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Health & Fitness
Sport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Podjoint Logo
US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38/16/a3/3816a301-ab01-cc62-e8e9-063b751835cd/mza_9878250046429352658.jpeg/600x600bb.jpg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6 episodes
5 months ago
攜帶一本探索手札,記錄山林深處的故事與熱情! 山林開放政策讓越來越多人走進自然,​有一群人的登山目的遠不只是休閒娛樂,還肩負著守護自然與探索文化的使命! 《山之事──給探索者的漫遊手札》由作家陳德政主持,邀請擁有不同專業的兩名山林調查者,對談生態攝影和山林文化研究,勾勒山林調查者的工作日常,揭開他們如何用專業與熱情守護大自然的故事。 本節目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廣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is the property of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攜帶一本探索手札,記錄山林深處的故事與熱情! 山林開放政策讓越來越多人走進自然,​有一群人的登山目的遠不只是休閒娛樂,還肩負著守護自然與探索文化的使命! 《山之事──給探索者的漫遊手札》由作家陳德政主持,邀請擁有不同專業的兩名山林調查者,對談生態攝影和山林文化研究,勾勒山林調查者的工作日常,揭開他們如何用專業與熱情守護大自然的故事。 本節目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廣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Episodes (6/6)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S2EP02|探勘的路徑上,發現自然與人文交織的記憶────山林研究者的路標 ft. 山林文化研究者 張光承
臺灣島的形成與尺度是幾百萬年前,太魯閣一帶的地貌,則是上億年前。」 張光承是年輕的文化探查者,大學從電機系畢業後,現在的他正在攻讀臺灣文化學系碩士。他陸續加入了登山社、搜救隊,精實且完整的訓練,為現今的探勘活動打下技術與知識的基礎。 大三那一年,他在人稱「五元」的伍元和老師領路下,從一般的登山者,成為了文化研究者。沿著卡拉寶山、太魯閣戰役,在史料與耆老的資訊中,光承發現了太魯閣山域裡,太魯閣族人留下的「移動的記憶」,人文與自然的千絲萬縷,讓他開始讀得更多、走得更深。 2024年4月3日,一場大地震重創了花蓮一帶,其中太魯閣的觀光景點砂卡礑與大同部落,遭受嚴重衝擊,而光承第一時間馬上加入了搜救的行列。今天的節目中光承將分享,文化研究者與一般登山者,在入山前有什麼不一樣的準備?太魯閣山域一帶的深處,蘊藏了哪些人文與自然的故事?以及地震後,地景的改變,對一位研究者有什麼影響? 本集重點: 03:39 高嚮證是什麼?過去「入山」要靠加社團 04:32 全能的岳人,山岳運動四大領域:山、溯、岩、雪 08:42 從單純登山,轉變為文化研究,路線與視線完全不同 10:52 臺灣山林文化研究的挑戰:時間與凋零 14:05 受到伍元和啟蒙,被太魯閣文化感召 20:10 在太魯閣陶塞溪流域,發現「十三行文化」的記憶 24:16 0403大地震後,對太魯閣一帶的研究產生什麼轉向? 30:50 推薦書單:6本山林文化的書,開啟「人山」連接的契機 【山林研究者的推薦書單】: 何英傑《後山地圖》 李潔珂《山與林的深處:一位臺裔環境歷史學家的尋鄉之旅,在臺灣的植物、島嶼風光和歷史間探尋家族與自身的來處與記憶》 吳明益《海風酒店》 王威智《製圖師的預言:十六世紀以來關於花蓮的想像》 劉克襄《15顆小行星》 黃長興《我們從哪裡來–崛起於東台灣的太魯閣族人》 【本節目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委託鏡好鏡製播】 主持人:陳德政/製作人:游孟舉/錄音師:劉姿吟 照片提供/張光承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廣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1 months ago
36 minutes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S2EP01|生物的姿態,藏有人的投射────鏡頭與快門的光之詩 ft. 生態攝影師&作家 白欽源(魯夫)
