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读了很多书、做了不少笔记,可到真要用的时候,却像大海捞针一样找不到重点?
是不是也常常觉得知识零散、表达卡顿,脑子里有想法,却没办法顺畅说出来?
怎么才能搭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光靠搜索引擎临时抱佛脚?
这一期我们聊的,就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卡片盒笔记法”——一套曾让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在没有社会学学历的情况下,硬生生靠写笔记写成社会学教授的神级方法论。
我们不仅拆解了卢曼的“两个盒子”笔记系统,还聊了如何用现代的手机、备忘录软件复刻他的思维流程。以及,在表达这一关,我们要怎么找到自己的方式、突破害怕输出的心理障碍,真正让“记录-思考-表达”成为自己的能力闭环。
【节目时间轴】
00:00 为什么我们做了很多笔记却没办法用上?
04:18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06:18 卢曼的惊人产出,靠的竟然是卡片盒笔记法
11:05 卡片盒笔记法的三个核心步骤:记录、思考、表达
22:01 知识管理的关键在“关联”
26:45 写笔记最重要的不是软件,而是动手写
30:01 真正的难点:独处思考的时间从哪儿来?
da41:10 认真生活,快乐工作
44:38 从知识到表达,从表达到专业背书
“我明明这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一场空”的挫败感,你是不是也经历过?
明知道结果可能无功而返,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出发?
在这条坚持的路上,为什么孤独感总是如影随形?
在这一期里,我们聊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不仅讲了那句经典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还聊到了孤独、坚持、个人成长的阶段变化,以及从“硬汉文学”聊到动物性、生命力,还有怎么在诱惑、虚荣和规则里,守住自己想要的生活。
时间轴
00:32 《老人与海》的故事梗概与核心精神
08:08 故事里的孤独感与“虽千万人吾往矣”
13:27 海明威的婚姻、硬汉人生与自我成就
17:41 文学的价值与受众的变化
21:43 硬汉文学的魅力与个人成长书单
27:29 “美”的社会规则与思维陷阱
29:33 海明威的其他作品与反战思想
33:36 动物性与直觉式选择
如果经常在沟通中吃亏、总是事后才想起来“我刚刚应该这样说”,或者总觉得自己明明有理却说不过别人——那真的该听听这期节目。
我们聊了一本由 FBI 前人质谈判专家写的书《掌控谈话》,他用20年实战经验告诉我们:真正厉害的谈判,不是吵赢谁,而是让对方觉得“一切都是我自己决定的”。节目里我们会一起拆解什么叫“战术性共情”,为什么“让别人说不”才是谈判高手的第一步,还有一个机场改签却意外升舱的神奇小故事。
从职场谈加薪到家庭沟通再到客户应对,我们聊的这些谈判技巧,真的每个人都能用得上。
📌 本期节目你会听到:
00:00 一开场就击中痛点:为什么说不过别人不是你嘴笨
04:43 所有的冲突都可以调和:沟通的底层逻辑
08:24 什么是战术性共情?不是讨好,是精准打动对方
13:56 战术性共情具体怎么做?从观察到贴标签
17:37 不要太快进入“解决问题”模式
19:11 怎样让对方感觉“这决定是我自己做的”
20:08 允许别人说“不”,反而更容易达成共识
23:54 警惕谈判中的“黑天鹅”信息
如果你也曾在迷茫时想过“努力到最后是不是依然平庸”,或者想明白艺术与命运的关系,或者困惑过家庭和自我之间的较量,这期节目会给你一些答案。
我们聊了太宰治那一生五次的求死尝试和他对“活下去”的无力挣扎;聊了费茨杰拉德的才华和失落,他在生前没有见证自己的伟大,却在死后让《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经典;还聊了托尔斯泰的“上帝视角”,以及幸福与不幸家庭的辩证。所有作家的命运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看清“努力”“梦想”“平庸”这些词背后的重量。
00:33 开场:聊聊“主人公”的最后一部分
01:49 太宰治:五次自杀的反抗与求生失败
12:05 费茨杰拉德:爱情、贫穷与《了不起的盖茨比》
25:07 托尔斯泰:幸福家庭与上帝的距离
35:36 文学的“正确答案”与陈丹青的阅读观
43:44 认识自己:命运与原生家庭的影响
46:16 主人公的终章与读书的意义
想搞副业却总是找不到有人愿意买单的产品?总是有很多灵感却一动不动?看了很多创业内容,还是对“商业逻辑”一头雾水?
