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帖『行銷疑難雜症百憂解』的廣播節目。
主持人權自強在行銷界打滾多年,協助各行各業建立行銷觀點,打響自身品牌,幫助更多人發光發熱☀
也許你也會從來賓的故事中,挖掘出自己的下一步(/◕ヮ◕)/
-----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推薦您的朋友我們五星好評,或是留言分享您的行銷故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是一帖『行銷疑難雜症百憂解』的廣播節目。
主持人權自強在行銷界打滾多年,協助各行各業建立行銷觀點,打響自身品牌,幫助更多人發光發熱☀
也許你也會從來賓的故事中,挖掘出自己的下一步(/◕ヮ◕)/
-----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推薦您的朋友我們五星好評,或是留言分享您的行銷故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說話」是一門看似容易,但其實有很多學問的課題,包含如何把想表達的內容好好組織起來,變成別人聽得懂的話?還有說話時口齒夠不夠清晰,能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以及說完話,能不夠實現原本想要的目的等等。
能說話、愛說話,和「會」說話其實是兩碼子事,一個「會說話」的人,在職場其實是非常加分的,在和同事溝通時會很輕鬆,向老闆報告時也會很順利,甚至在和客戶提案時成功機率都會變高。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很多人只想到要怎麼增加穩健的台風、怎麼加強製作簡報的技巧,甚至願意花大錢置裝打點門面,卻很少想到,可以去多學習一下「說話」這件事,從正確的發聲、字正腔圓到流暢的口條,甚實這些基本功都更加重要,而且說不定只要做些微的調整+訓練,就會達成截然不同的效果,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把「說話」這個能力提昇到另一個層次了。
今天訪談的來賓小蛙老師,就是一位經營很多年的「說話達人」,她訓練過很多人,這些人都因為學會正確的「發聲+說話」技巧,增強了溝通能力,也提高了自信心。然而,似乎「教說話」這個領域還是太專業及小眾,她一直無法擴大市場規模,讓更多人瞭解這門課程的好處及重要性。
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讓小蛙老師走出同溫層,找到更多的學生呢?請大家一起來聽聽這集節目的討論吧。
以下是小蛙老師在上課前提出的疑問:
1、網路行銷的載體做得很完整,但沒有反應到轉換率,是為什麼?
2、有流量的內容 像是按讚或留言互動高的 有助於曝光。 目標對象的廣告投放是針對特定TA提供有效的內容。 在操作網路行銷時,有沒有優先順序?
3、上過課的學生覺得有收穫,該如何從口碑方面行銷?
4、民眾不懂到底這個課在上什麼,不是出生就會說話了嗎?難道是正音班?
5、平常又不用報告,上班也不用面對群眾說話,到底為什麼要上發聲課?
6、一般人在接觸發聲課前,無法理解這屬於一種全身的操練,像是運動課程需要面對面示範演練再校正小肌肉的過程。該如何讓大家理解面對面授課的必要性?
衍聲說藝坊官網
https://naturalvoices.tw/
衍聲說藝坊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naturalvoices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vl1vael0dy00905plxgvwu8/comments
你有想過何時會去找一位專業的營養師「付費」諮詢呢?身體不舒服時,你會去找醫師;心理不愉快時,你會去找諮商心理師;但營養出了問題,導致身體不健康,你可能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找一位營養師去做諮詢。
事實上,我們也不常在路邊看到營養師開設的診所,大部份時候,營養師就彷彿是醫院的附屬人員之一,在某些門診病人有需要時就會出現,和病人做一下相關衛教之後就消失了,這些病人聽完之後有沒有照做,不大容易追蹤,營養師根本無從得知。
這就是目前台灣營養師的現況。明明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專業,但卻常常被忽略,幾乎沒什麼人願意在沒有健保給付的情況下,自費去找營養師看診諮詢(除非是「減肥門診」)。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其實我們發生的大部份健康問題,都和營養息息相關,就像那句老話「禍從口入」,你怎麼吃往往決定了身體的好壞,如果能從飲食這個源頭就好好注意、防範未然,可能之後就不用花大錢動手術或治療慢性病了。
今天訪問的來賓Liz,是一位很資深有著豐富經驗的營養師,她和朋友合開診所多年,在社群媒體的經營也相當用心,不但FB粉絲團更新頻繁,IG的內容也相當有料,甚至還主持了Podcast頻道,可說是一位非常認真在推廣正確飲食觀念的營養師。
然而,礙於前面提到的台灣現況,大家目前還是很缺乏定期找營養師諮詢的習慣,她必需花很多力氣來教育民眾,在業務推廣上真的格外辛苦。究竟要如何突破困境,找到更多客戶,並且成功打響自己的品牌?請來聽聽我給她的一些行銷建議吧。
以下是Liz在上節目前提出的幾個問題:
1.吃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網路講飲食的人也很多(醫生、健身教練、網紅、明星、瘦身成功的人),營養師這幾年靠自媒體稍微被大家知道,但在這樣的競爭之下還是很難脫穎而出,通常講話比較保守,更難吸睛的感覺(因為我們知道醫療沒有一定的)
2.呈上,要如何讓大家知道花錢找營養諮詢是值得的呢?
3.飲食並非藥物,無法立即見效,所以似乎很難有很顯著或快速的成果能彰顯營養師存在的重要性,覺得行銷利基點很難設立
4.做自媒體的營養師好多,很多人都很相似、形象也類似,該如何脫癮而出?
5.現在要增加曝光度,得需要在每一種社群平台上曝光嗎?除了粉專、IG、podcast之外,還有其他的方法嗎?或是專心經營一兩種平台即可?但會擔心萬一過時怎麼辦?是否需要創建自己的官方網站等等?
6.是否銷售的最後都是需要有自我品牌的產品,才能賺錢?
