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集,我們直擊 2025 年 5 月 20 日《京華城案》延押庭現場,帶你解析柯文哲的自白、檢辯雙方的法律對決,還有外頭支持者敲響木魚的「群體儀式」。從市長是否可否決都委會、到「政治迫害」與「小說式起訴書」的論戰,這是一場法律與政治敘事的全面交鋒。
🔍 本集重點:
⚖️ 柯文哲斥責「小說起訴書」,強調自己無逃亡風險,為高中同學李文忠激動喊冤
🗣️ 苗博雅作證引爭議:市長是否能撤銷都委會決議?辯方批其立場是「個人臆測」
🧾 簡訊與捐款名單的交叉比對,是否故意扭曲關聯?柯陣營反擊檢方構陷之嫌
🙏 法庭外木魚齊響:支持者自製道具,用宗教象徵參與政治審判的另類表態
🧠 延伸討論:當司法被高度政治化,真相如何在交織的敘事中浮現?
🎙️ 本集關鍵思考:
當一場延押審理不再只是法律程序,而是政治張力、社會動員、情感宣洩的交匯點,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證詞的資格」、「程序的正當性」、「群眾的情緒」與「真相的多重敘事」?
這一集,我們直擊《京華城案》中備受矚目的證人——前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在法庭上的詰問現場。作為當年都市計畫實務的核心參與者,林欽榮的證詞不只涉及技術與法律層面的爭點,更在無意間引爆了「雙重標準」與「行政權力正當性」的激辯。
📌 本集重點
⚖️ 林欽榮在庭上質疑柯市府使用行政處分調高容積率,但其自身在高雄副市長任內卻推動亞灣2.0計畫,給予高達 20% 的容積獎勵,引爆標準不一疑雲
📄 法庭攻防聚焦於「容積率是否能以細部計畫方式決定」,律師引用內政部公文力證行政機關本就有此職權
🧠 林欽榮對高雄容積獎勵法源「一時答不上來」,讓雙標質疑升溫
🗣️ 法院外支持者熱烈聲援,直播畫面揭露現場情緒與話題蔓延至罷免、補助爭議、政黨對立
🧭 核心思考:都市規劃工具的彈性與濫用界線,真能因人、因案而異嗎?
🎙️ 本集反思:
都市發展與容積政策,真的全然依法行政?還是早已與政治現實、個人歷史與社會氛圍密不可分?當一位政策執行者在不同城市、不同時間做出相左判斷,法治與公平性究竟要如何衡量?
在本集節目中,我們深入解析《京華城案》最新庭訊重點,聚焦檢方起訴的關鍵證人——朱亞虎——在法庭上的證詞大轉彎。
從「210萬會款說」到「柯市府與京華城案接觸過程」,這些曾在起訴書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指控,如今一一被朱亞虎在庭上承認是「推測」、「想像」、「道聽塗說」,甚至是「口誤」。
🔄 證詞反覆!朱亞虎在法庭上收回對柯文哲多項指控
⚖️ 檢方真訊錄音與書面筆錄內容出現落差,引發「不正訊問」爭議
📀 真訊錄音不願公開驗證?司法透明度再遭質疑
💬 柯文哲為高中同學李文中辯護,質疑檢方「壓人取供」
🧠 法庭攻防之外,延伸出的司法公信力、程序正義與法庭直播討論
🔍 本集重點:✊ 我們想問的:
當一個「關鍵證人」的證詞根基充滿推測,取得過程又疑點重重,司法的正當性該如何確保?法庭應該如何重建人民的信任?
本集帶你深入分析 2025 年 5 月 8 日《京華城案》庭訊現場,針對核心證人朱亞虎的供詞逐一解構。從「滿意的微笑」到 210 萬政治獻金,我們要問的不是誰說了什麼,而是——這些說法站得住腳嗎?
🔍 本集精華包括:
🧾 政治獻金「感謝」依法行政?時間點疑雲重重
🫥 「滿意的微笑」成關鍵指控?竟來自當事人猜測
🔄 言詞矛盾、記憶混淆:朱亞虎自述「被關後才想到有行賄」
⚖️ 法庭攻防亮點:檢方質詢遭反駁為誘導、證詞可信度大打折扣
🧠 批判式媒體識讀:面對未審先判的報導,我們如何看待「真相」?
這是一場檢視司法證詞可信度的實境教戰,更是一次對司法過程與媒體敘事的深度思辨。當一份被檢方視為關鍵的證詞,在法庭上不斷出現矛盾與揣測,社會該如何釐清是非、重建信任?
在這一集,我們深入剖析立法委員黃國長針對「聯合再生」與「台鹽綠能」提出的一連串質疑,從國發基金高額投資決策、綠能產業潛藏的正商關係,到令人震驚的國安風險警訊——中國製設備竟現身我軍營。
本集內容涵蓋:
💰 國發基金15億、30億連續重注虧損企業的決策爭議
🧾 財報不實、股權交易、補助金套利?聯合再生案中的多重指控
🏗️ 台鹽綠能在光電案場中「白手套公司」的角色與錢流異動
🕵️ 軍方標案裡的中國製逆變器、工控設備是否觸碰國安紅線?
⚖️ 監督失能、司法牛步與國會調查權遭限縮的多重困境
本集不是爆料,而是一次縝密的資料釐清與風險探討。當投資政策、產業推動、軍事國防與司法制度彼此交織,我們能否確保國家利益與民主監督不被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