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當代生命倫理議題,闡釋天主教會對於生命、婚姻、性、家庭的觀點。內容涵蓋課程講座、教會文件、書籍和文章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關注當代生命倫理議題,闡釋天主教會對於生命、婚姻、性、家庭的觀點。內容涵蓋課程講座、教會文件、書籍和文章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從女同性戀身份轉向耶穌基督(上)
Rosaria教授曾是女同性戀權利倡導者與雪城大學女權酷兒理論教授,積極推動LGBTQ議題。因基督徒鄰居的友誼與對《聖經》的探究,她開始思索罪與救贖的真義。《羅馬書》啟示她同性戀並非身分而是罪的表現,使她認識到唯有藉由耶穌基督的救恩,才能脫離罪惡、獲得新生。最終,她放棄過去的生活,歸向基督,成為信仰的見證。
文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TQELJZdgc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婚姻危機的四個階段
婚姻危機往往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來自個人內在的困境。文章指出四個階段:一、當盔甲扭曲時: 開始對配偶不耐煩;二、天堂裡的煩惱: 情感斷線、溝通中斷;三、踩在門檻上: 以他人或活動填補空虛,導致不忠;四、我要走了: 放棄關係、情緒盲目。作者提醒,每個危機都可成為重建愛情的契機,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與自我療癒。
文章: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klife/epaper/2018/164/001.ht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母親的聲音可促進早產兒大腦語言中樞的發展
史丹福醫學院研究發現,住院早產兒若定期聆聽母親朗讀錄音,其大腦語言區白質發展較成熟。MRI顯示實驗組嬰兒左側弓狀束更為完善,證實早期語音刺激能促進大腦語言通路發育。研究者指出,即使短時間接觸母親聲音,也能帶來顯著神經發展效益,顯示母親的聲音對早產兒語言與腦部成長具有關鍵作用。
文章: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klife/ethics/momVoice.html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嬰兒也能拯救生命
自1973年美國《羅訴韋德案》墮胎合法化,已有超過5600萬名未出生嬰兒喪生。然而,從新生兒臍帶血中取得的成體幹細胞,已拯救無數生命。自1988年首例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成功以來,全球已進行逾3萬例,用於治療白血病、骨髓疾病與遺傳性酵素缺乏症。臍帶血不需嚴格配對,對少數族裔尤為有益,目前全球已儲存超過60萬份臍帶血。其研究用途擴展至糖尿病、心臟病與腦性麻痺等,被視為安全、合乎倫理且具長期潛力的治療來源。
文章: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klife/epaper/2015/120/001.ht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美國向維護生命的國家傳達保護生命的訊息
美國總統川普表達支持重返《日內瓦共識宣言》,重申捍衛未出生生命與家庭價值的立場,並強調每個人具天主肖像的尊嚴。該宣言於華府紀念五週年,各國代表與美國官員強調國家主權不應受國際組織壓力干涉,可自行制定維護生命pro-life與支持家庭的政策。該宣言仍具全球影響力,並吸引美國與幾內亞加入。
文章: https://prolife.hcd.org.tw/page/news/show.aspx?num=222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身體自主權無法成為支持墮胎的理由(下)
「身體自主權」並不能成為墮胎的道德依據。Judith Jarvis Thomson 的「小提琴家論證」主張孕婦可拒絕胎兒使用其身體,作者指出懷孕與此情境不同:一、胎兒存在是行為的自然結果,母親須負責;二、父母對子女有特殊義務;三、子宮孕育生命屬自然功能,非器官濫用。墮胎不是單純拒絕協助,而是主動奪去生命。真正的身體自主應包含對行為後果與弱小生命的責任。
文章: https://prolife.hcd.org.tw/page/news/show.aspx?num=165&kind=21&page=3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身體自主權無法成為支持墮胎的理由(上)
