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ealth & Fitnes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US
Sign in
Continue with Google
or
Sign me in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科學•創未來》
RTHK.HK
5 episodes
2 months ago
Subscribe
科研與我們並不遙遠,每一次重大的科研成果都推動著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科學家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創新,揭示了自然界的奧秘,解開了許多謎團。他們的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技術的進步,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從醫療領域的突破,到能源、環境、通訊等各個領域的創新,科學研究為我們帶來了無窮的可能性。 《科學•創未來》由五集紀錄片組成,將介紹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的精彩內容以及介紹獲獎者的故事。 首集將介紹未來科學大獎周的活動,讓觀眾了解最前沿的科研議題,以及對大獎周有更全面的認識。此外,亦會透過2023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各獲獎者參與的圓桌對話,讓獲獎人分享他們的經驗、見解和對未來發展的想法,並與其他科學界的專家進行互動和討論。 最後三集中,每集將以一位歷屆獲獎的香港科學家為主角:2016年榮獲生命科學獎盧煜明教授、2019年榮獲物質科學獎陸錦標教授,以及2022年榮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莫毅明教授。通過他們的故事,觀眾可以看到科學家在科研之路上的追求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同時,年輕科學家將與獲獎科學家進行對談,分享彼此的在科研旅途上的經驗和感悟。 《科學•創未來》 由香港科學院、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香港電台聯合製作 資助機構:創新科技署 旁白:劉焯文 監製:楊慧雅
Show more...
Science
RSS
All content for 《科學•創未來》 is the property of RTHK.HK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科研與我們並不遙遠,每一次重大的科研成果都推動著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科學家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創新,揭示了自然界的奧秘,解開了許多謎團。他們的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技術的進步,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從醫療領域的突破,到能源、環境、通訊等各個領域的創新,科學研究為我們帶來了無窮的可能性。 《科學•創未來》由五集紀錄片組成,將介紹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的精彩內容以及介紹獲獎者的故事。 首集將介紹未來科學大獎周的活動,讓觀眾了解最前沿的科研議題,以及對大獎周有更全面的認識。此外,亦會透過2023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各獲獎者參與的圓桌對話,讓獲獎人分享他們的經驗、見解和對未來發展的想法,並與其他科學界的專家進行互動和討論。 最後三集中,每集將以一位歷屆獲獎的香港科學家為主角:2016年榮獲生命科學獎盧煜明教授、2019年榮獲物質科學獎陸錦標教授,以及2022年榮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莫毅明教授。通過他們的故事,觀眾可以看到科學家在科研之路上的追求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同時,年輕科學家將與獲獎科學家進行對談,分享彼此的在科研旅途上的經驗和感悟。 《科學•創未來》 由香港科學院、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香港電台聯合製作 資助機構:創新科技署 旁白:劉焯文 監製:楊慧雅
Show more...
Science
Episodes (5/5)
Latest
《科學•創未來》
第五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特輯 - 陸錦標•很害羞的中微子》
「我們的知識要每一代傳一代增長上去,我也有責任將我有生學到的傳去下一代。」 被稱為「幽靈粒子」的中微子為宇宙基本粒子之一,太陽、恆星要靠它來發光發熱,它的神秘面紗背後,或可有助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香港科技大學高等研究院朱經武教授席教授陸錦標,大學期間已對粒子物理現象產生好奇,90年代更因日本提出一個用全部核電廠去產生大量反中微子,從而用來證明中微子振盪的真確性的研究,決定專注研究中微子物理學。 2012年,陸教授與其合作的國際團隊在大亞灣核電站首次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盪模式,這個實驗確立表明...
Show more...
1 year ago
26 minutes 7 seconds
《科學•創未來》
第四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特輯-莫毅明 · 觸類旁通》
「數學嘅終極目標可能就係真善美。人嘅感覺係最直接,最原始,你先有感覺,然後你先至會做學問。」 莫毅明-數學家,專門從事多複變函數論、複微分幾何、與代數幾何嘅研究。2022年憑藉「極小有理切線簇(VMRT)理論」,及志村簇上的 Ax-Schanuel 猜想的證明,獲得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複分析在現代幾何學中非常重要,是很多代數定理的基石。現代物理學,都要藉住複數的基礎研究再上一層樓。 不過,這位獲獎者,除了醉心鑽研數學範疇的學問外,還對文學、詩歌、哲學等等有所研究,務求追求學問中的真...
