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26/v4/71/eb/36/71eb3676-7a9c-ccd3-b42a-13f6d76016cb/mza_17542675817641873330.jpg/600x600bb.jpg
聲音記錄著
雅柏
19 episodes
9 months ago

安妮迪勒:「草變綠的那一刻,我想在場!」

在這裡,你可以聽見最動人的故事。
在這裡,你可以看見最真實的變化。

不管是堅強的、脆弱的、明朗的、迷惘的,
我都想在現場,紀錄每一刻!

你好,我是聲音記錄者雅柏,讓我們一起用聲音記錄著!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Instagram|albert_radio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Documentary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聲音記錄著 is the property of 雅柏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安妮迪勒:「草變綠的那一刻,我想在場!」

在這裡,你可以聽見最動人的故事。
在這裡,你可以看見最真實的變化。

不管是堅強的、脆弱的、明朗的、迷惘的,
我都想在現場,紀錄每一刻!

你好,我是聲音記錄者雅柏,讓我們一起用聲音記錄著!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Instagram|albert_radio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Documentary
Society & Culture
Episodes (19/19)
聲音記錄著
一起家家酒|雨後總會看見彩虹!同志家庭孩子在校園的性別對話feat.同志家庭孩子戎欣、柏安;青民協育萌、毓庭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欣:媽,你怎麼突然把這張照片設成臉書大頭貼?真的很會選欸!
媽:因為你拍的很好啊,看起來很有愛、很和諧。跟別人幫我們拍的不一樣!
欣:喔?因為是你們平常看我的眼神,就是這麼有愛,所以拍起來才會好看!
媽:是喔,原來…我平常有這麼溫柔嗎?
欣:…好啦…媽,你別哭了啦!

上面的對話,是來自同性家庭孩子戎欣和媽媽的可愛互動,或許是那麼的日常,會出現在很多的家庭裡。但同時,這個日常對話卻又是如此珍貴,同性家庭要養育孩子,需要經歷的挑戰實在太多,要能擁有「日常」之前,卻是得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感受。
 
在2010年之後,有越來越多到海外進行人工生殖的資訊傳回台灣的同志社群,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簡稱:同家會)也開始舉辦更多生育議題講座,讓很多同志朋友開始思考:是否有養育孩子的規劃。因此,我們遇到的同志家庭孩子,年紀最大的約落在8至10歲,而比例較高的則是新生兒寶寶或準備進到幼兒園的孩子。這一季的節目中,也一直無法聽見在同志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與我們聊聊他們的校園生活。
 
很幸運的,我們遇見了主動來信詢問同家會實習機會的戎欣,閱讀她的信件,我們才知道已經升上大學的她是在同性家庭中長大,在20多年前,戎欣的家長們收到醫院朋友的請託,提到有個新生兒正在等待收養,所以他們才有幸成為一家人。
 
後來,在「同志家庭」系列節目採訪即將進入尾聲,我們也遇見在重組家庭中成長,已經就讀高中的柏安。柏安的媽媽曾經在傳統價值的壓力下,被迫與異性結婚,卻因為價值觀不合,在懷孕期間便與前夫離異,一直到柏安4歲時,才遇到現在的伴侶,並成為同性家庭。
 
在「同志家庭」系列的最後一集,我們邀請戎欣、柏安一起聊聊,我們聽見他們的家庭故事、自我認同、校園生活,當然也感受著世代間的差異,他們不再聽見男人婆、娘娘腔這類的性別玩笑,氣質陰柔的男性也越來越不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學校老師也曾帶著他們共同思考2018年同婚公投,以及同婚法案的意義,當時10歲的柏安也笑笑的對我們說:「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國小生也會討論這個話題喔!」
 
戎欣、柏安感受著身邊朋友的友善,但戎欣確實也曾聽過有人質疑:「同志家庭的孩子都會變成同志。」或我們也曾聽同志諮詢熱線的夜盲說過,同婚通過之後校園出現另一種聲音:「現在同性都可以結婚了,你看起來就像同志,為什麼不承認?我們都會挺你啊!」不管友善,或是壓迫,都是真實的存在。當聽見這些聲音時,戎欣、柏安的心情又是什麼?邀請各位朋友一起聆聽本集節目,聽聽同志家庭孩子的真實心聲。
 
【以生命回應生命】
長期關注校園話題與公共議題的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回憶起在國高中時同學們會在中午一起看電視新聞,而當看到同志大遊行的畫面時,男同學間還會開彼此玩笑:「你怎麼沒有去參加?」接著就會是一陣哄堂大笑。但誰也想不到,幾年之後真的一起為性別議題而參加遊行。
 
在育萌的班上共有12位生理男性,其中有8位是出櫃的男同志,有著相對穩定的支持系統,也更有力量一起關心台灣的性別運動。在升上大學之後,社會上討論同性婚姻的聲音越來越多,這群朋友紛紛參加了各校的婚姻平權小蜜蜂,為同婚價值盡一份心力,他們也從原本只是觀望者漸漸的成為議題的參與者。
 
2018年,育萌即將從校園畢業,擔心這份力量會因為大家出社會而消散,因此成立了「台灣青年民主協會」,持續關心所有和青年有關的校園議題與公共事務,希望能成為青年朋友的後盾、陪伴青年一起創造改變的機會。
 
本集《性別就是力量》也邀請到青民協的兩位夥伴,分別是理事長張育萌,以及還在就讀東華大學的邱毓庭和我們聊聊,他們在校園中的性別觀察,也帶我們一起在雨後,看見彩虹。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54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一起家家酒|同志家長的深切期盼:學校,什麼時候才能性別平等?feat.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翁麗淑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媽媽,今天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其他班同學跑過來跟我說,每個人的家裡都只能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如果是兩個爸爸或兩個媽媽的家庭,那他們會被警察抓去關三年。」(同志家庭孩子Zenny,2023年6月)

聽見兒子的描述,住在台東的同志家長寶玉驚訝得說不出話,當時Zenny還以為媽媽沒有聽懂,於是又再說了一次。回過神之後,寶玉趕緊照顧Zenny的心情,再慢慢的陪他釐清,社會仍然對同志家庭有著污名和歧視。
 
而這段對話的一個月後,是我們拜訪寶玉的日子,我們聽著她的轉述,我和同家會秘書長小萍則是直呼:「真的不敢相信!」因為,這是發生在通過同婚法案(2019年5月)四年之後的校園對話。但,這個聲音卻也開啟了我們的好奇,已經進到學校讀書的同志家庭孩子,他們也曾聽過這樣的聲音嗎?而面對不夠友善平等的校園環境,同志家長們又會有哪些擔憂呢?
 
因此,我們拜訪台東第一對同志家長寶玉後,也拜訪了其他同志家庭,包含:家有高中孩子的曉梅、曾經和孩子一起在美國生活的子良、同時身為國小老師的Marc、單身收養孩子並在花蓮生活的樹豆爸,聊聊在孩子進學校前的準備、孩子進到學校後如何成為堅強的後盾。
 
「在孩子進學校之前,我一定會跟校長、老師表明我們的家庭背景,同時也會上網搜尋新聞,查訊校園中是否曾發生性平案件。一步一步地探尋學校對於同志家庭的態度,確認是多元友善後才會讓孩子進到這間學校就讀。」——同志家長曉梅。

同志家長在決定孕育孩子之後,就要面對著一連串出櫃的過程,不管是在醫療院所、校園環境、乃至生活周遭的傳統市場、社區公園,家長經常需要出櫃同志家庭的身份,用以確認環境的友善程度。有時,甚至還要成為橋樑,為社會打開一扇理解的窗。
 
例如:寶玉和子良在孩子進到校園後,會準備性別友善、同志家庭主題的繪本故事,在晨間時間進班透過繪本與同學們分享性別平等的觀念,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多元、正向、安全的學習環境,以及正確的性別資訊與知識。
 
而在同志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常常更早對於性別產生好奇,在家長的陪伴下,建立起正確的觀念外,也學習說自己的家庭故事。更多關於同志家長的故事,歡迎收聽本集節目,一起在黑暗中尋找光亮,在光亮裡看見愛的希望。
 
【以生命回應生命】
不只是性別議題,在校園中仍然充斥著許多的不平等,包含:霸凌議題、不當體罰、容貌焦慮等情形,如何建構友善、多元、自由的校園環境,是所有家長的深切期盼。
 
