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a Chamberlain在她的一期播客里提到,她觉得一个人的穿搭taste,能道明两个人“适不适合”的很多问题。
今天这期,我们聊聊“我的外表我做主”,但也八卦一下:别人穿什么才让我们心动?在这场ego盛宴里,时髦的求偶意义究竟在何?以及如果你的穿搭理论无法吸引你喜欢的type,你还会坚持自己的风格吗?
有人偏爱literally“看起来有味道”,有人钟情“一眼觉得赚得多”;有人喜欢“打了十年网球”的昂跑代言人,有人崇拜二手店和设计师牌子的混搭心机男孩。 问题来了:我们喜欢的是人,还是TA们背后的生活方式?
在这些场景化的想象里,我们渴望的生活图景,或许就藏在这场轻松的调侃中。
这一期,我们聊的是Jonathan Anderson为Dior打造的2026春夏女装成衣系列,一场让人重新认识Dior的秀。
当Dior不再为了取悦谁而存在,它变成了什么?我们从Jonathan一贯的男装语汇聊到他在女装中的回应:那些看似轻巧的结构、解构、褶皱与比例,其实都藏着他对“自由”的理解。这一次,他不只是让迪奥女装摆脱了“男性凝视”,也让女性从“自我苛求”的凝视中松绑。设计不再用力取悦,而是回到最单纯的、轻盈的美。
我们也聊到了秀后那个让人动容的瞬间:Jonathan Anderson在后台热泪盈眶,在Ins上一连转发四五十条贴文。他像个少年一样,拼尽全力,依然对时装充满浪漫和热情。
从版型到包带、从镂空monogram到鞋履的细节,他让Dior 的历史遗产重新鲜活:不靠纪念,而靠呼吸。在经济并不明朗的当下,他用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提醒我们:时装依然可以浪漫、可以实验,也依然值得被爱。
这期节目,我们聊Matthieu Blazy的香奈儿2026春夏女装成衣秀,巴黎时装周的压轴大戏。
他把香奈儿带上了“新星球”:色彩鲜明、音商满分、模特多元,香奈儿的传统定义在巴黎大皇宫被打碎、重组。有人说“太新、太难消化”,也有人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完整女性形象,她智慧、自足、不为取悦而存在。
Matthieu没有复制香奈儿的过去,而是继承了她的精神:在流言与质疑之下,依然昂首闪光。这是一场关于女性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时装革命。
聊了许多设计师和奢侈品牌,这次我们决定换个方向,谈谈Zara,一个身在水深火热的快消行业,却依然活得很好的西班牙品牌。
Zara代表了一种极致的效率:上新速度、销售反应、市场敏感度,都快得近乎机械。可在消费者对快时尚行业的可持续问题越来越警觉的今天,它却很少陷入争议。
当“可持续”成为一种公众期待,Zara选择了回应哪些问题,又巧妙地回避了哪些?我们从快时尚行业的原罪,聊到Zara如何在同行被批评得体无完肤的同时,依然能全身而退。
也聊到另一个角度:也许消费者能做的,并不是拒绝“快”,而是学着“把快用慢”。一件Zara的衬衫,如果能穿上三五年,也许比一件“环保”的奢牌T恤穿三次就在衣橱里落灰要来得更可持续。
同时,我们还讨论了Zara正在“放慢”。它在门店空间、品牌视觉与设计感上的投入,正逐渐模糊“快时尚”的边界。与其说它是快时尚的幸存者,不如说是这个赛道的重写者。
他出生在格鲁吉亚,一个曾经属于苏联的国度。在政治版图解体的余震中,他和家人移民德国,从东欧的灰烬走向西欧的秩序。
而如今,他以Gucci 2026春夏女装系列,再次把“迁徙”变成了美学隐喻。这不只是一次品牌重启,更是一场关于“身份、废墟与未来”的叙事。
本期,我们聊的是Demna。这个从前苏联走出来、在安特卫普塑形、在巴黎定居、如今执掌Gucci的男人。他是一个时代的目击者,也是一种时代语言的缝合者。在他的设计里,废墟与未来共存,冰冷与情感并生。
我们讨论了: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不仅在看Demna的最新Collection,我们在看一个人如何穿越历史、迁徙美学、并以自己的方式创造新的秩序。
出生在瑞典的家具设计师Gustaf Westman,几乎满足了我们对“新奇又实用、多彩还和谐”的一切幻想。
比如:
这些色彩大胆、形式超现实的设计语言,怎么看都像是宜家的反面教材。结果其实是他和宜家的大爆联名:全球上架即售罄,社交媒体集体着火。
对宜家来说,Gustaf是让产品活过来的魔术师。对Gustaf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次瑞典人和瑞典品牌的“乡土回归”,天然有点羁绊。原本偏小众的设计师品牌,借由宜家全球供应链的大手笔,成功插上翅膀,飞进了每一个追求“生活有点意思”的家庭。