Show more...
1 year ago
26 minutes 7 seconds
《科學•創未來》
第三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特輯 - 盧煜明 · 從生活的點滴洞悉醫學未來》
「我們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傳承,把這個科學,由一代傳到下一代。」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被譽為「無創產前診斷之父」,這位獲獎無數的科學家卻並不離地,甚至很具煙火氣,除了將實驗室比喻為科學家的廚房,日常生活點滴諸如煮一鍋即食麵、看一場電影,都能成為他突破思想界限的靈感泉源,並將之化為助人的力量。 從前孕婦需透過抽驗羊胎水來檢測胎兒患有唐氏綜合症的風險,有可能會傷及胎兒,甚至流產。由盧煜明教授開創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帶來突破性轉變,只需抽取孕婦血液,便能安全地檢測到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綜合症或...
Show more...
1 year ago
26 minutes 7 seconds
《科學•創未來》
第二集 《Future Minds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圓桌對話》
科學精神是一種啟蒙,一種傳承。 2023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幾位獲獎者,包括物質科學獎獲獎者陳仙輝、數學及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任少卿、張祥雨,以及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柴繼傑、周儉民,他們與主持人王強老師齊聚一堂,展開一場充睿智的對話。這場對話,探討的不但是科學家們的獲獎成就和科研經歷,亦有他們的科學觀、人生觀等等的話題。 這幾位獲獎人的研究涵蓋了廣泛的科學領域,包括生命科學領域的植物抗病、物質科學領域的高溫超導,以及數學及計算機科學領域的人工智慧。他們的工作為這些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帶來了突破性的進展,深...
Show more...
1 year ago
26 minutes 7 seconds
《科學•創未來》
第一集 《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特輯》
「科學家作為人類最具好奇心和思考力的優秀代表,他們需要獲得更多關注和更有力的支持。這也是我們設立未來科學大獎的初衷和意義。」--未來論壇理事會、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大會輪值主席劉芹先生 經過八載春秋的發展,未來科學大獎周於2023年首次在香港舉辦。連續四天的大獎周活動緊湊而豐富,吸引了全球近百位頂尖科學家匯聚一堂,分享科學界最前沿的議題。 在本集中,收錄了未來科學大獎周活動的精彩時刻和重要會議——科學峰會、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會議、獲獎者與青少年對話等,更訪問了幾位科學界舉足輕重的傑出科學家,...
Show more...
1 year ago
26 minutes 7 seconds
《科學•創未來》
科研與我們並不遙遠,每一次重大的科研成果都推動著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科學家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創新,揭示了自然界的奧秘,解開了許多謎團。他們的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技術的進步,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從醫療領域的突破,到能源、環境、通訊等各個領域的創新,科學研究為我們帶來了無窮的可能性。 《科學•創未來》由五集紀錄片組成,將介紹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的精彩內容以及介紹獲獎者的故事。 首集將介紹未來科學大獎周的活動,讓觀眾了解最前沿的科研議題,以及對大獎周有更全面的認識。此外,亦會透過2023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各獲獎者參與的圓桌對話,讓獲獎人分享他們的經驗、見解和對未來發展的想法,並與其他科學界的專家進行互動和討論。 最後三集中,每集將以一位歷屆獲獎的香港科學家為主角:2016年榮獲生命科學獎盧煜明教授、2019年榮獲物質科學獎陸錦標教授,以及2022年榮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莫毅明教授。通過他們的故事,觀眾可以看到科學家在科研之路上的追求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同時,年輕科學家將與獲獎科學家進行對談,分享彼此的在科研旅途上的經驗和感悟。 《科學•創未來》 由香港科學院、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香港電台聯合製作 資助機構:創新科技署 旁白:劉焯文 監製:楊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