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台灣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而在治療的第一步,往往要先面對一份「基因檢測報告」。
這些看似艱澀的突變代號(EGFR、ALK、KRAS…),其實決定了病人能否使用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甚至影響存活時間與生活品質。
本集《病了才知道》,我們邀請到 林口長庚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主治醫師 柯皓文,同時也是 美國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癌症生物學博士,帶您走進肺癌突變的真實世界。
在節目中,柯醫師將分享:
為什麼每位晚期肺癌患者都需要做基因檢測?
最常見的三大突變與治療差異
沒有突變的病人,還有什麼治療選項?
國際最新趨勢:耐藥突變、液態切片、免疫治療的未來發展
門診裡,病人最常問的迷思與誤解
這不是艱深的遺傳學課,而是最貼近病人真實選擇的臨床故事。
一份檢測報告,往往就是病人人生的分岔路。
點擊了解更多我們的募資計畫!
當我們聽到「肺癌」,第一個念頭常常是:「是不是抽菸太多?」
甚至病人自己,也會懷疑:「是不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
但事實上,台灣每年新診斷的肺癌患者中,大約四分之三是「肺腺癌」,其中多數女性患者一根菸都沒抽過。
肺癌不是報應,也不等於活該。
在這一集,我們邀請到 台北榮總胸腫瘤科主任 羅永鴻醫師,帶我們從臨床第一線出發,聊聊:
為什麼肺癌的污名會成為病人的壓力?
不抽菸也可能得的肺腺癌,究竟有什麼特徵?
肺癌早期症狀與篩檢方式(LDCT、液體活檢、NGS)
為什麼肺癌篩檢不像乳癌、子宮頸癌一樣普及?
許多人認為“治療結束”意味著結束,但實際上,真正的考驗往往才剛剛開始。放療、化療及手術後的身體和情緒變化,會深刻影響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而這時,整合醫學的角色尤為關鍵,能為病友提供重要的支持。
本集我們邀請到姜冠宇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內科主治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在癌後照護領域的豐富經驗。姜醫師長期致力於癌後功能重建與生活支持,並關注癌友在康復過程中所面臨的身心挑戰。
在這次對談中,姜醫師將會探討:
癌症治療結束後,病友最常遇到的身心挑戰。
整合醫學在支持癌後重建和生活重建中的關鍵角色。
安寧照護的迷思與真相,讓你了解真正的安寧是什麼。
如何有效地與醫生溝通,避免網路誤導並獲取正確的醫療資訊。
從身體復健到情緒支持,如何重建癌後的身心健康。
點擊了解更多我們的募資計畫!
一歲確診神經母細胞瘤的米粒,最初因為骨折、眼窩瘀青,甚至一度被誤認為「兒虐」。隨後,她經歷了化療、放療、自體骨髓移植等艱辛治療,最後成為天上的小星星。
在這一集,我們邀請到米粒的媽媽林小青,分享一位母親如何從醫療誤解走到確診,在無數次艱難選擇中陪伴孩子,也把這段痛苦與愛化為文字,與世界分享。
我們邀請米粒媽媽聊聊這段旅程:
✨ 從「兒虐誤會」到「癌症確診」的轉折
✨ 面對治療與副作用時,如何做抉擇
✨ 為什麼選擇把這些心情公開寫下
✨ 當陪伴走到最後,如何找到「放手」的勇氣
在台灣,每年約有 500–600 位孩子被診斷出癌症,平均每天至少 1 名。
兒童癌症與成人癌症大不相同,不僅要對抗病魔,還要顧及成長、心理與未來。
本集邀請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 葉庭吉,帶大家深入了解:
✔️ 什麼是兒童癌症?它和成人癌症有什麼差異?
✔️ 為什麼治療需要額外顧慮「生長」與「副作用」?
✔️ 家長應該如何提早警覺?「燒紅大腫痛神視輕白」的九字訣又代表什麼?