顺便补一张他的瑞典人设资料卡:
是的,这个怎么看都符合刻板印象的斯京南岛大男孩,骨子里还是个童心未泯的创意怪才。他正带着一堆看起来“不太能坐”的椅子和“有点太粉了吧”的灯具,向我们走来。
至于他还能带来多少惊喜,拭目以待,反正宜家的货架肯定是会先空一轮。
Gen Z正是陷入Quarter Life Crisis的年纪:感情危机、事业困境、未来迷茫……我们互相为彼此设计了一套穿搭,用时尚来面对那些车里的眼泪和深夜的焦虑。时尚总是年轻人的态度,在乎穿什么,也说明我们还没老去。
这次我们选的单品,有小众亮点,也有在湾区白人中产群体里早已是“制服”的存在:Alo、Salomon,还有始祖鸟 —— 一个一直被奉为都市人类与自然建立连接的品牌,却在最近的 campaign 里“炸山”,瞬间让这种精神寄托显得有点讽刺。好像我们最后的一点安慰,也被轰得干干净净。
当然,危机依旧要面对,生活也依旧要过。希望这一期播客里提到的穿搭和品牌,不只是笑点,也能成为一种提醒:哪怕在迷茫中,我们依然可以打扮自己、点缀生活,努力聚精会神地去活好当下。
时尚品牌挑代言人,总像一场带点玄学的 casting 游戏。有人一出场,仿佛命中注定,让品牌与明星彼此成就。也有人出现时,却让人忍不住怀疑:这是哪个平行宇宙的设定?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聊到 Chanel 为什么会一眼看中辛芷蕾,古一法师和Gentle Monster的相互成全,Dior 与 Greta Lee 的“剧情伏笔”,Margiela 搭上麦粒这段看起来似乎有点错位的合作...... 以及K-pop顶流为什么会被奢牌认为是错不了的青睐对象。
品牌代言的逻辑,除了“谁红谁上”的叙事,也可能是一场暗暗较劲的心思游戏。
不满足只做衣服的JW Anderson这次推出了生活方式系列:钢笔、蜂蜜,还有一堆家居小物。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聊聊:
JW Anderson正在用蜂蜜和钢笔提醒大家,时尚品牌从来就不只是一件衣服。
一个似乎并不重要,但很值得聊的问题。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从四个角度讨论:
我们从日常聊到意识形态,再到商业逻辑。最后以一个新的问题收尾,反思时尚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Coach,这个曾经被嫌弃“过气”的轻奢品牌,如今凭什么又在年轻群体里彻底活了起来?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聊到:
一句话总结:这是一场从“妈味包”到“时髦单品”的惊险翻红,也是产品、渠道、营销、设计的全盘升级。
从过去为皇室量身定制、以奢华与品质出圈的传统时装,到当下更强调自我理解与尊重的现代品牌,时尚的叙事正在发生转变。
本期节目,我们聊两个同样诞生于后疫情时代的新锐品牌,却代表着截然不同的路径。
除了品牌故事,我们也聊到:年轻一代一方面强调“自我”和“被看见”,另一方面却又在高度同质化的模仿中寻找认同。究竟这是自我表达,还是一种新的集体制服?
在奢侈品世界里,Gucci 是开云集团的“嫡长子”,贡献着近 40% 的营收。然而,2025年上半年,这位“嫡长子”再次交出了一份令人揪心的成绩单:收入从 40 亿欧元跌至 30 亿,同比 -25%;利润更是腰斩 -52%。
在成本难降、新产线投入、与前任创意总监 Sabato 分手的巨额补偿金下,这场下滑显得格外沉重。
本期,我们从财报数据切入,回顾 Gucci 百年历史与定位,重温 Alessandro Michele 极繁主义的黄金年代,再到 Sabato 乏善可陈的短暂任期与设计转向。我们也横向对比其他奢侈品牌,分析 Gucci 在全球格局中遇到的瓶颈。
节目最后,我们将视线投向即将上任的 Demna,这位在 Balenciaga 掀起街头与解构风潮的设计师,善于制造话题与文化冲突。他的作品常以反奢侈的幽默感、解构主义廓形、以及社会文化评论为内核,既能引发强烈讨论,也可能挑战热爱丰饶精美设计的传统客户群的审美底线。对于 Gucci 来说,Demna 的加盟或许能在短期内拉高社交媒体曝光与年轻客群的关注度,但品牌调性和长期客户关系将面临一次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重塑。
本期亮点:
这期我们想聊点平时不太被聚光灯照到的角色。
一说到“时尚行业”,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画面可能是设计师、模特或者大秀的后台,但其实,这个圈子里还有很多更隐身但超重要的岗位,不仅有意思,也真的很值得被看见。
比如说:
CRM:怎么在市场不行的时候,靠“老客户”撑住品牌业绩?