IG: https://www.instagram.com/lizdailyfood/
粉專: https://m.facebook.com/lizdailyfoo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vl1vael0dy00905plxgvwu8/comments
今天訪問來賓的專業「豹投資」,是我很不熟悉的領域「投資理財」,所以我一面訪談一面感到非常心虛,連說了很多次「對這個領域生態不大熟」,真是對來賓很不好意思。
還好,雖然我對「投資圈」不熟,但對於他們事業和網站的獲利模式還是有一些想法的。以一個才成立三年的訂閱式網路服務來說,如何可以有穩定收益是很重要的事,對於新創小公司來說,常見的情況是會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資源在開發系統、服務用戶,但花在行銷推廣的力道卻比較不足,所以安排一個專職行銷人力或找外包行銷團隊合作,選擇行銷目標對象最多人使用的平台,有策略的更深化經營,可能是下一階段「豹投資」可以努力的方向。
「豹投資」裡有很多專業投顧老師,如何和這些老師們合作,幫老師們經營網路社群平台,好讓他們充份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藉以提昇會員們的黏著度和滿意度,也是可以好好規劃一番的行銷重點。
最後,就是要想辦法再更加提昇「豹投資」的品牌知名度,並且做好CRM管理,進而吸引更多有價值的VIP會員,畢竟散戶比較容易隨波逐流,受到大環境景氣影響,突然就中止服務,讓訂閱數起起伏伏,但一些企業用戶或財力有一定基礎的會員,看的是比較長遠的績效,也比較願意支付更多的費用,受大環境影響就會比較少一些了,至於能提供什麼更超值的服務,就需要先檢討思考一下產品未來定位才是了。
以下是「豹投資」創辦人徐黎芳在訪談前提出的問題:
1. 我們產業詐騙橫行,要怎麼做能加分不扣分?
2. 我們產業,尤其我們公司做金融數據,很難像快銷品精準且清楚客戶溝通,要怎麼做(什麼工具或什麼策略或什麼方法)比較容易讓受眾明白且接受我們的產品和服務
3. 我們產業很吃明星代言(老師報明牌),怎麼運用目前的社群工具,可能創造更多影響力和信任度
4. 我們產業很吃景氣跟大盤漲跌息息相關,如何在景氣漲跌都能透過有效的行銷策略,穩定公司收入與獲利?
5. 我們產品,要如何維護長期訂閱(工具訂閱制的中長期行銷策略)
6. 我們產業,控管法規相對嚴格,老師比較建議操作哪一種社群行銷工具?
豹投資官網:http://www.above.tw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vl1vael0dy00905plxgvwu8/comments
如果現在要我選全身上下最不能割捨的一個器官,我一定會選擇「眼睛」,因為我現在一切的生活、一切的工作、一切的享樂,幾乎都和視覺有關,如果看不到,我可能無法再教課了,可能也無法再看小說、看電影、電視,甚至可能連生活自理的能力都沒了,我大概會從此一蹶不振,這輩子能不能再爬出谷底都是問題。
但今天「行銷診聊室」的來賓朱芯儀,卻是一位很不可思議的視障心理師,她是在17歲時視力才突然惡化,從一片光明變成一片黑暗,當時不只失去了視力,右耳也全聾,甚至半邊肢體不協調。然而,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卻沒有擊垮她,反而讓她愈挫愈勇,不但成為了一位勇敢的生命鬥士,後來和一般人一樣繼續求學,畢業後考取了專業證照,現在在心理諮商專業領域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雖然在很多人眼中,朱芯儀已經是一位很了不起、很成功的視障者,但她對自己的期望,卻不僅止於此,她希望有更多人能撇開她的「視障者」身份,對她的心理諮商專業有更多肯定,她不想只當一位勵志的身障人士,更想成為一位專業的助人者,不論是在一對一領域或是協助輔導企業領域,都能發揮所長,和其他專業人士一樣發光發熱。
從網路行銷的角度來說,朱芯儀其實已經做的很不錯了,不論是個人官網或是FB粉絲專頁、Youtube、Podcast各種自媒體都經營的有聲有色,甚至比大部份身心健全的人做的還要好,但不論如何,她似乎總是很難擺脫「視障者」這個標籤,別人總會先看到她的「與眾不同」,而卻常常忽略了她也是一位「專業助人工作者」。
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讓大家看到「更多元、更有才華、更有能力」的朱芯儀?今天在節目中,我和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或許最重要的關鍵,不是在於如何改變別人的眼光,而是出在她對自己的定位喔~
朱芯儀的所有網路介紹:https://linktr.ee/chuchubingo
以下是她在上節目前提出的問題:
1.關於定位:
自媒體與社群經營一定要有清楚客群和定位嗎?我們常聽到現在是分眾市場的時代,但心理學包山包海,心理韌性又是個原則問題,是否一定要鎖定特定族群,或鎖定主題才能成功的行銷吸引受眾呢? 如果沒有特別有興趣的分眾領域,有可能如何行銷推廣嗎?
2. 有關轉型:
過去朱芯儀生命鬥士的形象深植人心,因為我是台灣第一位重度視障的諮商心理師,但是我希望我的專業和我是障者的身分能同時被看見,不知道除了土法煉鋼的發表專業論述文之外,是否有其他加快速度的方式呢?
3. 有關IG:
在所有自媒體中,粉專是我一直很穩定經營的,YT限於我的視力,完全以影像為輸出對我來說太過吃力,委外也要花許多費用,目前只有當成資料呈現的平台,而Podcast雖然只有一年,卻發現是非常得心應手且受眾持續成長的,許多人都建議我使用IG以有更多曝光機會與年青化一些,但影像使用上著實困難,不知您會建議我補上IG來完整社群平台嗎? 如補上後,有可能可以達成什麼樣的效益呢?
4. 有關線上課程:
之前與平台合作建立了有關於心理韌性的線上課程,卻面臨粉專反應良好,實際購買人數卻很少的窘境,但真的覺得這套評價卻含金量高的課程很值得推廣,如何藉由我的演講或自媒體中,增加購買線上課的機會呢?