白欽源(魯夫)從事生態攝影至今超過10年。他在小琉球出生,是大海之子,卻對台灣島上連綿起伏的山脈,有著巨大的嚮往。魯夫的登山初體驗,是學長帶他走了6天的聖稜線,在雪山山脈上,他遇見了活生生的雪山草蜥,與高山小黃鼠狼,那種來自原始的悸動,打開了魯夫的生態攝影之窗。 從觀察者,轉身成為拍攝者,上山的視野,從此改變。今天的節目裡,魯夫將帶著我們,進入到生態攝影師的世界裡,像是在上山之前,生態攝影師會進行什麼準備?不同的拍攝主題,他會特別留意哪些環境的變化?而在成為生態攝影師之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決定性瞬間」是什麼時候? 節目的尾聲,魯夫也會無私分享,如果想要成為生態攝影師,第一步該做什麼?以及有什麼迷思要先打破? 本集重點: 02:16 「生態攝影的心法,就像跆拳道的對練一樣,要洞悉一切。」 08:36 「觀察者」轉為「拍攝者」的關鍵:讓自己成為動物 12:12 其實動物知道自己正在被拍? 15:56 不只在山上,城市也是生態攝影的場域 21:27 拍攝前,要怎麼觀察兩爬、哺乳類與鳥類? 29:09 「有時我也蠻恨攝影這件事」 31:15 「決定性的瞬間」往往是不期而遇的驚喜 36:34 好想開始生態攝影!新手可以做什麼準備? 【生態攝影師的探索手札】 .進行生態攝影時,要進行換位思考,換上動物的五感,才能開始預測他們的一舉一動。 .城市也是生態攝影的觀察場所,不同的鳥叫聲,有著環境裡的線索。 .生態攝影的第一個必備工具,不是相機,是望遠鏡。 【本節目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委託鏡好鏡製播】 主持人:陳德政/製作人:游孟舉/錄音師:劉姿吟 照片提供/白欽源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廣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1 months ago
40 minutes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S1EP04|調到山搜分隊後,我發現大概六成的山難事故是可以預防的 ft. 戶外安全推廣協會創辦人卡布
媒體不時報導可怕的山難新聞,自然環境瞬息萬變,在山上若身體不適也求助無門,但山難的發生真有這麼隨機?登山者只能聽天由命嗎? 「因為常常接觸山難事故,我發現大概六成的事故是可以透過事前準備預防的。」擁有11年資歷的消防員卡布為了推廣登山安全知識,於2018年創立戶外安全推廣協會。 除了急救包、高山症、風險評估等知識,卡布也在節目中介紹協會與林業署合作營運的「第三方協同留守平台」,服務完全免費!最後她推薦山友一定要帶三件自保物品,究竟是哪三樣? 本集重點: 04:23 同時身為搜救人員與登山者,我發現真的需要登山安全教育 07:01 為什麼會有高山症?高山症該怎麼辦? 12:35 到底該下撤、還是繼續前進?紅黃綠風險評估法 14:58 登山急救包要帶些什麼? 16:31 迷途時記得STOP、野外求生的333原則 21:55 爬山找不到留守人怎麼辦?第三方協同留守平台 30:52 以為自己回不來了!中央尖山的歷險救援經驗 38:56 三件必備的自保物品? 第三方協同留守平台: https://hiking-guard.web.app/guard.html 【給登山者的安全備忘錄】 1. 預防高山症最簡單的方式是做好高度適應,也可以事前投藥。出現高山症症狀時,最好盡快下撤至海拔1500公尺的地方,讓症狀自然緩解。 2. 發現自己迷途後,以手機或inReach盡快將位置座標發送出去,留在原地待援。如果非移動不可,要沿路留下記號,並往高處移動。 3. 在野外待援最重要的是預防失溫,建議攜帶輕便的鋁箔保溫毯。 4. 出發前,拍下所有登山裝備及全隊著登山裝的照片,傳給山下的留守人。 照片提供|戶外安全推廣協會 【本節目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委託鏡好鏡製播】 主持人:陳德政/製作人:廖詠恩/錄音師:劉姿吟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廣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40 minutes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S1EP03|爬山也會觸法?入山前,那些你不可不知的法律知識 ft. 律師洪振豪
許多人親近自然是為了尋找自由,然而登山活動攸關人命,山域畢竟為國家所管,一不小心就可能觸法。這集邀請熱愛爬山的律師洪振豪,為我們解析相關的法律知識。 跟登山相關的法規很多,從組隊登山、事故發生時的責任歸屬,到登山保險、山難救援,山上狀況何其多,各種情況涉及的法規也不一樣,上山前先掌握好,才可謂是一個自律的登山者。 本集重點: 05:10 自組隊跟商業隊怎麼分? 09:30 當隊員發生事故,其他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17:48 什麼是「爬黑山」?從反諷到貶義,古今用法大不同 21:59 假裝走不到就沒事?「技術性迫降」犯法嗎? 24:48 登山應不應該保險?在這五個縣市爬山,一定要保登山綜合保險 30:47 在什麼情況下,政府會向登山者請求搜救費用? 32:25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有可能在台灣推動救援自付嗎? 35:45 山林解禁政策實施後,登山活動為什麼仍存在限制? 【給登山者的法律備忘錄】 1. 不可以在國家公園內的非指定區域紮營,否則會被處以三千元的罰鍰。 2. 如果闖進國家安全法制訂的重要軍事設施管制地區、山地管制區,將面臨六個月的有期徒刑。 3. 根據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屏東縣、花蓮縣這五個縣市的登山活動管理自制條例,登山者必須保登山綜合保險。 4. 如果沒有遵守登山活動管理自制條例對於登山活動的相關規定,在上一點提及的五縣市山區內發生山難,政府可以請求搜救費用。 照片提供|林業署(王偉 攝影) 【本節目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委託鏡好鏡製播】 主持人:陳德政/製作人:廖詠恩/錄音師:劉姿吟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廣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41 minutes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S1EP02|你腳下的山是我們的家──當登山客走進原住民傳統領域 ft. 布農族詩人沙力浪
