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93公分的前消防員
分享消防隊的生活
以及生活中應該知道的消防觀念
--
消防講座演講邀約請洽:
臉書粉專
facebook.com/Mr93Marco
IG
instagram.com/mr93marco
YT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193nightmare/featured
Email
pengmk119@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身高193公分的前消防員
分享消防隊的生活
以及生活中應該知道的消防觀念
--
消防講座演講邀約請洽:
臉書粉專
facebook.com/Mr93Marco
IG
instagram.com/mr93marco
YT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193nightmare/featured
Email
pengmk119@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QA
QA 1(00:00~02:05)
「燒燙傷時要沖冷水,但是夏天水龍頭打開的水不是冷水,怎麼辦?」
QA 2(02:06~03:25)
「燒燙傷後沖冷水,但是水沖到傷口會痛,要怎麼辦?」
QA 3(03:26~05:48)
「處置燒燙傷,是不是要用常溫水?冰水可以嗎?」
QA 4(05:49~07:59)
「遇到火災時關門避難,在門縫上貼膠帶有沒有幫助?是否需要事前準備膠帶?」
--
今天的主題和報案有關
之前曾經出過一系列的單元
專門跟大家聊聊報案的技巧以及注意事項
--
當時在規劃報案系列的節目時
我們其實整理、條列了很多項目
然後依照這些項目的特點分門別類
歸納出不同報案主題的節目
--
但是當時在歸納整理的時候
也有發現某些重點是無法分類的
不曉得要把這些觀念包在哪一集?哪一個主題當中?
因此就將這些要點暫時擱置
最近回頭看以前的筆記資料時
又發現這些項目似乎已經多到可以自成一集了
--
因此,今天算是一個「報案注意事項」的雜談
各式各樣報案需要留意的要點與技巧
希望可以讓大家更有效率的報案
--
因此我們來問問大家三個問題:
1.你會選擇用市內電話?還是用手機報案?
2.假如事發現場附近就有消防隊,你會堅持打119?還是直接跑去消防隊告知?
3.假設在縣市交界的橋上或道路上打119,你知道會是哪邊接到電話呢?
就讓我們用今天的節目
解答上面這三個問題吧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本集QA
QA 1(00:00~03:15)
「室內消防栓的水帶規格是甚麼?」
QA 2(03:16~05:07)
「防災食品的購買管道有哪些?」
QA 3(05:08~07:40)
「高樓火警能不能用直升機救援?」
QA 4(07:41~09:07)
「建議民眾火警下樓時靠牆走,但是沒有扶手會不會容易跌倒?」
--
很久之前有簡單跟大家分享過
在火災現場使用電梯的可行性
以及可能會遇到的危險
--
當時也有提到了「緊急升降機」這個東西
緊急升降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裝置
本身也具備電梯的功能
因此平時給一般民眾當電梯使用
但是火災時它擁有一些特殊功能可以協助救災
--
也因為緊急升降機平常也能當電梯使用
因此一般民眾應該很少留意你住的大樓有沒有緊急升降機?
你搭的是不是緊急升降機?