而回到校園性平話題,近年來最大的衝突與爭議莫過於2018年的公投,反對同志方提倡「國中及國小學校不應該對學生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所定之同志教育?」這個訴求的背後隱含著謬誤的觀點:同志教育會把孩子教成同志。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翁麗淑老師帶著我們回望2018年時的課程內容,部分出現在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公民與社會等教科書,部分交由各科老師,依照教育部建議能力指標,在國英數自社等科目中適切融入教學。性別教育內容大致涵蓋性侵害防治、尊重多元性別氣質(如陰柔男孩、剛強女孩),與尊重多元性別(如同志、跨性別、LGBTQ)。
 
其實,關於多元性別的教育本來就非常不足,可是在反對同志教育的公投、家長撕毀課本之後,不僅有些老師不敢教,教材出版商也大多不願意規劃關於性別的課程內容。縱使,108課綱中希望讓孩子能從「自己」出發,提升學習的自主性,但是課綱與教學現場仍有些距離,這讓我們擔心,如果無法帶著孩子學習認識自己,長大後可能會對自我產生更大的困惑。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性別,就算同性婚姻已經通過,我們尚有非常多需要持續努力的地方。如何開啟性別教育的可能性?如何陪伴老師一起打開關於性別的想像空間?本集《性別就是力量》中為大家邀請到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翁麗淑老師和我們進行更多的分享喔!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53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一起家家酒|在比利時生活,讓我忘記自己是同志媽媽!feat.同志家長Cake、彩虹平權大平台倫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因為伴侶(Coffee)工作的關係,我們曾有一段時間可以在比利時生活。當時,她就跟我說比利時是同婚合法國家,而且在當地還可以做人工生殖。所以,一直很期待成家的我們,到了比利時之後就非常認真在孕育孩子。」——同志媽媽Cake

比利時,於2003年通過同性婚姻法案,是全世界第二個國家。除了友善同志之外,比利時也充分保障女性的生育自主權,不管是單身女性或女同志,都可以在當地的醫療機構進行人工生殖。同志家長Cake回憶生育的經歷,她說:「進到醫院諮詢人工生殖時,看到形形色色想要孩子的人,而醫師卻也從來沒有詢問過任何人的婚姻狀況和性傾向。」
 
Cake在比利時生活及孕育孩子的過程,感受到滿滿的友善。在公園散步時能自然地牽起伴侶的手,在與人互動時也可以輕鬆的說出自己的同志身份。而在有了小孩之後,更不曾被投射任何好奇的眼光或是進一步探詢:「孩子的父親是誰?」
 
那段日子裡讓Cake最印象深刻的是,她為了要學習法文而會到圖書館借書,當時經常遇到的館員是一位伊斯蘭女性。Cake坦言在與館員接觸時,一開始有點緊張,擔心著對方的宗教信仰可能會反對同志,不希望因為「出櫃」而造成對方的困擾。經過幾次考慮後,Cake仍決定自然的說出自己的家庭,讓館員知道自己的同志身份。而令她訝異的是,館員從來沒有露出一絲絲不友善的眼神,兩人甚至還因為學法文而成為好朋友,彼此互相鼓勵、分享學習的資源。
 
這讓Cake直說:「在比利時生活,真的讓我忘記自己是同志了!連素昧平生的圖書館館員都可以暫時放下自己的信仰,真誠且自然的面對不同信仰、不同性取向的人。」想知道更多關於Cake在比利時的生活、育兒教養的精彩故事嗎?邀請各位聽眾朋友收聽這集節目,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去拜訪同志家長Cake囉!
 
【以生命回應生命】
近期在婚姻平權運動中,許多亞洲國家迎來美好且豐碩的成果!日本婚姻平權團體Marriage for All Japan透過在全日本6個不同地方法院提起同性結婚訴訟以爭取權益,東京地方法院跟北海道高等法院都在3月14日白色情人節當天做成判決:東京地方法院指出同志無法結婚是「違憲狀態」。同日,位於札幌的北海道高等法院更直接指出現行規定屬於「違憲」!
 
而在泰國,起草同婚法案的泰達努蓬(Danuphorn Punnakanta)對著泰國眾議院議員說:「我們是為了泰國全體人民才會這樣做,期盼能夠建立一個消除歧視、以達成性別平權為基礎條件的社會。在此我希望能邀請各位一同創造歷史。」於3月27日,泰國眾議院以壓倒性票數(贊成400票/反對10票)跨黨派支持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接下來泰國的同性婚姻議案將提交參議院,若是經參議院通過、泰王同意公佈於政府公報,泰國將會是第一個同婚合法的東南亞國家!
 
台灣於2109年5月24日通過同性婚姻法案,至今已經5年了,我們仍然不斷地往前走,在許多性別團體的努力下,陸續通過跨國同婚、無血緣共同收養法案。但是,即便同志朋友、同志家庭走入大眾的視野,社會上仍然有許多不理解,有時甚至會出現惡意評論。這讓我們好奇,台灣要從「通過同婚法案」走向「實質友善與多元平等」,還有哪些需要持續溝通的地方?
 
本集《性別就是力量》單元邀請彩虹平權大平台的副執行長倫倫,從台灣通過同婚的重要契機出發,與我們分享他對於台灣性別環境的觀察。同時,倫倫也將分享美國非營利組織GLAAD的經驗,他們透過舉辦GLAAD媒體獎,鼓勵全球影視聽產業融入多元性別角色,改變LGBTQIA族群在大眾視野中的形象。節目中將從GLAAD的經驗中回望台灣,聊聊我們還能繼續為「多元」努力的方向!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55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同婚五年,污名仍在!同志家長的社會因應策略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在宜蘭生活的雪青和大米,因為共同有著「友善土地農耕」的興趣,而成為相互支持的農友。後來更成為伴侶、組成同志家庭,並透過滴精的方式有了孩子。不過,從來沒有看過同志家庭的農村長輩,會如何理解他們,又是如何跟他們互動呢?

「鄰居長輩在看見我們生育孩子之後,常常會露出愣住、困惑的表情。也會不停對大著肚子的雪青問:『阿你先生呢?』其實,我知道有些長輩很難理解,但我並不介意,甚至想幫她抒發情緒,便笑笑的對她說:『阿嬤,你是不是覺得我們不正常?』阿嬤輕輕的點點頭,但卻也因此開啟對話的可能,試著理解我們的同志家庭。」——同志家長大米

要開啟互動對話並不容易,迎面而來的探問,也不見得只是單純的好奇,另一位住在宜蘭鄉下的同志家長Marc,遠赴美國透過代孕擁有孩子。當時因為擔心孩子若有著混血兒面孔,會需要承受更多深入的探問,於是選擇華人的捐卵者。不過,仍然有不少鄰居長輩會問著:「孩子的媽媽呢?」這句簡單的提問,聽起來卻像是在質疑:「沒有女性在身邊,男性真的有辦法照顧孩子嗎?」
 
許多同志家長因為在自己的成長經驗裡,曾經聽過歧視性別氣質、性傾向的言語,因此也會更加擔心孩子能否在安心的環境中成長。尤其,當孩子進到學齡階段,在進學校就讀前,家長們的焦慮指數便開始不斷升高。多數同志家長也會為了孩子鼓足勇氣,先與學校校長、老師出櫃,並詳細的說明自己的家庭狀況,為的就是避免不友善的狀況發生。
 
本集《城市的光影》拜訪了大米、雪青、Marc、Jessie、Judy、寶玉、德州、阿康等等多位同志家長,聽聽他們在生活中曾經聽見什麼樣的好奇,而他們又是如何因應?另外,這集採訪中也會讓我們聽見,如果同志家長與孩子們身處在友善的環境裡,會發生的良好社會關係喔!
 
