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TV & Film
Health & Fitnes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24/v4/c8/3e/17/c83e171a-324c-901e-bb96-026a2eb08064/mza_13521382378648157169.jpg/600x600bb.jpg
今夜,遇見小王子
阿光 (游湧志)
276 episodes
5 days ago

<今夜,遇見小王子>
是寶島聯播網的一個廣播節目。

因為主持這個節目,
金鐘獎在他人生的某個片刻,走入他的生活之中。
節目裡的所有內容,就是阿光正在經歷的生命故事。

有身心靈的整合視角,對時事的感想,還有原汁原味專屬他的生活賞析。
沒有時間限制,隨時在空中打開神聖空間,用心馴養彼此。
一期一會 陪伴您一起走人生道路。

阿光只有
一個臉書 : https://reurl.cc/Mjbz23(Bobby yu)
兩隻老貓
三個不可 : https://reurl.cc/rvQY0y(印加薩滿)
https://reurl.cc/2jDQaX(朝聖之路)
https://reurl.cc/WNkOzx《河流》療癒誌18期

相關合作 : travelwithlittleprince@gmail.com

關於他這個人...
年輕修習電機、服裝設計、食品營養、社會學、最終畢業於宗教學系;探尋過臼井靈氣、靈性彩油、家族排列……此時此刻臣服於印加薩滿的追尋。

遍訪這星球上的許多宗教聖地,足跡包括埃及、日本、印度、不丹、台灣、斯里蘭卡、法國、西班牙、德國、荷蘭、中國、祕魯、玻利維亞、泰國、美國……等地。

他真實敞開自身,想要看看生命可以多豐盛。經驗過高中教職、國會助理、NPO執行長、民政局長。中年後跨界主持廣播、寫作與演講,帶領《創造之地》工作坊,明白「聖顯」之道。

人生下半場,正在為離開這個星球做準備,餘生只想保守好自己的心,期盼在生活裡與人的每一次互動,相遇的每一件事、都要在其中經驗到愛。

當然,如果這個星球不好玩了,也想隨時自駕離去。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Personal Journals
Education,
Religion & Spirituality,
Society & Culture,
Spirituality,
Self-Improvement
RSS
All content for 今夜,遇見小王子 is the property of 阿光 (游湧志)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今夜,遇見小王子>
是寶島聯播網的一個廣播節目。

因為主持這個節目,
金鐘獎在他人生的某個片刻,走入他的生活之中。
節目裡的所有內容,就是阿光正在經歷的生命故事。

有身心靈的整合視角,對時事的感想,還有原汁原味專屬他的生活賞析。
沒有時間限制,隨時在空中打開神聖空間,用心馴養彼此。
一期一會 陪伴您一起走人生道路。

阿光只有
一個臉書 : https://reurl.cc/Mjbz23(Bobby yu)
兩隻老貓
三個不可 : https://reurl.cc/rvQY0y(印加薩滿)
https://reurl.cc/2jDQaX(朝聖之路)
https://reurl.cc/WNkOzx《河流》療癒誌18期

相關合作 : travelwithlittleprince@gmail.com

關於他這個人...
年輕修習電機、服裝設計、食品營養、社會學、最終畢業於宗教學系;探尋過臼井靈氣、靈性彩油、家族排列……此時此刻臣服於印加薩滿的追尋。

遍訪這星球上的許多宗教聖地,足跡包括埃及、日本、印度、不丹、台灣、斯里蘭卡、法國、西班牙、德國、荷蘭、中國、祕魯、玻利維亞、泰國、美國……等地。

他真實敞開自身,想要看看生命可以多豐盛。經驗過高中教職、國會助理、NPO執行長、民政局長。中年後跨界主持廣播、寫作與演講,帶領《創造之地》工作坊,明白「聖顯」之道。

人生下半場,正在為離開這個星球做準備,餘生只想保守好自己的心,期盼在生活裡與人的每一次互動,相遇的每一件事、都要在其中經驗到愛。

當然,如果這個星球不好玩了,也想隨時自駕離去。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Show more...
Personal Journals
Education,
Religion & Spirituality,
Society & Culture,
Spirituality,
Self-Improvement
https://image.firstory-cdn.me/Image/ck9sd0bxobyl30873it98dpln/XkMB1WhJ4meq4h6JDARuh.jpg
EP265今夜,遇見小王子:關於《最後一次搬家》~
今夜,遇見小王子
33 minutes
2 months ago
EP265今夜,遇見小王子:關於《最後一次搬家》~

在這裡,我們一起向最厲害的人學習。聽他們暢談趨勢與管理,啟發視野與格局。一場深度對話,引爆你思維沸騰。一本精選好書,陪伴你頭冷心靜。每天收聽天下學習Podcast,讓我們陪你每天進步一點點。

https://fstry.pse.is/87kd9s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農曆鬼門開與中元普渡的社會互助之美

