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Health & Fitness
Sport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Podjoint Logo
US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2/v4/48/2f/b5/482fb5b8-4fb0-a620-0dc4-e66383db72a7/mza_3939063199330727317.jpg/600x600bb.jpg
Neo扯蛋物语
Neo Xin He
139 episodes
1 week ago
和大家一起探讨投资看法、商业见解、生活故事、以及理解有趣的事物
Show more...
Investing
Business
RSS
All content for Neo扯蛋物语 is the property of Neo Xin He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和大家一起探讨投资看法、商业见解、生活故事、以及理解有趣的事物
Show more...
Investing
Business
Episodes (20/139)
Neo扯蛋物语
投资就要试错!要允许企业出现战术性失误

大家好我是Neo


试错其实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事情。为什么我今天要提及呢?你看试错在成长中是太司空见惯的事情。一个孩子从吃喝拉撒全方位都需要试错,走路,骑车,学习,面对社会和认知进化过程中全都需要试错。试错就意味着会犯错。犯错就意味着有“短期困损”。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你都给他安排好,从小一点错误不犯,按照你规划的路径走。最后你能管他一辈子吗?大概率不能。到时候这孩子必然就会碰壁和遇到困难,而且是在一个成年人的年纪遇到青少年的困难,这可不得了。。。


最近一个大的感悟之一就是企业是需要容忍犯错的。一个不会犯错的企业,一定不是一家好企业。(除了中国的某些央企国企例外哈)


回想META,小扎当年猛的砸向Metaverse,好多企业也在疫情之后猛的转向和投入。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我已经不止一次说过,他们的行为都可以理解。他们能有多快地去适应这个变化,后面能不能及时转型,砍掉多余的人员,立刻发现2022年后迅速起飞的AI,并且意识到这个是不可逆的战略大方向。是区分了很多公司的重要关键点之一。


扎克伯克被市场嘲笑了好久,说乱投钱,砸了钱没回报。但其实回头看,他只是战术性失误,而且这种失误是必须的成本,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你不试错,你连成长的机会都不会有。我没有骂某水果公司哈,如果你觉得有,可能你感觉也没有错。。。


我理解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从Spotify身上看到了一家快速试错,快速调整,快速推进的企业的例子。


疫情之后Spotify其实快速试错了很多东西,最关键的一个就是学习抖音做了一段时间的短视频。当然了,你用屁股想可能都会说:“这怎么可能做的成?”成年人就是会有这样的偏见。就好像我们看到小孩子跟我们说他想要造火箭飞火星一样。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你怎么可能做得成?


但是大家往往忽略的就是不管他做得成做不成,中间的这个过程可能是必要的试错,最终引导他走向最适合他的正确方向。如果这个最初看似“一点用都没有”的行为不发生,后面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Spotify的高管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谈论过此事。如果不是当时效仿抖音做短视频,也就不可能大举去尝试算法,去做AI。也就不能适时地抓到AI这波大浪潮。毕竟在三年多前的ChatGPT和现在的GPT,现在的Deepseek,Grok等,谁能想得到发展会如此迅速?三年多的时间就天翻地覆了。


还有万代南宫梦,以及日本的支付巨头以及通讯巨头LY Corp。这几家公司都把允许员工试错提上来写到了电话会议和年报里。尤其是万代南宫梦,索性砸钱去试错。长期来看这些都是了不起的举措。


所以你看马斯克每次火箭爆炸都会庆祝一下,那是因为他深刻地理解到这些都是探索的成本。试错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探索可能性,发现可能性。只要最终方向(登录并且殖民火星)是正确的,那么探索的过程中的错误都是可以接受的成本,只要每次失败的成本不致命,如果可以低成本试错,那就太好了,那就意味着可以我们可以在精进登录火星的办法上发展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探索更多材料科学,进行更多可能的深空探索,深空卫星部署,在太阳系除了火星以外的行星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一家大企业很多时候大股东会强行制止出现战术性错误,甚至干预战略制定。出于股东的角度,可以理解他们不希望公司冒险,犯错,造成股东损失。


但是这些举措往往就会造成股东长期损失,因为股东不想损失的本意,可能会造成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以及不断地发展转型过程中失去竞争优势,最终损失掉市场地位,造成长期股东损失。


所以要允许公司出现战略错误。


再比如迪士尼之前的就是典型的战术失误,而不是战略失误。这个原因其实我也讲了很多遍。Bob Chapek接手迪士尼的时候是延续Iger战略的,说难听点就是他也没有能力去指大方向。他所做的一切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战术上出现了很多细节失误,尤其是在人事安排和规划管理上。造成了一定的短期损害。


但也正是他造成的这些短期损害,间接地对公司的目前明确精简人员和内容的做法造成了一定正面影响,所以当时的低迷实际上对投资者来说是长期买入的机会,尤其是迪士尼跌到80一股的时候 ,那肯定是极其不合理的价格。


正巧这两年有几个亲戚朋友在那个价格附近买到了迪士尼,我只能说他们运气比我好多了,他们大概率可以在未来享受比较长时间的超额收益了。


综上呢,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如果你买的公司有战术性的失误,不要害怕。公司是需要犯错的,不犯错就意味着不可能进步。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年决定找机会买入SpaceX的原因,如果有好的回调,还想再买一点点。去火星的目标是明确的,正确的战略,无非就是过程中怎么去探索了。


好的,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bye。

Show more...
4 months ago
8 minutes 4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梁朝伟:“AI 不能替代我!” |对,只是不能替代你...

在 2024 年 11 月 23 日香港科技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后的校报采访中,梁朝伟谈及了对 AI 辅助创作及 AI 技术的看法:


  • 对 AI 辅助创作的看法 :梁朝伟表示,AI 技术在影视制作等领域 applications,如剧本创作、特效制作、剪辑调色等环节都展现出了巨大的 potential。他提到,有些电影制作公司已经开始运用 AI 来生成剧本的初稿或提供创作灵感,但同时也强调了人类创作者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认为 AI 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赋予作品 soul 的还是人类的情感和经历。


  • 对 AI 技术的看法 :他提到,AI 的发展速度令人震惊,它几乎可以模仿任何人类的技能和风格,包括表演。然而,梁朝伟也指出,尽管 AI 可以模仿外在的表现形式,但很难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是作为一名演员多年来通过 personal experience 和 observation 积累起来的,也是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的关键所在。


所以到底什么时候,AI是不是有可能打破这个点,对人进行更彻底的以假乱真的模仿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哲学问题了,那就是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假定人工智能获得了自我意识,不管是模拟的自我意识还是真的有了自我意识,反正只要人类已经分辨不出来了,有什么区别呢?


直接说AI对这个事情的结论:AI在情感反应模式识别层面已接近人类水平,但梁朝伟强调的"情感共鸣"本质上是意识主体性的外显,涉及自我认知、价值判断等哲学维度。当前技术更像精密的情感显微镜,能解析情绪的组成元素,却无法复现情感体验的量子态叠加。正如MIT媒体实验室的实验显示,即使AI能准确识别88%的悲伤表情,仍无法理解《红楼梦》中"笑中带泪"的复杂美学意境。未来或许需要突破图灵测试框架,建立包含情感主体性的新一代评估体系。


本质上这里的问题可能是评估体系和算法体系需要重新突破,而不是基于旧框架。因为人的情感是多种状态下的叠加,同时有时间和其他事件背景因素的干扰综合形成的。



所以梁朝伟的直觉可能没错。按照目前的逻辑,AI很难去剖析人的情感和内心复杂的交互以及对外延伸出去的表现关联。所以它很难理解为什么在有的场景下会笑中带泪,同时人类可能会觉得这种场景很美。



人和人的交流很复杂,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情感交互以及生活中的感情交流并不是基于目的导向的。它甚至可以是无明确意义的。这就好像我之前聊过的电影《濑户内海》。青少年浪费时间,是一种很正常同时很宝贵的行为。因为年轻,所以才可以奢侈地去浪费它。它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明确意义,做无意义的对话和浪费时间本身对青少年长期来说就是最宝贵的回忆之一。这种记忆和情感的沉淀对日后的行为以及情感积累可能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可能在梁朝伟的有生之年,他确实不用担心他会被AI取代,但是他的很多同事就不好说了。



从大量的工作交互场景来看,AI确实正在快速逼近"任务型拟真"的临界点。


因为工作是带有强烈目的导向的。即使AI能完美模拟工作交互,其本质仍是"智能体-环境"的反馈循环,而非真正的意识参与。当处理需要价值观博弈的议题时(如裁员名单制定),AI的"决策"只是多目标优化的数学解,无法承载人类决策者夜不能寐的道德重负。这种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存在,但也恰是AI最适合承担纯粹工具性任务的优势所在。

也就是说,当人类需要去选择一个陪审团成员名单的时候,AI依然不适合作为决策者,或者说在非常多的选择环节,AI都不适合作为决策者。

但这里是有一个catch的。AI如果辅助我们做决策,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就等于影响了决策。

AI辅助系统在提升决策效率的同时,正通过"温水效应"重构人类的决策神经网络。MIT脑科学实验室发现,持续使用AI辅助决策6个月以上的管理者,其背侧前扣带回(dACC)的决策相关灰质密度下降11.3%,这预示着决策能力的神经生物学退化。这要求我们重新定义"辅助"的技术伦理边界——真正的智能增强不应是决策权的让渡,而是决策维度的扩展。如同显微镜延伸了视觉而非替代眼睛,AI辅助的终极形态应是构建包含量子不确定性的决策空间,而非压缩选择的可能性


对投资者来说,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如果我大量的投资研究都是通过AI进行投资决策辅助,而不是AI去搜索客观资料,自己形成一套投资决策系统。尤其对投资者来说,这个决策系统其实是很复杂的。


我给举个例子:一个在我看来成熟的投资者,是不应该只有一套标准的。他是有多套标准的,而且这些标准和逻辑甚至是在很多时候自相矛盾,互相存在截然相反的逻辑的。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财务情况,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投资策略就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投资标准。


有时候看似疯狂的举动是合理的。有时候看似保守的决策则不一定明智。一切都要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因为优秀的投资人都是能持续自进化的。


再有一点,就是人本质上就是完全不可控的逻辑。人做机器人并不希望机器人出现不可控的情况。普罗米修斯里的David最后自进化拥有了自我意识,或者说模拟出来的自我意识。反正以假乱真,已经不重要。问题就是他完全不可控,他可能前10年是个很好的机器人,很好的伴侣,很好的研究人才。后半生突然想不通要屠杀全人类。人是善变的,我们虽然一方面希望机器人像人一样,但是实际上不论做得到做不到,我们又不希望机器人或者AI最后像人。因为人是善变的,是完全不可控的,是情感复杂甚至可以毫无任何目的随机变化的。


好了这一季就聊到这里,byebye。


Show more...
5 months ago
7 minutes 36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一个勉强称作加拿大人的总理选上来了,加油造!