山友大都曾受原住民朋友的照顧,他們可能是協作、嚮導或山屋管理員,山林除了是他們的工作場域,也是安身立命的所在。 布農族詩人沙力浪成長於花蓮中平部落,大學時在表哥林淵源的帶領下,首度深入八通關古道,認識了族人從南投遷徙至花蓮的故事與遺跡,開啟他的尋根之路。然而,山域處處被冠上漢名,山岳史幾乎不見部落青年身影,沙力浪認為該如何改善這樣的情況? 對布農族而言,家屋是代表母親孕體的神聖場所,登山客誤闖家屋拍照PO網的事件卻時有所聞,沙力浪提醒:「山上不是一個完全沒有人居住過的荒野,不是你『發現』了遺址,我們其實一直都在尋根。」 本集重點: 01:35 我的第一首詩<笛娜的話>呼喚我要找尋自己的文化 06:32 第一次走八通關古道時,我意識到這是一座有故事的山 12:20 我寫高山協作,讓他們成為台灣歷史裡的主角 15:01 你無法感受到布農族曾住在這條古道上,於是我們修復了一棟家屋 17:55 近年高山協作產業有一些轉變,開始出現原住民的經營者 26:18 誰有權利更改地名?殖民者往往會抹除布農族的故事 31:52 家屋裡有布農族的信仰,你的心態要很慎重 【給登山者的原住民文化備忘錄】 進入傳統領域前,進行沉澱心靈的儀式,表達對原住民祖靈的敬意,與大自然對話 不要隨意進入原住民族的家屋,更不可任意拍照、錄影,散布不尊重的言論 照片提供|沙力浪 【本節目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委託鏡好鏡製播】 主持人:陳德政/製作人:廖詠恩/錄音師:劉姿吟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廣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37 minutes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S1EP01|走入山林,就是踏進動物的家——登山與環保可以取得平衡嗎?ft. 昆蟲專家、節目主持人黃仕傑
「森林是動物的家,如果沒了森林,動物沒有家,就不會存在了。」近幾年台灣的登山風氣越來越盛,人類活動無可避免地會影響生態環境。 既是生態專家、也主持旅遊實境節目《上山下海過一夜》,黃仕傑目睹宜蘭抹茶山在社群上爆紅,許多人因此看到台灣山林之美;他也在霞喀羅古道與萬山岩雕群遺址,看到大眾對於環境、歷史的無知。環保與旅遊經濟之間的矛盾有解嗎? 黃仕傑嘉許馬達加斯加、澳洲的自然環境政策,同時也呼籲登山者責任自負,最後分享了都市近郊的生態景點,期待大家認識自然的美好,進而尊重、保護它。 本集重點: 01:30「要不要去貓空找獨角仙?」朋友的一句話把我拉回生態的世界 04:46 兒時記憶不復存在,逐漸消失的綠地與生態 06:24 宜蘭的抹茶山是怎麼紅起來的? 08:30 日治酒瓶被當垃圾、幫古蹟「清乾淨」?山域的歷史不能被遺忘 10:23 用火有邏輯,在山上煮食該注意什麼? 14:46 馬達加斯加、澳洲如何讓經濟與生態共存?台灣的志工制度有什麼問題? 20:52 山林開放後,登山知識、責任自負的觀念需要加強推廣 27:57 昆蟲千百種,為什麼甲蟲特別受歡迎? 31:33 台北、新竹、台中的生態景點大公開,賞螢火蟲可以用手電筒嗎? 【給登山者的環保備忘錄】  上山前做足功課,根據行程天數、天候狀況打包,裝備務必齊全;下載並學習使用離線地圖。 登山時盡量不用瓶裝水、免洗餐具,自己將垃圾、廚餘、如廁的衛生紙揹下山。 煮食前將易燃物、腐植質清乾淨,在用火區域周圍畫一條深溝,劃定防火區;煮食時使用高山瓦斯爐,派人輪流照看,確保火不落地。身邊至少備著兩瓶水,若有意外可隨時滅火。 照片提供|黃仕傑 【本節目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委託鏡好鏡製播】 主持人:陳德政/製作人:廖詠恩/錄音師:劉姿吟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廣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years ago
42 minutes

山之事──給漫遊者的探索手札
攜帶一本探索手札,記錄山林深處的故事與熱情! 山林開放政策讓越來越多人走進自然,​有一群人的登山目的遠不只是休閒娛樂,還肩負著守護自然與探索文化的使命! 《山之事──給探索者的漫遊手札》由作家陳德政主持,邀請擁有不同專業的兩名山林調查者,對談生態攝影和山林文化研究,勾勒山林調查者的工作日常,揭開他們如何用專業與熱情守護大自然的故事。 本節目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廣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