5. 有關企業講師:
過去承接過許多企業單次演講,都是生命故事的講座,但想以專業心理師腳色承接企業訓練講座,或與企業有更多合作,但沒有資歷或人脈,不知如何透過行銷的方式擴展更多切入的機會呢?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vl1vael0dy00905plxgvwu8/comments
這是「行銷診療室」開播以來的第一位「外國」來賓,真是既開心又榮幸,想不到也可以有機會在節目中幫助到馬來西亞的朋友。
畢竟網路行銷經常是有地域差異的,台灣適用的一些平台、工具,甚至網路上的風土民情,到了另一個國家,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所幸馬來西亞和台灣差異並不大,唯一不同的工具是台灣人常用的Line,在馬來西亞改成使用WhatsApp,其他像是FB、IG、Youtube,兩國都是一樣很流行。
這也是本節目第三位「餐廳」來賓,和之前兩家(草原風和全師傅)不同的是,「老北京燜鍋」才成立兩年左右,而且剛好是挑了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開店,不得不說老闆Loki的心臟真是很大顆。也還好他們靠著獨到的口味,吸引到一批忠實老顧客,在逆境中收穫了不錯的成績。
他們也趁勝追擊,不到一年時間裡,就在另外更熱鬧的市中心開了另一間分店,沒想到分店開幕之後,雖然沒有受到疫情太大的影響,卻因為離第一家店太近,把不少舊客人吸到新店去了,導致舊店面的業績下滑了一半。
究竟為什麼會導致這種情況發生?要如何才能解決呢?總店、分店能否做出不同的特色?吸引到不同的客人?還是有可能主要原因根本是知名度不夠,來的客源無法滿足兩間店的營收呢?我們在節目中有很深刻的交流。
訪談完畢之後,真的很希望疫情趕快過去,就可以飛到馬來西片去旅遊,順便品嚐一下這間傳承自大陸的「老北京燜鍋」,因為光看他們臉書上的菜色照片,就忍不住一直流口水了啊。
老北京燜鍋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ldbeijingbraisedpot
訪談前提出的行銷問題:
1. 目前有2間店,第一間在舊區,第一年生意不錯,大概原本一個月能做 RM 80K,但第二間開了,每個月只能做 45K - 50 K,區域--第一間位於 office area,第二間去年九月開,每個月大概能做80K。區域--第二間位於 commercial & residential area。想請問要如何挽救第一間餐廳生意?
2. 目前有做促銷提供折扣,我們應該是要店裡的第一個招牌 (豬肉 &雞肉 燜鍋)?還是店裡冷門菜 ( 雞翅鍋)?因為客戶反應沒有很熱烈。
3. 目前 有 YouTube、Google SEO、FB page、小紅書、instagrams、抖音,因為人手不太夠? 如果我們目前專注在短影片會比較適合?
4. 目前我們有做BBQ 冷凍套餐,但是打了 FB 廣告沒有太大的反饋,我們是不是應該 請 5K - 10 K follower 過來一起拍video ?
5. 有沒有台灣做的比較好的火鍋燒烤的FB page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vl1vael0dy00905plxgvwu8/comments
提到徵信業者,99%的人對他們的印象都停留在捉姦、討債、黑道這種比較負面的形象,甚至之前還曾經聽過一些個案被不肖業者威脅勒索的可怕新聞事件,所以除非到萬不得已,恐怕很少人會想去尋求徵信業者的協助。
其實,那些都是早期徵信社給人的刻板印象,絕大部份徵信社還是很正派經營的,捉姦也只是其中一小部份工作而已,他們可以做的事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多。
今天節目來賓是「御首顧問」的兩位年輕創辦人,他們才三十歲左右而已,都是健身教練出身,從受僱到自行創業,已經在這行有八~九年以上的資歷,對他們來說,解決客戶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不是什麼問題,然而,如何扭轉大家對「徵信」行業的負面印象,才是最大的難關。
究竟如何才能把自己公司和其他傳統徵信業者做一個清楚的區隔?如何增加大家對他們的信任感?如何突顯自己是一間新世代、陽光、正派的徵信公司,讓有困難的人願意踏出第一步來找他們求助?請聽聽今天節目中我給他們的行銷建議吧!
御首顧問:https://yushou.com.tw
以下是他們在上節目前提出來的一些問題:
1.徵信產業往往會有負面的聯想,要如何運用行銷方式,讓人更信任我們公司?
2.傳統徵信行銷方式往往有著巨大的廣告費用,該如何在這個產業做些變通的方式?
3.徵信是相當多元的,但很難一次講完服務內容,要如何透過有效行銷,讓人一次明白我們的服務項目與品質?
4.我們在業界算是年輕,但我們服務精神與專業不會輸人,要如何透過行銷手法,讓人相比後較為信任?
5.科技時代的來臨,與徵信相關的事,每個人都可以自己處理,但往往沒有我們處理的好,如何透過行銷,讓人相信我們的專業,將會讓他得到更好的結果?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vl1vael0dy00905plxgvwu8/comments
在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以及農民不斷用心改良之下,有著琳琅滿目的稻米品牌,每種品牌幾乎都不錯吃,然而大家吃習慣了之後,很少會想突然挑戰一個新的品牌,怕家人一時無法適應就浪費了,畢竟買回來一大包總不能吃幾口就丟掉了。
而且可能絕大部份的人,都還是習慣就近在家附近全聯或是傳統市場米店買米,只有極少部份人會想上網買米,或是會有想跳過大盤、中盤,直接向稻米源頭農夫買米的念頭,因為也不曉得要找那位農夫去買米?如果是一個從沒聽過的品牌,吃得真的安心嗎?
也因此,「友米友田」這間才成立兩年的新興稻米品牌,沒有在比較熱門的實體賣場通路販售,主要只想透過網路來賣米,在行銷推廣上真的格外不容易。不過,他們家的米是真的很好吃,而且不只可以自用,很有創意的老闆,還設計了一些獨特的禮盒包裝,讓大家可以把米當成禮品贈送給親友。
究竟一個新的稻米品牌,可以怎麼做行銷來把自己推廣出去?怎麼讓更多人認識他們?除了花大錢投放廣告之外,還有什麼其他方法嗎?
今天我們節目訪問到「友米友田」的認真溫柔農「小高」,以及老靈魂媽咪「小林」,來聽聽他們有什麼行銷問題,我又給了什麼可行方案建議呢?
