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逼格吐槽大电影,
低趣味制造冷笑话。
无节操剧透情节点,
有内涵腹黑文艺狗。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高逼格吐槽大电影,
低趣味制造冷笑话。
无节操剧透情节点,
有内涵腹黑文艺狗。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025年3月1日,UME影城(北京华星店)正式闭店,一个时代结束了。
#半斤八两#特别策划专题,@半斤邀请了三位影迷朋友,分享各自在华星的电影记忆
《想象之光》:在幽暗中“看见”
敬请搜索微信公众号“半斤八两抡电影”,图文同步。
影片信息
去年十一月,因为工作关系,我刚好赶上《想象之光》国内首映,就抢了票,见缝插针去看。因为贪心,当天我买了两场,前一场是《卡比利亚之夜》,半小时后接《想象之光》。我到现在都很后悔那天的安排,因为很难从卡比利亚结尾传递出的复杂情绪里走出来,导致下一场我根本就没适应《想象之光》的叙事节奏。两场看完接近十二点,人彻底废了,幸好影城所在的万象城地下有个不错的日式面包房,买了个贝果安抚了睡前的情绪。
回京后,我一直对《想象之光》耿耿于怀,总在想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在准备别的节目的同时,甚至在和一磅老师录制滨口龙介那一期的同时,我都在想,到底该怎么去理解《想象之光》?
时不时的,我在看别的电影或者写东西的时候,《想象之光》后半部分的海边洞窟,总能冒出来。印象很深的是,影片中的神秘感和温柔的“发现”过程,是当时最打动我的,以及在看电影时影院里也因为满场、空调温度不够低,有一种闷热的体感,这种身体的记忆,也会偶尔冒出来提醒我。终于,我在某一个下午,突然找到了理解这部电影的角度。
先来说说影片——
《想象之光》是印度导演帕亚尔·卡帕迪亚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在2024年获得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此前的作品是纪录片《无知之夜》,入围2022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获金摄影机(导演首作奖)提名。这位导演出生在孟买,1986年的,毕业于印度电影电视学院,她的短片《午后阴云》在2017年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的基石单元。这是我们节目里聊到的又一位戛纳的宠儿。
导演自己说,《想象之光》这部电影讲了三位完全不同的女性之间的友谊。而这个片名,也是导演的母亲一部画作的名字,导演谈到母亲的画作与她的影片产生了某种共鸣,她向母亲借用了这一名字作为电影片名。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如果你看看医院的空间,它就像一个国家的缩影。”
剧情简述
故事围绕三位女性展开,她们都在孟买打工,在同一家医院工作。
护士长普拉芭工作尽责,是位严厉的领导,下班后很多护士会一起看电影,但她从不参加她们的娱乐活动。普拉芭常会帮助医院的医生玛诺吉学习印地语,下班路上两人偶尔会顺路走一段,能聊几句。
分诊护士阿努和普拉芭分租一处简陋的单元,看起来乐天烂漫,却也有自己的困扰。她深爱着穆斯林小伙希亚兹,两人的爱情在他们各自的社会关系里是绝对的禁忌,她俩瞒着同事、也搪塞着远方父母的相亲命令,想尽办法找机会能共度春宵,却始终不能如愿。
医院食堂的厨师帕尔瓦蒂,在丈夫死后,独自住在一间即将被开发商强拆的危楼破屋,那是他丈夫生前得到的赔偿,但是没办法抵抗被征地强拆的命运。开发商派流氓们成天骚扰威胁,让帕尔瓦蒂疲惫不堪。