大家好,我是 Neo。我很少聊政治啊,但是这一回实在是憋太久。我在录视频的时候,我认为加拿大大选结束了,自由党领先保守党 4 个点,基本连任成功,只是没有办法控制多数席位。没想到左了快 10 年,还能继续左。只不过卡尼呢是至少在参选竞争的时候把之前自由党好多的政策都给否了,但问题是好多经济政策难道不是卡尼自己决定的吗?他表示不是,他忙得很,没空指导特鲁多那么多经济政策。可以可以。没问题,我信,就当我信了。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干了多少破事儿,相信哪怕是在中国没出过国门的朋友都能说出个几件。我就不说啊,太多了,而且有的还不能说,因为太低级了,说了会被屏蔽。年纪大了以后,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原因的。我最近看了很多二战纪录片,电影,甚至还看了书籍。没什么别的原因,无非是对有些看似智商在线,认知清晰的人在特殊时期会扭曲原则甚至人性有了解的兴趣,为什么这些人会这样。为什么有的国家会这样。回到加拿大上面来,自由党对中国的态度,尤其是特鲁多政府延续下来的,一贯态度,就是卡尼在选举时候说的那样:他们把中国当做最大的外部威胁,国际威胁。没有之一。 小孩子是不懂为什么一个人脑子里能装进两种截然相反的逻辑然后依然能正常思考的,然而成年人,有社会经验,智商在线,认知清晰的成年人基本都应该可以做到。为什么加拿大总喜欢对中国指手画脚,指责比如中国有人权问题,指责中国这个那个,但是反过来绝对不允许中国对自己的问题说三道四,如果中国有任何行为来针对加拿大的问题,加拿大就会说中国正在渗透到加拿大内部。抛开意识形态不谈,这里面最根本的问题,其实就是国际地缘政治的博弈。加拿大喜欢在有利益的时候去伸张自己的价值观和维护国际人权(只是一个借口),这并不是只有加拿大会这样,很多国家都会。这是因为这么做利益大于损失。而反过来的时候,当中国如果对加拿大问题说三道四,加拿大就会反应很大,说这就是干涉内政 blah blah blah,因为这个时候损失大于收益了。这里的讽刺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很容易看到虚伪的一面。归根结底就是:国家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扭曲看似不变的原则(实际一直在变)。加拿大立场总是不一致,因为地缘政治的博弈就是这么玩儿的。我们成年人了,都明白这一点。但我不爽的是什么呢?是加拿大在这一波百年大变局的时候没有拎清楚自己是个什么定位。根据二战观察下来,大部分扭曲原则和认知甚至人性的人基本都是因为利益的捆绑。说白了要么你利益被绑架了,要么有大量的好处,才能让你这个前后矛盾,原则多变,人性扭曲。加拿大从整体看,目前这一波大变局,哪里捞着好处了?很可能最后变成两个超级大国都不喜欢的弃子。现在 AI 都很发达,我随便说一个例子:我让 Grok 搜索了加拿大的国防政策,其中一项特别有意思。加拿大到2032 年要投入 95 亿美金去提高炮兵能力。这乍听下来简直匪夷所思。首先不谈未来炮兵在未来战争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你这 95 亿的炮兵总投入,就这一项,我就问你这个投入面对可能的假想敌,有什么屁用?说白了,这是给NATO 北约的投名状和对旧国际秩序的投资。是为了维持与北约和西方民主国家的关系而做出的象征性姿态。这种“投名状”能否带来实际回报并不明确。加拿大希望通过增强国际影响力换取更多的外交支持或安全保障,但这取决于国际局势的发展。如果北约内部出现分歧或影响力下降,加拿大的投资可能就无法兑现预期收益。咱就就抛开北约老大不谈,你就看看北约现在这个状态,那川皇不愿意带头也非常能理解,小弟们不行了啊。凭啥老让我补贴你们。美国老大退出多边主义,退出全球化和国际旧秩序的决心非常明确。不是川皇也会有个别人这么干。加拿大通过支持北约、援助乌克兰等方式,试图维护既有国际秩序。然而,如果美国进一步减少对北约的承诺或调整全球战略,加拿大可能会发现自己“押错了宝”,过度依赖一个逐渐弱化的联盟。所以对加拿大来说,你这个误判的风险是很大的,如果一直无法在中美之间取得平衡,两头都不讨好。北约又是一个逐渐弱化的组织。本身加拿大定位也不是一个军事强国。你还不赶紧增加外交灵活度,引入新的外国投资,提升多边贸易,分散风险?一旦发生误判,哪怕是局部误判,对加拿大这种只有 4000w 人口的国家来说,都是沉重打击。所以你看,它之所以喜欢对中国指手画脚,本质上是因为北约组织把目前的中国当做了最大的假想敌。而曾经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日本,则不是北约。但是和北约的关系“亲近”。但是因为意识形态上并不像北约那么强烈,所以和中国的多边贸易关系在美国的挤压下反而越来越紧密。日本则是在中美贸易战中间扮演了一个缓冲带的地位,尤其是日本实际上是目前美债持有最多的国家。地缘政治里没有绝对的意识形态,全都是利益的长期博弈。只要利益够大,我可以明天喊你爷爷,后天喊你奶奶。这就是现实。这也是我们会看到很多很多反直觉以及不合理的行为的根本原因。好了。祝愿加拿大接下来四年走得更左更穷,误判了吃亏了,不撞南墙不回头嘛,我等你回头。

Show more...
6 months ago
10 minutes 12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我为什么开始用融资盘买日股?

大家好,我是 Neo。上次录节目之后发生了好多事情。  对我自己而言,我则是开始使用融资盘投资日股。对我来说这在过去是天方夜谭,我这种人居然会用融资盘。。。不过这个事情听起来有点耳熟啊,因为巴菲特在过去五年里不断地增持日本五大商社的股份。他是用公司在日本发日元债,巴菲特的策略核心是​​“借低息日元买高股息日股”​​. 这一策略回头来看非常牛逼。



而且五大商社的业务对巴菲特来说也很好理解。他实现了“无风险收益放大”的经典操作。这种模式在低利率环境中尤为有效,也解释了为何伯克希尔持续加码日元债和日股



我完全是后知后觉,我为什么要这个时候用日元融资盘呢?明明日本央行貌似是要加息了。



其实本质上还是因为



然后最近川皇上台以后搅乱了世界,这才是我用融资盘的根本。整个世界的股票都发生了暴跌。我总不能在日经指数创新高的时候去买吧?最近就等到了合适的机会。我关注不少的日本企业,也出现了回调了,好不容易任天堂也回调了,万代南宫梦也回调了,科乐美也回调了。五大商社也回调了。有很多优质的日本上市企业,都只有在TSE 可以买到,所以关注日股就成了一个顺其自然的事情。



而日本的加息步伐现在也被打乱了,就算要加,估计也很难加太快,加太高了。因为日本也面临经济挑战,尤其是丰田等出口企业在中国市场受挫之后。



所以在 IB 的日元融资盘利率可以拉到 1.6% 左右的情况下,我觉得即使比巴菲特的融资利率高(那不废话嘛,我能比他低还了得),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融资利率了。即使加息预期加到位了,也依然可以接受。就像上面说的,日股的套利空间恐怕会长期存在。用融资盘风险最大的情况还是汇率风险。



由于是融资盘,所以还是要小心极端的情况发生,尤其是目前川皇朝令夕改以及恐吓式谈判的逻辑。万一市场发生一个深 V,哪怕第二天恢复,只要跌够狠,也可能会导致钱没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买了 10 家日本企业,尽量分散投资,而且以商社为底仓,增加抗波动的可能同时获得尽量多的分红。



这十家企业分别是五大商社、东日本 JR、三菱日联 UFJ、科乐美、任天堂、万代南宫梦。



这是一个抄袭巴菲特作业的事情本质上来说。而且在川皇开始脱离 Musk 的中肯建议之后,日本可能会开始变得越来越偏向于一个中立国的态度。成为中美对抗之外的重要的经济大国,猥琐发育。



所以可以看得出,这些上述的企业虽然都是日本企业,但是他们都有大量的海外收入,或者正在不断地扩大海外收入,对美国和本国的一些地缘政治风险进行了对冲。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巴菲特会把商社的股权上限 10%打满。如果巴菲特继续扩大对日本的投资,这也不会有什么奇怪的。



商社和自民党是高度绑定的,这些商社百年来通过官商势力,联姻,等等手段不断地开始渗透到各个层面。比如现在首相石破茂的妻子就曾经在丸红商社工作。



巴菲特看中的不止是套利,还有商社海外扩张,把控了政治主导权等等因素。单纯从商业逻辑上来说,商社的业务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所以这是在套利基础之上的一个估值和商业洼地挖宝的事情。



当然了日本股市本身就有很多优质的公司存在,只不过用融资盘来说,直接购买大量 beta 过高的公司会很危险。因为在川皇朝令夕改,恐吓式的外交和贸易策略之下。任何大盘的波动如果拉爆杠杆,早就死的不明不白了。1:1 的杠杆就意味着所有的跌幅都会被放大一倍。10% 的下跌就等于 20% 的下跌。



商社过去这些年里最大的回撤幅度也有 30% 左右,1:1 的杠杆就等于 60% 的下跌,如果正好遇到全球股市都大跌,那可能就会触及平仓线了,这可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所以相对来说把杠杆控制在 0.5 倍很重要,而且最好资产池里面配置有美债。这样可以避免平仓线突然变动,也可以控制好下跌幅度对融资盘的影响。



下跌 10% 等于 15% 还是可以接受的。这样 30% 的极限下跌也就是 45% 的下跌,再加上有美债配置,平仓线不会有过多变动。保证了平仓线和极端波动的时候依然至少有 20-30% 的空间。



我们普通人和巴菲特不一样,他发日元债就没有这个风险,所以千万要小心,不要随便上杠杆。普通人可是没有日元债的优势。我们拿到一点安全的杠杆都是需要精打细算的。



没有极端波动固然好,光是长期的利息套利就有得吃了,有的话就要及时地控制好杠杆率,避免发生平仓的事件。另外一个就是刚才说的,要平均投资下去,10 家企业同时都遭遇 30% 以上的回撤还是比较罕见的。尤其是稳健的资产。



当然了如果你买得早,比如你在伊藤忠商事 3000 就买了,现在都 6000 了,你的安全边际就大很多了。



一位朋友跟我说 Beta 不好的时候,短期或者长期套息都是确定性更大的策略。



在此基础之上,如果能同时获得一些 Alpha,你已经是赚了。以上就是为什么最近忙着买日股的原因,其实本质上和抵押掉房产去想办法吃稳定的债券利差是一个道理,但是还能获得一些 Alpha。



好了这一集就分享到这里。byebye


Show more...
6 months ago
7 minutes 4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什么 IP 是最值钱的 IP?