友米友田官網:https://the-rice.tw/
友米友回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2020therice
以下是他們在上節目提出的一些行銷問題:
1.在第一級產業的新創品牌,如果人力、金錢有限,是否可以專攻臉書、line、官網其中一個平台即可?
2.米是⺠生用品,如果想要透過臉書平台的經營挖掘潛在客戶,是否有SOP可以達到中上的成果, 相對低的風險?
3.做網路行銷一定要投放廣告嗎?如果不投放廣告,可以怎麼累積受眾?
4.米的銷售渠道很多,線上線下都有,但透過線上購買的意願很低,如何透過網路行銷的方式讓客人願意在網路上買米?
5.我們也有團爸團媽,什麼樣的行銷方法,能夠有助於團爸團媽在販售我們的商品時更有力道?如何認識到團爸團媽?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vl1vael0dy00905plxgvwu8/comments
本來這個節目是想每集都訪問不同行業的來賓,後來發現這樣真的不容易,而且好像也沒必要,就算同一個行業,不同的公司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所以還是算了,就把蒐集不同行業別當成一個願望,但不是必要的條件吧。
本周訪問的就是另一位餐飲業朋友,她是在彰化和美「全師傅美食創意料理館」的店長Annie。這間餐廳很特別,為了提供客人最體貼、客製化的服務、最新鮮美味的料理,是採全預約制,不接受隨便找上門的過路客。
其實我知道這間餐廳很久了,之前在「火星學校」上課時,「火星爺爺」有好幾次都約了同學到「全師傅」課後聚餐,但我每次都剛好有事沒跟到,實在很扼腕。因為餐廳名稱「全師傅」和我的「姓」有些連結,讓我一直印象很深刻(將來我的餐廳也可以叫做「權師傅」?)。
每次看到火星同學聚餐後分享的美食料理,都讓我垂涎三尺,心想總有一天要去好好大吃一頓,不過要專程跑到彰化吃飯,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大概要天時、地利、人和才有機會,我相信這也是「全師傅」的行銷困境之一,畢竟餐廳不是位在一些知名景點附近,大家要很有心特別先預約跑去吃飯,真的必需有比較強的動力才做得到。
我觀察了「全師傅」的FB粉絲團,發現他們雖然也很認真在經營,經常分享很多好內容,但似乎互動不大理想,也比較看不到明顯且一致的整體品牌調性,甚至連官網都沒有成立,覺得有些可惜,這可能也是許多在地餐廳的共同情況,究竟要怎麼提昇品牌識別度與更廣的知名度?歡迎大家收聽本集的精彩訪談內容。
以下是Annie在訪談前提出的一些行銷問題:
1.店家和消費者的認知有落差~明明利潤很微薄但消費者卻覺得CP值不高
2.時下用餐都很流行拍照FB打卡或IG可是為什麼我們的客人都不會?就算祭出打卡評價送優惠的活動消費這也鮮少會給評價
3.聽老師的建議是要擁有自己的官方網站比較好~那網站需要找專業製作嗎?還是可以自己用套版的方式完成就好
4.我們目前有FB粉專/IG/LINE@/YOUTOBE~老師會建議這些都要同步進行嗎?還是可以捨棄部分?FB除了粉專有需要再另外增設社團嗎?每個平台的經營要點為何?
5.該如何可以精準找到受眾(粉絲頁的發文總是觸及率和點讚率都很低)
6.其實未來方向比較想朝私廚料理和外帶宅配餐點前進~要如何包裝出這樣的質感?
全師傅美食創意料理館:https://www.facebook.com/CHEF.KFC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vl1vael0dy00905plxgvwu8/comments
大家有聽過「芳香療法」嗎?現代人的壓力都很大,身體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病痛,除了看醫生、吃藥之外,現在流行一種新興行業是「芳療師」,透過精油使用,來讓身心靈的狀況都有所改善。
其實芳療師早已是國際認證的一個正式職業,想成為一位合格的芳療師並不容易,必需上過許多專業課程拿到執照,也累積足夠的經驗,才能夠發揮所長,因應不同人的情況給予適當的協助。
然而,芳香療法在國內目前比較屬於民俗療法,一個再厲害的芳療師,在介紹各種精油時也必需十分小心,尤其不能宣稱自己販賣的產品有任何療效,因此,不論是在商品或課程推廣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今天訪問的這位芳療師Silvia,是我網路行銷實戰團體工作坊十二年前開班時第一期的學生,在上完課程之後,她一步一腳印地展開了她的芳療事業,寫了很多專業文章,也錄了很多精油介紹影片,並且擁有一個人數眾多的粉絲專頁和社團,在社群經營上非常用心,至今成果斐然。
但就如上述所言,當她想把透過網路、社群力量銷售精油相關產品時,就總會遇到各種難關,究竟要怎麼做才能持續拓展芳香療法的理念,並且突破困境,讓自己的品牌被更多人知道,而且可以順利行銷商品,又不用有觸法的疑慮,這是今天節目中討論的重點。
以下是Silvia的自我介紹:
我是一個IFA國際認証的芳療師,擁有16年的芳香諮詢和配方調製經驗,也是一個12年經驗的芳香療法講師,在2016年也創立了自己的AromaGrace芳香精油品牌。
我是權老師網路行銷實戰工作坊的第一屆學生,也是在老師的課程中創立了「芳香療法愛好者俱樂部」粉絲頁和「Aroma芳香同好會」的FB社團,現在粉絲頁追蹤破萬,社團大約有4千人,也在老師的影響力Youtube頻道裡錄了25集的「Silvia的芳療魔法屋」內容是給芳香新手需要知道的精油知識。
今年有回去冬季班的回訓,學了podcast 也開了「Silvia的芳療魔法屋」同名的podcast頻道,目前一個月多的效果不錯,在firstory的排名到健康養生類的中段班,在apple podcast的排名在另類療法裡,台灣是第二名,香港是第四名,之前錄的比較認真,現在希望至少以一週一集的方向前進。基本上我就是跟著老師的方法做行銷。
其實在之前一直都在電信業工作是一個做SIM卡設計的工程師,芳療算是一份斜摃的機會沒有很認真在經營,但是跟著老師學也不能算很認真經營完全是三天補漁兩天曬網,但我覺得有學到心法和方法,誠懇的交朋友無私的分享,不要行銷就是最好的行銷,讓我在16年決定離開電信業之後,想創業的時候,能有粉絲基礎的讓AG這個品牌在這五年能存活下來,老師真得是我的貴人。
只是精油產業真得有很多行銷上面的斷點和困境,所以就報名了診聊室想請問老師的意見。
Silvia在訪談前提出的一些問題:
1.芳香療法不得宣稱療效,有醫事法30萬和廣告6萬元,會被同業檢舉,雖然寫文與錄教學影片只要不談產品就不會罰,但這樣要如何做產品的行銷?