普拉芭帮帕尔瓦蒂找了位知名律师,还陪她去咨询起诉的事,但是帕尔瓦蒂没有房产证明,只能接受强拆的残酷事实。她不愿去打搅在大城市安家的儿子,宁可回老家自在谋生。这也深深触动了普拉芭。一个深夜,帕尔瓦蒂拉着普拉芭朝着开发商的光线广告牌扔出了石头,带着怒意的石头打破了豪宅广告的虚伪笑脸,让她俩发泄了怒火,徒劳却温暖。
一天夜里,普拉芭收到无名快件,一个精致的电饭煲,原装进口货,阿努认出是德国产,脱口而出普拉芭的丈夫不就在德国工作吗。普拉芭曾经接受父母相亲之命,与素不相识的男人结婚,还没来得及相互了解,男人就去德国打工,渐渐断了联系。如今凭空寄来的电饭煲,既像是补偿,也像是存在的证明。总之,高档的表面红漆反着清冷的夜光,占据着普拉芭原本就局促的住处,也无理地霸占着普拉芭的情感生活。
阿努的地下情被同事传得沸沸扬扬,也终于传到护士长耳朵里。阿努不顾护士长的反对,非要抱着她俩养的猫让玛诺吉医生给超一下看怀了几只宝宝。玛诺吉的手被热情的阿努按在猫肚子上,他的眼睛却望着普拉芭。护士长劈头盖脸对阿努一阵狂批,把同事对她的议论加倍倾轧在阿努头上。两人不欢而散。
普拉芭心怀愧疚道歉,对阿努讲了自己的情感困境,两人在孟买的黑夜里相互依偎。阿努迎来了和情郎独处一整晚的天赐良机。可是就在阿努满心期待地买好布尔卡乘上火车的时候,希亚兹发来消息,因为轨道淹水,他父母不能出门,俩人的亲热计划就此破灭。
派驻在此的医生玛诺吉合约到期,他借机向普拉芭表白,希望能留下来与普拉芭一起生活,即便知道她已经结婚。普拉芭局促地拒绝,孟买的夜,刚下过雨,医生曾经写给她的动人诗句、专门为她做的点心,都成为遗憾的注脚。因为电饭煲的存在,普拉芭被迫放弃了新生活的可能。
帕尔瓦蒂决定回乡重新开始属于自己的人生,她从蜗居处带走了很多东西,还要普拉芭帮忙,普拉芭就叫上了阿努,于是三个女人乘火车到了海边。一切将在帕尔瓦蒂的故乡发生微妙的变化……
故事还有两个重要角色,即两处空间,孟买、和帕尔瓦蒂的海边家乡。按照片长,前60分钟左右的故事发生在孟买,以夜景为主;后60分钟的故事发生在海边,场景更丰富,我会在接下来的内容里聊到。
影片开场,以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在孟买打工谋生的众生相,同时,出现不同的声音,讲述自己的状态或者对孟买的印象,这些声音没有具体的主人,她们没有名字,也没有过去和未来,她们的语言,和画面上呈现出的抓拍的真实场景相叠加,产生了某种印象,那就是:她们挣扎在孟买,这座城市的样貌、颜色、气味或者气质,将以她们的视角被呈现。
因此,我们带着这样的印象,去回味影片中的孟买:在医院里、在夜市上、在地铁站、在轻轨上、在合租的单元里、在出租屋的窗框里、在街心公园的角落,低照度的光,有疏有密的雨,冷酷的蓝色光和蓝色块的布景主调,拥挤的闷热的,我看的时候觉得喘气都挺费劲。
在这样的城市,阿努和希亚兹找不到地方亲热;在这样的城市,帕尔瓦蒂没办法证明她在自己家里居住;在这样的城市,普拉芭被一个德国电饭煲封住了身体和情欲。除了知名大律师的家,以局部场景、柔和的灯光呈现,其它地方再也见不到柔和的灯光,谋生的人,都被冷硬的线条和极强的对比度构成的光影压迫着吞噬着。
在仅有的一处电影院场景里,普拉芭终于愿意参加护士们的下班娱乐,女人们相依偎共同盯着银幕,放映机的光温柔罩在她们的身体线条上。即便如此,还是令人气闷的空间、虚假的光。
在接近一半的时候,影片出现一段夜戏,印度教的某种游街仪式,再次回归到纪录片的手法,抓拍下那些来看热闹的普通人的神态,并再次出现画外音,还是疲惫的声音,说出对这个城市的理解,比如在这个城市没人有资格抱怨,比如这是“希望之城”等等。我们看到这里,才听到这样的人云亦云的鸡血型的语言,得到的就是讽刺和无助。因为彼时,我们已经彻底被拉进到三位女性的生存困境里,看不到所谓的希望。
