutes 24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主讲|厦门大学梁心教授:城眼观乡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timestamp

0:57 前言:关于历史,我们可以讨论什么?

一、近代的乡村与农村

11:19 乡村与农村两种形象的价值观

18:13 乡村正面形象的策略与“新村”

23:10 “以农立国”:乡村形象的转变与农民运动

27:39 “化农为工”:近代中国农业国转向工业国的转变

二、近代中国的城与乡

32:03 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42:28 城乡关系的变化

46:51 乡村建设的思考、崩溃破产

58:37 经济变迁与乡村生活的反思

三、都市眼光:我们怎么看乡/农村

1:00:54 从“庐山恋”看都市眼光

1:04:11 从时间上来看农村变迁

1:09:50现代研究对于农村问题的解读与改造

四、作为中国现代性的体现“都市眼光”

1:16:52 所谓的“都市眼光”

1:19:40 结语:关于历史,我们可以讨论什么?

五、Q&A

1:21:35 Q1. 农村与城市边界感可能会如何变化?

1:25:28 Q2.人们的自我文化认同究竟该如何解释?

1:28:22 Q3.作为不生于农村的人,这样的观察者在文学、历史等可以做些什么?

1:29:52 Q4.如何看待“村超”这一由乡村自发性开展的活动?


欢迎您的参与

七点书影每月不定期邀请各高校教授、人文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为我们带来精彩的线上讲座。如果你也想近距离地同嘉宾们互动,欢迎关注七点书影公众号,获得最新主讲报名资讯!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1 hour 24 minutes 16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主讲|中山大学杨蓥莹教授:近代中国家庭伦理情节剧与新女性迷思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timestamp

一、中国电影史的开端

1:02 中西方锚定方向的不同:中国电影史的开端与家庭伦理主题

二、情节剧中社会意识形态的通俗化隐喻

7:04 情节剧中的女性主义与性别政治

三、城市性别空间重置与城乡形象的二元对立

10:45 主要的电影类型

12:54 城市性别空间重置与城乡形象所产生的二元对立

19:41 早期中国电影与社会变革

25:08 家庭冲突与性别角色

四、囿于想象界的女性与母性情节剧

34:31 女性情节剧的三种范式分析

48:15 家庭伦理片中常见的两种冲突模式

51:56 女性自杀与社会文化变迁

五、明星形象的多重意义与影响

53:31 女明星的神话建构

56:32 电影中女明星身体的呈现

1:01:05 超越公众与私人领域的明星形象

1:03:45 明星形象建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制造幻觉

六、Q&A

1:07:43 Q1:近代影视作品在塑造女性形象过程中,女性的参与程度与起到的作用?

1:10:41 Q2:如何觉察影视作品中对传统性别观的女性形象塑造?

1:12:51 Q3:关于甄嬛传在现代中国影视剧里女性主义的作用?

1:14:46 Q4:现在整个时代尤其国内,有在推崇一种女性独身主义,认为女性应该独立,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消费上的陷阱,你怎么看待?如果真的能够打破这种女性被束缚在家庭或其他领域的局限,又该如何去看待她本身应该承担的角色?

1:17:49 Q5:最近华语影视剧有哪些不错的家庭题材作品?有哪些让你比较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吗?

1:20:13 Q6: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怎么随着时间变化的?

1:23:12 Q7:前面有提到我们需要警惕现代社会中的一些极端性别对立,那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女性是否在文学艺术作品等方面讨论女性群体时拥有更多的表达权?是否会改变现在对立的情况呢?


欢迎您的参与

七点书影每月不定期邀请各高校教授、人文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为我们带来精彩的线上讲座。如果你也想近距离地同嘉宾们互动,欢迎关注七点书影公众号,获得最新主讲报名资讯!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1 hour 16 minutes 10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夏可君教授:卡夫卡的耳朵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timestamp

0:56 前言与简介

一、倾听卡夫卡,倾听卡夫卡的倾听

1:39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主题?

二、莫言与卡夫卡

2:21 先听听中国的声音

2:29 20世纪汉语文学最伟大的作品《檀香刑》

3:14 莫言对于卡夫卡《在流刑营》中杀人机器的回应

10:52 从卡夫卡的无音乐性作为悖论出发,卡夫卡写作意义到底是什么?

11:41 二重对立的思考

13:07 讨论卡夫卡的音乐到底是不是合法命题

17:33 莫言与卡夫卡酷刑书写风格的区别

三、《变形记》

19:16 为什么要把主人公变成甲虫?