2.因為產品名稱不能有功效,所以取名都要避開關鍵字,但關鍵字才是大家會搜尋的字,電子商城的SEO功能,我們是否無法使用?
3.IG的經營困境,因為產品就是精油瓶,但不能每張照片都一樣,大家在IG不看文字的情形下,相對沒有視覺的效果,是否有建議的經營方式?
4.用戶的回購時間長,因為精油用量很省,回購時間拉長,這中間可能會忘了使用,可能導置最後這個客戶就消失了,想請問如何刺激回購和使用?
5.芳療師最大的問題如何推廣芳香療法,喜歡精油的人在台灣就幾萬人,一堆芳療師都在競爭這幾萬人的巿場,如何走出紅海打造藍海是大家十多年來都在談的問題?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m8zmo94n0e0929svzjbx4w?m=comment
如果全台灣和你從事一樣行業的人有好幾萬人,要如何從這些人當中脫穎而出,會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這周訪問的來賓是瑜珈老師兼團課健身教練「嘉許(Jose)」,他從事這一行已經有快五年時間。身為一位與各個健身中心配合的自由教練,大部份時候只能仰賴健身中心分派客戶,偶爾會有一些人請他私人指導教學,但收入其實是不大穩定的,誠如前面說的,全台灣像他這樣的健身教練實在太多了,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與知名度,真的不大容易。
所以在節目一開始,我們就針對Jose的特定與定位做了很多討論。根據他的經歷和專長,我發現他其實是一位少見同時具有健身能力又會教瑜珈的老師,他會踏入這個領域,也是因為多年前膝蓋受傷之後,學習了瑜珈讓身體慢慢自癒,因此,或許他可以運用自身經驗,幫助一些男性也進入瑜珈世界。
然而,他也擔心如果定位在男性瑜珈專家的角色,會不會反而限縮了自己的市場?這個定位真的不會太小眾嗎?要如何宣傳出自己特色,又還能保有有一定收入呢?畢竟健身教練完全是SOHO族,沒生意上門就沒飯吃,在努力打造品牌的同時,還是必需滿足荷包需求的。
除此之外,Jose也想知道,在市場競爭這麼激烈的情況下,要如何做到不僅不削價競爭,還有辦法提高自己的鐘點費?或是找到更高端有消費力的客戶?這恐怕是一個比找到定位更難的課題。
嘉許Jose的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boyjoshyoga/
IG:https://www.instagram.com/bboy_meets_yoga/
以下是他在上節目前所預想的問題:
①自由跑課的運動教練要如何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自媒體)?
②如何讓非同溫層的人能夠在茫茫網海上找到自己?
③如何找到自己的客群(有需求的對象/目標族群)?
④教學工作與做行銷活動的時間配比?
⑤有在用Youtube影片/IG行銷了,還需要製作付費線上課程嗎?
⑥鐘點課費的價格跟價值如何提高讓教材/學員買單?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b5hgi57esr0863oqm57vuw?m=comment
今天訪問的來賓,是提供語言學習和留遊學代辦一條龍服務的機構「語言樹國際文教」。我原本以為這兩年因為疫情的緣故,他們的業務量應該會銳減,沒想到遊學的人雖然少了,但留學的人還是絡驛不絕,只是競爭也愈發激烈,現在除了其他同行外,就連很多大學也提供了交換學生的服務,讓大學生可以在大三、大四時就有機會出國唸書,之後繼續留在那裡進修,算是另外一種留學管道,搶走不少他們的客源。
「語言樹國際文教」至今已經營了十多年,雖然累積了不少的客戶與口碑,但面對日益競爭的環境,也不能再像從前一樣被動等著學生、家長們口耳相傳介紹,必需要好好思考該如何化被動為主動,展現自己的專業與優勢,讓更多人認識他們的品牌。
然而,就像大部份中小企業一樣,他們也有行銷人力不足,不曉得該如何善用行銷預算的困擾?經常在Google和FB上打了廣告,卻如同石沈大海,看不到什麼成效。究竟除了購買廣告之外,他們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花少一點的錢,但卻得到更有效的行銷成果呢?
看到其他同行都在不斷做低價促銷拉客,他們又該如何擺脫不斷削價競爭的泥淖,和其他留遊學代辦中心做出一些不同的市場區隔,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呢?今天在節目中我和「語言樹」創辦人Hanna分享了關於他們該如何做好品牌定位和自媒體行銷的建議,歡迎大家一起來收聽。
語言樹國際文教官網:https://www.oaktree.com.tw/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aktree.edu
以下是Hanna在訪談前提出的問題:
1.廣告打不到TA
2.課程品質難在行銷上呈現
3.行銷預算有限,很難達到整體性規劃
4.不打價格折扣的話,行銷沒梗
5.FB google下廣告看不到實質效果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24g8du0e910842s5lo7mf0?m=comment
今天訪問的來賓,是提供語言學習和留遊學代辦一條龍服務的機構「語言樹國際文教」。我原本以為這兩年因為疫情的緣故,他們的業務量應該會銳減,沒想到遊學的人雖然少了,但留學的人還是絡驛不絕,只是競爭也愈發激烈,現在除了其他同行外,就連很多大學也提供了交換學生的服務,讓大學生可以在大三、大四時就有機會出國唸書,之後繼續留在那裡進修,算是另外一種留學管道,搶走不少他們的客源。
「語言樹國際文教」至今已經營了十多年,雖然累積了不少的客戶與口碑,但面對日益競爭的環境,也不能再像從前一樣被動等著學生、家長們口耳相傳介紹,必需要好好思考該如何化被動為主動,展現自己的專業與優勢,讓更多人認識他們的品牌。
然而,就像大部份中小企業一樣,他們也有行銷人力不足,不曉得該如何善用行銷預算的困擾?經常在Google和FB上打了廣告,卻如同石沈大海,看不到什麼成效。究竟除了購買廣告之外,他們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花少一點的錢,但卻得到更有效的行銷成果呢?