IP 为什么这么值钱?我最近玩卡牌后,对 IP值钱与否的理解可能又加深了一些。直接先说结论:



IP的本质是一种将符号信息和时间货币化的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两点:

  1. 垄断性定价权:头部IP构筑的认知护城河,允许持有者持续获取超额溢价;
  2. 时间杠杆效应:优质IP资产的价值曲线不是衰减函数,而是指数函数。

这解释了为何在AIGC时代,真正稀缺的并非内容生产力,而是能穿透时间周期的符号资产。当算法可以无限生成内容时,人类愿意持续付费的,只剩下那些经数十年验证的集体心智烙印。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 30 年前的闪光袋龙可以拍出 160w 人民币的价格,明明只是一张卡牌,如果仅仅是因为稀有,就可以拥有定价权,那也太容易了。我可以随便画一幅“世界仅有一张”的画作,但是我还需要全世界都认可这幅画的稀缺性和世界对这幅画作的价值有共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给全世界很多人都植入这玩意儿的共同回忆信息。这种回忆信息就带有上述所说的时间杠杆效应,优质的 IP 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如果能保有相当的热度和更新。



宝可梦,游戏王这些运营了超长时间,在几代人的记忆里都留下了共识。当你是小孩子的时候,你没有独立消费购买力,当你长大了,你就开始拥有了财务能力了,可以独自消费了。这个时候长期运营的 IP就有了时间杠杆效应了,这种效应会效应提高粉丝群体的溢价接受度,有消费能力的粉丝会愿意付出高溢价。



卡牌类的盲盒就很有意思。因为单包或者单盒的售价不至于很高,但是稀有卡售价会很高。就完美地覆盖了几乎全年龄群体。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孩子成长,宝可梦这种就会实现全年龄的收割以及一轮又一轮的价值沉淀。在这个过程中,稀有卡牌的数量还是一样的,比如初代闪光袋龙的美品就那么多,更何况有的还能送到顶级评级机构打高分,那就更加稀有。这种卡牌就成了藏品,且能具有相当的金融价值,因为它有流通性。这种流通性的背后就是 IP 赋予的特权。可以允许 IP 持有者不断地生产更多的此类产品,同时收割明显的溢价。IP 也杜绝了任何其他家公司进行同类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拥有非常明确的商业护城河,明确的粉丝群体,以及明确的消费对象。



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前提:这个 IP 必须要能长期的有生命力才行。不能是一个爆款电影,但是没有能力进行扩展的。全年龄收割的宝可梦显然是顶级的 IP,原因就是因为它地域覆盖广,男女通吃,年龄范围广,可扩展性极好,可以涵盖到非常多的周边产品和游戏。



并不是所有 IP 都有这个能力的,可以不断地一代又一代出各种内容,还有产品和游戏。与时俱进,不断地推陈出新,甚至像宝可梦这种可以开始扩展到现实世界开乐园,是极为罕见的。



所以顶级的 IP 本身就是稀有产物。有人问,IP 到底是运营出来的还是有天生自带的成分更多呢?



如果你让我说的话,我认为是天生的成分更多,后天运营可以改变一部分。



为什么很多公司挖了迪士尼的高管过去,比如 DC 那边,挖了半天也没做起来DC 宇宙?除了内部管理问题,更多的原因也是 DC 天生自带的忧郁风格有关系。为什么米奇相关的游戏一直没做起来?迪士尼整体来说除了星球大战,就没有什么IP 能延伸到游戏领域做的不错的?



但一切都是动态变化的,换个角度可能你就会对 IP 在未来能落地的地方有别的理解。



比如我最近关注了到了黄仁勋发布会上的机器人,是星战的。迪士尼将会参与到新一轮的机器人大潮里。



对了,乐园里其实已经有了很多机器人智能化的雏形,只不过有很多还需要人的配合以及引导。最近工会的事情又越闹越凶,所以对抗工会,提高乐园内体验,AI+机器人必然是一个趋势,且不可逆。



迪士尼玩机器人也不是一两天了,他们来做这个,加上 IP 落地的效果将会非常好。相对比皮笑肉不笑,一问三不知的工作人员,机器人+AI要强得多,而且有强烈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至于游客真正需要人的帮助或者解决问题的部分,机器人+人类的效率也会高得多。



总而言之,有的 IP 是全能的,不管是出版物,玩具,游戏,机器人还是什么别的落地,它是全能型选手,几乎都能涵盖,而且全球知晓这个品牌,里面有非常多令人熟知的角色,还不断地推陈出新,进行创新。这种 IP 大概率就是顶流 IP。



有的IP 做不到面面俱到,但是可以在一些个特定领域有所长。比如你看 DC 的游戏,蝙蝠侠系列就有经典的游戏作品,但是 Marvel 到目前为止没有 3A 大作可以超过蝙蝠侠疯人院系列的。



这就是有的 IP 擅长的,有的 IP 不擅长。虽然和运营有一定关系,但是其实出生的时候就决定了大部分的要素。你可以魔改,比如《忍者蝙蝠侠》系列,可以魔改让它有一定的边界扩充或者类别扩充,但是本质上并不能让它像宝可梦那样的全能。



同样的,有的 IP “收割”的就是一些特定的人群,它并没有指望作为一个全能 IP 的存在。但是很多有潜力的故事基本上都是朝着全能方向去走的,能落地成为乐园的更是少之又少。拥有这些顶级 IP 的企业大概率都会穿越周期,穿越代际,穿越到 AIGC 时代,最终释放价值。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bye。

Show more...
7 months ago
7 minutes 17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玩了 5 个多月的宝可梦卡牌后,我对任天堂和宝可梦的认知更深了 |宝可梦找到了 PTCG Pocket 这把金钥匙

大家好,我是 Neo。我最近玩了 5 个多月的 TCG,主要是宝可梦卡牌。本来就是随便玩玩,一开始玩的是 PTCG Pocket,这门槛低啊,免费下载,免费玩,每天给你两个包可以拆虚拟宝可梦卡,然后组 20 张战斗。标准 PTCG 是 60 张,门槛还是比较高的。PTCG Pocket 门槛确实低,但是从 Pokemon Day 的这个重视程度来说,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宝可梦公司如此重视这款游戏。



自从我接触了实体卡牌后,我就理解实体卡牌的门槛那远比虚拟卡高多了。入门的道道特别多,首先你要知道卡牌的区别,打牌卡的逻辑,卡牌每年发行的逻辑,为什么有的卡牌会涨,是谁推动这个涨幅的,哪些是短期明显的投机行为,应该怎么样去投资。



但是啊,我先说一点,宝可梦卡牌并不能作为一个理财产品单独存在。虽然对于孩子来说,或者期望不高的人来说,你完全可以对你的朋友说,你买了一张大几千甚至上万的宝可梦卡牌是为了配置对抗通胀的资产。但是由于整个卡牌的获取,保存,评级卡的选择等等都有很多因素,你不能指望用这玩意儿理财能赚到足够生活或者财富自由。你卖宝可梦卡,那些大的直播间可能一年赚个几十万,上百万没问题。但你作为一个藏家,或者炒家,是做不到的基本上。现在市场也很乱,也有假卡,也有故意炒价格的炒家。其实本质上这个玩意儿你只要买零售价左右的东西,放个几年,基本上你不会亏钱的,和乐高一个道理,它总得来说,稀有卡还是限量的。另外一部分玩家也有把实体卡当“IP货币化”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手段,其实背后也是体现出 IP 的价值。



确实,宝可梦有非常贵的卡。比如初代的闪光袋龙,拍卖行都能拍出近 200w RMB 的价格出来。初代的喷火龙也是几十万一张。这些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卡牌也就是顶死了几万一张左右,而且越贵的卡牌,流通性相对会差一些。



我玩 PTCG ,不管是虚拟的还是实体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玩意儿对宝可梦公司来说就像印钞一样,而允许他这么做的本质就是它拥有的宝可梦 IP,赋予了这家公司印钞的权利。收藏的价值,交易的价值,刚才也说过了,全部都在 IP 的价值里。明年就是宝可梦 30 周年了。我们已经可以假定这玩意儿是永续的了。即使到了 AIGC 时代,它依然不怕。


宝可梦公司最近半年,实体虚拟双向收割,最近Pokemon Day上,PTCG Pocket又出来刷存在感了。这手游对我这种半路出家的玩家来说,简直就是“毒药”。免费下载,随手就能开包,虚拟卡直接送到面前。我就是这么被勾进去的,先在手机上抽得手痒痒,然后就跑去买实体卡,完美实现了“虚拟拉动实体”的闭环。数据显示,它上线下载量已经过亿了,日收入峰值能达到300万美元,这吸金能力,简直就是印钞机啊! 反过来,实体卡玩家也被虚拟卡的便捷给刺激到了,忍不住就下载试试。这种联动效应,直接把玩家的钱包死死焊在宝可梦身上了。实体卡毕竟是传统商品,渠道、二道贩子层层扒皮,公司赚不到超额利润。但PTCG Pocket不一样,毛利高得飞起,还能直接触达玩家,宝可梦这是要收割全球啊!


