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台灣癌症死亡率的首位殺手,每年奪走超過一萬條寶貴的生命。由於肺部神經較少,早期腫瘤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一半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於晚期階段,使得早期預防與篩檢成為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一、什麼是肺癌
肺癌是肺部細胞因長期暴露於致癌因子或基因突變,導致不受控制增生形成腫瘤的疾病。依病理分類可分為兩大類:
1. 非小細胞肺癌(NSCLC):佔約 80–90%,包括腺癌、鱗狀上皮癌、大細胞癌等。
2. 小細胞肺癌(SCLC):約佔 10–15%,生長快速、惡性度高,容易早期轉移。
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腺癌是台灣最常見的型態,尤其好發於不吸菸的女性;而鱗狀上皮癌多與吸菸有關,發生在肺部中央;大細胞癌惡性度高,常於晚期才被發現。小細胞肺癌則以快速轉移與對治療敏感著稱,但預後不佳。
二、成因與危險因子
肺癌的發生是一連串外在環境與內在體質交互作用的結果,主要危險因子包括:
· 吸菸:最主要的致病原因,香菸中含超過 70 種致癌物,如焦油、亞硝胺、多環芳香烴。吸菸年數與每日量越高,風險越大。
· 二手菸與空氣污染:即使不吸菸,長期暴露在二手菸、PM2.5空污、工業廢氣或油煙,也會提高罹癌機率。
· 氡氣與職業暴露:石綿、砷、鎳、柴油廢氣等長期吸入,都可能造成肺部基因損傷。
· 基因突變與家族史:在亞洲,特別是女性與不吸菸族群中,EGFR、ALK等基因突變相當常見,是標靶治療的重要依據。
· 慢性肺病與發炎: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結核或肺纖維化等疾病會增加癌變風險。
三、早期症狀與警訊
肺癌早期多數沒有症狀,但若出現以下情形應提高警覺並就醫檢查:
· 持續咳嗽或咳嗽惡化
· 咳血或痰中帶血
· 胸悶、胸痛或呼吸困難
· 聲音沙啞不明原因
· 體重明顯減輕或容易疲倦
由於這些症狀常被誤認為感冒或支氣管炎,導致許多病患錯過治療黃金期,因此「主動篩檢」遠比「等症狀出現」更為重要。
四、早期發現的重要性
政府已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可偵測到小於 1 公分的腫瘤,大幅提高早期發現率並降低死亡率 20–30%。
建議篩檢對象包括:
· 50~74歲,具 30 包年吸菸史者(例如每日一包、連續30年)。
· 戒菸未滿15年者。
· 有肺癌家族史或長期暴露於危險環境者(如油煙、粉塵、空污)。
早期肺癌患者若能接受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可達 60~80%,遠高於晚期病患的不到 20%。
五、治療與臨床新進展
肺癌治療會依腫瘤型態、病期與基因特徵而有不同策略,主要包括:
1. 手術治療:早期患者的首選,目標為完全切除腫瘤。
2. 放射線治療:用於無法手術或控制局部腫瘤。
3. 化學治療:殺死快速分裂的癌細胞,多用於中晚期病患。
4. 標靶治療:針對 EGFR、ALK、ROS1、MET 等突變的患者,藥效顯著且副作用較低。
o 例如:osimertinib(Tagrisso)能穿透血腦屏障,是目前 EGFR 突變肺癌的一線用藥之一。
5. 免疫治療:利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 PD-1/PD-L1 抑制劑)活化自體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是近年治療的重大突破。
透過多專科整合(MDT),包含胸腔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與影像團隊的合作,能為病患量身打造最佳治療計畫。
六、預防與生活照護
肺癌並非無法預防,許多危險因子可以透過生活方式調整來降低:
· 戒菸:戒菸 10 年後,肺癌風險可降至非吸菸者的約三分之一。
· 改善空氣品質:保持居家通風,避免油煙累積。
· 減少空污暴露:外出配戴口罩,避開高污染時段。
· 均衡飲食與運動:蔬果、綠茶、深色蔬菜等富含抗氧化物,有助降低慢性發炎。
· 定期篩檢:高危險族群應積極參與 LDCT 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七、從恐懼走向希望
過去肺癌常被視為「絕症」,但隨著精準醫療的進步,越來越多病患能長期穩定控制病情、恢復正常生活。只要早期篩檢、積極治療並與醫療團隊合作,肺癌不再等於絕望。
屏東醫院黃炯棠副院長提醒:肺,是我們與世界連結的第一口氣。守護肺部健康,就是守護生命的品質。透過篩檢、預防與正確治療,我們有機會將這個沉默的殺手變成可控制的慢性疾病,讓生命延續更多希望。
衛生福利部屏東院門診時間
· #最新醫師門診表查詢
https://www.pntn.mohw.gov.tw/?aid=602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 #公立醫院
#高醫醫療合作 #醫學中心
#值得您信賴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VYYa0Z
KKBOX
https://reurl.cc/4N6NoY
Spotify
https://reurl.cc/RkLkyn
SounOn
https://reurl.cc/GN5NaW
搜尋關鍵字: 屏醫新亮點, 阿緱電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