每年的農曆七月,也就是俗稱的「鬼月」,也就是「鬼門開」的日子。這個時間點,許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充滿禁忌與敬畏的月份。但你仔細去想,中元普渡這個習俗背後,其實隱藏著我們華人社會一股非常良善的意義。我們的社會會舉辦盛大的中元普渡,準備豐盛的祭品,焚燒紙錢。普渡的對象,是那些沒有家人祭拜的孤魂野鬼 。我們在路邊擺設香案,是為了讓那些被遺忘的靈魂也能飽餐一頓。這是一種集體的、無私的互助,一個充滿同理心的儀式,提醒我們在人間之外,還有許多需要被照顧、被看見的存在。我們透過普渡,用一種慈悲溫柔的方式,去接住那些沒有歸宿的靈魂。   

在台灣,中元普渡的習俗更發展出許多豐富的地方民俗人。像基隆,每年會舉辦盛大的中元祭,施放水燈,相信水燈能為水上的孤魂野鬼照亮回家的路 。水燈飄得越遠,就代表能接引越多的「好兄弟」,也為主普的姓氏陽間帶來更多庇佑 ,2025年由基隆市吳姓宗親會擔任主普。源自清代漳泉械鬥後,地方士紳出面調解,改以字姓輪值主普、普度孤魂,展現悲天憫人、族群融合與慎終追遠的精神。 鷄籠中元祭已登錄為「重要民俗」文化資產,傳承迄今171年。,而在恆春、宜蘭頭城,則有「搶孤」的習俗 。搶孤這個活動最初的由來,其實是為了救濟貧困,將普渡後的祭品分送給貧苦人家 。不管是水燈引路,還是搶孤賑濟,這些儀式背後都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慈悲,確保沒有任何一個靈魂,會被孤單地遺忘。七月,鬼門開,心門也跟著開了

七月,佛教吉祥月,與目犍連救母的故事有密切連結。

目犍連尊者用神通力,見到亡母墮入餓鬼道受苦,嘗試供養飯菜卻在入口時,全都變成火焰無法解除母親挨餓的痛苦,憂心求助佛陀。佛陀慈悲指出,母親的業障深重,非目犍連一人之力可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的功德力量。佛陀指示他在七月十五日(就是農曆七月的結夏安居圓滿日,稱為僧自恣日)廣設供養,供養佛、法、僧三寶,集合眾僧之德福回向母親,以助她脫離苦海。

目犍連尊者依教奉行,在七月十五日準備百味供品虔誠供僧,母親因此脫離餓鬼道。此舉成為佛教中盂蘭盆節的來源,也使農曆七月成為報恩孝道與吉祥月。七月十五日供養僧眾的法會,不僅象徵佛陀歡喜弟子修行圓滿,也是以功德回向救拔亡者的佛教重要善行。
 
l  佛教:佛教認為自殺屬於殺生,是不道德的行為。生命並不屬於個人,人的生命是社會眾緣所成就,因此沒有權利毀滅生命。佛陀曾說,自殺無法帶來解脫,反而會帶來更惡劣的業報。
l  基督宗教:傳統基督教強烈反對自殺,自殺被視為違反「不可殺人」的誡命,是自我謀殺,是對上帝主權的冒犯。
l  穆斯林(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認為生命是上帝所賜予,沒有權利自行結束生命。
l  道教:道教尊重生命價值,強調人應順應自然且反對用人為方式傷害生命。
l  儒家:儒家注重人的社會責任和倫理義務,強調「上天有好生之德」,認為生命是自然與天命的安排。

如果自我了斷生命是殺生是殺人?為何沒有宗教願意接引他們,如果說普渡是一場集體慈悲心的接納與展現,那這個社會對自殺者,為什麼不給他們機會呢?《可可夜總會》電影裡頭說:『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這位女士,這一次你做得很好。

我在《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節目中,說了一個孩子思念母親的故事,在過去的九年間,無論是出書,或是主持今夜遇見小王子電台節目,這些人生中的斜槓,其實都跟走朝聖之路一樣,就只是孩子想為媽媽做點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書籍銷售情況或者意外的廣播拿到金鐘獎,我也只能像政務官就職一樣,在前一天回老家,對著神主牌位稟告,說說這一些世俗世界認定的成績,揣想著作為一個母親,她應該會開心才是。

再過十天,也就是9/10日,就是這位母親,為自己做出選擇的日子。那天,當我把故事說完之後,這一位女士變得不一樣了。不同以往,她不再是飾演母親的角色,而是擔任主角。真正為世人展現了,她離去前的作品,聽說這一次的行為藝術療癒了不少人,製作單位說EP178跟EP179引起很大的迴響,我真的為她開心。
 
