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ealth & Fitnes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Podjoint Logo
US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6/v4/d8/f3/24/d8f32440-776c-3807-1dc8-6e4d8c798aa1/mza_13709223598183335764.jpg/600x600bb.jpg
香港不是大商场
香港不是大商场
13 episodes
8 months ago
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欢迎在Instagram或Matters搜索账号「香港不是大商场」,留言写下你听过节目之后的想法。也欢迎邮件联络curiouspodcast@tutanota.com。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香港不是大商场 is the property of 香港不是大商场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欢迎在Instagram或Matters搜索账号「香港不是大商场」,留言写下你听过节目之后的想法。也欢迎邮件联络curiouspodcast@tutanota.com。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Episodes (13/13)
香港不是大商场
[S2E5] 按摩店阿兰:只有站在社会最底层,才能看清人到底是好是坏

阿兰在2007年来到香港后,围绕着照顾和供养孩子的需要,分别在餐厅、糖水店、按摩店和养老院工作过,当过服务员和洗碗工,做过后厨也做过水吧。现在做着两份工,从来不休息,尽量不在餐厅吃饭,能步行就不搭车。她说只有站在社会的最低层,才能看清人到底是好还是坏,而她总是那个最低层的位置。在这期节目里,她和我们分享了每份工作的观察和感受,说起贫困而重男轻女的家庭背景怎么影响了她的婚姻和工作观,以及现在独立又独身的快乐。

[00:01:59] 阿兰认识香港籍前夫的故事
[00:04:50] 来香港前后的工作和生活
[00:10:07] 在内地的家庭和成长环境:贫穷和辍学
[00:13:02] 来香港的经过和初印象:很不习惯
[00:16:06] 和前夫的关系变化,离婚后的生活
[00:17:56] 在老人院全职工作的日常
[00:20:35] 同事关系:站在最低层,才看得清人的好坏
[00:29:23] 亲密关系:对男人失望了
[00:33:17] 在香港生活感受的变化
[00:35:30] 未来的打算:还完债,还想回老家看看
[00:38:26] 在按摩店兼职的工作日常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Show more...
2 years ago
44 minutes 9 seconds

香港不是大商场
[S2E4] 皮皮:香港女校也不是女同性恋天堂啦

终于认识了一位从女校毕业的朋友——皮皮,我们连环提问:只有女生的中学是不是女同性恋的乐园?会不会是挣脱了性别规范的净土?学校的宗教背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校服制度怎么还没被挑战?离开女校后,面对更多的男性,有怎样的感受?

[00:00:10] 校外人的一些幻想:自由探索同性情欲&性别刻板印象更少
[00:01:58] 香港单一性别中学的背景:西方天主教传教;许多成为名校
[00:04:12] 就读女校的体验:不忌谈卫生巾,走光也无所谓,没有太多性别标签
[00:12:22] 没有性和性别教育,尽管“仰慕学姐”也还默认自己是直女
[00:23:12] 女校、男校和男女校的课程设置差异;校服传统
[00:36:47] 和男性相处的困惑,对男性气质的困惑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Show more...
2 years ago
50 minutes 7 seconds

香港不是大商场
[S2E3] 离散香港:流动亦或在此处,我们都是让改变发生的最小单元

Anna是在这几年的移民潮里也感受到或去或留的压力和挣扎、并即将暂时离开的香港人。什么不安让人离开,什么不安让人不愿离开?香港不过是被当作垫脚石吗,还是也会被流动的人所改变?对流动的人来说,为什么香港是家?把香港当成家的我们,认识的香港和产生的联结有什么变化?这一期节目的嘉宾Anna分享了许多的反思,让「润」潮中的我们也有新的思考和共鸣。

主要内容时间线:
[00:01:10] 离开的背景:社会变化下对职业的重新思考;父母的移民经历、期盼与不安
[00:08:12] 从反感把香港当成移民垫脚石,到理解流动的另一面;选择离开的种种不安
[00:15:28] 父母和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同,对社会可改变空间的想法不同;作为社会的最小组成单元,可以怎样带来变化
[00:23:32] 香港的商场和公共空间布局影响着我们的感受和记忆
[00:28:40] 香港何以为家: cultural intimacy;「折叠香港」——不同背景和人生阶段的我们以之为家的香港很不相同