--
不過我們這一集的重點不是要鎖定在緊急升降機上
而是所有電梯和緊急升降機共同的特性
因此節目中和文章中簡稱的「電梯」
指的其實是所有的「一般電梯」和「緊急升降機」
--
其實這一集的內容來自於最近訪談到的一個案例
我發現過往大家可能多少有一點概念
就是大樓警衛人員要負責管理電梯與門禁
而在發生火災時
要協助消防隊排除這些門禁限制
--
概念大家都有
但好像僅限於一個模糊抽象的觀念
因此藉由這次訪談的案例
把管理電梯的重要事項整理條列出來
給大家參考一下
--
這樣我們就會比較明白
萬一真的有火災發生
消防隊到場時我們有哪些具體事項要協助
以及要完成這些協助
平時應該要做的準備和管理有甚麼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本集QA
QA 1(00:00~01:32)
「甚麼情況下要擔心發生爆燃?」
QA 2(01:33~03:56)
「有沒有可能讓民眾專心塞門縫,反而比較不會做出錯誤動作?」
QA 3(03:57~05:33)
「家裡房間全部沒有對外窗戶,該怎麼辦?」
--
今天來介紹一下熱傷害
除了最近天氣很熱之外
(其實到了九月似乎好一點了)
剛好最近因為一些工作原因
特地查詢了一下關於熱傷害的處置及預防措施
--
其實以前還在職的時候
跑了10年的救護卻沒有遇過熱傷害的病患
因此有很多處置作為我只是聽過、學過
我並沒有真的實際操作過
這個部分反而是金金有比較多的經驗
--
剛好最近工作需要
到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上查詢參考資料
發現一些關於熱傷害的概念
是以前學EMT-2時沒有教到
或者是沒有特別強調的觀念
--
因此我自己也在這個查詢當中學到了一些新知
剛好藉由這次的機會和大家分享
前年節目剛開時
也趁著寒流來襲期間分享了中風判斷與處置
熱傷害也是類似的狀況
雖然有季節性
但是每年總是會有需要注意的時候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本集QA
QA 1(00:00~02:57)
「關門塞門縫能不能減少對流?減少讓人心生恐懼的機會?」
QA 2(02:58~05:05)
「鉻鐵層架能不能用防倒支撐架固定?」
QA 3(05:06~07:51)
「新建大樓的住戶大門是防火門嗎?門關起來後,門縫有沒有影響?」
QA 4(07:52~10:23)
「住家原有的火警探測器,怎麼判斷安裝符不符合規定?」
--
今天跟大家聊聊逃生通道常見的問題
其實平常對一般民眾上課的時候
我很常會分享一些判斷場所風險的訣竅
逃生通道當然也是其中一項觀察重點
--
但是我都會告訴大家
民眾要判斷逃生通道安不安全
其實既簡單又困難
--
簡單的是
對於民眾需要的部分來說
看出逃生通道有沒有問題不需要高深學問
基本上你有眼睛都看得出來
有沒有阻塞?有沒有上鎖?通道好不好找?
沒甚麼專業門檻
--
而困難的地方在於
如此簡單就能辦到的事情
絕大多數的人卻都不會認真去做
--
我常跟大家說
逃生通道積滿雜物
這個你有看就一定會發現
根本不需要我教你怎麼看
但問題是
你是火災發生前就看到了?
還是發生火災要逃生時才看到?
--
很多觀念聽懂、學會都不難
難的是我們沒有去實踐它的態度
逃生通道的觀念
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希望大家可以把防災觀念融入到日常生活
它才能真正發揮保護你的作用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本集QA
QA 1(00:00~01:10)
「室內消防栓要怎麼操作?」
QA 2(01:11~03:56)
「現在有沒有可以連線APP輔助監控的住警器?」
QA 3(03:57~06:11)
「廁所如果是在屋子最裡面,那麼可以躲避火災嗎?」
QA 4(06:12~08:28)
「火災時不能搭電梯,但是電影都會演消防隊搭電梯救援,電影是不是演錯了?」
QA 5(08:29~11:43)
「有沒有推薦的CO偵測器?CO和瓦斯偵測器有必要兩個都裝嗎?」
--
今天這一集算是回應觀眾許願
我們來簡單聊聊一氧化碳偵測器
以及瓦斯漏氣檢知器
--
前一陣子我們在YouTube頻道上傳了一則新影片
(還沒訂閱的趕快搜尋「九三先生」訂閱喔)
開箱我們落成後的新家
跟大家介紹我們為新家做了哪些防災措施
--
其中有一項整備
就是我們在家裡安裝了一氧化碳偵測器
於是就有夥伴問到
除了住警器之外
是否還需要裝一氧化碳偵測器?
那麼瓦斯漏氣檢知器呢?