那我们这一期聊的这本《真需求》,也许会帮你把这些问题串起来。我们不仅一起拆解了商业闭环,也讨论了行动力的底层逻辑。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教我们如何从用户视角去构建价值,而不只是凭自己的一腔热血去猜。
所以在这一期里,我们聊到了:
从“需求识别”到“产品价值构建”,这个链条到底该怎么走?为什么拼多多能火,而情绪价值和资产价值才是突破利润天花板的关键?我们还拿泡泡玛特、特斯拉、脑白金这些案例举例,讲了品牌到底是怎么靠“讲故事”撑起价格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聊到“为什么你一直动不了手”,以及改变的动力公式是怎么回事。
🎧 接下来,一起看看这一期聊了些什么——
00:00 真需求:帮你理清副业和行动力的逻辑
聊这本书的初衷,从商业视角到个人成长都适用。
02:21 行动力是商业的起点:改变的公式怎么理解?
不满 × 远景 × 第一步 > 改变的阻力,这个公式带你走出原地踏步。
03:54 商业闭环第一步:识别真需求的能力
为什么很多创业者做的产品只是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06:10 产品价值的三层结构:功能、情绪、资产
从小灵通到诺基亚,从房子到比特币,这三种价值能不能撑起高价格?
10:00 资产价值的关键是“共识”
举例房产、奢侈品、钻石和泡泡玛特,聊“讲故事”和“二手市场”是如何创造资产价值的。
18:10 商业逻辑的根源:让改变发生的三个点
怎样制造客户的不满情绪?如何画好远景?第一步该多小才有效?
33:00 可口可乐是怎么征服中国市场的?
一个百年品牌的地推逻辑,才是真正的“让共识发生”。
38:56 如何形成规模:靠互联网,靠系统
产品再好,也得靠流量和数据驱动,像瑞幸、链家、霸王茶姬、特斯拉那样思考。
44:51 延伸:副业和长期价值的搭建思路
卖房中介也能玩订阅服务?用好数据才是新型赚钱思维。
为什么女性创作者总在"成为自己"的路上挣扎?
为什么历史上那些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往往比男作家承受更多隐秘的伤痛?
当我们谈论"不能和聪明女人结婚"这种论调时,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性别困境?
这次空中书房的聊天,就从玛丽雪莱炭化的心脏、伍尔夫带锁的房间和李清照被不断篡改的改嫁史里,挖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们聊了三个在文学史里闪着光也带着伤的名字:
玛丽雪莱在丧子时丈夫正忙着偷情,却把审判写进《弗兰肯斯坦》而把爱留给现实;
伍尔夫13岁被侵后,那些公众号没告诉你的婚姻真相;
李清照被元明清三朝文人忙着"洗白"改嫁史。最后发现,女性创作者最犀利的笔锋,往往来自她们被性别铁链勒出的伤痕。
00:56 玛丽雪莱:看透男人所有弱点却选择去爱的科幻之母
10:19 炭化的心脏与《弗兰肯斯坦》里的性别审判
14:06 伍尔夫:"宠妻人设"掩盖的婚姻
20:44 到灯塔去!那些吸饱情感的家庭主妇海绵
27:26 李清照:一个被发明了八百遍的才女标本
35:35 当男人说"别娶聪明女人"时他们在害怕什么
42:50 文学不是美容院,是女人和世界的谈判桌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买房买车、不想结婚生娃,甚至从30岁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难道这真的是“理性选择”,还是对未来失去信心的结果?我们在这期节目里认真聊了聊这些看似经济问题、实则是生活选择的事。
《低欲望社会》这本书对日本社会做了深刻的观察,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理想的状态。
下面是本期节目的时间轴,一起来看看我们聊了哪些:
00:00 “低欲望社会”到底是个啥?