【以生命回應生命】
當社會文化、生活環境,甚至是至親朋友都對「同志身份」做出歧視性的評價,身為接受訊息的同志朋友而言,心裡會有什麼感受和想法呢?還記得在2018年的同性婚姻公投時,有將近700萬票投下「反對同性婚姻」,這彷彿是在告訴同志:「當走出家門,每遇到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是討厭我的。」
 
縱使後來以專法形式保障同志的伴侶權益,但進一步觀察時卻也會發現,當時的專法並未通過任何關於「生育」的政策,這也能讓我們看見,社會對於「同志孕育下一代」的偏見。當同志想成為家長時,社會很容易會去檢視同志想生養孩子的動機、正當性,而不是去看社會是否足夠支持不同族群、不同樣貌的人都能夠有成為家長的機會。
 
同性婚姻法案的通過可能會讓一般大眾以為社會上沒有任何汙名,同志已經跟異性戀平等,但事實上仍有許多誤解跟汙名存在,這也可能會讓資源不足、較難獲得家人支持、環境中受到隱微歧視的同志,更難以表達自己的生活處境與需求。
 
當這些歧視不斷地擴大,同志朋友還可能會出現「恐同內化」的心裡現象,將外界的恐懼和歧視,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與態度。有些恐同內化可能會很明顯出現在,同志不能夠接受自己的身分,認為如果自己是同志,那將會是很糟糕的事。但也有些恐同內化,是很難被覺察的,例如:「我一直很努力在照顧父母,有個深層的內在原因是:我認為身為同志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需要透過更多的付出和照顧,才能彌補心裡的虧欠。」
 
面對這樣的內在恐懼,是非常辛苦的事!同志家長要如何在跌撞的生活中練習站穩腳步?身為同志家庭中的孩子又要如何去長出自我認同與回應社會汙名的能力?本集《性別就是力量》為大家邀請到洪于珊諮商心理師與我們分享因應社會的方法,同時也陪我們一起在黑暗中尋找光亮,在光亮裡看見愛的希望。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52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一起家家酒|有愛的地方就是家!而我愛你,只因為你是你!Feat.重組家庭同志家長曉梅、孩子小安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對你來說,什麼樣的地方才能算是家呢?」前陣子跟朋友討論了這個看似簡單卻也不太容易回答的題目,有人說:「狗狗的味道讓他想起了家。」也有人說:「有廚房和家庭劇院便有家的感覺!」還有朋友說:「家是有人支持、有人愛你的地方。」家的形象,在這些外在形容下漸漸清晰,但同時又有種不確定感。當我們談到「家」時,可能提到硬體空間、軟裝設計、血緣關係、情感連結等等面相,每個人對家的定義都好不一樣。
 
「她有細心的照顧我、承擔起養我的責任。對我來說,我不是只有看她的性別是什麼,更準確的說…其實我對同性婚姻根本沒有概念…只覺得她在我的人生中扮演著「爸爸」的角色,這讓我覺得很感動。」——同志家庭孩子小安

在傳統的家庭環境中,曉梅的父母認為:「女生到了一定年紀就是應該要結婚生子。」但是,曉梅的心裡一直都不認同家人的觀念,同時覺得「結婚」和「養育小孩」是兩件事情。迫於壓力下,有著育兒期待的曉梅,曾經有過一段不太圓滿的異性婚姻,也在那段關係中生下小安。
 
在小安十個月大時,曉梅便與同樣被傳統約束、價值觀差異甚大的前夫協議離婚。經歷四年單親的日子,曉梅遇見了有著跨性別(女跨男)認同的小奇,相處愉快、總是有聊不完的話題的兩人,在同性婚姻通過那年便決定結婚,共組家庭。
 
但是在組成家庭的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不認同這段關係的曉梅父母,曾經強硬的分開小安和曉梅,她們要如何面對緊張的家庭關係?對於小安來說,看著親愛的家人們因為觀念不合而爭吵,又要如何從中找到平衡或是認識性別議題?本集節目就要帶著各位朋友一起聽聽曉梅和小安聊聊他們的家庭故事!
 
【以生命回應生命】
在繼親家庭中的孩子常常這樣問著自己:
*為什麼之前的爸爸/媽媽不要我了?是因為我表現得不夠好嗎?
*你不是我的親生爸爸/媽媽,不可以管得那麼嚴格?
*我很想念之前的爸/媽,但是又擔心繼父/母會傷心,該怎麼辦?
 
在繼親家庭中的家長也常常這樣探問著:
*我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一個合格的繼父/母?
*孩子不是我親生的,我對他這麼嚴格似乎不太好?
*如果孩子想回去找親生父/母,那我該怎麼辦?是不是該放手?
 
不管是子女或是家長,要進入新的家庭關係時總會帶著許多不安跟緊張的情緒。如何讓彼此產生歸屬感、認同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就算建立起良好且穩固的家庭關係,仍要進一步思考法律上的關係。
 
當與一位有孩子的伴侶結婚,名義上將會是孩子的繼父/母,但法律上卻沒有實質的親子關係與責任義務。需要進一步透過法律程序,在前家長的同意下轉移親權及家長身份,才能成為繼子女的「合法」家長。
 
如果困難重重,我們該站在什麼樣的角度思考孩子的親權與收養課題?如果完成收養之後,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理解家庭中的變化?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是非常期待你來到新的家庭,而不是留下被拋下的感受?」本集《性別就是力量》單元為大家邀請到台北市兒童及少年收出養服務資源中心的夥伴楊雯伃與我們分享更多繼親家庭的故事!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53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一起家家酒|1000針的勇氣!注入身體的不只是藥劑,更是一份育兒期待!feat.同志家長卡拉、軒、雪青、大米,林子琳律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居住在桃園的超級計畫通的卡拉,喜歡和伴侶軒一起編織美好的未來藍圖,她們剛在一起不久,就開始討論是否要結婚成家?成家後要與其他家人同住嗎?財務要如何安排與運用?結婚之後是否要生育孩子?上述重要的家庭生活課題,都在交往期間就有深刻的討論。
 
成家之後,率先提出生育孩子計畫的卡拉,原本期待能到國外進行人工生殖,卻因為新冠疫情爆發,讓她們不得不延後出國的生育計畫。但是她們並沒有停下腳步,決定先到鄰近的婦產科調養身體,做生育準備。不過,在確認生育意願之後,卡拉和軒意外的被這位計畫通醫生推進了時程,當天就開了促排卵針,開啟了生育計畫。後來,卡拉和軒選擇使用土法煉鋼的「滴精」進行生育。
 
雖然是被醫生推進了時程,但卡拉與軒在預備懷孕的過程,也不斷地和自己對話,堅定自己想要育兒的信念。同時,她們也會在睡前運用種子法則「和宇宙下訂單」,仔仔細細的說明家庭背景、工作狀態以及全家人希望養育孩子的心願。非常幸運的,卡拉和軒只嘗試一次就順利懷孕,生下寶貝女兒左左。
 
「一次」聽起來十分容易,但卡拉看著軒注射進身體裡的每一針藥劑,也語重心長的說著:「打進身體的不只是藥,更是一份育兒的期待呢!」另一位居住在宜蘭,同樣透過滴精生育孩子的女同志家長雪青和大米也有著相同的感受。
 
雪青和大米除了分享育兒過程外,她們也在節目中分享許多關於「滴精」的焦慮,尋找足夠信任的捐精者時也碰到不小的困難跟挑戰。邀請聽眾朋友們一起收聽本集《城市的光影》,聽聽同志家長卡拉、軒、雪青、大米的家庭故事。
 
【以生命回應生命】
每位同志家長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會決定生下寶寶。但是卻因為法令的不完善,家長們無法適用台灣的生育相關政策,導致他們必須負擔更大的成本,才能養育孩子。以女同志家長為例,若是能在台灣進行人工生殖,花費大約是10萬元左右,但如果是到國外做試管嬰兒,則是要花費60至80萬元以上。
 
除了生育成本提高,環境的變化更是讓養兒育女困難重重。自從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出國進行人工生殖像是奢望。只能在家等待疫情趨緩的同志準家長們,想起了「自助滴精」的老方法!女同志透過與朋友或陌生人借精,算好排卵期,買好滴管與燒杯就可以在家進行。
 
不過,如果滴精這麼簡單,為什麼同志家長仍然要到國外進行人工生殖?其實,滴精的成功率不僅比人工生殖低了許多,這種方式還可能導致同志家庭必須承擔著不小的法律風險。台灣作為人工生殖技術最頂尖的國家之一,又要如何調整生育政策呢?在單元《性別就是力量》將邀請林子琳律師從故事出發,與我們分享許多關於滴精、代孕等生育方式的重要法律觀念唷!
 