✔️ 在醫院之外,基金會與社會資源能給孩子與家庭什麼支持?
💡 精拓生技也持續透過「星星99」計畫,為 12 歲以下的癌症兒童提供免費用藥檢測服務,盡一份陪伴的力量。
點擊了解更多我們的募資計畫!
《原來賈伯斯根本不是得胰臟癌?!》
來賓|台北榮總腫瘤內科主治醫師 姜乃榕
胰臟癌一直被稱為「癌王」,晚期確診、治療選擇少、進展快,讓許多病人與家屬一聽到就感到絕望。
但在臨床最前線,有醫師還在努力為這些病人找出「還有一點可能」的治療路徑。
本集邀請到擁有超過 16 年經驗、參與超過 60 件臨床試驗的姜乃榕醫師,帶我們一起認識:
罹患胰臟癌就是被宣判死亡嗎?
「臨床試驗」就是當醫生的白老鼠嗎?
如果家人確診,應該問醫生哪五個問題呢?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面對胰臟癌、膽道癌,或對癌症臨床試驗充滿疑問,這是一集誠實而溫暖的深度對話。
《病了才知道》與您—起打破知識的壁壘!
病了才知道,營養不只是餐桌上的選擇, 它可能是決定癌症治療能不能走到最後的關鍵。
本集來賓是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臨床營養師 廖誼青, 她長年協助癌症病人,在化療、放療、手術的過程中, 維持體力、改善副作用、避免營養不良。
她談為什麼治療期間食物會出現苦味、金屬味, 也談化療、放療引起的噁心、味覺改變該怎麼吃得下。
我們聊到生酮飲食、保健食品的迷思與風險, 也聊精準營養如何結合基因、代謝、腸道菌相, 在未來為癌症病人量身訂製更安全、更有效的飲食策略。
營養,不只是熱量與營養素, 它也是耐過治療、守住生活品質的另一種力量。
《病了才知道》與您—起打破知識的壁壘!
病了才知道,開刀、化療、放療並不是三條互斥的路, 而是需要根據病情搭配排序的治療組合。
本集來賓是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同時任職臺北癌症中心的主治醫師李欣倫,
他不只專精放療,也長年參與癌症病人的整體治療規劃, 在跨專科協調與整合治療上有豐富實務經驗。
他談放療與質子治療的差異與應用, 也談這十年來放療技術的突破。
我們聊到質子治療的臨床案例與布拉格峰的特性, 也聊病人在面對治療時該如何發問, 才能讓自己成為參與治療決策的一員,而不只是接受安排。
癌症治療的戰場,不只在手術房和藥物,
也在精準的照光與跨專科的默契協作中。
《病了才知道》與您—起打破知識的壁壘!
病了才知道,決定治療方案的關鍵,
不一定來自看診現場,而是藏在一張染色切片或基因數據裡。
本集來賓是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精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的周德盈醫師,
他長年推動跨領域合作,將分子診斷帶入臨床,
用病友們看不見的方式,改變醫師臨床的治療選擇。
他談病理科的三大檢驗方式——組織病理、細胞學與分子分析, 也談分子診斷如何應用於肺癌研究、精準分期與新療法策略的研發。
我們聊到循環腫瘤細胞(CTC)的臨床潛力,
也聊 AI 如何進入病理工作流程,協助醫師更快、更準地看見癌症的蛛絲馬跡。
醫療的第一線,不一定是病房, 它也可能是顯微鏡下、基因序列間的一次深呼吸。
《病了才知道》與您—起打破知識的壁壘!