04:46 涨工资真能刺激消费?
06:29 “对未来没信心”才是低欲望的根源?一起复盘日本经济泡沫
13:52 为什么作者极力鼓吹“多花钱”?他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17:35 低欲望社会的真实代价
21:03 老年人怎么花钱才不焦虑?
26:16 美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28:42 老年大学的商业潜力
34:23 “花钱是享受,不是负担”
这集节目,是一次对“钱该怎么花”“人生该怎么过”的深度唠嗑。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纠结,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2025年上半年的一次“轻总结”,我们一起聊了很多关于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的真实感受。
聊了梦瑶从0到1开门店的过程,谈谈什么叫“发心正”,也复盘了思琪尝试MCN项目时的各种“抓狂”,并一起思考: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控制别人”和“顺势而为”之间拉扯。生活部分,我们谈到了价值观的稳定、爱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边界,甚至聊到了糖的摄入顺序和如何对抗午饭后的犯困……真的啥都聊!
00:00 半年总结的感慨:时间过得飞快,压力也在增长
01:40 工作回顾
13:32 从“控制人”到“顺势而为”:我们能做的其实是创造
20:35 生活感悟
31:50 人际关系篇
43:43 总结结束:半年后再见,期待我们的成长
如果你最近也在经历职场瓶颈、情绪内耗、或者人生的轻微迷茫,不妨一边走路一边听听我们聊点生活里的小感悟。
重量级作家: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王尔德、马尔克斯,还有他们笔下的故事和生命中的挣扎。从“被困在系统”到“用软弱对抗现实”,从“爱上一个肤浅的人”到“讲述是活着的意义”,这些不只是作家的故事,更像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写照。
00:56 卡夫卡
22:01 米兰昆德拉
25:53 王尔德
36:42 马尔克斯
明明已经努力了,却总在和人“斗智斗勇”中筋疲力尽?
在工作中遇到那种不明确、不合理的指令,不知道该怎么优雅反击?
或者你也有过“带人太累,管人太烦”的领导烦恼,却又不知道怎么提升团队战斗力?
这一期我们聊聊《孙子兵法》,用我们自己的经历,把这本战争兵法变成了一本实用的职场沟通、领导管理和冲突应对的“说明书”。从“如何打赢一场架”,到“怎么让别人听你的”,再到“什么才是靠谱的团队领导”,结合书里的智慧和自己的职场翻车经历,聊了聊怎么在日常生活中“以智取胜”。
00:00 孙子兵法适用于职场和生活的那些事
03:08 冲突应对核心策略:先搞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
04:30 四种“吵架等级”:从伐谋到攻城,你在哪一层?
12:38 胜兵和败兵的区别:你是开打前就赢了,还是打着打着靠运气?
14:21 全胜之道:打仗前的信息战和“写剧本”有多重要?
17:57 如何让团队听你的:团队管理的第一步是自我管理
18:42 将帅五德:智、信、仁、勇、严,做个有料有范儿的领导
23:45 “将有五危”:哪些行为是领导最容易翻车的地雷?
30:54 管人太累?其实是你和团队没达成“共识”
32:14 最强团队管理术:讲一个大家都信的好故事
33:12 孙子兵法的内化:道理听懂了,才是改变的开始
你是不是也常有这样的瞬间:
明明有人在听你说话,却感觉比独自沉默还孤独?
总觉得别人的生活才是“理想生活”,而自己的只是过渡?
每天像个打转的陀螺一样奔波,却说不清到底在追什么?
这期节目,我们想和你一起聊聊这些细微却真实的情绪,从苗炜的《文学体验三十讲》出发,我们聊到了语言的欺骗性、文学的安慰力、孤独的宿命感,还有那些被我们忽视但又无比真实的日常荒岛。
我们一边读书,一边生活,一边尝试搞懂文学到底能不能给我们一点点指引。结果是,它不能给我们答案,但能给我们一点点光,一点点火,一点点勇气,让我们知道:原来莎士比亚也怕死,惠特曼也会感到孤独,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允许自己有点脆弱?
