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年回鄉已然成為一股浪潮,在地物產加值、觀光體驗、大地藝術季⋯⋯各種創新的手法方興未艾,然而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暗藏許多不為人知的苦楚。 
 
從2024年開始,地域振興聯盟透過〖創生障礙賽〗醞釀了一系列的討論,搜集地方創生夥伴所遇到的普遍性法規障礙,在借鏡成功因素的同時,一窺地方工作不同面貌下共有的阻礙、又或是在創造新模式時碰到哪些問題⋯⋯我們把這些話語,收錄到Podcast的頻道裡。 
 
最真實的法規障礙, 
最辛酸的創生血淚, 
最貼地的聲音。 
 
 ⟢ ⟢ ⟢創生創聲⟣ ⟣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近年來,青年回鄉已然成為一股浪潮,在地物產加值、觀光體驗、大地藝術季⋯⋯各種創新的手法方興未艾,然而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暗藏許多不為人知的苦楚。 
 
從2024年開始,地域振興聯盟透過〖創生障礙賽〗醞釀了一系列的討論,搜集地方創生夥伴所遇到的普遍性法規障礙,在借鏡成功因素的同時,一窺地方工作不同面貌下共有的阻礙、又或是在創造新模式時碰到哪些問題⋯⋯我們把這些話語,收錄到Podcast的頻道裡。 
 
最真實的法規障礙, 
最辛酸的創生血淚, 
最貼地的聲音。 
 
 ⟢ ⟢ ⟢創生創聲⟣ ⟣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合作社,與其說是一種商業模式,不如說是一場關係的提案。這一集,三種不同的合作社,從勞動、生產、到消費,在不同的領域中,卻共有著合作共好的DNA和價值。 
你真的了解合作社嗎?現在就走進創生廣播電台的場次! 
  
 本集精華: 
○ 超特別的案例!合作社前輩的推薦團隊 
● 薪水忽高忽低,你受得了嗎? 
○ 不同類別合作社的共通點! 
  
 主持人資訊 
  
 羅珮文|南投縣政府社區大學 
 2002年開始在南投縣社區大學工作,目前為南投縣社區大學執行長,長期致力於成人學習與社區共學。 
相關經歷有: 
1.臺中市終身學習推展委員會委員 
2.臺中市社區大學審議會委員 
3.南投縣濁水溪社區大學主任秘書 
4.南投縣濁水溪社區大學秘書 
5.南投縣社區大學竹山分校秘書 
  
 來賓資訊 
  
 林依瑩|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 
 投入社福與高齡服務超過20年,致力推動高齡友善社會,曾擔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台中市副市長,卸任後在達觀部落催生「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運用長照發展在地、部落創生。2020年3月接任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著力於公益自律及社企友善環境的營造。 
  
 劉晃賓|有限責任南投縣蔬果生產合作社 
 劉晃賓理事長以軍旅出身、退伍後擔任教官的背景,轉型投入南投縣中寮鄉的有機香蕉栽培,將傳統水果產業與友善環境耕作結合。他作為合作社理事長,不僅推動「有機/友善石虎農作」標章,讓香蕉通行於大賣場通路,更協助在地蕉農學習行銷與營運管理,實現生產者與自然共存的地方創生願景。 
  
 許淑惠|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從責任消費、責任生產的永續理念出發,集結社員的消費力,支持本土農糧、友善環境的生產,同時提供社員健康、安全的食物,是一個與生產者互信、互利、合作的消費者組織。 
許淑惠常務理事曾任紀錄片執行製片,在紀錄片拍攝以及農村再生、農地保護的運動中,認識主婦聯盟合作社。因為理念契合與生活消費的需要而加入,也在合作社裡看到團結經濟的可能性和力量。透過社內民主治理的制度與培力,參選、成為合作社理事,進一步參與營運核心治理,發揮合作社的社會影響力。 
  
 認識聯盟>> FB | 官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xb9bk03da01s78ekhf1ss/comments
敘述 
本場次創生創聲,邀請聯盟政策倡議主委謝昇佑主委與地方工作策略師陳怡珊雙主持,進行podcast現場錄製。 
 
地方創生有所謂的最適規模嗎?本集將從脫離營利的視野帶大家思考創生的最適規模,透過組織型態的碰撞來了解合作社與協會的差異,並拓展到國際上的案例來談論各種回應社區需求的方法。 
 
本集精華:「合作社、福利社傻傻分不清楚?德國、英國案例聽到飽!」、「不被人口數字綁票的社區需求觀察者!」、「合作社是申請補助的工具嗎?!」 
 
主持人資訊 
 
好食機農食-謝昇佑 
曾參加野草莓學運,東吳大學社會所、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班。2012年創辦社會企業好食機,致力於重建合乎社會正義的農食整合模式,希望藉著食品安全的分級管理制度,形成小型食農生產者的社會支持系統,並選擇乘載著在地文化特色的小農生產者合作,建立一個互信、互助的社會。 
 