所以,我請寶儀與製作團隊幫我一個忙,把各平台的留言複製下來,我想要在9月10號的時候唸給她聽。告訴她,好多人因為你的選擇如此清楚,放下了身上的重擔,也與他們自己從新和解了。那麼,這些給你的留言與祝福,都將是你為自己得來的功德,而不是我做了什麼。
七月,普渡提醒我們,人,應該要彼此照顧、彼此惦記。這種互助體系呈現,作為人類的靈性展現。唯獨自我了斷生命的人無路可去,因為這社會願意談談他們的人太少了。但,沒關係,至少,這一次,這位女士,你做得很好。

台灣十大死亡原因的排行榜

這陣子反覆思考著,疑惑的這九年,我是如何一步步,明白一些事,一次次的與生命中不同的人和解,而我認為光靠勇氣是不夠的。昨晚我似乎發現:是我知道如何溫柔地,帶著一段故事繼續走下去。所以,我在想第三本書是不是,應該出版《最後一次搬家》,這本記錄我這九年的故事發展與轉折,而不是原本設定的《政治與靈性》…

前陣子我看到一個數字,根據去年2024年衛福部的統計,將近有五千人自我了斷生命。自殺重新進入台灣前十大死亡排行榜。它代表著,台灣有越來越多人,選擇了登出這個世界。而其中15-44歲的青壯世代,排名第二。

如今,對我來說這些數據背後,還包括無數個來不及說再見的人,以包括無數個被留下來的人。而我看著,去年最少增加加兩萬個自殺者遺族的數字,同樣身為遺族的我,能做什麼呢?」於是,我開始在想,是不是應該先出版《最後一次搬家》,而不是《政治與靈性》?
我知道《最後一次搬家》,不只是我個人的故事,它可以是一本為那些,曾失去至親、仍在傷痛中,還不明白為何發生這一切而寫的書。它比起探討政治領域,那些因為理念、信仰與權力周旋的人,來得更急迫、更貼近那些「此刻」需要被接住的遺族們。

因為,從那一天晚上,我接到爸爸的電話開始,整整九年。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我不敢承認,自己就是自殺者遺族。而現在的我想跟遺族們說:「我知道你痛,我在這裡。」,不要因為怕朋友親戚在背後說:「怎麼會這樣?」,就覺得這一件事情是「不能啟齒的汙點」,我們,我們只是摯愛的那一個人,選擇離開了,我們沒有錯。今年七月在我們的星球普渡,不只是超度靈魂,還要給活著的人,思念、說話的權利。

適合出第三本嗎?自殺遺族故事出版評估

我回想當時在《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說的故事:曾經,那封放進口袋裡的…是秘密、是重量、是一團未解的情緒,更是我獨佔母親最後的私語。當「沈默」成為他的生命基調,而她決定成為「無語」良師,我便默默「無聲」的踏上朝聖之路。這三個人的相遇,都努力的讓畫面變得柔軟。而他們最後完成的,是一步一步的把自己從困住的位置,搬到自己感覺舒適的地方。
 
那晚,母親的肉體搬走了。百日後,父親搬了家。而這一路搬家的過程中,我窺見了她與他收藏的人生風景。如今台上的三人停止沉默,轉身向生命說「是」,共同見證生命裡,每一刻不負相遇的勇敢。後台那一位怯場的孩子,用曾經猶豫的淚水,為這九年的故事畫下句點。

現在的家很大,大到能放下我們的故事。那些『來不及說再見』的劇情,那些『被留下』的人,終於寫出『好好告別』的故事。

然而,這樣的故事,《最後一次搬家》值得出版嗎?

台灣現有書籍不多:視角以專業心理學、第一人稱遺族情感抒發、團體諮商(實務案例)為主,少有從靈性哲學角度去理解生命。而我走了九年,真正學會的是「尊重靈魂要經歷的事情」,如同這九年最大的行動力來源,就是我在宗教上沒有看到任何正向的討論,而遺族也因為社會污名而選擇沉默,造成被留下來的人,無法公開的思念離去的人。(給我意見,或者有專業的、或在出版界的,給我意見好嗎?)

我知道,有很多家庭像我一樣。去年將近五千人登出這個星球,如果一位離去者,背後留下的是三到五位家人、親人、朋友,那麼,每年就增加有兩萬個以上的遺族,以及兩萬個沉默的故事。我們社會,是否準備好接住遺族們的悲傷呢?

這些年台灣出版市場中,有沒有關於這個主題的書。有,但也還不夠。有一些非常努力的作品,像是從遺族視角出發的《你值得好好悲傷》,也有醫療、諮商背景的書,講述如何陪伴那些被留下的人。這些都非常珍貴。這些書籍,多半是從心理學、助人專業的角度來寫。但有一個面向,幾乎沒有人提:那就是——我們是否能從靈性的視角,去理解自殺?