影片的前后分野极其明确,在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甚至恍惚觉得割裂,但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因为没有被狗屁工作消耗剥削,心境不同,就体会到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孟买的夜里,活着就是活着本身,没有意义,每个人的困境无解。但是,当空间突然转到火车里,我们的视觉就得到了强烈的跳跃刺激。经过三个女人,镜头转向了火车窗外,开阔的空间,苍茫一片大海。此刻,我们会听到海风的声音,接下来就看到帕尔瓦蒂的“家”,所谓结庐,真的是茅庐。但是,当我眼看着三个女人在过度曝光的太阳下面,在丛林包裹里,她们帮着帕尔瓦蒂收拾行李,拿出一件又一件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东西,注射器、导管……好像都在这里用不上的废物,可又让我们瞬间感到了帕尔瓦蒂的卑小的生活需求,她就只能拿这么些,她就只有拿这么些。半瓶过期的酒,三个女人轮流喝,唱歌跳舞,虽然普拉芭只抿了一口,虽然她坐在旁边观望,可这是三人最放松的时刻,在前一小时的影片里,从未有过。
我们此刻感受到了导演的慈悲,或者说某种慷慨,给观众一种生命力的源泉。接下来,就到了我们的主题——不是影片的主题而是我们去看去理解这部影片的一个角度——看见。
在海边的白日之下,导演真的把太阳拍成了“白日”,那么,在海边的白日,日景中,一切都会显形。首先,我们看到了帕尔瓦蒂买海鲜时的乡里本色,我小时候跟着奶奶去自由市场,好像是粉房琉璃街那片儿胡同里,就在路边上,摆了几条路,一个挨着一个,我奶奶过去抓一下或者扒拉几下,她砍价和帕尔瓦蒂一样,是吵架找茬的风格,我看你糊弄人呢,吹吧你,这能卖这么贵……老太太就这样,你也没辙。所以我们看到了另一面的帕尔瓦蒂,她好像活过来了,舒展了。
紧接着,我们看到了在灌木里方便的普拉芭,一向包裹严实的护士长,坦然地解手。特别有趣的是,她是边系裤子边听到了声音,她循声过去,看——看到了阿努和希亚兹亲热,两人难舍地告别。这个“看见”,只是开始,并不是刚一看到,普拉芭就共情了,她先是退回到她原本的禁欲的、保守的思维定势,她也不说破,就说我要回去,那她要是回去,肯定阿努也得回,所以她一开始对阿努地下恋情是排斥的,甚至有某种嫌弃。但是架不住劝,她就又留下了。所以当阿努起身去赴约,装睡的普拉芭和赴约的阿努同框,我们看到了普拉芭睁着眼睛,她的心在动摇。
导演让我们跟着阿努,被希亚兹带进了一处海边的洞窟。一开始我以为是《漂流人生》、陈哲艺那种避难所性质的洞窟。后来发现不是,导演很厉害,她给了个爱欲的神秘的有时间感的洞窟,这里能看到现代人手写的谁谁谁爱谁谁谁,也能看到笨拙古朴的刻像,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把人的头像刻在岩壁上。我们听着阿努和希亚兹温柔的声音,她们在“看见”,看见同样处在爱欲处境里的不同时代的人的痕迹。洞窟里的光照很微弱,和两人的对话声一样,只有模糊的轮廓,呈现出神秘的气息。看见之后,两人告白着对无望之爱的恐惧和渴求,拥有了彼此。性爱是放在“看见”这个空间之后的,那么就不是简单的爱欲,而是悲伤的,命运感的,甚至是历史感的性爱。要注意的是,在洞窟里,也是微弱的光,但是与孟买的低照度不一样,情境完全不同,而且此处的光线是用来“发现”和“感知”的,而孟买的光线是隔绝的是幽闭的。
再回到普拉芭,她的遭遇将成为一次重生的机会。