看到其他同行都在不斷做低價促銷拉客,他們又該如何擺脫不斷削價競爭的泥淖,和其他留遊學代辦中心做出一些不同的市場區隔,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呢?今天在節目中我和「語言樹」創辦人Hanna分享了關於他們該如何做好品牌定位和自媒體行銷的建議,歡迎大家一起來收聽。
語言樹國際文教官網:https://www.oaktree.com.tw/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aktree.edu
以下是Hanna在訪談前提出的問題:
1.廣告打不到TA
2.課程品質難在行銷上呈現
3.行銷預算有限,很難達到整體性規劃
4.不打價格折扣的話,行銷沒梗
5.FB google下廣告看不到實質效果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24fnn80ej70b05e8pciemr?m=comment
不曉得大家聽到「沉香」時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對於這個產品我真的是個門外漢,原本還以為是某種拜拜用的香,上網Google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沉香」是指某些樹木流出的樹脂與木質結合在一起的融合物,會散發出特別的香味,在世界很多地方,沉香都是相當珍貴的香料,中國俗語甚至有「一兩沉香一兩金」的說法。
今天訪問的來賓,是「祥銓農創」的年輕執行長季微,而「祥銓農創」就是一間位在台東,專門在製作沉香及周邊產品的公司,雖然公司成立才五年左右,但季微從小耳濡目染,家族一直是在從事相關行業,她對這個領域可說非常熟悉。只是過去比較多經營的是B2B生意,直到一年多前才計畫開始宣傳自己的品牌,希望轉型成B2C之後,透過EC平台也能找到對這些產品有興趣的目標消費者。
在一個多小時的訪談中,除了聊到沉香的行銷之外,季微最困擾的是應該如何找到適合的行銷人才?究竟是聘請一個行銷專員,還是乾脆把行銷全部外包出去?對於和行銷公司的合作,又該如何評估最後成效?畢竟對於一間新創小公司來說,每筆行銷費用都要花在刀口上,沒有太多可以浪費的空間。
如果你也像「祥銓農創」一樣是間新創公司,甚至不是在都會地區,同樣面臨不曉得該如何找到行銷人才,或是不曉得該怎麼選擇行銷公司的話,可以好好收聽本集節目,我分享了很多在挑選行銷公司時要注意的眉角。
祥銓農創官網:https://www.hc-agarwood.com/
祥銓農創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959hsiangChuang/
以下是季微在上節目前準備要問的問題:
1.找不到目標客群、下廣告石沈大海
2.廣告太多,跟你同性質的都會一起出現,競爭激烈
3.剖文要消費者有興趣的還要有影片,行銷成本高……一分錢一分貨,沒有專業拍片和拍攝團隊,產品要企劃….fb行銷沒有這麼簡單。
4.沉香產業的香品或是精油,都需要體驗才能感受,如何透過文字或是怎樣的行銷活動可以嘗試?
5.是不是要找行銷公司?花大錢一定會有效果嗎?很多朋友都說像買樂透一樣不靠譜。一堆騙人的行銷人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zr4r2u30j5m0968pteyvf15?m=comment
這次訪問的來賓,算是我的潛水啟蒙老師之一,他是位於恆春的台灣潛水執行長陳琦恩。
其實「台灣潛水」在潛水界已經是一個不小的知名品牌,並且在綠界及小琉球都算有分店,培養的優秀教練也遍佈台灣各潛店。然而,對琦恩來說,因為已經是個老品牌,難免有時會覺得自己有些跟不上年輕人的腳步,不像一些新的潛水店很會經營社群媒體,隨便在IG上貼幾張相片就可以吸引不少客人上門。
其實對於潛水店來說,本來就有源源不絕的素材可以分享在社群平台上,尤其是他們的教練都很會水下攝影,不論是客人體驗的照片,或是四季不同的美麗海底景觀,都非常吸睛,只要稍微注意客人隱私權,有先取得授權就好。
在今天的節目中,對潛水很有興趣的我,也提出了很多天馬行空的點子,建議他們潛店的IG和youtube可以放什麼內容?可以怎麼和網紅做合作?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如何走出同溫層,讓台灣增加更多潛水客,一起把餅做大,才是最好的策略。
台灣潛水官網:https://www.taiwan-dive.com/
台灣潛水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dc79838170
琦恩在上節目前提出的問題:
1.如何在IG 製作內容?
2.如何在youtube製作內容?
3.廣告預算如何評估效益?
4.怎麼創造更有效的口碑行銷?