--
由於後面兩樣東西大家可能更沒聽說過
了解的也更少
因此我們就藉這個機會
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兩樣東西
--
我們的居家環境除了要擔心火災的風險
瓦斯洩漏和產生一氧化碳也是可能的危險之一
過去也有不少在居家發生CO中毒和瓦斯氣爆案例
--
也因為這樣
我們在新家除了安裝住警器
也裝了一氧化碳偵測器
但是我們家沒有裝瓦斯漏氣檢知器
這是為何呢?
--
今天就來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一氧化碳偵測器和瓦斯漏氣檢知器
它們各自的安裝注意事項
以及為何我們家做這樣的最終選擇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今天這一集繼續來分享山域安全的正確觀念
同樣地感謝台中市消防局的卡布學姊
提供這一集的相關資訊和修訂
--
上禮拜談到了登山前的準備和預防措施
今天要來跟大家談談自救應變
因為我們再怎麼努力預防
都不可能做到100%的免除意外
--
但是我們是否有正確的觀念
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應變行動
以及我們有沒有足夠的事前準備
讓我們在遇難當下有合適的資源展開自救
還是回歸到了平時的教育學習和出發前的準備工作
--
因此今天雖然聊的是自救
但是如果沒有上一集預防和準備的觀念
那這一集談到的很多自救措施
你恐怕也沒有執行的能力
--
越是整理這次的訪談資料
我越是深刻感受到
「平安或意外」真的是體現在日常
真的是取決於你付出了多少準備
我們平時常聊的火災、地震、救護話題也是一樣的原則
--
這次訪談的過程中
卡布學姊下了一個結論深得我心
作為這個小系列的結尾
但同時也是安全領域的最佳註解
「你選擇面對它的態度,也同時選擇了你未來的結局」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今天這一集節目要感謝台中市消防局的卡布學姊
感謝她提供詳細的資訊和花時間接受我們訪談
以及後續不厭其煩的校正修訂
才能產出這兩集的節目
--
是的,今天和下周的兩集節目
我們要來跟大家聊聊山域安全的觀念
很久之前我曾經談過一些我自己「山搜」的經驗
但有聽過那一集的夥伴就知道
我當時的經歷根本談不上「山搜」
--
我是在一個後知後覺的情況下被叫去山裡找人
面對的問題與風險也都不複雜
而我本身對於爬山也是興趣缺缺
所以我對於山域安全的觀念僅懂一點點皮毛
--
而這一次的訪談
讓我能夠學習到更多安全的觀念
也有這個機會把正確觀念分享給大家
或許我自己未來也不會有用上的機會
但是能讓正確觀念更廣泛擴散
也是我由衷的願望
--
整個訪談結束並整理資料後
我感覺不管任何領域的安全
似乎都有個殊途同歸的原則
就是「事前準備」
--
很多意外幾乎都有機會在「事前」階段得到解除
縱使不幸遭遇意外
應變的難易度、存活下來的機率
也還是跟事前準備是否充分有直接關係
--
因此,今天山域安全的上集
我們跟大家來聊聊
身為一個準備要上山的民眾
我們應該做哪些準備?做哪些預防措施?
才能有效的降低遇難機會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本集QA
QA 1(00:00~02:28)
「插頭根部增加絕緣體,能不能避免積污導電?」
QA 2(02:29~04:24)
「使用插頭保護套可以避免積污導電嗎?」
QA 3(04:25~07:30)
「分享我們自己檢查家用電器的經驗」
QA 4(07:31~10:52)
「家中廚房準備防火毯,適合嗎?」
--
過去曾經跟大家聊過防火管理人這個制度
也大概介紹了防火管理人需要的條件與任務
其中一項任務就是要負責撰寫消防防護計畫書
--
防護計畫書是應變方式的根本
像上周回答的一個問題
「警鈴響應該先疏散?還是先確認?」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應該是在事前仔細討論
在計畫中詳加律定
--
但是在聊防火管理人的那一集也講到了
現階段防火管理人的制度有很大問題
僅讓一個沒有消防背景的人
上了兩天不到的消防課程
就期望他寫出一份複雜、完整、詳盡
又責任非常重大的防護計畫書
這根本是在強人所難
--
也因為這樣
絕大多數的防護計畫書都會使用公版照抄
照抄的內容不適用於特性各不相同的場所
這個顯而易見的問題自然不用我多說
--
而我今天要聊的是
過去蒐集、閱讀過那麼多場所的防護計畫書
這些計畫最常見的共同盲點有哪些?