00:32 开场介绍 + 苗炜和《文学体验三十讲》
04:05 文学关心失败者:人类的悲喜是相通的
07:31 从孤独开始:心灵是孤独的猎手
11:12 要感情做什么?文学的危险与必要
21:36 荒岛上的我们:大城市里的鲁滨逊
27:39 寂静之声:安静的自我是一种能力
31:55 不同文学评论者的差别和自我大小
39:26 如果你爱文学但又不写小说,那就来做评论吧!
下次翻书的时候,不妨也试试:这本书能不能帮我更好地理解我自己。
在职场默默无闻,存在感稀薄?
做副业、搞创业,却总觉得找不到突破口?
想用自媒体改变命运,但一开口就卡壳,不知道从哪开始?
这一期我们就来读读金枪大叔的《主角》,如何放大你的独特能量,打破心理障碍,找到能变现的个人品牌,还有如何抓住一次风口就能逆袭人生。
00:00 开场|聊聊《主角》:为不甘当配角的人写的书
03:00 IP的底层逻辑:能量感才是关键
10:00 成功只要抓住一个风口,焦虑没必要
15:00 打造个人品牌的心理建设
17:00 为什么粗糙打败精致?真实感才是共鸣点
34:00 向上收割 VS 向下收割:忠诚大于能力
41:00 做自媒体的难点:不是开始,而是发现和修正错误
那么多看似幸福的婚姻里,还是会有人选择出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不断向外寻找那个"不一样的自己"?当一个创作者面临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最想留下的究竟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通过马尔克斯的遗作《我们八月见》,来聊聊这些让人纠结的人生话题。
这本书讲了一个女主角每年八月都会去小岛祭拜母亲,然后年年都在那里遇到不同男人的故事。听起来像是个出轨故事,但其实马尔克斯想说的远不止这些。我们会聊到为什么"没有什么比看似幸福的婚姻更像监狱",也会谈到现在这个时代,爱情和两性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节目时间轴】
00:00 故事梗概
10:20 爱情的复杂性
17:31 幸福婚姻的牢笼
22:58 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和最后的努力
28:06 总结和思考
爱情没必要设定模板,每个人都不要给自己创造太多束缚
从古龙的《绝代双骄》聊起,回顾一下少年时代的阅读记忆。
小鱼儿那份在恶人谷中保留下来的善良,每次看都会唤起我对“人性本善”的信念。而“讲故事”的本事,更是横跨年代的生存技能——从古龙、金庸到今天的短剧、网文,载体变了,底层逻辑没变。
这一期节目聊了文学,也聊了现实;聊了江湖,也聊了职场;从侠气满满的少年梦,一路聊到“活成自己”的终极命题。
【本期节目时间轴】
00:33 开场介绍:我们和武侠小说的初恋记忆
03:10 看武侠小说带来了什么样的性格影响?
06:23 金庸VS古龙,两种风格的“江湖梦”
09:48 《绝代双骄》剧情回顾:一个双胞胎江湖阴谋
17:16 恶人也有底线:古龙小说里没有纯粹的坏人
22:22 看书点燃生活:如何在日常中留住那团火苗
30:15 倪匡、金庸、古龙:时代造就的讲故事的人
36:09 所有的经典都在说一件事:没有什么比成为你自己更重要
42:47 重新回看武侠:少年热血和成年反思的交错
女性要怎样才能真正活出自我,而不是活在“应该”之中?两性关系里,开放式爱情真的更自由吗,还是只是另一种内耗?为什么争取权利、参与政治,是女性主义的必经之路?
如果你也曾被这些问题困扰,那我们这一期聊《波伏娃传》,你绝对不能错过!
这期节目不仅聊了波伏娃和萨特之间的开放式关系,还谈了波伏娃的写作、她对女性主义的贡献,以及她如何用一生去实践“活成自己”的信念。
【节目时间轴】
00:00 女权启蒙:为什么看人物传记能给人力量?