22:17 动物性、生物性与音乐性的潜在关联

四、1919年的《塞壬们的沉默》

23:54 沉默的声音

28:49 倾听宇宙的沉默—从人性的沉默走向动物性的沉默

五、1922年的《一条狗的研究》

31:02 面对动物的扰乱,人、音乐该如何应对?

32:05 卡夫法与达尔文—生物性解读人类动物性的还原

34:34 食物与咒语:从天而降

六、动物性—身体性—生物性三个要素的区分

36:57 音乐的生理学还原与三重声音的迭加

39:42 真正的音乐来自于生物性的宇宙共振

七、《约瑟芬、女歌手或耗子的民族》

42:22 “阅读卡夫卡的小说我们一直无法区分开生理性的叫喊”

42:32 被人忽略的声音三重性

45:23 广大沉默的声响与艺术

47:44 卡夫卡小说写作的意义

51:45 真正的歌唱—邓丽君

53:07 为什么要把卡夫卡跟生物性连在一起?

54:07 “卡夫卡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战斗”

55:49 无用的文学

58:55 沉默并不可怕

八、Q&A

1:01:15 Q1:音乐与资本主义的配置,虚无主义或消极的阉割焦虑,音乐的沉迷和沉沦,音乐的自然性的还原和遗传?音乐的可能性在于/西方和东方对于舞台、喜剧、再现的反讽式还是镜像式的戏仿?如何作为音乐的创作者和听者 (碌碌无为)?

1:05:15 Q2:请问卡夫卡的文学作品和约翰凯奇的音乐是否有一定共通性?

1:09:06 Q3:可不可以理解为永远存在一种辩证法,反思思考,思考反思。更广大的声音性作为“存在”,存在其中无意义,存在之外是叠加,是消弭,是“空”中的共振,同频。

1:10:40 Q4:《饥饿艺术家》最后结尾写道豹子:“失去自由对它似乎都无所谓,这个高贵的躯体应有尽有,不仅带着利爪,而且连自由好像也带在身边,自由似乎就藏在它利齿的某个地方。它生命的欢乐总是同它大口里发出的强烈吼叫而一起到来。观众从它的欢乐中很难享受到轻松,可是他们克制住自己,挤在笼子周围,丝毫不肯离去。”以前解读的时候都是停留在“最终追寻理想与主体性的人最终被被动物替代”的悲剧性,今天听到夏老师的分享,更关注到卡夫卡书写中的这个豹子“强烈的吼叫”,似乎这里也算是是一种动物性的噪音,夏老师可以就这个结尾的“豹子的怒吼”做一点分享吗?它与“耗子的吼叫”的区别与共性在哪呢?

1:12:31 *夏教授的四点精华写作启发*

1:18:30 为什么我们需要约瑟芬的歌唱?


欢迎您的参与

七点书影每月不定期邀请各高校教授、人文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为我们带来精彩的线上讲座。如果你也想近距离地同嘉宾们互动,欢迎关注七点书影公众号,获得最新主讲报名资讯!


原文链接:七点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夏可君教授:卡夫卡的耳朵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1 hour 20 minutes 52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观影|《汉娜姐妹》:伍迪·艾伦的是与非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剧情介绍

在伍迪·艾伦众多作品中,《汉娜姐妹》堪称温暖而圆融的一部。故事围绕三个姐妹展开:稳重的汉娜、浪漫的霍莉、敏感的李。通过两年间的三个感恩节聚餐,影片细腻地刻画了姐妹们在爱情、事业和人生意义上的追寻与蜕变。汉娜的丈夫艾略特爱上了李,霍莉在事业屡屡受挫后终获成功,而汉娜则在看似完美的生活中面临婚姻危机。


timestamp

00:59 简单回顾电影剧情

01:39 整体观影感受分享

06:08 电影中的“诗歌”升华

06:51 评价:导演的自我剖析

08:28 情节主线、角色塑造、冲突设计、叙事深度

11:02 奥斯卡电影节及其他电影节

12:33 文本是否需要呈现价值取向?