有甚麼大家可能意想不到的漏洞存在?
甚至可能是帶給自己更多麻煩的絆腳石
我們來看看,你是否有留意到這些問題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本集QA
QA 1(00:00~02:55)
「燒燙傷用冰塊、冰水降溫,合適嗎?」
QA 2(02:56~06:58)
「幼童的避難包東西太多太重,但是又怕避難時幼童跟大人走散,該怎麼取捨?」
QA 3(06:59~08:31)
「可以用行李箱代替避難包嗎?」
QA 4(08:32~11:12)
「寵物不方便避難,可以選擇居家避難嗎?」
QA 5(11:13~14:35)
「場所的火警警鈴響了,應該立刻疏散?還是應該先確認是不是誤報?」
--
在很多場合演講或是幫場所上消防課程時
通常台下聽眾最常問的問題
幾乎都會圍繞著「滅火器」打轉
--
這個狀況幾乎是常態
不論課程的主題是甚麼
只要我曾經提到過滅火器
大家似乎對於滅火器的話題有特別多的興趣
--
我認為這個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能的原因之一
就是網路上有太多滅火器的廣告或是影片
--
之前曾經跟大家分享過
我們怎麼判斷這些滅火器有沒有通過認可
到底適不適合買回來放在家裡
最基本、最重要的條件
就是必須要有認可標示
--
話雖如此,民眾在看到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測試影片時
還是會被這些影片吸引注意
畢竟影片呈現的效果是最讓人有印象的
--
因此,今天就來跟大家分析分析
「某些」網路上看到的滅火器測試影片
以及廣告上聲稱的滅火器功效
到底有哪些問題?有哪些手法?
--
當然,我分享的是我曾經在網路上看過的
那些有問題的影片
不代表大家在網路上看到的廣告一定不實、一定有問題
最終還是回歸到最樸實的判斷基準
有沒有認可標示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本集QA
QA 1(00:00~02:15)
「餘震不斷的話,是否要利用中間空檔逃到戶外去?」
QA 2(02:16~05:20)
「玉米罐頭可以用來充當防災食物嗎?」
QA 3(05:21~08:30)
「緊急避難包的容量大概多大?是否要家庭成員一人一包?」
--
前陣子看到消防隊的學長貼了一個貼文
聲稱要把鳳梨、旺旺仙貝、芒果、蝦子、鴨胸、每日C、牛肉等物
全部集中放在消防隊
看看會發生甚麼事?
--
我猜可能不是消防相關的人
大概get不到這則貼文的點在哪
其實上述那些就是消防隊的迷信禁忌
出現一個可能就會讓大家驚慌失措
一次出現七個
大概要精神錯亂了
--
其實我以前待消防隊的時候
也聽過不少禁忌事項
從物品、到言語、和行為都有聽說
有些甚至我問學長來由
也不見得有人可以說得很清楚
--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個閒聊話題
消防隊都有些甚麼禁忌?
不知道大家還聽過哪些?
