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人體代謝控制中心
腎臟是我們身體中默默無聲卻極為關鍵的器官。它每天過濾數百公升血液,排出多餘水分與毒素,維持體內水分、電解質與酸鹼平衡,更參與血壓調控、造血與骨骼代謝。然而,由於腎臟不會「痛」或「跳」,疾病在早期往往難以察覺。根據 台灣腎臟醫學會 2023 年的腎病年報,台灣透析(洗腎)盛行率逐年攀升,2021 年達每百萬人口 3,839 人,洗腎患者突破 9 萬人,顯示腎臟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日益嚴峻。
腎臟功能的核心來自約 200 萬個腎絲球,它們就像濾水器般日夜運作,幫助我們排除體內代謝廢物,並調節水分濃度。運動流汗或飲水量變化時,腎臟能自動調整尿液濃淡,維持體內穩定環境。不僅如此,它還能分泌激素影響血壓、紅血球生成與骨骼健康,可說是身體的「代謝控制中心」。
然而,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是「沉默的殺手」。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約 12%,推估約有 300 萬人罹病,但九成早期患者並不自知。只有當功能受損嚴重時,才會出現水腫、高血壓、尿毒素堆積造成的皮膚癢或意識障礙等症狀。因此,「定期檢查」對早期發現與介入治療至關重要。
腎功能檢查主要透過抽血與驗尿進行。抽血檢測肌酸酐濃度並計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若 eGFR 低於 60,代表腎功能已下降;而尿液中若有蛋白尿或血尿,則可能是腎絲球膜出現損傷。這些檢查可讓醫師及早介入,延緩疾病惡化。
腎功能下降的主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高鹽飲食與藥物使用不當。長期的高壓與高糖會加速腎絲球膜老化,使腎臟功能逐漸喪失。因此,控制血壓於 130/80 mmHg 以下、糖化血色素維持在 7% 左右、避免過量鹽分,是保護腎臟的重要關鍵。同時,止痛藥與部分中藥可能對腎臟造成傷害,需謹慎使用並確保水分充足。
腎臟功能衰退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腎衰竭常因脫水、感染或藥物造成,若及時治療,多數可恢復;但慢性腎臟病則因長期過勞造成腎絲球損傷,為不可逆變化。現代醫療已能透過血管張力素抑制劑、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等藥物,減緩病程惡化。再搭配護理師與營養師的衛教介入,從飲食、生活習慣著手,降低腎臟負擔,延緩進入透析的時間。
腎臟雖沉默,但它的健康攸關全身系統的穩定與長期生活品質。唯有從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習慣,控制血壓與血糖、減少高鹽高蛋白飲食、避免濫用藥物,並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延緩病程惡化。本集「屏醫新亮點」特別邀請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 腎臟科趙祐麟醫師,深入解說腎功能的重要性、保護之道與最新治療策略,讓更多人了解如何守護這個沉默卻至關重要的器官。
衛生福利部屏東院門診時間
· #最新醫師門診表查詢
https://www.pntn.mohw.gov.tw/?aid=602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 #公立醫院
#高醫醫療合作 #醫學中心
#值得您信賴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VYYa0Z
KKBOX
https://reurl.cc/4N6NoY
Spotify
https://reurl.cc/RkLkyn
SounOn
https://reurl.cc/GN5NaW
搜尋關鍵字: 屏醫新亮點, 阿緱電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