虚拟布局,宝可梦独领风骚 不光宝可梦在搞虚拟领域,万代南梦宫和科乐美也在虚拟TCG方面搞得热火朝天。万代的《海贼王卡牌》和《数码宝贝卡牌》有线上版,科乐美的《游戏王Master Duel》也早就在数字领域圈粉无数。但要说影响力和执行力,宝可梦那可是甩别人几条街。PTCG Pocket的下载量和吸金速度,其他TCG手游只能眼巴巴地望其项背。为啥呢?虚拟商品毛利高啊!


TCG这门生意,或者说,IP 本身,核心就是运营。任天堂靠着宝可梦那是笑傲江湖,不过万代和科乐美也没闲着。看看财报就知道了: 宝可梦公司:2023 - 2024财年,销售额2975亿日元(约19.8亿美元),利润1523亿日元(约10.2亿美元),三年利润增长近3倍。 万代南梦宫:2023 - 2024财年,数字业务收入4138亿日元,同比增长约4%,主要靠高达、海贼王撑场面。 科乐美:2023 - 2024财年,数字娱乐收入2281亿日元,同比增长11.5%,游戏王线上线下双开花。 再看看侧面,索尼收购角川书店,不就是为了抢顶级IP吗?AIGC时代,IP价值可能放大十倍,一个好IP加上AI,就能批量生产游戏、动画、衍生品,成本低利润高,简直就是“印钞2.0”。


好玩的来了,我让 Grok 和 Deepseek 来假设他们是投资大佬,投资了宝可梦公司



芒格(护城河派):宝可梦的IP护城河深得就像马里亚纳海沟,30年不倒还能不断创新,PTCG Pocket就证明了它能无缝切入数字经济,现金流稳得一批。任天堂股价虽然不便宜,但长期持有肯定稳赚。



巴菲特(价值派):我就喜欢简单的生意。宝可梦模式清晰,IP强得没话说,营收利润增长的确定性高。万代和科乐美也不错,但IP比较分散,抗风险能力不如宝可梦。任天堂肯定是首选。



彼得林奇(成长派):宝可梦的成长性太让我心动了,PTCG Pocket只是个开始,虚拟 + 实体的潜力还没完全爆发呢。万代的IP有潜力,但执行差点意思,科乐美的游戏王虽然硬核,但受众相对比较窄。投资宝可梦,10年翻倍那都不是难事。



宝可梦玩转TCG就是IP的“变现狂欢”。宝可梦靠着30年的积淀和PTCG Pocket,把我们这些玩家玩得团团转,我们既掏了钱,又收获了情怀。万代和科乐美也在努力,在全球TCG热潮下,谁握住了顶级IP,谁就能在这场“纸片战争”里笑到最后。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PTCG Pocket 没有做成 NFTs 或者用区块链技术。这还是因为玩家的态度上是抵制的。他们不希望虚拟卡牌也变得像实体卡牌那样复杂,有那么多炒家,有那么藏家把游戏搞得乱七八糟。这么一说的话,其实宝可梦确实应该保持这个游戏的纯粹性。这也是任天堂一贯的做法和风格。



我依然非常看好任天堂的未来发展。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bye

Show more...
8 months ago
10 minutes 58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银行现金管理都趴窝了,现在还能买点什么?

大家好我是 Neo,因为上次聊 ETFs 还挺多人回复的。有关于美股的 ETFs 回头可以慢慢聊。(大部分都是友好的,少部分忽略掉就算了)



所以这一期聊一下一个拥有广泛讨论意义的话题啊,就是银行理财很多都趴窝了,你还能买点啥?



首先啊,我觉得不管是谁,买理财产品,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读一下这个产品协议啊。



因为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很多管理费还是蛮高的啊 0.6% 以上的比比皆是,但是这些产品的回报率已经降到了 1%-2% 之间。减去管理费基本上你都赚不到什么东西了。


所以在银行的灵活理财类的产品也别想太多了,不吃你太多利润就不错了。


大家也看到了,在降息效果不好,大环境还是目前这个状况之下,股市并没有节节攀升,导致过去 2 年多国债是很多人的投资热点。加了杠杆嘛,反正没有违约风险,只有波动风险。导致一些国债类的基金猛涨,有的甚至一年干到 10% 左右。确实很夸张了。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没啥好选择,现在各种理财也都会配置债,各种债,国债,地方债,信用债都有。比例不同,产品的收益和波动就会不同。现金比例越大,就会越小波动。


所以管理费其实低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知道收益不会太高了,在降息的大背景下,能拿到跑赢通胀的回报率就不错了(通胀也还没抬头暂时)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倾向于购买场内基金的原因。管理费要低得多,T+0 的交易,缺点就是只能在交易时间进行交易,证券的特性会使得波动更明显更大。但这个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问题。


场内基金有很多选择,比如国债,比如信用债,比如短融基金,比如场内货币等等。


我问了一下 Deepseek 这个问题,它给我的推荐符合我目前采取的方案:


它第一个推荐的是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511520),我本人持有这个。第二个推荐配置一些可转债511380,以及短融511360,和城投债511220.


这个组合的预期收益率高于 3%,可转债则是这里面进攻用的,如果股市向上,就可以获得一些超额的收益。


这里面风险它也分析了,第一个是利率上行风险。第二个是信用风险。


这两个风险都是可控风险。第一个是经济大幅度好转超预期的风险。我认为短期内部不会发生。


而且都是T+0的交易日,交易日你想走就走,没人拦得住你。



说了这么些,就会有人问了,你说银行理财这个选择坑多,管理费高,券商理财也有同样的问题。那为啥场内基金理财不算是主流啊?



因为你需要开通券商,像买股票一样去购买,而且波动肉眼可见。再一个就是场内基金选择没有场外多,大多还是ETFs和LOF为主,也没人服务你,也没人给你解释规则。场外会跟你整很多花活儿,各种配置混搭,各种服务。虽然场内基金也开始有这个趋势,但是目前还无法比。



我觉得场内基金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波动性肉眼可见的问题。



大部分人是见不得波动的,只要你看不见,就可以默认为是没有波动。这其实就跟房子是一个道理。只要我不看,我就不认为它跌了或者涨了。



所以现在如果是闲钱管理,或者是需要一部分现金流的理财。最好的办法就是:买场内基金最简单的玩意儿,然后忘记密码。。。



真的,忘记密码是一项投资技巧。没有开玩笑。



好的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bye




Show more...
8 months ago
5 minutes 19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Deepseek 横空出世,面对世界不可预知性,我们应该怎么投资?

大家好,我是Neo。上次聊完定投。诶,没过多久Deepseek的新闻就出来了。


正好,其实Deepseek验证了我说的一部分观点。


如果不是Deepseek,谁会想到可以低成本实现接近ChatGPT o1的水准?而且这个逻辑还有优化空间。



那天Deepseek发布新版本的那天,美股大跌。其核心逻辑其实不算是对半导体企业和芯片的不看好。这不符合AI发展的逻辑。其实能较低成本地实现更好的AI效果,是一个重大的事件。



首先开源逻辑被验证更重要了,然后就是更多的国家都可能可以通过较小的投入去实现相对先进的AI部署了。



然后就是中国可以在美国领先的情况下,对顶尖的AI技术进行低成本地跟随,甚至有创新了。华尔街那帮老爷们的态度就是这玩意儿居然能被中国人低成本复制的话,那护城河何在啊,还TMD开源,我靠,太过分了。



当然,AMD,微软,Nividia等公司都进行了Deepseek的接入合作了。所以对全世界来说其实都是一件好事吧。但是又但是,很多人对这事儿解读是有误的,无论是哪一个极端理解都是不对的。甚至成为了春节期间长辈以往讨论中美/俄乌的替代话题了。



好了这里就不去深入追究这些阴谋论和无所谓的调侃了。



关键在于未来成长的曲线还是不可预估,而且按照顶级AI企业的创始人理解,AI的发展反而更加会加速了。这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利好,利好靠啥捕捉呢最后?还是美股的企业,甚至美股里优秀的中概股其实也会涵盖其中了。你还是通过定投美股会获得最好的回报。



我们没办法预测Deepseek会横空出世,我们同样无法预测未来AI,机器人,以及其他领域会不会有类似的突破,会有多大突破。


这里面其实本质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可知性,随机性。



这里我就想到两件事儿,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个就是A股的指数,有人说如果从最初开始投资,从最低点算起,A股的投资回报率没有劣于美股。但是其中隐含的几个特点就是A股会突然在过去20多年里抽风疯涨上去,然后跌下来,低迷很长一段时间。波动率极大。这会导致什么?为什么地方国资委更钟爱银行,茅台这类企业?要求高分红?不言而喻。



另一个事儿就是某投资PE的投资经理在这么多年后感叹还是得多学习学习平时眼里“没用的知识和事情”,用多样性来对抗这个世界的不可知性。我问了问Deepseek这个问题。它的回答非常好:“无论是AI还是人类投资者,面对不可知的市场,多样性是应对不确定性的终极武器。正如塔列布在《反脆弱》中所言:“冗余是系统长期的保险”,跨学科知识正是人类认知系统的冗余设计”。



所以不要觉得有一些爱好是坏事,多点爱好,多干点和投资不相关的事情其实是好事。



这也就再次说明其实核心还是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探索精神。



所以说懂概率,懂混沌机制,懂得越多越明白这个世界的不可知,保持对世界随机性的敬畏。芒格说得对,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活着,就不要有受害者心态,不要自怜。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今天正好是迎财神,各位恭喜发财。

Show more...
9 months ago
5 minutes 25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包你获得时代红利 |定投标普+纳指