14:36 价值观的流动与后现代主义解构

15:38 伍迪·艾伦饰演角色其范式中的存在式焦虑

16:58 伍迪·艾伦VS埃里克·侯麦

17:49 《午夜巴黎》的相似之处

18:11 文字短篇《门萨的娼妓》

18:43 文艺标签与“人设”统一

19:30 《再见爱人》VS《汉娜姐妹》两性“势力”主导

21:23 “我”看伍迪·艾伦电影的三个阶段


欢迎您的参与

本期播客内容源于「七点书影·观影+讨论」活动,依托于参与者精彩的观影分享。七点书影已经获得了他们关于录音、后期剪辑和发布的明确许可。

「观影+讨论」活动于每两周举办一次,并同步于七点书影微信公众号、豆瓣、微信社群等。如果您也热爱电影并愿意交流,欢迎关注七点书影,获得最新报名资讯;或是添加工作人员微信“Keyie-”,邀请您进入观影+讨论群,添加时请备注“七点书影观影活动”。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21 minutes 55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观影|《战争游戏》:我们离战争其实很近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剧情介绍

《战争游戏》(The War Game)是1965年由英国导演彼得·沃金斯(Peter Watkins)执导的一部黑白伪纪录片。这部电影描绘了一场假想的核战争及其对英国社会造成的毁灭性影响。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核打击后英国肯特郡的情况。它详细描述了核爆炸的直接后果,如爆炸冲击波、热辐射和辐射尘的影响,以及随后出现的社会崩溃、疾病、食物短缺和心理创伤等长期影响。


timestamp

01:14 简单回顾电影剧情

01:55 整体观影感受分享

05:32 罹难者是否会嫉妒生存者?

06:21 视听语言中真实与虚假的反思

08:32 仇恨教育(延展其他影片)

09:21 到底是谁在制造战争?

11:23 战争决策是共同意识决定?

13:23 “没有正义就没有和平”

14:03 近期战争发起者(及其缘由)

15:19 战争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15:47 预测三战爆发后的状况(退化、AI发动战争、战争死亡率VS疾病死亡率)


欢迎您的参与

本期播客内容源于「七点书影·观影+讨论」活动,依托于参与者精彩的观影分享。七点书影已经获得了他们关于录音、后期剪辑和发布的明确许可。

「观影+讨论」活动于每两周举办一次,并同步于七点书影微信公众号、豆瓣、微信社群等。如果您也热爱电影并愿意交流,欢迎关注七点书影,获得最新报名资讯;或是添加工作人员微信“Keyie-”,邀请您进入观影+讨论群,添加时请备注“七点书影观影活动”。


原文链接:七点观影|《战争游戏》:我们离战争其实很近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19 minutes 46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观影|《将来的事》: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剧情介绍

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娜塔莉是一位哲学教师,在巴黎过着充实而规律的生活:出版哲学著作,与学生热烈讨论哲学议题,在家中与猫咪相伴,享受与丈夫、孩子的天伦之乐。然而命运并非总是温柔以待,当丈夫提出离婚、母亲离世、出版社放弃她的新书策划时,这一切变故开始让她重新思考......


timestamp

01:21 简单回顾电影剧情

01:44 整体观影感受分享

06:31 “猫咪超可爱!”

07:01 主角形象塑造:立体、敏感、鲜活

08:03 只拥有知性生活就能幸福吗?

09:19 回到真实生活到底是什么状态?

10:19 逃离自我与个人价值探索

11:12 哲学思想与如实生活的一致性

12:29 如何看待知识分子、文艺青年污名化

14:59 《将来的事》VS《蓝》中的女性身份自由

16:15 经验分享:他人的标签标榜

17:35 人际连结的双面性:束缚与主控权

21:22 电影的美学质感与女性力量

22:32 镜头语言(中产的呈现)与文本背景的和谐

23:46 男性如何看待女性主义?


欢迎您的参与

本期播客内容源于「七点书影·观影+讨论」活动,依托于参与者精彩的观影分享。七点书影已经获得了他们关于录音、后期剪辑和发布的明确许可。

「观影+讨论」活动于每两周举办一次,并同步于七点书影微信公众号、豆瓣、微信社群等。如果您也热爱电影并愿意交流,欢迎关注七点书影,获得最新报名资讯;或是添加工作人员微信“Keyie-”,邀请您进入观影+讨论群,添加时请备注“七点书影观影活动”。


原文链接:七点观影|《将来的事》: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24 minutes 51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观影|《伴我同行》:如何对抗虚无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剧情介绍