5.跳脫同溫層該做出什麼突破點?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zh5ma5w0kco0a14yqeffibd?m=comment
我看過很多音樂教室的粉絲專頁,發現大部份粉絲人數都不多,在上面放的內容除了開課資訊之外,最常見的就是小朋友的音樂表演,或是練習的成果發表。
站在父母的角度,除非是很重視隱私的人,當然會喜歡看到這間音樂教室的粉專上,放了自己小孩的演出,會有種光宗耀祖、與有榮焉的感覺,但站在外人的角度,就不一定會對這種內容感到有共鳴。因為那是你的小孩,不是我的小孩,而且如果撇開「鼓勵」的眼光,不一定會真的覺得那個演出有讓人感到讚嘆的地步,所以一般很難看完,更不會想要分享出去。
我覺得,如果只是很單純的學生成果發表,或許放在家長上課群組會更適合。
其實音樂教室會想經營社群平台,除了一小部份原因是想和家長溝通,更重要的目標應該是為了招生,希望有愈多人看了粉專會想幫小孩報名課程,所以其實除了放一些孩子的成果發表之外,最好可以也有一些呈現音樂教室特色的內容,例如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專業又有親和力的師資介紹,甚至用心打造的互不干擾上課包廂等等。
就算真的想放學生的音樂表演,其實也可以不要著重在一次的演出,可以在徵求家長同意之後,從一開始就記錄下孩子從選擇樂器、生澀接觸、不斷練習,到最後自信上台的過程,讓大家看到在你們音樂教室的薰陶之下,孩子們有多麼巨大的改變,這才會更吸引大家想來報名上課。
今天訪問的來賓「小吳老師」,雖然不是從小音樂科班出身,但在音樂教育的領域上卻已經耕耘了20年,目前有北中南有三個分館,算是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與學生人數,讓我們一起來聊聊,究竟音樂教室還可以怎麼做行銷?
樂樂默札特音樂館:https://www.facebook.com/樂樂默札特音樂館-1501756010065474/
以下是小吳老師在訪談前提出來的幾個問題:
1.品牌形象影片是需要的嗎?
2.貼文頻率多久比較好?
3.如何貼文可以凸顯個人特色?
4.放學生上課彈奏影片適合嗎?
5.需要常常直播嗎?
6.如何增加粉專人數
7.如何整合每一家分店的資訊呢?還是要建立官網會更合適呢?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z716xucpklx0814u6rbm6qg?m=comment
不曉得大家還記得動畫「超人特攻隊」裡,有一個很厲害的媽媽叫做「彈力女超人」?她最大的超能力就是身體伸縮自如、刀槍不入,就和橡皮糖一樣,不過在嫁給了「超能先生」之後,她就變成了一個全職家庭主婦,每天主要的工作變成是照顧三個小孩,但心中總是有些遺憾。
今天「行銷診聊室」的來賓,在FB上的暱稱就叫做「彈力女超人」,她說自己在多年前看到這個動漫角色時,就直覺覺得那就是她的樣子,當然不是指超能力的部份,而是她就像彈力女超人一樣,為了家庭幸福暫時放棄了自己原本的道路。
如今,在家庭穩定之餘,她也想重出江湖,實現自己人生的夢想。於是,她成立了一個小小的粉絲團,固定在上面和大家分享很多職涯觀點和心情故事,雖然目前粉絲人數還不多,但那是她很重要的基地和起點,希望能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與知名度,未來有一天能成為一位職業講師或企業顧問。
如果你也像她一樣,希望可以兼顧工作與家庭,只能利用空餘時間斜槓打造自己的品牌,可以聽聽這集節目中我給她的意見,究竟要成功把自己推銷出去,最重要不可或缺的工作有那些?只要逐夢踏實,一步一腳印往目標前進,總有一天,你一定也可以讓自己與眾不同的「超能力」被全世界看到。
粉絲團「心裡住著彈力女超人」:https://www.facebook.com/心裡住著彈力女超人-101453155105895
以下是她在上節目前提出的問題:
1. 由於目前還有其他工作,是否一定要使用真名?
2. 講師界目前已經是紅海,重疊性及相似度都很高。如何發掘、凸顯自己與他人更大的差異,和正確定位?
3. 素人行銷除了臉書之外,還可以從哪裡開始,和用甚麼方法並行?
4. 定位也和社群平台取名有關,原來的名字在行銷上似乎有些受限。老師對社群平台名字是否有建議?
5. 單一講師可以如何與其他相關單位合作,或與其他公司單位有加乘服務的合作?
6. 一開始在洽談的過程中會收到不同的提案。有些提案的屬性差異有點遠,應該都接嗎? 還是應該限縮客群? 例如: 我想做的客群是有家庭的上班族,但之前接到做兒童繪本+情境解讀的提案,是否會混淆我的人設?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yx1yxoz4eu90868lv4732eo?m=comment
大家曉得醫療行業在行銷上是受到很多限制的。所有商品除非有合法的廣告許可,否則不得宣稱任何療效,更不可以用送禮、抽獎的方式來吸引顧客(病人)上門,只能默默的希望好口碑可以帶來更多客戶。
在醫療行業中最貼近我們小百姓日常生活的,其實不是診所,而是存在鄰里之間的每間藥局。過去藥局幾乎沒有在做什麼行銷,真的只能靠和病人搏感情而已,但現在競爭愈來愈激烈,有時候一條馬路上就有好幾間藥局,在不辦活動、不搞優惠促銷的前提下,該如何增加業績呢?
這集「行銷診療室」訪問的來賓是「貓藥師的健康魔法-陳家維藥師」,她算是一個比較有在經營個人品牌的藥師,我們從她的角度出發,來一起聊聊藥局、藥師應該怎麼做網路行銷比較好?
貓藥師的健康魔法-陳家維藥師:https://www.facebook.com/cattpharm/
以下是貓藥師在訪問前提出的問題:
1.藥師如果個人的話,如何做自媒體?一直講藥很生硬,應該以什麼平台為主?FB?line?blog?podcast?
2.如果是藥局呢?該怎麼行銷?記得權老師曾說過藥局是比較封閉、古老的產業。(藥局雜事很多很忙,常常沒時間做行銷)。
3.如果有不錯、特別成分的保健食品,有些藥師會想拿出來做自己的產品。例如我現在在推廣的全球第一支孩子的成長果凍,傑立高成長果凍,一個新品牌+高單價的保健食品,比較適合哪一種行銷策略?怎麼買廣告?
預算該怎麼抓?
4.產品的廣告文案要怎麼寫,或是辦怎樣的活動,比較吸引人呢?
5.藥師的能見度一直都不高,如何在網路這塊加強?