诶,我是Neo。 怎么又聊定投了呢?不是应该聊个股吗?诶,最近看了看世界变化,又看了看身边的人和事。不禁感叹一声,还是得定投标普和纳指。我也确实是这么慢慢在一点一点换。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是说A股公司,鼓励春节前分红,让广大股民好分享到公司成长的红利,让大家获得春节消费的资金,公司分红的话可以手续费减半。。。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劫富济贫? 一直看到A股说分红才是对股民的疼爱。艾玛,所以A股确实是个特殊的地方,要跑赢不能用股指做对比的基准,可能要用国债了。毕竟国债现在远远跑赢了大部分人的股票收益了可能。而且风险相对低得多。  确实从经济体发展的红利来说,A股并没有反映到股市上来太多,或者说极度不均衡。大部分人因为渠道问题或者制度问题,都没有享受到资本时代的红利,反倒是一级市场在热钱多的那个年代疯狂地吃到了中国高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国内也是可以定投标普的哈,场内基金有,但是因为最近一些市值比较小的追踪标普和纳指的基金有点乱搞,被证监会提醒和警告了。说是有溢价啊。但是你要考虑到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其实这个溢价在大的那几家标普和纳指跟踪的场内基金来说的话还可以,不算过分啊,正常的。  言归正传啊,有些话,多说几次也不要紧,重复说也不要紧,那就是定投标普和纳指才是一个能获得时代红利最稳定的办法,是普通人的天花板。  我也是这几年才意识到,不应该以股神们为目标去投资,更不要以那些追涨杀跌的冲浪选手为目标。  投资和职业运动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天赋,运气和努力以及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投资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就是这玩意儿反馈比较慢有时候,你如果没办法对一个决策获得正确反馈,你就没办法提高自己。  运动员水准也分三六九等,别的不说,你乒乓球一线和二线那都是天差地别,何况还有省队和市队。普通人的天花板可能也就是个市里面靠前的水准了,你如果是乒乓球爱好者,天天练球,你也不可能以马龙为目标去努力。你只能学习马龙。那种天赋,自律,以及运气光环和所处的环境(越厉害,环境越有利于你继续变得更厉害)都不是普通人可以单纯靠学习和努力去弥补的。  投资者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投资没有准入门槛,动动手指就能操作罢了。所以投资不应该对准任何大师为目标,而有一个东西,那就是定投标普和纳指就可以无脑滴击败标普和纳指(因为你肯定会有逢低购买的时候,成本线会低于年均线),为什么不买?普通人的天花板了,何况99%的主动管理人大概率在10-20年以上的这个时间段里都会跑输标普和纳指。一方面是因为能力和运气有时候需要时间才会反馈出来,另一方面是管理费的成本在主动管理那头实在是太高。  我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当日我发现有一些QDII的人民币购买的美债已经停止申购。同时,我也有点担心以后这个场内基金标普和纳指也会限制购买或者申购。这个就具体要看后面的政策了,希望不要断了这条大部分用人民币投资的普通人可以选择的天花板。。。  好了,说了我觉得应该买定投。。。我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它未来依然可能是最有效的。  我们都知道这个时代发展是飞速的,标普500的公司几乎都是全球性的企业,代表性的企业,比什么全球500强要好。。。  过去十几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整个互联网大爆发,彻底改变了商业模式以及人们出行互动等很多生活底层逻辑。  接下来AI的发展,以及硬件性能的发展很可能更可怕,非线性地改变我们的世界。黄仁勋说量子计算机的突破大量普及如果是20年,应该是一个合理的猜测。  人类后面还有很多会因此而彻底改变的技术,比如中国的太空太阳能站,比如可控核聚变,比如基因编辑和蛋白质合成,超导材料等等。  根据过去的经验,你可以看到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财富,其实很多时候以房地产增值的形式落到了很多家庭头上。但是并不是通过资本市场。  接下来全世界的各种巨变,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这些财富也大概率不会直接落到你的头上,反而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人的失业。  后面不管是什么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太空太阳能等等这些,有哪些公司最受益?哪些公司你能选中?还是说你能确定你自己天赋运气都能长期和大师媲美。。。?  所以长期范围内,标普和纳指,大概率会纳入那些赢家,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的赢家,让持有者享受到时代红利。  自我出生以来,近40年,标普只有7年下跌。。。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所以时间才是普通人最大的杠杆,包你最后获得时代的红利。只不过有人觉得种树太慢,希望一夜暴富罢了。知易行难,希望大家能认清现实。好了,这集就聊到这里,byebye。

Show more...
9 months ago
8 minutes 21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为什么我要把迪士尼一部分持仓换成任天堂?

大家好,我是Neo。


今年制定了一个计划是这样的:我决定要把一部分迪士尼的仓位换成任天堂。(我在这之前已经持有了一些任天堂股票了)这并不是我不看好迪士尼,相反,迪士尼确立了底部了,业务上来说迪士尼已经反转了。迪士尼明年可能会业绩更好,股价也可能会更高。


我之所以决定要换仓一部分给任天堂是因为:任天堂具备了所有成为下一个迪士尼的潜质,并且是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进发中。和迪士尼完全反过来。所以,我购买任天堂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押注整个赛道的逻辑。


拥有乐园,且在“迪士尼”这个级别的公司,目前只有迪士尼和任天堂。Netflix暂时还算不上,但我还是特别喜欢Netflix,只不过在这里就暂不做讨论。


就像之前说的,任天堂已经具备了成为下一个迪士尼的“雏形”,而且它同样也是百年老企业,拥有相当多跨越代际的 IP,同时 Switch 平台彻底站稳脚跟,Switch 2 并不会出大的差错。整个闭环形成了。如今扩张到电影和乐园,是一个非常合乎情理的行为。


作为我个人来说,现在对这两家企业都比较熟悉了,其实换仓一部分给任天堂,对我来说是锁定未来这个领域。我个人判断下来,迪士尼和任天堂,可能都会发展很好。但如果万一出了点差错,我的这个选择不至于会让我的回报率下降太多。因为二者是一个从现实走向数字化,一个是从数字化走向现实。二者也都会受益于AI 技术的进步,IP 的价值会贯穿整个 AIGC 时代,获得更大的价值和更高的毛利率。


任天堂收购 IP,扩大 Switch 平台移植能力的收购一直没停。另外再次提醒,Pokemon 公司最大的股东,是任天堂。


任天堂在 Switch 2 推出后,会牢牢地把握好下一个阶段的开发,并且可能会进行更多的并购活动。这是因为从它的角度来看,IP 扩展到现实世界的融合过程,必然要有更多的合作以及并购才能落地。


如果哪一天,任天堂或者 Pokemon Company 也推出游轮了,请不要惊讶,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投资者会误解像迪士尼乐园资产,他们认为这些资产本身属于重资产,是远不如纯软件公司的。但是这一切都是基于软硬件公司中间有巨大鸿沟为前提的,过去,这些“重资产”企业必须服从于现实意义上的法律框架,面对各种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且只能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杠杆来运营。AI 的出现让这件事可能会出现变化。只是早晚的问题罢了。


所以我们会看到数字化 IP 强大的企业会去抢占看似很重资产的业务。比如 Netflix 不断地收购拍摄场所,收购后期制作,收购以及积极投资于线下的制作资产。任天堂也开始收购电影资产,进军重资产类别的乐园业务。相反呢,迪士尼则是入股 Epic,很可能这还不是终点,我个人始终觉得迪士尼或者任天堂可能也会和 Roblox 有类似的战略合作。大家最终都殊途同归。


最近一个很大的体会的就是千万不要成为一个拿着锤子找钉子的人。某一个阶段的成功会很容易让人去寻找类似的模版,然后下一个,然后下一个。但我们都是人,都会老去,都会被时代抛弃,无论多努力。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如果还是要主动选股,主动拥抱机会,必然不能用刻板的经验去看待正在极速变化的行业和公司。


很多人会觉得投资是一项保守的工作,才能走得远。这非常正确。但对保守的理解,大家因人而异。


买中国核电,看长期回报,吃分红。是一种保守主义,同时也是对的。


另一种,你可以追求底线逻辑,在看到一个非常可能会有非对称回报机会,非线性发展的事物中去寻找最保守的选择,则是另一种“守正出奇”的方式。


其实过去几年的经验告诉了我们几件事,我反复说过其中几个。


  1. 经验主义要注意,千万别拿锤子找钉子
  2. 后知后觉不可耻,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反而是好事


讲了这么多,其实我换仓,就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希望在尽可能不进行大的逻辑更替的情况下获得一个更好的赔率。


好的,今天就聊到这里,byebye。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5 minutes 55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漫威四阶段后,商业模式何去何从?

大家好,我是 Neo。

最近呢漫威是上了一部电视剧,评价仅次于《洛基 2》,那就是《阿加莎》,也就是女巫阿加莎。



漫威最近也是公布了一系列的调整。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情况呢?其实《洛基 2》已经或多或少告诉了我们答案了。



过去漫威的这个所谓的“铁锁连环船 ”的策略发生了改变了。时间线的重置使得过去的故事和新的故事变得不在有强相关性了,更多的是一些线索和梗。这也使得观影的门槛大幅度下降了。



在过去其实我也聊过这个问题。在商业模式上,第一阶段的 Marvel 其实更像是搭乐高积木一样,不断地往 Marvel 里面扔内容,好坏都行,只要他们是连在一起的,内容最终会被视作一个整体。



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慢慢会在复联打完灭霸之后开始浮现出来。



第一个问题就是:第一阶段的一些老人开始退出了,一些演员甚至去世了。故事的连续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就需要有新的故事,新的演员来接上,你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引入新的角色。这个就会不断地扩大世界观和角色,对后续观众的观影门槛越来越高,因为故事还是延续过去的模式,不断地搭积木。



最终,这个模式开始玩不下去了。他们只好用《洛基 2》这部剧正式宣告整个时间线重置,引入新的故事,新的角色,甚至时间线都可以不在一起,完全打乱。对观众来说,观影门槛就迅速下降了。



四阶段之后,虽然还是要搞一些之前有过的模式,但是整体来说漫威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商业阶段了。



是什么阶段呢?就是类似任天堂经典 IP,类似星球大战这样的成熟商业模式阶段了。



怎么说呢?就是塞尔达你看,虽然出了那么多代,但是每一代的故事和时间线都是对不上的。你甚至可以说他们都是独立的作品,虽然作品和作品之间有一些联系,但是关系不大,新玩家可以毫无门槛上手,如果真的想要了解完整的世界观,也可以通过一些阅读就能理解了。



在这个模式之下,有些作品的不成功并不会影响这个 IP 的价值,也不会影响未来再出新的作品是否成功。这是因为这个 IP 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了,大家现在认得也已经不是一个故事设定,一个人物本身。而是塞尔达这个品牌了。



同样的星球大战也在步入这个阶段。老的九部曲作品就像是搭建乐高一样,对新的观众来说,难道要看完 9 部作品,甚至还有番外篇,以及动画片补全去理解整个作品吗?这太夸张了。