以及我們對於禁忌的看法是甚麼?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活動預告:
下周日(6/29)下午
我受朋友邀請擔任一個工作坊的主講
主題是關於緊急避難包的準備
報名資訊放在留言處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加
--
本集QA
QA 1(01:17~03:22)
「住宅用滅火器的藥劑成分是甚麼?」
QA 2(03:23~06:06)
「哪些地方的管線貫穿處需要防火填塞?」
QA 3(06:07~10:35)
「在廁所裡用蓮蓬頭沖水,可以擋住火災侵襲嗎?」
QA 4(10:36~12:23)
「住家準備泡沫滅火器合適嗎?」
QA 5(12:24~15:38)
「自動廣播內容有統一規定嗎?警報響起關掉警鈴聲,會不會被究責?」
--
上週到外縣市某個機構
協助他們進行地震演習
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輔導場所辦地震演習
通常我都會要求先仔細研讀這次的演習計畫
釐清大架構與演習邏輯後再來商量動作細節
--
通常辦理地震演習的場所都會有一個共通問題
就是「不知道為何要疏散?」
不是說大家找不到原因
而是從寫計畫的人到執行計畫的人
沒有半個人察覺到這是個問題
--
好比說,最常看到的演習腳本
就是發生地震後把大家疏散到戶外
然後集合點名完畢之後又把大家請回室內
如果把這個過程仔細想一下並套在實際狀況
你會發現這樣做幾乎毫無意義
--
我們為何要疏散到戶外?
喔~是因為發生了地震怕有危險
那我們後來又為何可以回到室內了?
判斷現在危險與否的基準在哪裡?
--
如果沒有仔細思考清楚這一點
這個演習基本上就是為演而演
在真實狀況下是發揮不了作用的
那麼到底地震後甚麼狀況下必須疏散?
又在何時可以解除警戒回到屋裡?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次輔導演習的心得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下周休刊》
因為....沒有因為
就是想休息
--
本集QA
QA 1(00:00~03:46)
「搭電梯遇到地震,要不要按下所有樓層按鈕?」
QA 2(03:47~08:48)
「詢問家人的病史,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
QA 3(08:49~11:14)
「沒有遇過,怎麼知道自己有哪些食物藥物過敏?有沒有辦法檢查出來?」
QA 4(11:15~13:59)
「水滅火器或是強化液滅火器,使用時會造成視線阻礙嗎?」
QA 5(14:00~16:53)
「廁所門是鐵門,這樣可以躲廁所嗎?」
--
上週講到了低姿勢爬行的基礎觀念
以及一些重要的要領訣竅
今天要來跟大家說明一些
我在課堂演講時
真的有民眾會問到的問題
--
我蒐集到的問題分別有:
1.用低姿勢爬行的時候,怎麼摸門測溫?
2.用低姿勢爬行的時候,看不到避難方向指示燈怎麼辦?
3.用低姿勢爬行的時候,我怎麼知道該往哪個方向爬?
--
這些問題看起來好像很難解答
但是其實弄清楚低姿勢爬行的基本概念的話
你會發現這些問題都不是很困難的問題
--
所以大家可以嘗試看看
仔細回想、複習上週講到的基本觀念
其實答案都在這些基本觀念之中了
--
如果複習上周的內容之後
你已經找到了答案
恭喜你~你有很正確的觀念
相信「安全」對你而言不會遙不可及
--
如果還是想不出答案也沒關係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些關於低姿勢爬行的問題
到底正確解答是甚麼?
--
如果大家還有想到其他關於低姿勢爬行的疑問
也歡迎留言分享討論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本集QA
QA 1(00:00~01:23)
「報案時如果沒有地址,報經緯度可以嗎?」
QA 2(01:24~06:06)
「操作AED時剪破患者衣服,事後會不會被追究責任?」
QA 3(06:07~07:48)
「女性內衣的鋼圈,會不會影響AED的操作?」
QA 4(07:49~11:13)
「有裝心律調節器的病患,施救CPR+AED步驟有沒有不同?」
--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低姿勢爬行
這個火場求生的技巧之一
或許大家都曾經聽過
但是可能不曾做過、練習過
--
甚至很可能大家以為你了解它
但是其實你對低姿勢爬行也是一知半解
就好比說大家知不知道
低姿勢爬行是用在甚麼樣的情況下?