Q1:家長已完成法律收養,捐精者仍然有可能以「生父」身份認領孩子?
Q2:訂定捐精意願書(契約)之後,仍然有可能發生捐精者認領的情況?
Q3:在泰國等尚未合法國家執行海外生殖計畫,孩子可能無法帶回台灣?
備註:泰國曾有合法的代孕制度,但在2015年時,澳洲夫妻將有健康狀況的代孕孩子留在泰國,因此緊急修法代孕制度,不開放外國人至泰國進行代孕。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53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一起家家酒|與孩子的親情是我此生最棒的禮物!同志爸爸的代孕之路feat.同志家長德州、阿康,生動盟鍾秀靈

「如果有生之年我爸媽可以接受我的同志身份,我真的死而無憾…但我自己覺得,我的人生不可能有機會看到那一天。可是這個孩子的到來,讓我原本無法奢望的東西,很自然地得到了。我爸媽不僅接受我的同志的身份,我還得到一份無比珍貴的親情。」——同志家長德州

男同志伴侶德州和阿康在10多年前剛開始思考育兒時,因為還不太能想像,沒有媽媽的家庭,會是什麼模樣。所以,他們曾經與友好的女同志朋友協議合作,討論共同養育孩子的可能性。有了育兒的規劃後,他們興致勃勃的討論了諸多細節,包含:未來孩子要跟誰姓、家庭間如何分工等等,但卻在過程中,發現彼此的教養價值觀無法達成共識,生養計畫也因此按下暫停鍵。
 
但就在一切回到原點的同時,失落的德州無意間得知,牙醫系學妹與他的太太透過人工生殖的方式生下一對雙胞胎。後來,在她們的引薦下,德州與阿康認識了幾位同樣有著生養計畫的同志爸爸,在備足生養知識後,他們走上了代孕之路。(代孕:在代孕者體內植入捐贈者的卵子,委託進行懷胎分娩)
 
「第一次與代孕者視訊,當下便決定與她合作!」說起美國代孕經驗,德州和阿康分享著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代孕家庭是一對非常年輕的小夫妻,妻子21歲、丈夫24歲,育有一個3歲的小女兒,而他們也有著生育第二胎的計畫。對當時的德州而言,這是很難想像:「懷孕具有一定風險,為什麼會願意執行代孕?友善的小夫妻溫柔的說:「比起我們的心願,想要有孩子卻求之不得的你們,或許更需要這份幫助。」
 
這份溫柔帶來滿滿的感動,讓德州、阿康更有信心與勇氣。現在,他們的孩子Wilson已經6歲了,是一個會用著直白的言詞,毫不掩飾地對爸爸表達愛意的小男孩。
 
「爸爸,我永遠都會很愛你,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我不愛你的話,那一定只是你在做一個夢而已!」——Wilson

想知道在代孕過程,德州如何面對焦慮不安的情緒?當Wilson提早兩週出生,阿康如何克服萬難飛到美國,獨立照顧新生兒?如何感受成為家長之後,看見Wilson一天天成長的感動?邀請您一起收聽本集《城市的光影》聽德州、阿康分享更多溫暖的代孕故事。
 
【以生命回應生命】
「什麼樣的家庭才是100分的家庭?才是最適合孩子的成長環境?」許多初為家長的朋友經常會這樣探問自己,也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凡事戰戰兢兢、戒慎恐懼,就怕稍不留心,孩子會落於人後。但是,滿分是一件多麼令人感到壓力的事?或許…我們也需要進一步思考:為什麼需要凡事追求完美呢?
 
即便帶著省思,世界的眼光仍然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站在同志家長們的視角,當這個社會告訴我們一個媽媽、一個爸爸的家庭才是完美的,便讓許多同志朋友產生自我懷疑:「我們是同志,真的能給予孩子良好的照顧嗎?」、「當孩子的分娩者不在身邊,爸爸們真的能察覺孩子的需求嗎?」
 
「有愛的地方,就是最適合的環境!」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的夥伴鍾秀靈將在單元《性別就是力量》中與我們從育兒環境談起,分享她陪伴同志爸爸學習照護新生兒的經驗,同時也要聊聊家長們常遇到的挑戰,例如:如何判斷寶寶哭聲的需求、如何判斷餵奶時機、如何讓寶寶安穩入睡等等。邀請所有朋友一起收聽《城市的光影》節目,讓我們在秀靈溫柔的分享中,練習放下「成為完美家長」的執著。一起在黑暗中尋找光亮,在光亮裡看見愛的希望。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54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一起家家酒|為了孩子奔赴千里,同志媽媽的育兒之路!feat.同志家長Jessie、Judy,生動盟秀靈

想聽聽你們的心裡話: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在2019年5月24日,台灣正式通過同性婚姻法案之前,很多同志朋友根本不敢想像:能有一個家。但是即使合法至今將近5年,同志不論是在出櫃、成家、育兒,往前的每一步仍然走得十分辛苦。

「在20多歲時,我也曾經畫過一個關於家的美好藍圖。但是到了30歲,我就不敢再想這件事了,因為我知道身為同志,要有穩定的關係、生養小孩,都只是遙不可及的期待。一直到36歲時遇到Judy之後,是她讓我有勇氣再去想像,我們可以孕育孩子。」——同志家長Jessie

因為工作而相識、相戀的Jessie、Judy,在愛情長跑多年後決定共組家庭,走上求子育兒之路。但是,就算有了成為媽媽的共識,卻仍然有許多需要克服的挑戰,最大的困難之一便是:生產的方式以及要去哪裡生產?

女同志伴侶可能透過收養、滴精、人工生殖等方式生養孩子。而當選擇人工生殖時,也要再思考並與醫生討論,要使用IUI(以器材將洗滌後的精液,注入至子宮腔的人工受孕方式)或是IVF(藉由取卵、體外受精後,再行植入胚胎的試管嬰兒)的生殖技術。另外,因為台灣的人工生殖法,限制只有不孕的異性戀夫妻可以使用,同志即便結婚成為法律上的配偶,也不能在台灣進行人工生殖。所以,Jessie和Judy計畫透過人工生殖孕育孩子後便遠赴美國,花上近百萬的高昂費用,進行生養寶寶的醫療程序。

回想起這段求子的經歷,Judy忍不住說:「真的非常緊張。當時正好是疫情期間,美國每天都有破萬的確診個案,真的很怕我們從最安全的台灣到美國後,會有更多難以預料的風險。」除了醫院和旅館,Jessie、Judy幾乎足不出戶,前後在美國待了超過5個月,經歷三次嘗試才成功懷上寶寶Timmy。

在拜訪Jessie一家人時,Judy剛懷上二寶,這讓我們十分好奇,同志家長要生育孩子是件如此艱辛的事,為什麼Jessie和Judy還會想要生養二寶呢?而在有了孩子之後,伴侶關係、家人關係間又會產生什麼變化?邀請各位朋友在《一起家家酒》單元聆聽Jessie和Judy的家庭故事。
 
【以生命回應生命】
提及「生產」,許多人直覺聯想到的是疼痛、危險、恐懼。有時,聽著身邊朋友的孕產經驗,也會讓許多朋友害怕的不敢生育。而在台灣的生產計畫書中所列出來的提問:「生產時會陰部是否剃毛?生產時是否需禁食?生產時是否使用催生藥物?」更是讓準媽媽們心裡充滿未知,疑惑著這些「是」與「否」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甚至在孕期過程,還會感受到自己失去了身體自主權。

生育,從不只是分娩者的事,而是整個家庭的共同經歷!我們如何一起創造美好的生產經驗呢?陪產的家人們如何成為神隊友,擔任分娩者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呢?

推廣產前教育的生育改革行動聯盟曾在2016年進行一項陪產調查研究:「在異性戀家庭中,91.1%的男性有實際陪產經驗,但卻常常是不知所措,也有準爸爸描述陪產四部曲是:『打氣、發呆、驚訝、發抖』。」經過多年之後,不知所措的狀況是否有了改善?走在育兒路上的家庭,又需要做哪些產前準備呢?在單元《性別就是力量》中,為大家邀請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的夥伴鍾秀靈,與我們分享關於生育的專業知識喔!邀請所有朋友一起收聽《城市的光影》節目,讓我們一起在黑暗中尋找光亮,在光亮裡看見愛的希望。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55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一起家家酒|我想為你勇敢一次!從不會煎荷包蛋到一手包辦育兒大小事,同志家長樹豆爸的單身收養日記!