地方工作策略師-陳怡珊 
爸爸是南投人、媽媽是台中人,從小住在大村,在員林求學長大的彰化人。 
曾任職於信義房屋、公部門、咖啡館行銷企劃、員林人散策市集總監,期望透過地方事務參與達成跨領域、跨區域資源整合,打造地方品牌。透過各種社會角色的扮演,實踐人文社會科系的跨領域訓練,在投入地方創生的歷程中找到人生的天賦與使命。分別在台灣地域振興聯盟、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任職過後,於2024年4月開始成為自由人投入地方工作策略師志業中。 
 
來賓資訊 
 
合作社不是福利社 作者-陳郁玲、陳怡樺 
2011年起,陸續在台灣、香港、中國、英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採訪逾百個合作社與合作人。2017年出版《哇!原來這也是合作社》一書,集結英國29個合作社和機構的採訪故事。2022 年夏天,獲國際組織 International Journalists Programmes(IJP)支持,在德國採訪逾30個各類且不同層級的合作經濟組織。文章散見於主婦聯盟合作社《綠主張月刊》、中華民國合作事業協會《合作事業報導季刊》、內政部「合作文摘」專欄等平台。 
 
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楊富民 
花蓮人、豐田繭居族,畢業自豐山國小、壽豐國中、海星高中、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華文所。另有相關文章、評論散見《上下游.副刊》、《獨立評論》、《聯合報副刊》等。現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文化組長,專職文化策展、青年輔導、社區營造、地方產業、旅行設計等工作。 
 
認識聯盟>> FB | 官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xb9bk03da01s78ekhf1ss/comments
本場次創生創聲,邀請聯盟政策倡議主委謝昇佑主委與地方工作策略師陳怡珊雙主持,進行podcast現場錄製。 
地方團隊在關懷地方的理念下發展出許多新型態的經營模式,卻在法規上頻頻碰壁,「發展地方特色產品大不易?小心隱形法規罰到怕」本集從地方特色產品的議題切入,分別從三位來賓的實務經驗出發,吐苦水同時也梳理障礙的脈絡。 
 
本集精華:「台東的地酒何去何從」、「民俗植物爭議何來」、「地方農夫的『農育權』保障心法」 
 
主持人資訊 
 
好食機農食-謝昇佑 
曾參加野草莓學運,東吳大學社會所、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班。2012年創辦社會企業好食機,致力於重建合乎社會正義的農食整合模式,希望藉著食品安全的分級管理制度,形成小型食農生產者的社會支持系統,並選擇乘載著在地文化特色的小農生產者合作,建立一個互信、互助的社會。 
 
地方工作策略師-陳怡珊 
爸爸是南投人、媽媽是台中人,從小住在大村,在員林求學長大的彰化人。 
曾任職於信義房屋、公部門、咖啡館行銷企劃、員林人散策市集總監,期望透過地方事務參與達成跨領域、跨區域資源整合,打造地方品牌。透過各種社會角色的扮演,實踐人文社會科系的跨領域訓練,在投入地方創生的歷程中找到人生的天賦與使命。分別在台灣地域振興聯盟、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任職過後,於2024年4月開始成為自由人投入地方工作策略師志業中。 
 
來賓資訊 
 
三玉號-蘇立中 
慢慢生活,細細品味土地給予的配方,將野植的美好帶入我們的生活。三玉號致力於將台灣在地有故事的野植,運用風味設計來呈現其文化與生態的魅力,並開發出各種可能性的飲食商品。每一方土,皆有一方草,因應而生的是人與野植的生活智慧,透過接續傳統及新穎創造,持續與台灣地方共創出新的永續野植經濟模式。 
 
出力釀-許震詮 
原先在都市工作的震詮,從都市走回部落、走上傳統製酒之途,到現在創立了第一家取得製酒許可證的傳統釀酒廠--出力釀。這幾年除了釀酒開始復振地方的酒食文化。在現代環境的破壞下,重新找回記憶中的酒麴植物並不容易,出力釀團隊開始在酒廠周邊復育酒麴植物,希望可以將資訊分享給想要重新製麴的部落,也讓原住民傳統酒,走進大眾可接受的市場中。希望出力釀,可以一代接一代傳下去,然後成為第一個原住民百年酒廠,讓原住民的地酒風味,打通文化傳承的入口,也釀出部落在地風景。 
 
慢島生活-宋若甄 
宜蘭人,因為喜歡蘭陽平原開闊的水田地景,成為農夫。 
2015年作為公視《農村的遠見》系列紀錄片企劃,紀錄世界鄉村發展的典範案例。2017年回到家鄉,加入深溝水稻友善耕作社群成為農夫,「耕一塊田、守一塊田」。2019年,與深溝農友共同創辦慢島生活有限公司,降低都市人移居鄉村的門檻;2023發起「一坪地主計畫」群眾募資,「買一塊田、存一塊田」。 
 
認識聯盟>> FB | 官網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xb9bk03da01s78ekhf1ss/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