--
或許大家會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
不就是火災時使用嗎?
如果你真的這樣認為...
那坦白說,你對於低姿勢爬行真的不夠認識
--
這是民眾的防災觀念中
隱藏的一個大風險
就是你以為自己知道
實際上,你連自己不知道都不知道
(甚麼繞口令嗎?)
--
因此,今天我們仔細來跟大家分析一下
低姿勢爬行的真正使用時機
了解了使用時機
可能可以連帶解答很多疑惑或是常見的誤解
也讓大家瞭解一下它的使用要領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本集QA
QA 1(00:00~01:48)
「木門的房間為什麼可以躲避火災?」
QA 2(01:49~04:47)
「如果在外租屋,房間就是不適合避難的空間,那該怎麼做準備?」
QA 3(04:48~06:08)
「住警器響起的時候,通常火勢是甚麼狀況?」
QA 4(06:09~10:11)
「救助袋怎麼使用?家裡有機會安裝嗎?」
--
以前很多次的節目有跟大家分享到
我認為最重要、最基礎的安全準備
就是要有好的避難空間可以躲避火災
--
在有好的防火區劃的前提底下
消防設備才能夠發揮它的作用
也因為有區劃保護我們
我們才不需要去冒更大的危險勉強逃生
--
因此我挑選新家時
一定會考量家裡有沒有安全的火災避難空間
之後才去幫家裡安裝住警器、準備滅火器
--
如果家中有行動不便、老年人、嬰幼兒
這些很難自行應變火災、很難快速逃離火場的避難弱勢
一樣可以依靠防火區劃得到很好的保護
「如果他們無法自行逃生,那就想辦法讓他們不用逃生」
只要有好的區劃保護他們
就算不逃也能平安活下來
--
後來我發現很多人會有個誤解
把這個「好的防火區劃」想得太過複雜
確實「防火區劃」在法規上有一些規定
但是我這邊只是借用它的功能來稱呼我們的安全策略
並非要大家在家中找到符合法規要求的防火區劃
--
因此很多人一開始會懷疑
老舊建築能有這樣的地方嗎?
我們家只是普通公寓也能躲嗎?
其實大家把這個可以躲避火災的空間想得太過複雜了
條件並不困難
我們自家40年的舊公寓一樣有很多避難空間可以躲
--
因此,今天就來跟大家複習一下
「能躲避火災的房間」需要哪些條件
以及如果家中有避難弱勢
我們還能多做哪些準備?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QA 1(00:00~04:03)
「民眾可以自己申請租借AED,放在自己家裡或私家車上嗎?」
QA 2(04:04~05:47)
「社區大樓的緊急升降機,電梯公司說一次/二次消防切換鑰匙沒有給社區,而是交給轄區消防隊,這是真的嗎?」
--
以前還在當消防隊的時候
接觸到的場所比較單一
想法和眼界也還沒那麼廣
因此有時教育民眾的觀念比較侷限
--
那個時候我可以給出「正確的」答案
但是卻不一定是民眾「做得到的」答案
例如,發生地震時,要不要去保護家人?
例如,(工廠)發現火災時,甚麼時候要打119?
以及今天要聊到的
民眾甚麼情況可以嘗試滅火?
--
以前我的答案只有一個:
「不要想這些有的沒的!趕緊逃跑就對了」
因為以現在消防教育的環境來看
不論是時間、頻率、內容、教學方式
我都不認為能夠有效地教育民眾「安全地」滅火
--
我都還不談民眾「會不會」滅火
光是要他們學會保護自身安全
就已經是很頭大的事情了
--
因此,過去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訓練內容之下
我一律告訴民眾「不要滅火,趕快逃。保命最重要」
當然,現在這個原則依然沒變
只是實務上不容易做到
--
公共場所遇到火災;不要滅,趕快逃。民眾辦得到
工作場所遇到火災;不要滅,趕快逃。民眾或許還辦得到
自己家裡遇到火災;不要滅,趕快逃。民眾一定辦不到
--
那麼有沒有甚麼情況
是民眾嘗試滅火也不至於有很嚴重的危險?