想聽聽你們的心情: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我總覺得人過了50歲以後,這個世界上有你/沒你,好像感覺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可是,當有一個孩子把他心中最重要的椅子留給你,而且認為你是他生命當中最重要的那個人的時候,就會讓我覺得這個世界真的不一樣了!——同志家長樹豆爸

30歲時東飄到花蓮生活的樹豆爸,嘗試過許多不同的工作,包含代理教師、NGO社福組織、學校研究助理等等,在工作中得到滿滿的成就感與自我價值。不過,樹豆爸卻在40歲時出現非常強烈的焦慮感:「我人生的巔峰似乎就是這樣了,接下來的人生似乎就是走下坡?而我是否也會被人遺忘?不再被世界需要?」
 
在樹豆爸思索人生下班場時,碰巧聽見兒福聯盟分享的收出養講座,讓他看見了新的可能,樹豆爸希望在自己尚有能力時,承接另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小小生命,給予愛的過程,也找回自我價值感。
 
不過,對於單身、沒有育兒經驗、連荷包蛋也不會煎的樹豆爸而言,要照顧年幼的孩子是一項非常艱鉅的挑戰。後來,他積極的研究國外收養案例,明白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單身者收養的家庭與異性戀家庭,並沒有明顯的不同。所以,縱使知道育兒並不容易,樹豆爸仍然決定為孩子勇敢一次,在49歲時正式向兒福聯盟提出收養申請。
 
歷時一年半的專業評估,樹豆爸終於迎來一歲的皓皓,成為全台第一位單身收養的同志家長。陪著孩子長大的過程,孩子也對自己的身世感到好奇。某天從幼兒園放學便問著:「爸爸,我的媽媽呢?」樹豆爸猜測,可能是皓皓在幼兒園看到接送小孩的家長多數是媽媽,也或者是幼教老師在教學時經常使用「媽媽」這個名詞,更可能是老師指導孩子畫母親節卡片要送給媽媽時,觸發皓皓思考「我的媽媽是誰?」。
 
但是,還好樹豆爸對於「身世告知」議題早有準備,相信著自己給的愛能讓皓皓獲得安全感,彼此也建立了穩定的親子關係。因此,皓皓所要尋找的並不是母愛,而是在回應社會對於家庭的期待,為主流家庭結構中必備的「爸爸」、「媽媽」的位置找到對應的人。
 
後來,樹豆爸拿出兒福聯盟為收養孩子所製作的《生命之書》,上面有孩子出生地的照片、生父、生母的照片、寄養保母的照片、社工的照片,以及後來樹豆爸出現的照片。藉著這些照片,幫助孩子找到「媽媽」,填滿心中的空位。後來,樹豆爸跟皓皓更趁著去年暑假,安排了一趟旅程,回到孩子的出生地,感謝曾經照顧過他的人。他們在這趟感恩之旅中,留下哪些重要的回憶呢?邀請所有朋友一起聽樹豆爸的分享!
 
【以生命回應生命】
在收養家庭中長大的ViVi,一直到22歲決定到法國進修鋼琴,因為入學時需要繳交出生證明,養父母才決定做身世告知。一開始,養父母堅持從新竹北上,陪伴ViVi到戶政機關申請出生證明,這讓一向獨立的ViVi感到非常不解,電話另一頭的父母突然哭了起來,支支吾吾的說著收養歷程,後來ViVi也跟著哭了,在出國讀書的前一個月,才拼貼起完整的自己。
 
從樹豆爸、皓皓和ViVi的故事裡,讓我們聽見收養家庭中的愛以及身世告知的重要性。而在這兩年因為《兒童權利公約》的政策變化,收出養機構需要面臨什麼挑戰?而在2023年5月同志家庭能共同收養無血緣孩子的修法之後,是否有更多同志家長成為收養家庭呢?在《性別就是力量》單元中邀請勵馨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督導賴沂錚與我們分享,更多關於收養家庭的故事!邀請所有朋友一起收聽《城市的光影》節目,讓我們一起在黑暗中尋找光亮,在光亮裡看見愛的希望。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54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來月經時能不能去拜拜?《臺灣 ê 月經誌—民間信仰篇》大揭秘!feat.小紅帽倡議總監捲捲

好想聽聽你們的心情: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月經,全球近半數的人皆有的生理現象,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卻幾乎聽不見「月經」這個名詞,取而代之的是大姨媽、好朋友、那個來。如果月經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為什麼我們要避而不談呢?購買衛生用品時,為什麼需要裝在不透明紙袋內?
 
關於月經,有著許許多多的污名:來月經時不能到廟裡拜拜、不能參與遶境、不能掃墓、不能進廚房、不能做發糕、不能釀小米酒、不能包壽司、不能做沙拉醬、不能登上漁船、不能參與農作、不能織布、不能碰植物、不能洗頭、不能跨過別人的身體等等等。這些口耳相傳的禁忌,我們從來沒有驗證過,但就接受並相信了它。
 
當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月經是男性獨有的生理現象,還是一個需要隱晦或被認為是不潔的嗎?或許,月經就會瞬間變成是一件很好的事,可能社會就會認為:男性可以透過月經代謝不好的東西,每個月都是換然一新的自己。
 
關注月經議題的小紅帽近期推出《臺灣 ê 月經誌—民間信仰篇》,歷時一年走訪全臺不同區域的十二間廟宇,深度訪談廟方人員、宗教人類學與臺灣民俗文化的專家,以及熟稔臺灣在地廟宇的耆老,從社會文化的脈絡中探討性別與我們的身體,並解構這之間的關聯性。邀請你一起收聽本集《城市的光影》,了解神明、廟方人員是如何看待月經?來月經時到底能不能進廟拜拜?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46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過年是團聚還是考核?親戚開口就問:薪水、感情和未來,到底該怎麼辦?feat.性別心理師蔡佳賢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對你來說,「回家」是件容易的事情嗎?我發現很多人在長大之後,越來越不常回家,除了工作忙碌、距離遙遠之外,更關鍵的或許是心理的感受。當我們決定遠離了家,到另一個城市工作,獨自承擔起生活的責任,我想大多數人的心裡都會對自己有一份期待,期待自己可以成功、期待可以證明離家的決定是有價值的、期待自己在父母的眼中可以真正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但是有的時候,我們卻也會出現疑問:為什麼不管我們多麼努力,在家人的面前,卻很難得到認同和肯定呢?例如:國中的時候,有一次朋友考了全班第一名,本來以為會獲得父母的讚賞。雖然父母確實稱讚了幾句,但接著卻拋下一句:「可是不是全校第一名,繼續加油。」另外有一個朋友,在大學畢業後,他要應徵一份外商公司的工作,他的父母在支持他的決定之前先是用質疑的態度問他:「你又不是名校畢業的,怎麼跟人家競爭?」後來這位朋友如願錄取了,以為父母會開心,沒想到又說:「你的英文沒那麼好,這份工作你做得來嗎?」
 
是不是既視感很強呢?在成長的過程,我們跟父母、跟朋友都是在不斷摩擦、和好的反覆當中,找到相處和平衡的方法。很多人的平衡方式,就是盡量不要住在家裡,保持一點距離或許會比較美。不過換個角度,父母在成為父母的當下,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他們也還在摸索如何陪伴、如何祝福、如何放下期待、如何不再擔心。我想,每個家庭都自己的相處模式,但如果你還沒有找到平衡,或是希望重新理解父母的處境,如何在那些尖銳敏感的提問中更認識爸媽在想什麼。
 
本集《聲音記錄著》就讓我們從尖銳的問題出發,邀請性別心理師蔡佳賢一起聊聊,當過年時面對這些尖銳問題,可以如何安定自己,好好地回應!(以下列舉節目中會聊到的,想到就讓人火冒三丈的問題!)
 