6.醫療人員經營自媒體,只能一直講專業?還是可以分享對事情的觀點或私人生活,拉近跟粉絲的距離?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yd5828s22bx0934nry3zzrq?m=comment
有13年電影拍攝經驗的王競導演,和朋友見面時最喜歡問的一句話,就是:「你上次看國片是多久以前了?」「你上次看的國片是那一部?」
大家也可以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這次訪談剛開始,王競導演就說了自己對國片現況比較悲觀的看法,或許不只是他,所有現在還在電影行業打拚的朋友,可能都樂觀不起來。因為一整年下來,可能真正賣座回本的國片就只有那一兩部,其他國片可能大家連聽都還沒聽過就下檔了,就算上了串流平台也乏人問津。
拍電影就像一場豪賭,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時間和人力,就等著最後揭曉的那一刻,是輸是贏,一翻兩瞪眼,而且賭贏的機率根本微乎其微。然而,只要賭贏了,作品叫好叫座,不但有可能得到數十倍的回報,看到許多觀眾觀影之後幸福滿足的感受,這個超級大的成就感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有動力再繼續拚搏下去了。
這集「行銷診聊室」談的就是「國片行銷」,其實這個問題對我實在是大哉問,我開玩笑和導演說:「如果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大概可以去當文化部長了」,所以其實這集內容真的說不上是「診療」,大概是閒聊的成份居多。
我僅從一個愛看電影的觀眾角度,提供一些可能的行銷切入點給王競導演,希望他能跳出同溫層外,也試著使用新媒體工具來做做看行銷,或許會有不同的成果。
王競導演作品之一:https://youtu.be/9im0NA3hddk
訪問前提出來的行銷問題如下:
1.如何幫國片轉換形象,較好行銷?
2.關於電影行銷,台灣比較合適的步伐是什麼?
3.以當今的社群風潮,縱觀電影五年~十年後,要先種下什麼種子,比較好全盤宣傳?podcast? IG? 臉書? YouTube?
4.電影行銷宣傳期是否有好的成功範例,可以舉例分享?
5.複製成功「返校、月老、大尾鱸鰻、那些年、當男人戀愛時、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有漂亮的票房,行銷定律有跡可循嗎?
6.面對強大的外國電影,國片真正的在地行銷策略是什麼?
7.有無外國地區,適合台灣參考,值得分享的案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y2yrekbvt9d0810ogbdgo7z?m=comment
說起減重這個話題,我可是很有經驗了,因為減了很多次都不成功,最高體重曾經飆到120公斤左右,最近在嚐試斷食減重法,雖然已經瘦了12公斤,但革命尚未成功,減重仍需努力,至少還有20公斤左右必需減下來。
今天訪問的這位來賓眭致遠博士,就是一位減重專家,也是我要看齊的目標,因為他自己在幾年前瘦下來到標準體重75公斤左右之後,至今都沒有復胖,而且用科學減重的方法,幫助了不少朋友也成功瘦了下來。
後來他乾脆直接轉換跑道,成為了一位專職減重達人,教導大家如何健康吃、輕鬆瘦,雖然和我現在實施的斷食法不大相同,但殊途同歸,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持之以恆的努力,就一定可以瘦下來。
不過今天這集節目可不是聊如何減重,而是聊聊眭博士可以如何經營自己的減重事業?打造自己的減重品牌?對於那些也想行銷個人品牌的朋友來說,請務必要好好收聽這集內容喔。
【眭致遠博士】
官網:https://www.drhsi.io/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dhsi.losefat
以下是眭致遠博士在訪談前準備的一些問題:
1. 個人網站文章,透過粉絲頁發佈。但粉絲頁的觸及率調降,有什麼方式可以讓看過我文章的人,能夠持續的接收到我的新文章?
2. 經常會透過演講、網站文章,分享減重的核心原則。但是感覺有收穫,卻沒有進入下一步。如何可以做出有料分享,又可以引導購買服務的行銷方式?
3. 在臉書、網站、發表文字或影音,是不是有一次準備,多平台使用的建議?
4. 減肥服務很重視信任與專業,是否有透過行銷工具增強在線上購買服務的建議?
5. 沒有實體店面,對於使用「我的商家」的經營建議
☎ 也想獲得權自強「一對一行銷健檢」?歡迎來信成為我們的來賓!
☎ service@greatidea.tw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xtodinzbgmw0910zo2sz9oq?m=comment
你還記得上次走進藝廊是參觀什麼展覽呢?你知道除了一些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展覽,其實也有很多不錯的台灣藝術家作品在各地展覽中嗎?但這些展覽卻常常乏人問津,每天參觀的人只有小貓兩三隻。
看到那些國際知名的展覽活動人潮滿滿、大排長龍,表示台灣喜愛藝術的人口應該是不少的,只是如何導引這些人也願意撥時間參觀在地的一些小藝廊展覽呢?這是最困難的課題。
對於大部份經營藝廊的朋友來說,想賺錢根本是天方夜譚,我覺得更像在實現一種理想,為了推廣台灣的藝術風氣而默默付出著。究竟他們要如何才能被更多人看到?是不是要思考從線下轉換成線上了?如何在社群多媒體的時代佔有一席之地?是本集節目探討的重點。
【中陽文創藝術 藝術總監 戴惠珍】
官網:http://www.puppet.idv.tw/
FB粉絲專頁:https://www.daliartplaza.com.tw/daliartplazaold/ArtStore/Art_GalleryMain
以下是戴總監在訪談前提出來的一些行銷疑問:
1. 藝術品銷售,目前主要管道為實體藝廊展覽與參與國內/外藝術博覽會, 因為疫情與全球化趨勢,線上展示越來越重要,但藝術品仍然為小眾市場, 有沒有方法可以更廣泛的面向大眾?
2. 自媒體能運用在藝術品銷售上嗎? 甚麼樣的內容是大眾想要看到的?
3. 有哪些行銷策略,可以吸引不曾參觀畫廊的民眾,願意到畫廊去參觀?
4. 我們曾經嘗試在Google用關鍵字投放廣告,但似乎成效不明顯,要怎麼樣才能有效的投放廣告呢?
5. Line官方網站的經營上,我們應該如何更強化會員的黏著度呢?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xj3kjc10uau0902ccsqt1xb?m=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