VM视觉陈列:店里那些“摆得刚刚好”的衣服,其实都有讲究
一线销售:你以为只是卖货?人家才是最懂客户、最懂品牌调性的那群人
我们这期用了“角儿”这个词,不是为了搞文艺,而是真的觉得,这些岗位虽然不站在C位,但都特别关键,而且很多年轻人可能还没意识到:不是做设计,也完全可以在这个行业找到属于你的位置。
这期适合:
Burberry,1856年出生的英国老钱名媛。曾经靠战壕风衣、防风面料、英伦绅士感名声大噪。
但在如今风格为王、营销挂帅的时尚界,它的“实用主义”底子,反而成了一个有点沉重的包袱。
本期,我们一起聊聊这个从防风面料发家的百年品牌,如何一步步滑入定位迷失、设计断层和市场焦虑的深渊:
这好像不只是一个品牌的商业困境,更是一个经典符号在当代面临的迷失与重塑自己的挑战。
这一期,我们不聊“大趋势”,只聊那些藏在细节里的风格信号。当你还在刷清单、找爆款,一群人已经在用裤缝的弧度、挂饰的位置、布料的重量,偷偷改写穿搭语言。
1. 越来越轻,也越来越边缘
你会发现:上衣变轻了,裤腿鼓风了,配饰从脖子滑到裤缝,从肩膀滑到指尖。穿搭正在朝着松弛、无结构的方向进化。
2. 单品已死,风格当道
Gen Z 不在“买衣服”,他们在组装态度。穿什么不重要,怎么穿才是重点。模糊性别、穿搭不完整、故意不搭,都是表达个性的方式。
3. 风格渗透生活,穿搭不止于穿风格不再停留在“出门穿什么”,而是“怎么过日子”。从裤脚到酒杯,从妆容到生活节奏,从超短裤到Paul Mascal的人设,它可以是一种动作和习惯,或者一种你都没察觉的偏好。
这期没有风向标,只有观察力。
听完之后你不一定会立刻改变穿衣方式,但可能会开始留意:地铁里某个陌生人的裤脚、酒吧朋友手上的包挂、甚至自己早上出门时抓起的那件旧T恤。
在近几年奢侈品市场的颓靡中,Miu Miu悄然实现着一场绚丽的当红。从单品刷屏到销量逆势猛涨,它从一个老品牌的“副线”,变成了行业内大家移不开视线的主角。
本期节目,我们以Miu Miu近年来实在亮眼的商业表现为切入点,回溯品牌的发展脉络,探讨其战略背后的文化动因。
绕不开的,是那位始终立于舞台中央的灵魂人物:Miuccia Prada。她不仅是一位社会学博士,更是一位立场鲜明的左派知识分子、女权主义者。在商业与文化、奢侈品与政治之间,她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Miuccia如何在深具保守气质的意大利时尚体系中,悄然植入自我意识?她如何以一种近乎“文化干预”的姿态,重塑Prada与Miu Miu的品牌精神?
我们从时装聊到意识,从商业聊到迷因,一起走进这个看似清冷、实则火热的品牌重构现场。
这一期我们在没给对方商量的情况下,各自带了三个2025年上半年时尚圈的有趣故事上桌。
从荒诞的设计、打动我们的创意,到让我们看到行业希望的未来。
通过瑞秋和小赵讲故事的PK对决,我们絮絮叨叨了这些故事中的独特观点,讨论了这个行业的多元性与无限可能。
Round 1: 越真实越邪魅 vs 越离谱越心酸
Round 2: 心动不止话童年 vs 眼前一亮新神兽
Round 3: 野火烧不尽的希冀
时尚带给人的情绪总是多元的,我们在调侃的同时感受时装里的细节给人的第一感受,在大笑的同时爱着那些设计师的真诚表达。
今年四月,迪奥宣布Jonathan Anderson将从Kim Jones手中接手迪奥男装线。一个月后,品牌首席执行官 Delphine 又宣布整个品牌的设计权也交给他。这让Jonathan成为继 Christian Dior 本人之后,历史上第一位掌管迪奥全线的创意总监。
上周五下午两点,Jonathan 的第一场迪奥秀在巴黎上演。这一期,我们就从这场2026年春夏男装秀出发,聊聊他是怎么以一个“打工人”的姿态,重新梳理迪奥的品牌秩序。
一次全行业瞩目的接管,一个好像并不神秘的设计师,一场争议和感动并存的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