Q1:現在工作的薪水多少?什麼時候才要買房跟買車?隔壁陳阿姨的孩子年收破百萬,要不要考慮換工作?
Q2:從小到大阿姨就沒看過妳穿過裙子,妳也太像男孩子了,這樣怎麼嫁得出去?
Q3:妳跟男友交往很久了,什麼時候才要結婚?你已經超過30歲了,以後生不出孩子怎麼辦?
Q4:爸媽知道你是同志,我們也很支持你,但這幾天在親戚面前,你能不能假裝自己很『正常』?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46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一起家家酒|台灣第一位出櫃同志爸爸的生命初探:我到底是誰?feat同志家長子良、德州,同志諮詢熱線夜盲

好想聽聽你們的心裡話: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回到生命之初,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對「自己是誰」產生好奇呢?而當我們在探索時,如果全世界都告訴你:「你天生就是錯誤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世界的無情與殘酷呢?目前在高雄生活,剛度過60歲生日的子良爸爸,回憶起年幼時期的探索經驗,他沈重的說:
 
「在差不多十歲還沒進入青少年的時候,對性向、性別的意識就開始產生了。我有這樣的疑問後,翻了姊姊的護專教科書《精神醫學導論》,但是書中卻把同性戀列為精神病的一種。所以我看到的是這麼不正確的資訊,就從那個時候,我開始壓抑自己。」——同志家長陳子良

【一起家家酒】
陳子良,1963年出生在傳統的大家庭中,上有六個哥哥、兩個姐姐,他是九個兄弟姊妹中的老么,而爸爸是警察,媽媽則是家庭主婦。身為家中最小的孩子,自小雖然很受媽媽的疼愛,但卻也時常會被哥哥姐姐嘲弄,說他愛撒嬌又娘娘腔。這些話經常讓子良感到憤怒,甚至還曾和他們吵架,但每一次,父親總認為是子良的錯,只會對他又打又罵,這樣的體罰讓他留下了很多傷害。
 
子良在回憶時是這樣形容的:「想起童年的畫面是,我抱著雙腿蜷曲在角落,噤聲的哭著,用手輕輕撫摸紅腫發燙的臉頰,或用發呆的眼神看著腿上一道道被雞毛撢子和藤條打出的傷痕,在紅腫的兩側小山丘中間,是一道道白色凹陷的藤紋,我可以感覺到藤紋中發出的一陣陣疼痛,呼應著我微弱的抽慉,而這痛也就從我肌膚上慢慢滲入刻印在我心裡。」
 
感受不到父親慈愛的子良,為了遠離身上的疼痛、心裡的怨恨,從小就開始思考「什麼才是公平」,也打定主意要獨立自主、堅強勇敢,絕不能被視為是「一個被寵壞的老么」,也不能讓人因為身上的陰柔氣質而欺負自己。於是,子良開始會注意站姿、坐姿以及所有的生活細節,努力的想改掉自己的娘娘腔。
 
拼命壓抑性別氣質和性向的子良,活得非常痛苦掙扎。但是,為了要跟其他男生一樣,為了得到一個異性戀的新生命,子良在大學時嘗試跟女生交往,後來甚至論及婚嫁。一直到24歲當兵退伍前後,看見同志運動的先驅祁家威先生上街倡議的報導後深受啟發,決定和當時的女友出櫃,重新的接納自己的同志身份。
 
1990年代面對封閉的台灣,子良決定遠渡重洋,漂泊紐約求學,追求生命的自由,重新做回真實的自己。經過幾年的探索,在1997年,美國尚未同婚合法的年代,子良決定與當時的伴侶思鐸攜手共度一生,舉辦儀式性的「非法」婚禮。想與家人分享喜悅的子良,寫了一封超過一萬字的告白,走上與家人出櫃的漫漫長路。
 
最疼愛子良的媽媽在知道他的同志身份之後,感受著失落、哭泣、否定、猜疑的情緒,並說著:「是不是小時候沒有照顧好你,才害你變成同性戀?」面對媽媽的情緒,子良仍然耐心的回應:「媽媽,我沒有變,我還是你的兒子!」在子良和哥哥、姐姐的陪伴下,媽媽才逐漸接納。不過,情感關係疏遠的爸爸又是如何看待子良的同志身份呢?邀請所有朋友一起聆聽同志家長子良爸爸的生命故事。
 
【以生命回應生命】
在性平教育尚未推展的年代,許多傳統家庭很難接納孩子的「同志身份」,另一位同志家長德州也分享著自己的出櫃故事,某天,父母突然質問起德州的性向,在對話過程中才知道原來他們一直在猜,甚至也曾經到廟裡擲筊,問著媽祖:「德州什麼時候才會交女朋友?什麼時候才能讓我們抱孫子?」一直問到「德州是不是同性戀」時才擲出聖筊。
 
從子良和德州的故事裡,讓我們看見在性別觀念封閉的時代,家人間真的很難開啟關於性向的對話,但是在同性婚姻合法之後,我們越來越能自由的討論同志身份,而同志也走進大眾的視野中,在這樣的環境中,青少年同志們能活得更自由嗎?他們在出櫃的過程,仍然面對著考驗嗎?在《性別就是力量》單元中邀請同志諮詢熱線副秘書長彭治鏐(夜盲)分享,陪伴青少年(女)同志過程中的重要觀察!邀請所有朋友一起收聽《城市的光影》節目,讓我們一起在黑暗中尋找光亮,在光亮裡看見愛的希望。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53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一起家家酒|20年的出櫃漫漫長路,媽媽的愛讓我勇敢做自己!feat同志家長寶玉、Vivi,同志諮詢熱線Amy

好想聽聽你們的心裡話: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當時決定從加拿大回到台東生活時,最大的掙扎是...我的家人也要因為我而出櫃。後來,我和太太鼓起勇氣,就帶著兩個孩子回家......很謝謝媽媽,在我們回家之後,只要有人問起我們的關係,都是媽媽擋在前面。因為媽媽的態度,我們就再也不用害怕了。」——台東同志家長寶玉

 【一起家家酒】
有著基督徒背景,在台東出生長大的寶玉,13歲時就離開了家到台北念書,後來一路北漂到美國讀書、上海工作、移民到加拿大,跟家裡始終維持著一個遠遠的距離。而寶玉的家就和許多台灣家庭一樣,家人之間不太會交流情感話題,有任何心裡話也很難直接說出口。所以,每次帶伴侶回家時也總會說她是「室友」。

雖然努力隱藏,但是寶玉笑著卻又無奈的說:「或許父母跟孩子之間就是有著神秘的連結吧!」某次媽媽北上借住寶玉家,回台東時在她的床頭留下一封信,信裡充滿著媽媽對於寶玉是同志身份的失望與傷心。對當時的寶玉而言,這是很大的衝擊,但卻也不知道如何和媽媽溝通對話,關於「出櫃」與「認同」的事,就一直放著彼此的心裡了。

一直到寶玉在加拿大透過人工生殖懷孕,她才開始跟家人有更多的交流和連結。在懷孕滿三個月時寶玉想與媽媽報喜,但電話另一頭卻安靜了許久。這個靜默是令人緊張的,不知道媽媽的情緒是什麼?不過後來,媽媽開始叮嚀孕期需要注意的事情,甚至詢問是否需要到加拿大幫忙做月子。

媽媽的態度展現了強大的溫柔,讓總是有話不說破的家庭有了連結情感的機會。在2018年,離家遠走世界多年的寶玉和太太,帶著孩子們回到台東生活,她們和父母如何共同面對教會朋友的好奇探詢以及緊密的鄰里關係?邀請所有朋友一起聆聽同志家長寶玉的故事。

 【以生命回應生命】
不過,並非所有同志朋友的出櫃歷程都是順利美好的。在收養家庭中成長的同志朋友Vivi也分享著自己的出櫃故事。當時與養父母出櫃之後,難以接受的他們出現激烈的情緒反應,為了讓養父母放心、維持家庭的和諧,遠赴法國學鋼琴的Vivi決定嘗試進入異性戀伴侶關係。原本以為可以改變,但是在結婚之後,丈夫卻主動提出離婚,希望Vivi可以「做回自己」。

【性別就是力量】
在單元《性別就是力量》中也為大家邀請到同志諮詢熱線親密關係小組的夥伴Amy,也從自己的出櫃故事出發,更深度的與聽眾分享,同志朋友與原生家庭出櫃為什麼是件困難的事?而當櫃父母因為失落而開始情緒勒索、金錢控制時,我們又要如何先卸下是非對錯的爭辯,看見櫃父母其實也是「受傷的人」?而女同志與男同志在出櫃時,是否也會因為父母、社會對於性別的期待不同,而需要面對不同的課題呢?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53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暖暖Sunshine|8760 個黑夜的孤獨戰鬥,Me Too 倖存者復元計畫feat.創辦人湯淨