在悲傷的深處,打開一條溫柔的路,讓我們能夠尊重靈魂的決定?我們能不能不再把自殺者視為「人生失敗者」,而是看見一個選擇、一個靈魂的疲憊與離開?很多傳統宗教會說:自殺的人下地獄;有些心理專業會分析:這是情緒失控的結果。可是我想邀請大家試著從一個角度來思考:如果一個人,走到了這一步,他的靈魂是不是也有他想完成的旅程?我們能不能,不帶審判地凝視那個靈魂,然後說:「謝謝你來過。願你自由。」

最後一次搬家:

第一章,是靈魂出走。
媽媽的離開,是她靈魂離開肉體的那一刻。
我背起她的身體下樓,走上高速公路的那段路程,那是我第一次直面死亡的具體樣貌。
我對弟妹說:「她走得有福報。」
但我心裡在問:她真的走了嗎?還是只是睡著?

第二章,是家庭的搬家。
我買了新房,讓父親和弟弟搬入,過年聚在一起。
我整理她的遺物,從彌月衣、紅包袋、金條,讀懂她的愛。
那是我第一次從「長子」的角色,回到「孩子」的角色。
我發現,母親一直在默默守著我們,她用的是小到看不見的方式,撐起整個家。

第三章,是角色的搬家。
我開始照顧父親,聽他說十四歲的離家、北上的學徒歲月。
我才明白,他不是懦弱或無能,而是用沉默活過了那些年。
而我,也從輕視,轉向理解。
原來,我們兩個男人,不說話的方式其實一樣。
我們都在用「都可以」來保護對方不崩潰。

第四章,是情緒的搬家。
我發現,悲傷從來沒有真正降臨過我。
那一切的流程太快,太理性、太有效率,讓情緒無處著落。
親友說「她有功德」、「別難過」,但我心裡有一個無人能解的渦旋:
她會痛嗎?她在醫學院的身體,還有感覺嗎?
我背起這些問題,走上了朝聖之路,走了一千公里,為了不是贖罪,而是想證明:
我沒有遺忘。

第五章,是最後一次搬家。
九年後,我才願意說出口。
那不是一個講完就好了的故事,而是一段不說就無法呼吸的歷程。
當我寫到最後一章時,我才明白:
最後一次搬家,其實是——我願意讓自己回到「自己」的位置。
我不再只是兒子、長子、執行者。
我可以是個傷心的孩子,可以說:「我也很想媽媽。」
可以問:「我還沒走完這段路嗎?」
也可以答:「我終於走完了,謝謝你們。」

阿光說:如果我真的相信靈魂的選擇,真的尊重她的決定,我就應該有能力,把這個故事放在陽光下。而且,這一次,我還是要邀請,這位女士一起來書寫《最後一次搬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今夜,遇見小王子

<今夜,遇見小王子>
是寶島聯播網的一個廣播節目。

因為主持這個節目,
金鐘獎在他人生的某個片刻,走入他的生活之中。
節目裡的所有內容,就是阿光正在經歷的生命故事。

有身心靈的整合視角,對時事的感想,還有原汁原味專屬他的生活賞析。
沒有時間限制,隨時在空中打開神聖空間,用心馴養彼此。
一期一會 陪伴您一起走人生道路。

阿光只有
一個臉書 : https://reurl.cc/Mjbz23(Bobby yu)
兩隻老貓
三個不可 : https://reurl.cc/rvQY0y(印加薩滿)
https://reurl.cc/2jDQaX(朝聖之路)
https://reurl.cc/WNkOzx《河流》療癒誌18期

相關合作 : travelwithlittleprince@gmail.com

關於他這個人...
年輕修習電機、服裝設計、食品營養、社會學、最終畢業於宗教學系;探尋過臼井靈氣、靈性彩油、家族排列……此時此刻臣服於印加薩滿的追尋。

遍訪這星球上的許多宗教聖地,足跡包括埃及、日本、印度、不丹、台灣、斯里蘭卡、法國、西班牙、德國、荷蘭、中國、祕魯、玻利維亞、泰國、美國……等地。

他真實敞開自身,想要看看生命可以多豐盛。經驗過高中教職、國會助理、NPO執行長、民政局長。中年後跨界主持廣播、寫作與演講,帶領《創造之地》工作坊,明白「聖顯」之道。

人生下半場,正在為離開這個星球做準備,餘生只想保守好自己的心,期盼在生活裡與人的每一次互動,相遇的每一件事、都要在其中經驗到愛。

當然,如果這個星球不好玩了,也想隨時自駕離去。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