我想大家可能都聽過一個答案:
「火災初期可以嘗試滅火」
--
問題在於甚麼是「火災初期」?
不談學術上的定義
要讓民眾好懂、能理解、可以判斷
今天就來聊聊我怎麼教民眾判斷滅火時機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本集QA還是很多
QA 1(01:03~02:33)
「『急救先鋒』這個APP是怎麼運作的?」
QA 2(02:34~04:21)
「火場中關門避難,塞下方門縫會不會減少空氣對流,減緩火勢?」
QA 3(04:22~06:21)
「如果住的樓層很接近頂樓,火災時能不能往上跑?」
QA 4(06:22~07:26)
「住警器裝上電池就會響,這正常嗎?
QA 5(07:27~10:32)
「如果CPR壓到活人,會怎麼樣?」
--
上禮拜因為金金去進香追粉紅超跑
所以我們臨時停更
在上上禮拜的節目尾聲
有預告新的一集會跟大家分享
「我們家怎麼做防戰準備」
--
上次有跟大家打過預防針
我對於戰備的事情不是那麼專業
所以很多資訊也是查資料、看民防手冊學來的
不會像火災、地震、救護這類事情有比較多實務經驗
因此我從另一個角度跟大家分享討論一下
--
其實戰爭也是一種災害
而我們可能面臨到的災害種類那麼多
從地震、水災、颱風、土石流這類天災
到恐攻、戰爭、核災這類人禍
要防範的災害那麼多
是不是代表我們要為每一種災害都做一套準備?
--
這是個很棘手的問題
每一種災害都做一套準備
家裡恐怕不夠空間擺放那麼多物資
而且真的事到臨頭時
還想得起來要用哪一套設備或計畫嗎?
--
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
我的心得感想就是
找到災害的「共通點」
所謂的共通點就是
「不論發生甚麼類型的災害,我都一定要會面臨的問題」
--
我把「共通點」的問題做足準備
80%的困難都可以找到解決方案
大家可以一起來想想
還有哪些事情是各類災害的「共通點」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這個禮拜總算把環島期間累積的問題給回答完了
沒想到QA合集最後讓我們水了三個禮拜
回答問題確實比較沒有壓力
不用在周末的時候苦惱這禮拜要談甚麼主題
--
不過這些問題合集其實也很有價值
因為有許多提問蠻棒的
但是又不足以單獨拉出來做成一集節目
於是就用這個機會
把這些問題彙總成一個專題
希望大家也能從中獲得收穫
--
這一周剩下來的提問種類更雜了
牽涉的範圍更廣
從緊急救護到消防設備
再到其他不同種類的災害都有
還有一些跟上個月底的時事新聞有關
--
下個禮拜開始
又會是談單一主題的節目了
剛好這周的最後一個提問
給了我們下一集節目的靈感
請大家不要錯過
--
P.S 另外問大家一下
之後我們可能會不定期做直播
除了消防專業觀念之外甚麼都聊
不知道大家對甚麼話題有興趣呢?
--
01:17~03:27
「關於輔大醫院緩降機演習意外事件,有甚麼看法?」
03:28~05:12
「緩降機外圍能不能設置暫時站立的平台?」
05:13~08:44
「關於台中幼童溺斃,民眾冒充救護義消進場救援的事件,有甚麼看法?」
08:45~10:50
「三角巾能不能取代止血帶?避難包有準備三角巾的必要嗎?」
10:51~13:48
「自家附近的避難所,因應水災的避難所比較多,因應地震的避難所很少,這樣合適嗎?」
13:49~17:01
「寵物防災可以做哪些準備?