在1959年夏天,蝉鸣与风声交织成青春的序曲。四个少年为寻找一具尸体,在铁轨与荒野间展开奔赴,却不知这趟旅程将在他们生命中刻下永恒的印记。戈迪·拉钱斯在兄长丹尼的阴影中踽踽独行,父母的漠视让他如同行走在永夜;克里斯·钱伯斯背负着"坏孩子"的烙印,却在命运的重压下开出了超越年龄的智慧之花;泰迪·杜钱和文恩·特塞奥则各自揣着难以愈合的家庭创伤,在社会的褶皱中艰难寻找立足之地。


timestamp

01:20 简单回顾电影剧情

01:55 整体观影感受分享

02:24 朋友断联与个人探索

04:12 原始部落青春期VS现代语境的压抑与叛逆

05:28 世俗成功与社会期待标准

05:49 自洽的方法论

07:09 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虚无感

08:14 如何面对与“对抗”虚无(预设、打破重组)

10:01 探索新的可能性(话剧工作)

11:57 天赋VS坚持

12:49 正反馈界定:外在与内在路径

14:16 人不会一直处于低谷

14:42 对话与讨论的意义


欢迎您的参与

本期播客内容源于「七点书影·观影+讨论」活动,依托于参与者精彩的观影分享。七点书影已经获得了他们关于录音、后期剪辑和发布的明确许可。

「观影+讨论」活动于每两周举办一次,并同步于七点书影微信公众号、豆瓣、微信社群等。如果您也热爱电影并愿意交流,欢迎关注七点书影,获得最新报名资讯;或是添加工作人员微信“Keyie-”,邀请您进入观影+讨论群,添加时请备注“七点书影观影活动”。


原文链接:七点观影|《伴我同行》:如何对抗虚无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15 minutes 38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观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真实境况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剧情介绍

影片根据法国小说家兼剧作家佛罗莱恩·泽勒的舞台剧《父亲》改编。以重复加碎片式的感官叙事手法,讲述了年迈且身患疾病的安东尼正在面临一项艰难的人生选择——是搬到养老院还是接受女儿寻找的新护工。在这个过程中,安东尼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一场奇怪的时空之旅,错乱的记忆和时间线交织出一段段匪夷所思的故事,而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人也让他陷入迷茫。


timestamp

01:56 最后一个镜头“树叶”的讨论

03:52 以安东尼视角呈现的模糊时空

05:15 电影的转场效果与置景安排

07:04 舞台剧的延伸

07:57 生命衰老过程中的退行性行为

09:00 护理类工作价值的重新思考

10:15 该如何面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亲人?

12:27 男女主的演技评价

13:20 阿尔茨海默症

17:14 尊重每一种选择


欢迎您的参与

本期播客内容源于「七点书影·观影+讨论」活动,依托于参与者精彩的观影分享。七点书影已经获得了他们关于录音、后期剪辑和发布的明确许可。

「观影+讨论」活动于每两周举办一次,并同步于七点书影微信公众号、豆瓣、微信社群等。如果您也热爱电影并愿意交流,欢迎关注七点书影,获得最新报名资讯;或是添加工作人员微信“Keyie-”,邀请您进入观影+讨论群,添加时请备注“七点书影观影活动”。


原文链接:《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真实境况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19 minutes 33 seconds

七点书影
七点观影|《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七点书影

欢迎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


剧情介绍

Jane从1970年代初开始的工作,改写了我们对动物行为的理解,也为现代动物保护事业奠定了基石。她以其无与伦比的观察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打破了传统科学界对动物社会结构的偏见,得以让我们看到黑猩猩的社群文化与生活方式、以及生命体与生俱来的智慧。


timestamp

02:35 黑猩猩课题的选择与Jane的科学素养

05:08 家庭平衡与女性身份

07:30 三个以动物呈现的小故事

09:06 谁在拍摄?

11:04 人类对动物的“理解”投射

13:55 Jane的情感支持与心理补偿猜测

15:01 人类对黑猩猩的死亡干预(安乐死)

18:27 黑猩猩的“战斗”基因?

19:24 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外延

欢迎您的参与

本期播客内容源于「七点书影·观影+讨论」活动,依托于参与者精彩的观影分享。七点书影已经获得了他们关于录音、后期剪辑和发布的明确许可。

「观影+讨论」活动于每两周举办一次,并同步于七点书影微信公众号、豆瓣、微信社群等。如果您也热爱电影并愿意交流,欢迎关注七点书影,获得最新报名资讯;或是添加工作人员微信“Keyie-”,邀请您进入观影+讨论群,添加时请备注“七点书影观影活动”。


原文链接:七点观影|《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21 minutes 34 seconds

七点书影
欢迎您收听「七点书影」,这是一档人文主题播客,旨在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我们通过圆桌讨论的方式聊聊电影与文学,也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探索思想、艺术和意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