她在海边遇到一个溺水者,她是在场唯一的医护人员,以专业的威严和技术救活了这个中年男人,并赢得了周围村民的尊敬。有趣的是,医生的诊所离得远,到了那里还要等医生出诊回来,才能救治这个溺水的中年男人。医生家里的老婆婆好像理所当然地就叫普拉芭进去陪这个溺水者说话,说是刚刚醒来的人很害怕,要看到他熟悉的面孔才行。老婆婆把普拉芭当成了溺水者的妻子。在这里,光线再一次幽暗,某种神秘的玄妙的不可说的氛围,溺水者失忆了,他问普拉芭到底是不是他妻子。普拉芭先是否认,后来突然就埋怨起对方来,冷静地指出对方(其实是普拉芭名义上的丈夫)一去不回杳无音信。普拉芭说着说着,原本有如怨如慕的感觉,后来突然一冷,宣告我们结束了。这个突转,像是断喝一样,醒来的是普拉芭自己。
那么,普拉芭借由解救他人,遭遇了身份的模糊,从而“看见”了自己,最后,她在海边接受了阿努的地下恋人,让阿努光明正大地把希亚兹叫来。海边,还是光照不足的饮品摊上,几个人坐在一起,三女一男,谈着微薄的希望,就像孟买的夜里,越是光照不足,眼神光就越明显,希望也是一样。旁边看摊儿的小姑娘开心地听着音乐边工作,用导演的话说,是新一代的女性,她能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处境。
以上,就是我“看见”的《想象之光》里的“看见“。
留言互动
留言
感谢赞赏
建议在WeChat搜索公众号“半斤八两抡电影”,图文对照收听。
回忆者:半斤的老师
采访者:半斤
声音编辑:半斤
图文编辑:半斤
回忆中提及的部分影片:
《上尉的女儿》
《静静的顿河》
《第四十一》
《一个人的遭遇》
《日瓦戈医生》
《流浪者》
《两亩地》
《大篷车》
《奴里》
《教父》
《闻香识女人》
《猎鹿人》
《全金属外壳》
《辛德勒的名单》
《火的战车》
《恋恋三季》
《青春之歌》
《早春二月》
《舞台姐妹》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农奴》
《冰山上的来客》
《龙须沟》
《霓虹灯下的哨兵》
《柳堡的故事》
《刘三姐》
《创业》
《春苗》
《艳阳天》
《元帅之死》
《泪痕》
《戴手铐的旅客》
《天云山传奇》
《牧马人》
《芙蓉镇》
《温故一九四二》
《人到中年》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巴山夜雨》
后记——
回忆到此,老师的声音其实已经哑了挺长时间了,尽管他的声调一直平稳,可毕竟他一直在说话,偶尔才顾得上喝一口可乐。在我的学生时代,这位老师平素就是冷静而理智的人。下课时,或者上学时,还有转教室的路上,遇到他,我们都能收获一个淡淡的微笑。他把眼睛眯起来,略微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告别的时候,他跟我说,回去以后还会再想想有哪些话题可以聊。
我必须说明的是,这一期节目里出现的部分人物的姓氏或姓名都是“化名”,如有雷同,那实在是巧合!其实,在聆听老师过往回忆的时候、在剪辑节目的时候,有两种体验同时在我这里碰撞,一种当然普通人的口述史带给我的震撼,来自真实的、时间的震撼;另一种就是愧疚感,我删掉了一部分回忆,也对一些词汇做了处理,我成了这些回忆不能完整呈现出来的直接的剪刀手,尽管我征得了老师的同意。出于隐私保护,我不在节目里提及这位老师的姓名,特此说明。
对于新专题,心怀忐忑,因为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位老师愿意分享自己的回忆。但是,我最强烈的感受,还是来自能够当场和老师共同回忆的欣悦!在此,我要一万遍地感谢这位老师,感谢他慷慨地向我、向听友们馈赠了他自己的真实经历。
感谢收听这一期的#半斤八两#,期待再会!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7nspp200tt01w58v5x58ol/comments
建议在WeChat的公众号搜索“半斤八两抡电影”,图文对照更直观。
嘉宾:陈健忠
主播:半斤
声音编辑:半斤
图文编辑:半斤
引文——
您现在收听的是#半斤八两#新专题!