病了才知道,保健食品不只是瓶瓶罐罐, 它可能是病人走過療程副作用、撐住體力的其中一雙隱形的手。
本集來賓是來自台塑生醫行銷部的林欣怡, 她帶我們一窺「醫之方(MD Formula)」品牌背後, 如何從臨床需求出發,設計給癌症患者與高風險族群真正用得上的營養補充方案。
她談癌因性惡病質、免疫低下與副作用, 也談從產品走進病人生活所面對的信任歷程: 「不是所有保健品都有效,但有效的保健品,要能讓人願意相信。」
我們也聊到保健品的未來發展趨勢——
精準營養、個人化方案、替身醫療如何跨越「消費品」與「醫療」的距離。
營養,不只是補充,更是一種照顧。 讓這集陪你重新認識癌症營養介入的角色與意義。
《病了才知道》與您—起打破知識的壁壘!
i健康健管診所: https://www.iehealth7799.com/
病了才知道,放療不是末期的代名詞, 也不只是冷冰冰的機器照射。
今天的來賓,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廖志穎醫師。 他專長精準放療,處理過無數乳癌、頭頸癌、肝癌與肺癌個案, 並曾赴 MSKCC、MD Anderson 等國際頂尖癌症中心進修, 更開發出獲得 SNQ 國家品質標章的智慧副作用照護系統。
在這集我們會與他聊聊, 為什麼「照光就會帶輻射回家」是錯的? 質子治療真的比較溫柔嗎? 放療難道就代表病情嚴重到末期? 還有,當副作用發生,醫療與營養如何成為病人的後盾。
在廖醫師眼中,放療不只是一次次的照射, 而是一段可以被設計、被理解、被照顧的療程。
《病了才知道》與您—起打破知識的壁壘!
智慧副作用照護系統: https://www.taic.mohw.gov.tw/?aid=302&pid=0&page_name=detail&iid=558
病了才知道,「臨床試驗」並不是冷冰冰的數據堆疊,
而是一條在無藥可用時,仍可能開出的新路。
今天的來賓,是專精癌症新藥早期臨床試驗的陳偉武醫師。
他在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投入超過12年臨床試驗經驗,
曾遠赴加拿大 Princess Margaret Cancer Centre 進行臨床研修, 看見全球如何用新藥、新技術,為癌症病人爭取更多選擇。
與他聊聊,臨床試驗為什麼被誤解?
它其實有多嚴謹?又如何成為罕見癌、三陰性乳癌患者的另一道曙光。
他也談到基因定序、腫瘤類器官、AI 等新科技,
正如何一點一滴改變癌症治療的可能性。
在這條艱難的路上,總有人願意帶著病人,
一起向未知再多走一步。
《病了才知道》與您—起打破知識的壁壘!
病了才知道,神經外科不僅是手術與藥物,
更關乎耐力、數據,以及願意為此推動改變的人。
今天的來賓,從執著於刀台與病理的外科醫師,
走向結合臨床與資訊的道路。
與他聊聊是如何將AI加入醫療現場,
在這之外也能讓病人相信:
「醫生比AI更值得信賴」
他談神外常見的手術病症、病人術中甦醒的瞬間,
也談醫療體系下待遇與壓力的現實。
更提到在展翅生活營看見癌友重新站起的故事,
以及這些經歷如何塑造他對醫療的思考。
《病了才知道》—起打破知識的壁壘!
🔗展翅生活營 https://ccfroc.org.tw/node/236
🔗兒童癌症基金會 https://ccfroc.org.tw/
🔗little star 計畫 https://littlestar.love/
🎧 病了以後,
我們才知道原來健康這麼珍貴。
骨肉瘤,聽起來遙遠,
卻在某些青少年的骨頭悄悄發生。
是成長痛?
是運動拉傷?
還是被忽略的危險信號?
我們今天邀請到骨骼肌肉腫瘤權威──臺北榮總 關節重建科 科主任。
與我們聊聊骨肉瘤,聊聊冷凍療法,
聊聊如何在截肢之外,找到另一種保住生活的方法。
也聊聊那些害怕失去未來,害怕失去一隻腳、一次奔跑機會的故事。
治療,不只是藥物與手術,
還需要勇氣與很多人的陪伴。
從病房,到重新站起來的那天。
希望這一集,能帶給你一點理解,
也帶給你一點守護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