03:50 《还有明天吗》:不要婚纱要读书,不要私奔要选票
05:10 波伏娃和萨特的开放式关系:理想还是拉扯?
13:16 爱与性:亲密关系里,聊得来比睡得好更重要
17:37 制定规则的人,才是真正的掌控者
23:39 最后的共鸣:不甘一生无为,就是我们最大的共同点
戒掉坏习惯特别难?想要戒手机戒短剧戒烟,真的有可能吗?
这期节目里我们一起看看《这本书能让你戒烟》,虽然它写的是戒烟,但里面的方法其实能用在戒掉任何坏习惯上,比如刷剧、打麻将、甚至戒掉对咖啡的依赖。
我们分享了书里的关键观点、我们的亲身体验、还有如何“转念”才能真正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节目时间轴】
00:00 开场:为什么不抽烟也能看这本书?
02:32 成瘾的真相:生理依赖 vs. 被洗脑
06:29 短剧、咖啡、麻将:这些习惯到底该不该戒?
11:25 对未知的恐惧:我们为什么舍不得放下习惯?
18:46 咨询的力量:其实你早就有答案了
22:19 戒断难吗?其实只是转念的问题
24:23 保持好心态:才是习惯改变的法宝
为什么明明很努力交朋友,关系却总是变得很尴尬?总会陷入标准化的“应该”里,活得越来越累?当一段关系走到瓶颈,明知道该放下,却怎么都放不下?
今天我们就聊聊蔡康永的《因为这是你的人生》,一起找找人生的答案~
【节目时间轴】
00:27 从人脉到人际关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才是关键!
03:21 交朋友不是数量,更是选择权。
04:01 人生最幸福的前提:每一个亲密关系,都是我自己选的。
06:18 别被标准PUA了!没有100分的人生,也没有完美爱人。
14:21 想象对方离开,才能真正放下。
17:47 从“那又怎么样”到“四步求助法”,轻松拿捏人际关系。
23:53 人生幸福的密码:更多的选择权+更好的经营关系。
霸王别姬到底是不是陈凯歌拍的?这个世纪难题在看完《少年凯歌》之后,都迎刃而解了。应该是他拍的。
少年时代经历的一切,对陈凯歌的人生有什么影响?我们又能学到一些什么?
【节目时间轴】
00:27 为什么会看这本书
06:34 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持自我。
11:42 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境和个人努力。
20:46 当下年轻人压力与社会变革。
25:33 深入探讨陈凯歌与他家庭的关系。
35:21 讨论坚持与梦想,如何在困境中依然保持激情,活出自我。
怎样才能理解和经营自己的人生,找到真正的幸福?
如何通过教育的逻辑,培养出有独立思考和韧性的人生观?
爱情和婚姻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是什么?它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选择?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一起走进冯仑的《人生的逻辑》这本书,从中汲取关于生活、教育、爱情、幸福和痛苦的智慧。
通过冯仑的思考,我们不仅反思自己的人生观,还学会如何在现实世界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惑。
【本期节目时间轴】
00:00 梦瑶介绍本期内容:《人生的逻辑》分享
05:50 教育的逻辑:如何真正影响孩子的未来
11:38 读书的逻辑:精神的保健,如何让思维更清晰
16:14 爱情的逻辑:从历史看爱情关系的演变
22:53 幸福的逻辑:如何通过自我解释、解决问题和自我实现获得幸福
27:41 痛苦的逻辑:如何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痛苦
30:09 监狱的逻辑:自由的真正意义
陈凯歌拍完霸王别姬之后的片子《风月》,就脱胎于《花影》这本小说。有着丰厚的家业的曾家大小姐,依旧被困于封建家庭的压迫之中。
【节目时间轴】
00:00 《花影》小说与电影版本02:23 小说中的家族背景与女性命运06:38 矛盾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12:00 爱情与自由问题14:02 小说中的爱情观与女性角色17:39 家庭背景对爱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