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深入探討哲學、心理學和社會時事的議題似乎變得越來越稀有。因為讀書會而結緣的好友的我們,正是因為對這些話題的熱愛,決定共同創立一個全新的Podcast平台。這個Podcast不僅僅是一個討論節目,更是一個思想的碰撞和靈感的發源地。
#敏感貓療心理獨立書店掛名贊助播出
IG: sensi_tivecat
合作邀約:私訊敏感貓療心理 臉書或ig粉絲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深入探討哲學、心理學和社會時事的議題似乎變得越來越稀有。因為讀書會而結緣的好友的我們,正是因為對這些話題的熱愛,決定共同創立一個全新的Podcast平台。這個Podcast不僅僅是一個討論節目,更是一個思想的碰撞和靈感的發源地。
#敏感貓療心理獨立書店掛名贊助播出
IG: sensi_tivecat
合作邀約:私訊敏感貓療心理 臉書或ig粉絲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期節目由 室長、james 和 Katze 共同主持,他們以 Katze 最近閱讀的書籍《仁慈》為引子,探討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議題。他們從荒島求生的例子、嬰兒搶玩具的行為,以及熱門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等不同角度切入,討論了社會環境、教育、原生家庭和個人基因等因素對人性的影響。其中,他們也提到了榮格的理論,強調覺察潛意識的重要性,並提出善與惡可能以不同比例存在於每個人的基因中。最後,他們分享了讀書的樂趣,認為讀書可以促進思考、印證生活經驗,並提供解決問題的啟示。
重點心得
人性本惡或本善可能並非二元對立,而是每個人天生就帶有不同比例的善與惡,後天環境與教育會影響其發展方向。
嬰兒搶奪玩具的行為,不一定能直接判斷為「惡」,更可能是源於尚未學習「分享」前的野性本能,以及對「擁有」概念的初步探索。
榮格心理學認為,未被覺察的「陰影」(潛意識中被壓抑的負面面向)會控制人的行為,使人誤以為是命運,唯有將潛意識提升至意識層面才能擺脫。
社會環境和教育對個體善惡觀的影響巨大,因此判斷人性的本質,應回溯至未受社會化影響的幼兒時期。
書籍的價值不僅在於理論知識,更在於能反映和印證現實生活,促進思考,並為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意識到每個人的「時區」不同,能有效緩解在快節奏社會中,因與他人比較而產生的焦慮和恐慌。
除非我們把潛意識調到我們的意識層面上來,不然我們會把它稱之為命運。
大綱00:00:05
荒島求生與人性善惡的引言
節目開始,主持人介紹了本期要討論的話題,源於 Katze 最近讀的一本書《仁慈》和一部關於六個男生荒島求生的影片。影片中,這群男生並未像傳統荒島求生故事那樣變得野蠻,反而很有組織性地求生。《仁慈》這本書提倡相信人性本善。由此引發了關於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討論。其中提到一個 podcast 的觀點,認為人性本惡,但善良是一種選擇。討論中,將 “惡” 定義為 “野性”,即求生的本能,例如在生死關頭或極度飢餓時產生的行為,並探討這些本能是否能歸類於善惡的範疇。
00:04:17
社會環境、教育與惡的定義
討論延伸至社會環境和教育對人性善惡的影響。認為要判斷人性的本質,需要追溯到幼稚園甚至更早的階段,因為社會和教育會塑造人的行為。主持人提出,什麼是 “惡”?野性與惡有何不同?舉例說明,嬰兒搶奪玩具是否屬於 “惡” 的範疇。有人認為,嬰兒心理學認為,先學會擁有才能學會分享,因此搶奪玩具可能只是野性而非惡。進一步探討了 “惡” 的定義,有人認為 “惡” 是傷害他人。並提及熱門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一個人變壞的原因,可能與原生家庭有關。
00:07:51
家庭、社會與基因對善惡的影響
繼續探討家庭環境是否是導致一個人變壞的絕對因素,並引用之前節目中討論的 “混沌少年” 案例,說明家庭並非唯一決定因素,社會和人際關係也扮演重要角色。提出一個假設性的觀點:人是否生來就有善惡的分類,例如善與惡的百分比不同。並提及心理學家華森的理論,認為只要給予孩子良好的環境,就能使其向善發展。但這種理論存在局限性。進一步探討精神科或精神分析的觀點,認為有些人可能天生基因中就帶有某些精神狀況,後天的環境和教育會影響其是否被激發。提出 “惡” 或 “善” 可能是一種隱性基因的假設。
00:11:17
善惡共存與潛意識的影響
討論認為善與惡可能同時存在於每個人的生命中,只是比例不同,並受到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即使天生善良的人,在惡劣的環境下也可能受到影響。榮格的理論被引用,認為人格面具是為了適應社會,而陰影則代表動物性。如果沒有覺察到陰影的存在,可能會導致問題。華人社會尤其容易壓抑潛意識,導致未被理解的情緒累積,最終爆發。榮格還提到,除非將潛意識提升到意識層面,否則會將其視為命運。許多未被覺察的行為和選擇,實際上受到潛意識的控制。
00:14:31
讀書的意義與個人時區
節目成員注意到某位成員今天特別多談論榮格的理論,因為她最近為了讀書會而深入研究榮格的著作。討論了讀書的意義,認為書本可以反映現實生活,書中的道理和理論可以應用於生活。讀書可以促進思考,印證生活經驗,並提醒最近發生的事情。書本甚至可以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關於生命意義的討論,書本給出的答案是 “沒有意義”,而當意識到這一點後,就可以開始決定自己要做什麼。最後,強調了意識到每個人的時區不同非常重要,不要因為看到他人成功而感到恐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進度。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