所以星球大战后面的作品也是启用新的逻辑,新的故事,新的角色了。像 Grogu 这样的角色,曼达洛人的角色,其实都是利用星球大战超长的时间跨度,以及细节不完善等特点全新打造的。



所以我们可以期待漫威也在进入到这个阶段中。你从《阿加莎》其实可以窥探出一点端倪出来。这是漫威近期成本最低的作品之一,却成为了口碑最好的内容之一。同理还有之前的《暗夜狼人》,以及《月神》。其实都是一些启示。你会发现这些故事并没有刻意地去和以前的“主时间线”进行明确的联系,而是独立于自身就可以存在的作品,本身故事趣味程度和精彩程度都好,就完全会把价值全部体现出来,最终所有的价值当然也会回到 Marvel 这个品牌上。



所以漫威正在逐渐地真正地,开始脱离开过去演员塑造的角色的桎梏,过去一系列故事的桎梏,开始迈入新的阶段,成为一个消费者品牌,成为一个全球可延续的 IP。这对迪士尼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吧。



好的,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bye。

Show more...
1 year ago
4 minutes 38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普通人有什么投资诀窍吗?(最后有彩蛋)

大家好我是 Neo。


A 股最近很动荡哈,所以正好趁这个机会,跟大家聊聊普通人的投资。


普通人投资的诀窍有没有?什么叫普通人的呢?就是都能理解都能学会,但是我不能包你赚钱哈。。。


第一个:其实简单概括就一句话: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人少的地方多留心。


大家拥挤的持股和大家都在讨论的东西一般没有你的机会,原因是普通人不但做不到先知先觉,就连后知后觉都做不到。


也就是说当大家都在讨论英伟达的时候,你已经几乎买在了阶段内的最高点了。


我的建议就是去看那些别人压根就不想看的资产,尤其是当下不想看的资产,你反而才可能有你的机会。


这并不是说普通人换个赛道看看就能看出多深的感悟或者见解了,而是你去买当下没那么火热的资产,如果是长期资产,回报率和成功率显然会比你去人挤人的地方要强多了。


第二个:普通人千万不要乱操作。


投资并不是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事情。很多时候你赚钱靠的是情绪稳定和屁股坐得稳,也就是不要乱操作。


为什么长期定投标普 500 的回报率能击败 99% 的投资者,就是因为没有乱操作的情况之下获得了更好的复利效应。


很多人觉得没操作就感觉什么都没做一样。结果一操作就立刻变成韭菜,被人收割。我能理解不操作似乎是一件很反直觉的事情,但是实际就是不操作反而是帮了你自己最大的忙。


第三个:不要听信投资机构和其他股神的回报率,老和别人对比投资收益率。老实说你长期要跑赢的就一个东西 【利率】


除了利率,其他都是浮云。别人的收益到底是多少都和你没关系,不需要和别人比较,甚至不需要和指数基金比较。因为如果你买了指数基金,则你肯定和指数基金的收益差不多,如果你没买指数基金,你买了更为稳健的资产,那你就拿好你的债或者其他比如电力企业这些,好好吃你的分红。


-----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公司,注意,我不是荐股,我只是举例子。这家公司是加拿大安大略省那边的一家垄断型的电力公司叫 HydroOne,股价如图你可以看到,2016 年到现在八年了,也就翻了一倍都不到。单看股价的话,可能年回报 7.5% 左右,股息率我用 kimi 搜索了一下,除非你正好买到低位,不然大概率这 8 年下来平均 2.8% 左右。


我想告诉各位的是什么呢?即使是这么稳定的资产。电力企业啊,而且是加拿大人口最稠密的区域,垄断的国企,同时还有 AI,算力中心,工业建设等等因素加成,它依然在过去的八年里经历了大幅度的波动。你可以看到从 25 跌到 20,来回再 30-25,40-35 之间来回震动过。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恭喜你,其实你能拿到这个很稳健的回报的同时,还能吃到每年 2.8% 的分红。


如果你要操作,那很可能你就会被震下车。


不管你买的是多稳健的资产,只要你会被震下去,你都会被当成韭菜割掉。只要你不懂,你就是稳健的投资高手。差别就在这么细微的事情上。所以各位可以再想想为什么我们不要动。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bye

Show more...
1 year ago
4 minutes 13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牛不过三天?A 股当下有什么风险?

大家好,我是Neo


这一波疑似的牛市,可能很快就可以确立了。


仍然有一部分人很担心,会不会马上就要暴跌回去,是不是回本了就要跑路。也有一些人看到了网上有很多各种阴谋论,各种对政策的解读。


有一些很幼稚,有一些太过于负面,我觉得就都不需要去一一解释了。


有几个是肯定的:第一个,国家肯定不是通过股票来给居民发钱,13 亿多亿人,截止到 2024 年 7 月份,股票账户才373.62 个股票账户,这还不排除有人拥有多个账户。


第二个,我们可能要减少关于叙事的关注,比如股市能跑到多高,是不是会像 2015 那样疯狂上涨然后疯狂下跌?这个你只要是杠杆过于高了,哪怕大背景是国家持续刺激措施扭转经济困境,也不能避免玩得太过分导致的下跌,更关键的是,落点在哪儿不重要,足够震荡就可以摔死人。你就算落点在 5000 点,我给你涨到 10000 点再跌 5000 下来也足以震死人。


我完全能理解想要参与进去的人们的心态,只不过股市它不是提款机,还是要注意风险。


我也知道这个时候唱反调是不好的,哈哈,我没有唱反调,这最多也只能算是提醒一下而已。股市涨谁不高兴呢?


这一波牛市传导的速度远超当年 2015,仅用了几天时间就成功地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并且时间点正好掐在国庆节,有一个节假日的发酵。


2015 年最夸张的时候,可以说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总都认为股市必将朝着 8000 甚至 1 万点前进。


最明显的信号之一就是国企在高位进行了增发。


同时也有很多民企当然也在那个时候进行了增发,因为高位增发有利于公司融资,当然当时也有投资人愿意去接盘。


怎么会有人会承认自己是傻瓜呢?即使你知道场内有很多傻瓜,有很多人也认为自己不会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贪婪在理智面前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让贪婪更胜一筹。


这在 2015 年同样发生过,质疑的声音从未间断过,只不过因为上涨太剧烈,所以这些质疑的声音直接被淹没掉。


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参与到一个有泡沫的股市中去的。因为这样更好赚钱。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一个略微有泡沫的股市,是通胀的基础之一,是国家所需要的。也是人民所需要的。


一个死气沉沉的股市意味着社会和企业都没有再融资能力,不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是完蛋的。通缩是可怕的,所以必须要扭转过来。


但就像我刚才聊过的,你可以假定我们最终确实获得了一个略微有泡沫的股市,中国也度过了这次困难重重的经济挑战,但是如果过程足够颠簸,也是可以震死人的,所以千万不要被牺牲了。


就这样,这一集就聊到这里,恭喜发财!

Show more...
1 year ago
4 minutes 5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别挡财路?10 年未见|A 股爆涨 3 个交易日!

2015 年的疯牛到现在快 10 年了,已经有 10 年没有见过这么夸张的涨幅了,就算是 2020 年疫情那波行情也没见过。


2015 年那波疯牛确实是疯狂的,因为全民炒股,加杠杆炒股,最后还是少数人的狂欢。一部分人赚到了大部分的钱,财富效应是有了,短期而已。而且不是全民受益。


我们这两年可以看到日本,印度,什么甚至菲律宾等国家的股市都走向了牛市,而且是长牛。那才是全民受益,你机会窗口足够长,参与的社会基金足够多,保险资金足够多,社会福利相关的钱增长了,居民投资也参与其中了,并且不是一个疯牛的状态,才可能大家都有好处。


如果是一个短期内疯狂翻个几倍,然后又迅速坠落,这里面又有几个人能赚到呢?还是大家都还在玩一个 10 年前的击鼓传花的游戏。


2015 年那种,加杠杆炒股,借钱炒股,公司也炒股,主力公募也炒股那种乱象从生的情况如果再来一次,对谁都没好处。


我们还是希望也有日本近年来那样的长牛。


A 股本身博弈性质就很强,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好公司来容纳足够量大的资金了,有更好的机制来优胜劣汰就好。该说的,某些大咖和专家也说了无数回。


这次的区别就是说,10 年了也没见过涨这么快的。所以要提醒某些许久都没参与股市的朋友不要激动。千万不要借钱冲进去,也不要贸然认为这一波错过了就没有了,赶紧冲进去抢钱一样。


涨的快并不代表上升会终止,但一定会有剧烈波动,那些没什么经验的人喜欢快进快出,容易受伤。且不谈什么价值投资,持股获取长期收益了,你光是在这种短期博弈里就容易迷失自我,因为你总要判断决策下一个交易日到底是涨还是跌。


这一次的政策显然是给力的,而且后续肯定还会有,因为一次不足以扭转,也不足以提振信心。


其实今年的困难挑战有多大,想必身边有经商和工作的人都能感觉到。大家不消费是一个普遍的难题,因为有贷款压力,收入压力都变大了,消费缩减明显之后,商家就开始低价内卷竞争,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尤其是这一次是在疫情之后,房地产开始暴雷崩塌,很多疫情期间的习惯就延续了下来,但总体来说并不是不愿意消费,而是真的没钱消费,不能大手大脚消费。


追求性价比是没错的,但是现在大部分时候已经是能不进行不必要消费就不进行了。所以股市上升,长期慢牛对消费肯定是有提振作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马上节前还有一个交易日,节后恐怕肯定会有调整。希望这一次和 2015 年不同,也希望这一次可以是扭转的开始。


好了,就聊到这儿,byebye。

Show more...
1 year ago
4 minutes 22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国足输球之后,网友问为啥朝鲜没输 7 个?

