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常问的一句话,总是绕不开:画画,真的能当饭吃吗?
在这一集里,Papabearz 和 Malerie 从 Artzland 的课堂开始,慢慢聊开。他们说,画得像,不等于有价值;复制一张图,只是技术的展示,不是创意的诞生。一张白纸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有人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留了进去。
从插画、动画、Logo,到近年的 NFT,画画的应用看似广阔,但更重要的,也许是画画在心灵上的位置。它是一种陪伴,一种疗愈,一种和自己说话的方式。
Artzland 一直相信:画画的意义,不止在金钱上。孩子需要明白,艺术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让生活有滋味的方式。
听完这一集,你也许会重新思考:价值,应该怎么算?
www.artzland.com
www.facebook.com/artzland
孩子画海边,为什么一定要有椰树?
天空一定只能是蓝色?
人物皮肤非要上成橙色?
本集里,Papabearz 和 Malerie 从 Artzland 的课堂真实案例出发,聊聊家长与老师最常掉进的“儿童美术误区”:把“画得像”当成唯一标准、把“逻辑”当成创意的天花板、用批评和范画喂养孩子,最后喂出“只敢等、只敢跟”的小画家。
两位主持也分享了学生作品背后的心事:Fantasy Jungle 里的“骑鱼门票”和“还没熟的黄梨”,以及那一幅只画坟墓与一朵花的页面。
原来创作,是孩子记录情绪与成长的方式。与其要求“像”,不如引导他们“想”;与其追求完美,不如让他们在尝试中学会修正。
Artzland 相信:绘画不是复印机训练,而是想象力的练习场。让孩子先动笔,再谈对错;让天空可以是粉红,也可以是傍晚的紫;让“错误”成为发现新颜色的入口。
在美术馆的第一天上班,你会做什么?有一位六十几岁的保安叔叔,竟然在一幅价值上百万美元的名画上,加上两只眼睛。荒谬却可爱,也让人忍不住思考:为什么我们总想“补上缺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对一幅画的理解,总带着自己的想象?
海南熊 Papabearz 与 Malerie 在 Artzland 画室Kopitiam 里,边笑边聊这段离奇新闻,也顺势谈起——为什么长大后,我们依然还要画画?
Malerie 说,画画就像煮饭、唱歌,是生活自然的节奏;Papabearz 则迷恋白纸带来的无限可能,甚至计划用左手画完整本绘本,只为找回那份笨拙的真实。
这一集没有高深的艺术理论,只有生活里的幽默与温柔。因为画画,不只是关于作品,而是关于人与美的直觉、关于我们心里最单纯的快乐。
在这里,你会发现:艺术的魅力,有时就藏在那些不小心的笔划里;而画画,其实是和自己对话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