17:02~18:53
「水災該怎麼自救?」
18:54~21:42
「戰爭可以做哪些事前準備?」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本期還是一個QA合集
本來以為環島期間累積的問題可以兩集講完
沒想到要再錄第三集才能全部回答完
所以下周請容我們再水一集
--
上周的問題主要是圍繞緊急避難包
這禮拜的問題比較雜
有少部分的地震應變
再來大部分是關於火災應變的提問
--
在這兩個禮拜的期間
也還是有陸陸續續收到一些零星的提問
問題新增的速度沒有之前那麼快了
--
所以應該會如原先計畫那樣
先把環島那兩周的提問全回答完了再來處理
因此希望下周可以如願收尾
--
06:18~08:19
「受困在倒塌建築中,如果沒辦法敲擊身邊硬物,該怎麼辦?」
08:20~11:25
「地震時躲桌下要抓桌腳,如果桌子是像辦公桌一樣沒有桌腳,該怎麼抓?」
11:26~14:41
「如果頂樓可以連接別棟建築,或是到頂樓之後可以把樓梯間的門關上,這樣逃到頂樓有沒有機會獲救?」
11:42~17:21
「火災時,如果往下逃的中途,遇到有人把起火層的防火門打開,讓煙進到樓梯間,這時候因為防火門單向通行,沒辦法離開樓梯間,該怎麼辦?」
17:22~21:21
「假設房間門上有窗戶、房門是木頭門、房間沒有對外窗,這個房間是不是無法躲?該怎麼改善?」
21:22~25:17
「瓦斯桶倒塌,導致瓦斯快速大量洩漏,怎麼應變才是正確的?如何避免這種事情發生?」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本集的QA非常多...
不對,這一集本身就是QA的合輯啊
--
剛結束兩周的環島旅行
這段時間在各個平台上收到很多留言提問
多到一集講不完
--
再加上剛環島回來
實在沒力氣規劃新主題
所以這禮拜就用這些QA來水一集吧
--
我挑選出這兩周收到
比較特殊、比較沒有聊過的問題
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
本來想說一集可以回答完
但沒想到錄了三分之一就已經超時了
下周會繼續分享這些沒回答完的QA
希望再水一集就可以結束了
希望啦...
--
03:17~04:29
「簡易帳篷、防災食品、防災飲用水哪裡買得到?」
04:30~08:36
「避難包清單上的物品裝不下,怎麼辦?」
08:37~11:17
「避難包可以不準備食物和水,要疏散時再去附近超商買嗎?」
11:18~12:49
「避難包裡放證件影本,那證件正本需要放避難包嗎?」
12:50~14:00
「避難包裡放了很多證件影本,這樣把避難包放門口附近會不會有危險?」
14:01~15:02
「防身用品是否要放避難包裡?」
15:03~16:52
「避難包裡有必要放娛樂用品嗎?」
16:53~24:08
「緊急避難的時候,應該追求舒適和便利嗎?」
24:09~26:09
「避難包裡為什麼要準備眼罩、耳塞?」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
《下周休刊》
跟各位預告一下
下禮拜我們停更一次
因為其實大家看到這一篇的同時
我們應該在環島的旅途中
下一期更新是在4/16
請大家準時收聽PODCAST/收看YouTube
--
三月底的時候和建中棒球社的同學們聚餐
有些同學已經超過20年沒見面了
大家都還能健康的出席
真的很高興
--
這麼久沒碰面
當然要花一些時間更新大家的近況
其中有一個同學也有在追蹤我們的頻道
於是脫口而出「大家記得裝住警器」
--
結果現場有其他同學問了一個問題
「可是我家住大樓,是不是本來就有住警器了」
其實社區大樓和公共場所裝的
那個叫火警自動警報系統
跟住警器是不一樣的東西
不過他們的功能與用途是相同的
--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火警自動警報系統和住警器的功能是相同的
為什麼我還是強烈建議
即使你住社區大樓,即使你家本來就有火警自動警報系統
依然要在自家安裝住警器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ckh3slitxg90918vn2bmk77/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