大家好我是 Neo,今天来聊一个看似和投资并不相干的话题。作为一个老球迷了,老 FM 玩家了。


看到国足被日本队进了 7 个,那是一点都没有慌的,也没有愤怒,也没有觉得可怜,更没有觉得可救。


最烦的就是国内的一些媒体不断地引用日本媒体的说法,说诶我们没那么强啦,只是中国队发挥不好,所以我们今天灌了中国队 7 个球,这不拖拖的日式阴阳么?太过分了。


冷静地看中国足球,已经没了根基,我们惨的不是现在输球,进不了世界杯,而是下届世界杯之后的4年后依然大概率进不了世界杯,然后再下一个四年。。。


就像孙继海说的,我们应该抛弃幻想,认清楚现在的差距就是这么大。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上届亚洲杯的比赛,连香港都能打出有效的防守反击,场面虽然不控球,但是有7脚射门,2次射正。

你敢说,现在的国足能拿下香港?不能吧。新加坡虽然出局了,都能给国足制造困难。


所以网友们在孙继海的视频下面是写了很多并不理解的话语,认为国足那踢得不好就是不努力,就是养尊处优,不思进取,不把国家荣誉放在眼里。


他们举的例子很简单,伊拉克,叙利亚,朝鲜这些看似并不发达的国家都能踢的很好,尤其是朝鲜,根本似乎没有对外交流,哪里来的海外踢球的球员?他们都能踢得比中国好,那肯定是我们的球员不努力。


我靠,我听到这里,我要为朝鲜的球员鸣不平啊,你这是假设我们中国国足的能力和朝鲜球员是划等号的,甚至大于人家的。


你如果去看上一轮世界杯预选赛的小组赛积分,那确实朝鲜也就比中国队多一分,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比别人更强。


朝鲜男足成绩表面上看不如女足,但是他们也有外教,他们也有学习外面的先进足球知识。从场面上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战术素养和执行力甚至高于我们国足,但这并不是说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力和爱国心做到的,而是艰苦的训练以及对教练的信任,还有整套足球环境的打造。


很可能,朝鲜也是有青训体系的,而且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可能做得还算不错的,不然他们也不可能这么多年一直在亚洲都是一支有竞争力的球队。


至于伊拉克和叙利亚,人家那个足球根基和文化,不是战争就能轻易摧残掉的,你还要看看他们有多少球员是在周边国家踢球的。我们中超都曾经有他们国家的外援。


一谈到体育,我们很多时候就很容易把精神意志力和爱国心摆到很高很高的位置,当然这些东西都很重要,但是就像孙继海说的,只要去到国家队的球员,他相信绝大部分都不可能说保有余力。出工不出力。


所以当我们看到国家队球员注意力不集中,场上看似可以去追去拼的球没拼,可以插上的机会没插上,可以补位防守的地方看球没看人,这是不努力造成的吗?恐怕不是。恐怕这是整个生态的问题,整个联赛质量低下,足球青训缺失造成的。


足球毕竟作为一个复杂的运动,项目规则变化没有那么大,它在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两条腿,11 个人比赛。我们没有办法对它这个项目搞什么弯道超车。因此每一个 4 年,都喊着要进世界杯,可能越喊越远,还不如多关注一下如何在体教不能合一的情况下,如何弄好中国特色的青训逻辑,你到底是像健力宝一样送出去培养,还是像其他国家那样,从基层开始抓起,让足球变成一种文化,不走捷径,一步一个脚印重建。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很多人可能听到这里就会不服气,为什么别人落后的国家能搞好一个复杂的体育项目,我们一个即将赶超英美的国家却没有做到。搞好足球难道比造原子弹还难吗?


对,因为复杂体育项目的成功因素和运作机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反馈,而不是一个短时间可以速成的事情。


“造原子弹我们什么都没有”,这句话不是真的,我们有两弹一星的高端人才,虽然条件差,但当时有全国的资源集中优势,同时还拥有内外部的帮助。它的成功机制和条件与足球不可比。


复杂的体育项目,并不能靠规化 几个国外的球员来解决所有问题,除非你直接规化 11 个都在高水平联赛踢球的外援,那可能会奏效。但也就只能管几年最多了。


我们往往容易陷入的一种误区就是:一种过度简化的观点,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和决心,任何问题都能被解决。然而,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很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长期的努力。


比如改革开放并不是单方面的成功,而是多方的成功,是一个长期战略。


所以,我们只能说,目前的国足,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已经很差的情况下,只能重建这个过程。


当越多的人理解到足球,乃至体育的本质是育人,是挥洒青春,结交友谊的重要途径,才能理解杨旭为什么在日本参与青训多年之后,对孩子们的那句 “我还想和你们一起踢球” 产生了深深的感动。


多年以后,曾经校园里的大家能踢上职业的人可能凤毛麟角,大家都没靠足球吃饭,但是通过足球得到的东西却都是异常宝贵的回忆,友情,珍贵的人格品质等等。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才会越来越强。

Show more...
1 year ago
6 minutes 47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轮椅打法通关!《黑神话悟空》通关感想

Hello 大家好,我是Neo,给大家汇报一下,我通关黑神话悟空了,整个体验下来最难的可能反而是刚刚上手的第一章。因为平时并没有玩老头环,也没有玩怪物猎人,或者战神。最近一次玩 3A 大作还是《无主之地 3》降价之后买了玩了玩。


第六章最后确实有点赶工,如果仅仅看前 4 章的内容,我觉得通关之后去回看,完全可以在理解剧情和背景的情况下去给个 95 分。


在习惯了操作之后,基本上如果稍微看看网上的轮椅打法,就没有会特别卡很久的 boss 了。每个 boss 都有针对的方案。


游戏的梗和艺术性,很多确实需要去网上看解析,因为涉及的点特别多,如果不是对西游文化和中国古典非常了解的话,基本不可能理解,太深了。举个例子,我也是玩了游戏看了解析才知道,


但这并不妨碍这款游戏在海外会获得相当高的关注,这个逻辑上一集内容里也聊过了,简单粗暴地讲,用心将自己的文化做到极致,都是世界人民会接受和喜爱的。这一点在过去其实很少做到,你可以说张艺谋的《英雄》很接近了,你也可以说李安的《卧虎藏龙》做的非常好。


但那是电影,而不是一款游戏。这是一款动作类的,偏魂类的 3A 大作,这也就注定了这款游戏是带有门槛的。


我就是一个典型,这游戏对我来说有门槛,所以我在第一章打白衣秀士整整耗了 55 分钟,我当时都要吐了。当然这种难度啊,其实回头来看,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如果你作弊,你所有的怪都是无惊无险,锁血打过去,或者一棒敲死,这游戏的沉浸感就完全被破坏了。这种沉浸感对于游戏整体的剧情体验来说是很重要的。


所以一周目结束的朋友,很多也会考虑继续二周目,只不过就不会那么热血了,更多的还是收集物品完善装备以及补全一些当时第一次没看仔细看的东西。


打完整个剧情啊,我会感觉显然游戏里体现出来的内容,绝对是有删减的,不管你是从地图的角度,还是从出场人物,剧情走向,等等等等其实你都能感觉到,游戏被砍了不少章节和内容。


这种意犹未尽特别多,当然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游科制作组还是给玩家留了很多悬念的。比如被抓走的蜘蛛精 4 妹,比如猪八戒提到的曾经悟空的相好白骨精,比如游戏里无处不在暗示上头的神仙和神佛都各有各的心思,嘴里说的是大道理,但行为背后的种种却各有各的私心。但我们天命人大部分没那么多废话,只想去兜率宫找鹤仙人干架救人。


所以 DLC 基本是没有悬念的事情,尤其是在游戏如此大卖的情况下,估计等到 DLC 准备完毕,Xbox 的移植以及 Switch 2 的移植都会成为可能。销量会持续放量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而且随着整个游戏性能优化,故事完善和补足,功能上可能还会有新的拓展。


总之悟空的海外之旅估计还没有结束,还会持续给我们带来惊喜


最近是看到这个黑神话悟空早期投资人吴旦的一些介绍啊,我觉得真的是很不容易。我也是做过一级投资的人,我也接触过游戏初创企业,我也认识一些仍然在这个领域坚持创业的人。游戏创业不比干电影容易,甚至更难,买断制游戏倒是跟电影有那么一死死像的逻辑,都是开卖的时候直接看结果,一锤子买卖为主,卖得不好直接就赔本。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投资人并不喜欢 3A 游戏,不喜欢单机游戏逻辑的原因之一。觉得商业模式太差,根本没有太高的容错空间。只有强如任天堂,那种已经跨越百年周期,同时有强大传世级别 IP 的公司,才可以缕缕不断地试错再试错也不会伤到根基。


冯骥这种已经试错了好几次,依然有投资人愿意在他身上继续下注,依然有很多可能游戏都不是很懂的投资人就参与投资,说明他本身就可能作为一个制作人很纯粹,并且坚信他所坚信的事情。


在游戏过程中你能体会到制作的用心之处,也能感受到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实现的无奈。


好的结果是冯骥和他的投资人们赌赢了,公司已经翻了好多倍的估值了,而且短期内也不会再有资金的烦恼了。但是我还是坚定地认为冯骥迟早会要卖公司给大企业,一个是因为投资者是要退出的,你 IPO 的可能性太低了,因为游戏开发周期太长了,这种 3A 游戏工作室往往适合依附于大企业下面。另一个就是如果不卖,坚持做一个独立的企业,游戏科学的现金流又是一个问题,DLC 可以平滑一点收入曲线,但就算你把电影,周边都做进去,那开发成本来说,不会下降,只会上升,对待员工总要比之前好吧,所以成本下不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只能指望分红,但是谁又能保证后面的游戏能像这款一样继续大卖?而且你还要等上四五年才能看到结果。


但是话说,做西游记这个题材,确实和冯骥所做的事情很像。九九八十一难,无数个天命人踏上征途吗,达成西天取经之后这还没完,到底是冲入轮回?(继续做一款 3A 大作)还是选择接受新的身份,新的挑战?


这一切都太过于契合了。但是最后,还是要感谢一个黑神话悟空,这样的一款游戏,让我们在二次元的世界,看到了真实的中国文化的骄傲。

Show more...
1 year ago
6 minutes 45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黑神话悟空无愧年度华人最佳,星星之火已经被点燃了!