很想聽聽你們的心裡話: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在去年我們共同經歷了許多事情,其中一件讓我們覺得震撼而且沈痛的應該就是台灣的MeToo運動吧!台灣的這波MeToo運動,從政治界,到媒體界、學術界、文化界、影劇圈,再衝擊到社運界和民間組織等等,或許你會跟我一樣,第一個冒出來的念頭是:「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為什麼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
 
但是,或許不是世界有了巨大的改變,而是這些原本被隱藏起來的事件,在MeToo運動的倡議中,大家開始變得勇敢,也進一步思考:「我們可不可以不要就這麼算了?」所以很多人願意公開的在社群網站上分享,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性騷擾和性侵的經歷。
 
而在MeToo運動中卻也出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當有著這些經歷的朋友說出自己的故事,卻需要承擔巨大的成本和風險,他們經常會被質疑:「明明你當下就是很不舒服的,為什麼不反抗?」或是會被問:「現在說出這段經歷,應該只是想蹭熱度吧?」
 
對我來說,「說出自己的經歷」真的是很勇敢的事,應該可以作為一種療癒的起點,但為什麼會變成是承受外界壓力和歧視污名的開始呢?為什麼連說出自己的個人經驗,都要被指責是不懂得保護自己,同時被質疑事件的真實性呢?彷彿對這個世界來說,連「受傷」都應該有一個完美的樣板,大家才會相信你。
 
在看見這個現象之後,也是性侵害倖存者的湯淨決定成立「暖暖Sunshine」協會,希望能創造一個可以好好對話,接著彼此的友善環境,同時發起募資計畫「8760 個黑夜的孤獨戰鬥——#Me Too 倖存者復元計畫」,誠摯邀請各位朋友一起聆聽湯淨的溫暖分享。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44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性別就是力量,讓我們一起活得更自由Feat.性別心理師蔡佳賢

好想聽聽大家的心裡話: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只要有一個女人覺得自己堅強,因而討厭柔弱的偽裝;就一定有一個男人意識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因而不願再偽裝堅強。只要有一個女人向自身的解放邁進一步,就一定有一個男人發現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詩人南希史密斯

前陣子在女書店聽了一場講座,是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蔡晏霖教授所分享的主題是「動物性/別」,這堂課程帶給我很多啟發,其中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對於第二波女性主義核心概念的思辨。
 
第二波女性主義提到:「性(sex)是自然的,性別(gender)則是社會建構的,是有文化性的。」這又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性器官去區分出來的「sex生理性別」是自然的,而「gender社會性別」則是一種文化互動下的產物,例如:傳統的觀念中可能會期待男性要是堅強的、陽剛的,女性的特質要是溫柔的、文靜的。
 
但是知名的女性主義學者Donna Haraway卻對這件事情提出質疑,所謂的「生理性別」當中就沒有社會的期待嗎?我們看似運用著科學方法,透過身體器官去區辨生理男、生理女的差異,但這個科學當中卻也是一種權威的展現,例如:當女性的月經週期不是28天來一次的時候,女性就很容易被譴責平時沒有好好照顧身體。月經在父權社會下也經常被污名化,認為是不潔的象徵,在月經來時,女性禁止踏進廟宇,不然就會觸犯禁忌。
 
但是,如果月經是一件「自然」的事,為什麼有這麼多污名歧視呢?同時,讓我們換換角度,畢恆達在《空間就是性別》一書中提到,如果月經是男性獨有的生理現象,或許月經就會瞬間變成是一件很好的事,可能社會就會認為:男性可以透過月經代謝不好的東西,每個月都是換然一新的自己。不管如何,女性似乎都更容易遭受社會批評。
 
聽到蔡彥霖老師的分享之後,開啟了我對性別議題的好奇,也很希望透過節目跟各位朋友分享「性別」和「生活」之間的關係。讓我們一起破除體制、一起成長,打造一個更友善、更自由的生活環境。這集節目邀請我的好朋友性別心理師蔡佳賢,從關於體制的名詞「父權體制」、「異性戀霸權」出發,分享更多關於性別的故事。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48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安樂與道別|在毛孩的最後一哩路,送上最溫柔的祝福feat.「微光湖盼」Natasha、「享家到府安樂」李明翰醫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最近我看了一本讓我翻開第一頁之後就淚流滿面的書,這是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尤金歐尼爾寫下的文字,台灣的知名插畫家李璟倫畫下圖畫的繪本《一隻狗的遺囑》。

自從我的身邊開始有毛小孩的陪伴之後,他們的笑容成為我最重要的禮物,他們的存在成為我身邊最溫暖的慰藉。在我獨自一人卻又需要有人陪我說說話的時候,他們三個彷彿成為最好的聽眾。縱使家裡的這些毛小孩,都還非常健康年輕,但是他們的病痛以及終有一天會老去卻也是我最害怕、最不想面對的事之一。

前天半夜,我的柴柴Mori突然在家裡狂吐不止,短短20分鐘內吐了三次,緊急送急診做血液檢查,發現肝指數異常,醫生判斷是細菌感染(是因為吃便便😢😢),身體內有許多毒素所導致。在等待血檢結果時,實在是讓人非常害怕啊!

心裡會出現一種感受是:如果有一天,我得要陪著他們面對生命的最後一哩路,我要跟他們說些什麼?而朝夕相處的毛孩們也會有想對我說的話嗎?

而這個心情在繪本《一隻狗的遺囑》當中得到安放,繪本從毛小孩的視角出發,在即將離開世界的時候溫柔的主人說著:「不管我睡得有多沉,依舊能聽到你們的呼喚,任死神都無法阻止我想對你們開心地搖尾巴的心情。」

不管是對家人朋友、對毛小孩、對已經不在的青春往事,道愛,道謝,道歉,道別,是我們生命裡最深情的告白。很不容易,但希望我們能一起練習。這集節目為各位朋友邀請為毛小孩舉辦畢業典禮的「微光湖盼」創辦人Natasha與為毛小孩執行安樂善終的「享家到府安樂」創辦人李明翰醫師,陪伴我們一起書寫生命練習題。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48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任何一個受傷的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feat.作者陳潔晧、徐思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小時候,我常常會幻想,長大了一切就會變好,就有力量為自己做決定,回頭擁抱、保護受傷的自己。我一直是抱持著這樣的信念長大的。但是在長大之後,我卻發現,真正的成長,或許不單單只是身體和年紀的長大。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慢慢的從心底長出一個力量,讓勇敢的現在陪伴受傷的過去,一起面對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甚至是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然後帶著答案走向未來。

本集節目中為大家邀請作者陳潔晧、徐思寧帶來由寶瓶文化所出版的新書《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分享他們如何在長大之後,從鋒利的回憶碎片裡,練習縫合反覆刺痛的傷口。

潔晧在三歲那年,因為藝術家爸爸為了追求藝術工作的成就,嫌棄幼兒的聲音會造成打擾,便把他送到奶媽家。在奶媽家的那三年,潔晧被他們一家四口性侵。對當時的小潔晧來說,他是沒有機會逃跑的,雖然他總會趁著父母一週到奶媽家探望一次的時間,告訴他們:奶媽、奶爸是壞人,對他做壞事。但父母聽完之後,卻是轉過頭繼續和奶媽聊天。潔晧形容:「在媽媽轉過頭的那一刻,我的血液凍結成黑色的,我知道我最後的希望斷掉了。」

而這段悲傷的童年,在潔晧遇見思寧之後得到了釋放,三十四歲那年,他回憶起小時候的經歷,非常艱難的開啟了一段修復之路。潔晧說:現在回過頭去看,他更堅定地相信著:任何一個受傷的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邀請所有受傷的人們,一起聆聽潔晧、思寧分享新書《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以及他們如何在愛裡練習修復自己。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43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人生何必妥協|就算跟別人不一樣,也要活得理直氣壯feat.作者曾琮諭(曾柏穎)