身體自主權主張女性可主宰自身身體,即便胎兒具生命權,墮胎仍正當,「主權領域」論點認為只有身體的擁有者可以決定發生在自己身體內的行為的道德性。然而此論點存在缺陷:胎兒並非母體器官,且個人身體自主權並非絕對。政府可限制傷害他人的行為,即使此行為發生在身體之內。若身體主權可凌駕一切,則用藥傷害胎兒、多次故意墮胎或在子宮中殺害嬰兒都應被容許,顯然荒謬。因此,身體自主權無法作為支持墮胎的充分道德或法律理由。
文章: https://prolife.hcd.org.tw/page/news/show.aspx?num=165&kind=21&page=3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奧地利的Charles與妻子Zita的婚姻
在烽火與王權中,奧地利真福Charles與妻子Zita卻用婚姻寫下最動人的聖德篇章。結婚那天,他對她說:「我們要一起走向天堂。」他們將婚姻獻給天主與聖母,不論政局動盪或流亡艱苦,都以「我們」同行、以信仰為家之核心。戰時仍天天通話、臨終前仍說「我對妳的愛永無止境」。他們的愛超越皇位,也超越死亡,成為今日夫妻最值得效法的婚姻典範。
文章: https://prolife.hcd.org.tw/page/news/show.aspx?num=220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夫妻幸福的七個秘訣
幸福的婚姻關係建立在七項關鍵特質上:彼此真心欽佩、無條件支持、願意長久承諾、以愛活出尊重、保持愛情中的熱情火花、以幽默化解困境,以及共同創造愉快的經驗與回憶。具備這些特質的夫妻,能在挑戰中保持安全感、信任與喜樂,並持續深化彼此的愛與連結。
文章: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klife/epaper/2019/171/001.ht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愛情如何恢復健康?
愛情的健康恢復,需從四方面著手:首先「與對方同在」,以共感與支持維繫情感;其次「學會寬恕」,勇敢放下怨懟,使愛重生;再者「呼籲謙卑」,認識自身局限,以包容與理解接納彼此;最後「謹言慎行」,以尊重與智慧溝通。這些德行使關係得以治癒、成長與更新。
文章: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klife/epaper/2020/181/001.ht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今天,我們比過去更需要《生命的福音》
《生命的福音》通諭頒布三十週年之際,台灣社會面臨墮胎、人工生殖與安樂死等死亡文化的挑戰。《生命的福音》揭示現代以自由為名的極權傾向,重申生命自受孕起即具不可侵犯的尊嚴,墮胎、阻孕與人工生殖皆違背天主創造秩序,而安樂死則是濫用慈悲。教會呼籲重新喚醒良心,堅守真理與愛德,尊重並守護每一個生命從受孕到自然死亡的尊嚴。
文章: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klife/ethics/evangeliumVitae.html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如何建立或重建婚姻中的信任?
婚姻的根基在於信任。信任意味著夫妻彼此都能「放心」,能在對方面前坦誠脆弱,無須防備。建立信任需雙方都成為「值得信任」的人,誠實面對行為、言語與金錢,不容任何形式的欺騙。若信任曾被破壞,須以真誠悔改、實際改變與負責任的行動來重建。當夫妻願意給彼此機會、共同成長時,愛與安全感便能再次在婚姻中萌芽。
文章: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klife/epaper/2019/179/001.ht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母親選擇留下孩子的心路歷程
24歲的陳姐在未婚懷孕後,面對家人強烈反對與墮胎壓力,毅然逃家前往台南露晞之家(現為嬰兒之家)待產。她堅持親自撫養孩子,拒絕簽署出養同意書,並在黃主任的陪伴下平安生產。後來靠自己努力養大女兒,雖歷經艱難,卻從未後悔選擇生命。她相信生命從受孕開始,呼籲社會應加強未婚媽媽援助與教育資訊,幫助更多陷入困境的婦女與青少年。
文章: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klife/epaper/2009/131/#a01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為什麼要March for Life為生命而走?