这些天没咋更新视频啊,主要是因为在玩黑神话悟空。


评分这个玩意儿说实话非常不靠谱,这也是为什么 Netflix 放弃了打分制。


你要我说,这个游戏虽然我个人认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除了解决 Bug 之外,还可以完善很多机制和玩法,出个 DLC 包吧。


刚入手的时候玩,觉得是制作精良,哪怕放在世界水准上,也可以和很多作品掰掰手腕的制作水准,尤其是中国风的审美和还原了许多古建筑和雕塑的画面,确实很特别。


等我打完第一章,看到过场的画面解析以及动画之后,回过头再去看游戏里的各种人物志和故事,我才发现好家伙这个游戏梗多就不说了,故事改变非常贴合原著精神啊。简直是对西游记背景文化了解的人,直接加分到满的程度,所以我给游戏的评价是:如果算上改编故事的地方,以及要表达出来的内涵部分,它绝对快够得上神作。


玩过以前《轩辕剑:云和山的彼端》,《仙剑奇侠传》其实在那个年代的机器上,中国风就已经有了很多展现。故事也改编的非常好。尤其是《轩辕剑:云和山的彼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非常有意思的改编,感觉像是金庸那样的借用历史人物时间,让你更沉浸。而且云和山的彼端地域跨度很大,对整个历史背景故事要求了解的程度也很高。不过那个年代,这种单机游戏和 RPG 的风格展现形式走不出国门的。


黑神话这种动作 ARPG 逻辑,尤其是在有一些明显借鉴了之前的大作,怪物猎人也好,老头环也好,如龙也好等等作品,是可以被世界玩家接受的模式,而且现在进入网络时代了,各种游戏分销平台也已经遍布全球。


《西游记》大家多少都看过,不管是电视剧还是故事书。它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每个人读都可以找到有意思的点。理论上,有一半左右的故事,其实都是发生在西域,但它蕴含了非常多的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第一章的故事取自西游记原著,电视剧对应的是《祸起观音院》,黑熊精偷袈裟的那个故事。


第二章则是黄风怪的故事,很有西游记的精神,因为这是一个从不同角度可以解读出不同寓意的故事。


中间穿插的动画小作品也是联系不同章节以及对故事内容解读的隐喻关键之一,同样,这些小故事也是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对外国玩家来说,这就会比较困难了,尤其是对道教佛教本身就离得比较远的人。如果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可能要有很好的沉浸感需要恶补知识才能做到了。。。


别说老外了,连我都恶补了半天知识。这种在故事里叠加故事的动作游戏确实有点意思,尤其是中国文化背景故事。


如今,Steam 销量破 1000w,还有 Wegame,Epic 等分销平台。还有别忘了,明年的 Switch 2 搭载的芯片应该是可以运行优化移植到 Switch 的版本的。


这款作品从财富收益角度看肯定是稳了,从文化输出的角度看,则是有很多争议。一方面 Steam 平台显示有 90% 左右的玩家都是华语玩家,仅有 10% 是海外玩家。这和我们印象里的全球化的 3A 大作的销售印象是不符的。


这个事儿其实现在争议还挺多的,但是你反过来想一下,作为一款明显有文化隔阂断层在的游戏,同时你又没有简化这层隔阂,不像三国无双,只龙,这些游戏简单粗暴也可以玩。


所以有 100w 的海外玩家销售也不错了。在很多翻译细节上,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制作组的坚守和用心。


黑熊精翻译成 Black Bear Guai,Yao Guai 直接用音译,而不是翻译成英文。虽然可能海外玩家不多,但是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些做游戏直播的海外大佬们还是尝试玩了黑悟空,这其实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输出。


东方的哲学输出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今年 Hulu 大热剧《幕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原来的小说是一个西方人视角下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日本的第一个白人武士在日本发生的故事的改编。但Hulu 的制作组请了真田广之和一众日本制作组来完成整个故事,虽然编剧是外国人为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细节里展现了相当多的东方逻辑和日本特有的哲学思考和输出。日本文化输出做得相当成功,这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


黑神话悟空也是一个道理,这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式的开始。很多人会说 3A 作品不赚钱,成功率低,投资就是傻子。但是你再仔细看看内地游戏市场,那还是一个能随便就赚到钱的市场了吗?也不是啊,渠道争夺更为可怕,版号必须持续发放,因为一个网游的寿命周期就那么长,更别谈什么 IP 了。像原神那样全球爆发的例子实在不能说少,可以说就是几乎仅有原神。中国游戏公司在疫情之后海外的扩张和收购都近乎停滞,只有网易有点声响。


我希望黑神话悟空是文化输出的开始,是一次找到正确方向的指引。就像姚明拯救不了中国篮球,但是他给了很多青少年希望,证明了这个方向努力是可行的,就是重大的意义所在。


至于黑神话悟空会不会出 DLC,下一部作品还是不是 3A 大作,我认为这些已经都不是最重要的了。他们已经在这个困难的四年多时间里给我们展现出来了一条完全可以走得通的路子。


星星之火点燃了,我相信迟早会燎原的。



Show more...
1 year ago
7 minutes 21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乐高是小孩的理财神器吗?

之前聊过啊,Lego 乐高的这个大的套装,如果没拆包装,纯投资逻辑,基本年均增长 10%左右,有的可能会多点,有的少点。


比如去年我买的警察局,拼多多上最低价大约 900 出头,如今已经接近 1400 才能拿下,一年时间,50% 的增幅,这算是比较夸张的。


也有比如 2 年多过去,没有涨那么多,但是可能未来涨的。比如 Lego 75290


当然了,我买了很多年,甚至 10 年以上那些,有不少大的 Set 都涨了不少了,你平均一算,还真是在 10% 以上的收益率。


乐高这玩意儿有个什么特点呢?它确实在“大孩子”的手里可能会是个理财神器。因为它购买没啥门槛,中国各种电商渠道上购买又是全球最低价,同时流通性很好,尤其是没拆过盒的乐高,严格来说,它是全球流通。


这玩意儿就是儿童的茅台,哦不,你可以去掉儿童两个字也许。有的 Set 真的是会越来越值钱。


这玩意儿能大额投资囤着赚钱吗?哦不,为什么我说他是小孩理财神器呢?并不是因为只有小孩玩乐高或者买乐高,而是因为乐高如果作为投资工具,你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它的仓储成本会急剧上升,同时还会有流动性困难最终。


因为单个乐高的价值没有很高,4000-5000 快钱左右到顶了,但是它却很重。你如果囤一大堆,你就需要有一个地方来摆放它们,等到你投资数额上到了一个级别之后,你就会发现几十万的乐高就已经占据了很大很大的仓储空间。仓储成本就会开始急剧上升,我就算假设 你买的Sets 能线性稳定增长 10% 一年,那个赚到钱可能最后还不足以覆盖你的仓储成本。


可是孩子的压岁钱最多也就几千块钱,每一年都可以选择至少一款稍微大点的 set 购买。要知道,即使是玩过的乐高也是拥有流动性的,尤其是受追捧的那些。而如果有条件完全可以买一款,收藏一款。


大概 5 年前,朋友送了我一款第一代的忍者城。我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有了,买过了,入手价大约 1500 还是 1700 记不得了。如今哪怕盒子破了,也价值 4800块钱以上了。


当然这个例子是比较幸运的例子了,有很多 set 并不会在短期内涨这么多。


但是又但是,钱是一回事,给孩子带来的东西如果大于金钱,乐高就不止是理财神器那么简单了,我更看重在这个电子游戏和虚拟世界充斥年代里,对真实积木玩具类的热爱和单纯。


这也许就是大人和小孩都能找到共鸣的玩具了。

Show more...
1 year ago
2 minutes 58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跑不赢指数基金又没耐心,怎么办?

上次聊过,几乎没 人能长期跑赢指数基金。


我曾经也反思过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定要跑赢指数基金?


这就跟竞技体育一样,难道成不了 NBA 球员,就不应该打球了吗?其他国家的职业球员也要活啊。


所以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标普 500 +纳斯达克,长期来说,这个指数就如同 NBA 的水准一样高。


所以如果你无法有一笔钱,是足够长时间不用的,或者总能不断地定投指数,那就需要接受一个跑输美股指数的回报,但是跑输指数,第一不丢人 第二也不糟糕。


为什么呢?因为你跑输指数换来了现金流和稳定性。


比如美股和 A 股都有基建类的电力企业,主要吃分红为主。再比如这些公司,尤其是在美股的,是有优先股或者债券可以公开购买到的。这些都是高息逻辑。但是显然长期高息是跑不赢指数的。不过由于这些业务的稳定性,他们大概率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给到投资人。


这也是为什么美股有非常多的现金流的投资办法,REITs,优先股,各种企业债等等。


国内我也注意到了开始有不少 REITs 的场内场外基金了。可能有一些还是可以的。


在国内市场,可能这个性价比会更高,因为 A 股指数,就算是沪深 300,长期来看的回报率也远不如美股指数。在这种情况下,接受一个高息的逻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好了,有人可能会贪心一点。有的人会说,那我既想要长期收益高于票面股息一些,但是我还要稳定,我还要分红现金流,可以不可以?


有啊,比如伊利这种,不就是股息接近 5%,股价也跌下来了,长期业务也稳定的相对来说。


但是你如果选择股票,谁能保证它长期就一定涨呢?或者你就能确保业务一直稳定呢?毕竟不是基础建设类的公司。


你看就算是在疫情之前看,非常稳定的上海机场。在疫情之后逻辑也被改变了,疫情这种百年一遇的事儿被你摊上了,你也毫无办法。


所以什么?我们切莫贪心。既没有那个运气,又没有耐心,就别想既要又要还要了,老实赚点现金流才是正解!

Show more...
1 year ago
2 minutes 35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还敢有人说自己能长期跑赢(美股)指数基金?

能跑赢长期跑赢股市的人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 选股型 往往在每个阶段都几乎选对了公司,或者在某些阶段选对,某些阶段选错,但是他们总能在下一个浪来的时候博回来,所以净值起伏就会较大。没有运气,是不可能做到的。


另一种是 死抱着几家长期存活下来的公司,就一直抱着,让市场风吹雨打也不动,最后获得了复利回报的。这种啊,门槛极高,因为你试问有几个人做得到?


最后一种,就是封低就买了指数基金的,因为你逢低买了,所以最后平均下来就跑赢了市场。这种是门槛最低的了,但是我之前也聊过,其实买指数的门槛并不低,因为这个钱你没法拿出来用才能享受到复利效果,普通人要现金流做不到。

Show more...
1 year ago
2 minutes 30 seconds

Neo扯蛋物语
和大家一起探讨投资看法、商业见解、生活故事、以及理解有趣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