如果我們有機會寫一封信給15歲的自己,你會想跟他說些什麼呢?­十歲時,曾琮諭(曾柏穎)開始不自覺眨眼、臉部抽搐、身體抽動,父母先是以為他故意搗蛋,之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甩脖子看骨科、清喉嚨看耳鼻喉科,之後才確診為妥瑞症。
 
即使確診,但大家卻不認識妥瑞症,琮諭從小到大因為那些無法控制的動作、聲音,而被投以恐懼的眼光。在國高中時期,他承受著同學的霸凌,後來更因為同學將「原子筆墨水噴灑在衣服上」的惡作劇,在15歲時選擇從四樓一躍而下,結束生命。這些痛苦為他的人生帶來巨大影響,雖然活了下來,但卻因為難以痊癒的心傷,而躺在床上兩年,無法出門。
 
採訪那天,和琮諭聊到這段過去時,我們分享著「痛苦的意義」。琮諭說:「我曾經真的很恨,那段時間就是煉獄。」有段時間,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為什麼要欺負一位生病的同學?雖然思索這個答案,好似不太有意義,琮諭進一步說:「思考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要藉此平復傷痛。」但當反芻這段生命經歷之後,琮諭知道:「結束生命,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我們常說同理與陪伴能帶來力量,是真的嗎?琮諭跳樓後的那幾年,因為心傷讓他連翻身都是痛。當時有位同樣患有妥瑞症的哥哥到琮諭家中,陪他在客廳整整躺了七天。這七天裡,他們幾乎沒有做什麼事、沒有說任何話,甚至還被當時暴怒的琮諭拿起水果猛丟。雖然這位有同樣遭遇的哥哥很安靜,但卻比千言萬語都更有力量,也逐漸抒解了琮諭心中的糾結和傷痛,漸漸的把傷害縮小,把親人朋友的同理放大了。
 
經歷了15年之後,一路在黑暗中尋找曙光的琮諭,開始到不同地方分享妥瑞症的故事,也與過去的傷痛和解。逐漸產生力量的他,透過書寫回頭擁抱受傷的自己,邀請朋友們一起聽聽琮諭聊聊新書《人生何必妥協|就算跟別人不一樣,也要活得理直氣壯》。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44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富都青年|愛,讓我們在殘酷的真實世界裡溫暖相依feat.導演王禮霖、演員陳澤耀

來賓:《富都青年》王禮霖、陳澤耀

恭喜《富都青年》全台票房破4000萬了!還記得兩週前看完這部電影,腦中突然浮現一首兒歌:「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姊妹兄弟很和氣,父母都慈祥。」在傳統的社會價值中,有爸爸、有媽媽的地方才是家。但是電影之後,在我心裡不斷發酵的疑問是,什麼樣的地方才是家?
 
過去這一年,我們採訪了好多人分享他們對於家的感受。大部分人會想到的是情感面:是人跟人的互動、家人的支持陪伴。也有朋友提到抽象的感受:一種空間的味道、一段跟房子的記憶。還有些人指定空間和物件:一張沙發、一座冰箱,或陽台、浴室。不管大家想到的是什麼,這些關於「家」的思考背後,也深深地傳遞著,人對於一個「幸福的家」或是「安心居住空間」的期待。
 
但是,並非所有的家庭都美滿安康,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睡在能遮風避雨的地方。有些人的家庭充滿了傷,例如:身處家暴環境的兒少,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在面對衝突的時候,總是攻擊或逃跑,他們時常在公園或街上逗留,減少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而在大眾的眼裡,他們是叛逆的,只看見他們的逗留,卻無法發現他們所受的傷。
 
或許我們都很難想像,如果有一天,我們都失去了家、失去自己,會發生什麼事呢?我想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我記得小時候,我常常會幻想,長大後一切就會變好,就有力量為自己做決定,回頭擁抱、保護受傷的自己,當然也可以建立一個幸福的家。
 
我一直是抱持著這樣的信念長大的。但是在長大之後,我卻發現,真正的成長,或許不單單只是身體和年紀的長大。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慢慢的從心底長出一個力量,讓勇敢的現在陪伴受傷的過去,一起面對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甚至是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然後帶著答案走向未來。
 
《富都青年》訴說著沒有身份、沒有未來的無國籍兄弟阿邦、阿迪,在我只有你、而你也只剩下我的狀態下,摸著黑暗尋一個看見光的機會。
 
馬來西亞的身分證劃分了階級,藍色是正式國民身分證,紅色是永久居留證,但不能投票、沒有完整的公民權利;最底層的則是連證件都沒有的無國籍,像電影中吳慷仁飾演的哥哥阿邦(陳亞邦)和陳澤耀飾演的阿迪(張文迪)一樣什麼權利都沒有,不能考駕照,就算賺到錢也無法在銀行開戶,隨時得躲避警察查緝。
 
馬來西亞的無國籍身份是常見的。在當地,國籍跟著母親,假設外籍移工(女)與大馬公民(男)在沒有婚姻的狀態下生了孩子,孩子會被馬來西亞政府認定為外國人,而因為缺乏合法的結婚證書證明與孩子的關係,孩子可能陷入無國籍的風險中。而電影所選擇的拍攝地點「富都區」就住著許多無國籍的移工或孩子。
 
說來很諷刺,富都這個名字應該是富有的,卻住著一群失去選擇的貧窮者。不過,非常有趣的是,在電影裡的他們沒有合法的身份、面臨著相似的問題,但導演並沒有呈現單一的群體樣貌,擴張他們所遇到的困難,而是讓我們看到好多好多溫暖的弱弱相依,阿邦工作之後送給小女孩的雞蛋和糖果、移工同事邀請阿邦一起享用的咖哩,都是非常非常美好的畫面。
 
因為金馬獎,許多朋友都期待在《富都青年》看阿邦、阿迪飆演技,但那些戲劇張力滿分的演出之外,內斂和日常的場景更是勾動我的回憶和眼淚。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是梳頭髮,有兄弟初見面時阿邦為阿迪梳頭髮、有拍攝兩寸大頭照前阿邦為自己梳頭、還有小時候的阿邦為成年阿邦梳頭髮。
 
禮霖導演說,這是他感受愛之日常的重要記憶。小時候,是媽媽為他梳頭髮,長大後他也喜歡把頭髮梳得整整齊齊的,所以想透過這麼細微的互動呈現純粹的愛。這個簡單的舉動,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家人會為我剪指甲、挖耳朵,但這些事情隨著長大,也就漸漸不再做了,當家人再次問起時,也會害羞的說不用了。
 
後來澤耀也說,媽媽表現愛的方式是為他煮菜、煮熱湯,但在澤耀長大後也很怕麻煩,便跟媽媽說不要辛苦了。可是,這些年常常在國外工作的他,感受孤獨的時候特別容易想家。後來當媽媽再次說起,要為他煮熱湯時,便會說:「好啊!不管工作到多遠,我都會回家喝湯喔!」
 
和禮霖、澤耀在節目中聊這些心裡話時,眼眶紅紅的。我們分享了很多自己的故事,這些或許跟電影不太有關,但沒關係,其實這也就是電影的魅力吧,我們總能在裡面對號入座,總能在其中看見自己。所以,我很能理解為什麼阿迪已經看見希望了,內心卻產生巨大的糾結,而很難再往前一步。
 
這集訪談的後半段,幾乎是禮霖導演在鼓勵著我,他用著自己的故事告訴我,愛是一件多麼美、多麼重要的事,要勇敢的表達、要試著跟過去的衝突和解。訪談結束後,禮霖導演給了我一個很踏實溫暖的大擁抱,並輕聲在我耳邊跟我說著加油。
 
謝謝禮霖導演寫了《富都青年》的故事,謝謝慷仁、澤耀演出的角色。我會好好加油,也請大家多多進電影院看《富都青年》,聽聽這集《聲音記錄著》節目中禮霖與澤耀的分享,會讓你更認識電影,也更認識這兩位超優秀的影人。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1 year ago
48 minutes

聲音記錄著

安妮迪勒:「草變綠的那一刻,我想在場!」

在這裡,你可以聽見最動人的故事。
在這裡,你可以看見最真實的變化。

不管是堅強的、脆弱的、明朗的、迷惘的,
我都想在現場,紀錄每一刻!

你好,我是聲音記錄者雅柏,讓我們一起用聲音記錄著!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Instagram|albert_radio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