「為生命而走」March for Life 呼籲社會重新喚醒良心,維護從受孕到自然死亡的每個生命。台灣《優生保健法》下無數胎兒被犧牲、人工生殖造成胚胎被遺棄、全面性教育扭曲性與愛的意義、安樂死法案侵蝕病人尊嚴。面對這些危機,我們走上街頭宣告:生命是天主的禮物,不是可被篩選或放棄的對象。讓我們為被遺忘的生命、受苦者與未出生的孩子而走,重建愛與希望的「生命文化」。
文章: https://prolife.hcd.org.tw/page/news/show.aspx?num=21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醫助死亡對加拿大身心障礙者的衝擊(下)
研究顯示加拿大醫助死亡(MAiD)合法化對身心障礙者的負面衝擊。原本預期能保障弱勢群體免受傷害,但實際上身障者因缺乏支持而更易選擇醫助死亡。2019–2023年間,逾四成MAiD死亡者為需身障服務者,許多人因憂鬱、孤立或生活困境而申請。非末期病患與失智、神經疾病個案明顯增加,審查批准率過高,呈現「滑坡效應」。聯合國與加拿大民調皆提出擔憂,MAiD已侵蝕身障者該有的生存保障。
文章: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klife/epaper/2025/243/004.html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醫助死亡對加拿大身心障礙者的衝擊(上)
研究顯示加拿大醫助死亡(MAiD)合法化對身心障礙者的負面衝擊。原本預期能保障弱勢群體免受傷害,但實際上身障者因缺乏支持而更易選擇醫助死亡。2019–2023年間,逾四成MAiD死亡者為需身障服務者,許多人因憂鬱、孤立或生活困境而申請。非末期病患與失智、神經疾病個案明顯增加,審查批准率過高,呈現「滑坡效應」。聯合國與加拿大民調皆提出擔憂,MAiD已侵蝕身障者該有的生存保障。
文章: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klife/epaper/2025/243/004.html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人工智慧:別讓我們的大腦辭職!(下)
人工智慧正以驚人的速度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既令人著迷,也伴隨著不容忽視的挑戰: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內在自由、記憶與創造力?事實上,人工智慧並非中立無害的工具,而是在悄然改變我們與知識、思考,甚至與自我、與他人的關係。本文邀請我們以清醒的目光與勇敢的心靈,審視人工智慧的承諾與風險,避免「讓大腦辭職」,並重新奪回屬於人性的尊嚴與自由。
文章: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klife/epaper/2025/243/001.html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人工智慧:別讓我們的大腦辭職!(上)
人工智慧正以驚人的速度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既令人著迷,也伴隨著不容忽視的挑戰: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內在自由、記憶與創造力?事實上,人工智慧並非中立無害的工具,而是在悄然改變我們與知識、思考,甚至與自我、與他人的關係。本文邀請我們以清醒的目光與勇敢的心靈,審視人工智慧的承諾與風險,避免「讓大腦辭職」,並重新奪回屬於人性的尊嚴與自由。
文章: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klife/epaper/2025/243/001.html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夫妻一起旅行不失耐心……真的做得到!
一起旅行,是夫妻能夠體驗的最美好經歷之一。離開日常、探索新地方、在熟悉環境之外共用時光……這一切都能加深彼此的連結。但同時,旅途中也可能遇到不少考驗,引發「情緒風暴」。本文提出幾個建議,能幫助你們把旅行變成一次難忘的冒險,並成為夫妻共同成長的寶貴經驗。
文章: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klife/epaper/2025/243/002.html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
我們從Charlie Kirk身上學到的10個教訓
美國辯論家Charlie Kirk遇刺後,人們驚訝他短短31年的生命造成的影響力,我們不必同意他對各種議題的立場,仍可以學習他展現的德行:虔誠的基督徒、公開作見證、真誠的友誼、重視婚姻家庭、勇敢、追求真理、善於傾聽、愛國家、建立運動與挑戰年輕人承擔責任。Kirk的榜樣提醒我們的社會迫切需要這些良好的德行。
文章: https://theology.catholic.org.tw/klife/epaper/2025/243/003.html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rfsivl900a801vbhxvs0duz/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