这是一类无限接近于真实的节目,也是一类不以“输出观点”为目的的节目。
鲁迅在《呐喊》的自序里写道“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
我们的新专题,与“回忆”相关,且回忆不只是令人“欢欣”的。
胡适说过:“墮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条是容易拋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条是容易拋弃学生時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我们的新专题,与“学生时代”相关。
欢迎来到口述史专题——我老师的老师们——第二期。
今天我请到的老师,是领我入行的师傅,他叫陈健忠,是一位编剧。十三年前,我那时候还在读研三,有位老师推荐我去跟一个电影剧组,当时的工作是做分镜头剧本的记录整理,在导演家开剧本会,我遇到了阿忠老师。对,当时开会的人也有学校摄影系的老师,他们都叫他“阿忠老师”,我也跟着这么叫,就一直这么称呼,直到今天。在那之后,阿忠老师把我带进了另一个电影项目,是做孤独症——那时候叫自闭症儿童的故事,我就跟着他去青岛的以琳学校和残联去采访。这个项目后来辗转停掉,与我们不再有关。再后来,我们合作过电视剧、电影,大多没能拍摄。之后我去上班了,进入公司的系统里,阿忠老师继续做剧本,其间或因为生活、或因为状态,我都没能再和阿忠老师合作。
现在想来,接触最多的时候都是在开剧本会,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各种场面,最后阿忠老师打个响指,定下来。我想过很多次,如果继续做编剧,我会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编剧?没有答案,但是我确定的是,在和阿忠老师的相处里,我认知到很多学校或者系统给不了的东西,比如边界感,比如独立思考,比如做编剧的脾气——有所不为。现在很难想象,做编剧居然还敢有脾气?其实,他不是耍脾气,而是有所坚持。今天,我们就请阿忠老师打开他自己的回忆。
(一)入行——TVB
毕业后加入TVB,被阿忠老师视为老师的人是李添胜先生。
两年后,1988年,阿忠老师离开TVB,开始从事电影编剧。
(二)大学时代
香港中文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
(三)另一创作脉络
阿忠老师与许鞍华导演的合作
(四)中学时代
地理课和音乐世界
(五)做导演
(六)父亲
(七)个人选片
阿忠老师选出他个人印象最深的三部粤语电影:
再次感谢陈健忠先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7nspp200tt01w58v5x58ol/comments
1)关于《码头风云》的影史分量;
2)两个维度
(1)重新发现《码头风云》的精妙
动作的胜利;
鸽子,和钩子。
(2)《码头风云》的隐秘暗面
1)假“进步”与真规训;
2)伊利亚卡赞——举报者
可在WeChat 公众号搜索关键词:“半斤八两抡电影”。图文对照更直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7nspp200tt01w58v5x58ol/comments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7nspp200tt01w58v5x58ol/comments短节目第一期,分享关于《邪恶不存在》的不确定性的个人看法,以滨口龙介文本对仗的角度,揭开影片令人费解的高潮段落的隐含意义。详情可参看公众号“半斤八两抡电影”图文对照。感谢收听!
对话提纲——
1、《邪恶不存在》
2、真人秀,滨口龙介作品潜台词:“再见!爱人?”
3、对暴力的态度
4、情感泥沼
5、角色的重大选择,未必都和“情感”有关
6、偶然中的必然,戏剧性与真实性的平衡
7、从文本的游戏到现代电影的某种母题
8、微妙的违和感——或许并不存在于现实中而只是某个角色的想象中的某些场景
9、影片中精神分析的语言系统
10、值得反复咀嚼的电影,文本多义性的反面——工整的精确的逻辑闭环
11、滨口龙介的自我挑战与观念传承
12、惊人的潜文本
13、滨口龙介对媒介的态度
14、关于滨口龙介创作方法论的迷思
15、结语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mp.weixin.qq.com/s/3r2F2bFPxZVJ2x9SZyzMfg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7nspp200tt01w58v5x58ol/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