Show more...
2 years ago
38 minutes 44 seconds

香港不是大商场
[S2E2] “对香港而言,我从来都只是一个过客”

小北是一个来到香港后选择离开、然后又回到香港的内地青年。两次来到香港,却都不是因为喜欢香港,香港对于她而言,只是一个备选;而对于香港而言,她说自己”从来都只是一个过客“。在2019年前后来到香港,经历了中港矛盾最激烈的时刻,”内地人“的身份仿佛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原罪,从在街上喊出什么语言的口号,到去哪里吃饭、用繁体还是简体与朋友们聊天,每一项选择好像都能开启香港人与内地人的创伤记忆,争论也因此永不休止。她因此选择回到内地——那个她觉得可以自在地说着自己母语的地方。但一年后,她因为种种原因又回到香港,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些问题。

来到香港不久的Joe和林谈,也无法摆脱这场因为内地人身份带来的尴尬与争论。这一期节目,我们仨分享了各自对于香港的复杂的感情。

时间线:

00~ 5’35’’ 我们如何来到香港,如何适应香港

5’35’’~15‘40’‘ 在大型社运中,我们的身份危机

15‘40~23’44‘’ 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危机

23’44‘’~ 39‘ 选择回到内地,回到“快乐洞”

39‘~ 48’15 为什么再次离开内地,回到香港?

48‘15~54’15 再次回到香港:“最大的变化是香港变了”

54‘15~65’ 香港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Show more...
2 years ago
1 hour 5 minutes 57 seconds

香港不是大商场
[S2E1] 港宝妈:在这里建一个小小的家,真的不容易

我们回来啦。

在这一期,晨曦阿姨和我们分享她成为“双非”跨境儿童的“港宝妈”、又在疫情影响下放弃在大陆的工作、陪孩子来港生活的故事。从陌生与惶恐,到和其它港宝妈建立起互相守望、情同姐妹的社群,经历不一样的育儿和家庭生活,在这城市同时感受到被支持、便利和被限制、排斥……这些历程和感受对于我们来说又熟悉,又有特别的不易和勇气。

主要内容时间线:

[00:03:31] 香港出生、跨境上学的港宝抚养记

[00:11:09] 母子分别经历的两地语言差异下的冲突和选择

[00:26:11] 事业和育儿间做选择: “我很庆幸我丢掉了工作,过来陪他”

[00:35:05] 在香港重建生活:“一群人一起带孩子”“都是金刚”

[00:48:38] 港宝妈的无奈:“香港没人做的工作给我们做都好”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田震《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特别感谢我们的朋友小绿帮忙剪辑了这一期节目。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Show more...
2 years ago
1 hour 2 minutes 58 seconds

香港不是大商场
短暂告别啦,生活在香港的普通人聊天电台

在不知道会不会有下一季的这一季的最后,我们分享之前节目嘉宾的更多故事,也聊聊自己关于界限街、旺角天桥、双层巴士等等的香港记忆和感情。后会有期啦,希望在电台之外,我们都还常常能品尝平凡的日子,和身边的普通人相互汲取力量。

[00:02:12] 听众提问:Cassey的宗教信仰和lesbian身份认同的建立

[00:05:40] 听众反馈:关于「外佣」这一称呼和「麦难民」群体

[00:08:00] 一些幕后故事,和电台制作的流程与反思

[00:24:00] 为什么想做关于「普通人」的电台

[00:25:08] 没能做完的几期节目:香港的移民潮、农夫、少数族裔

[00:31:55] 我们印象深刻的香港地点和香港巴士 (欢迎去Matters看照片呀)

[00:44:54] 熟悉香港的过程,和做电台中的成长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Serrini 《深宵的小巴》

(特别感谢朋友树树再次帮忙,剪辑了这一期节目!)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任何反馈与建议,欢迎在小宇宙/Matters上留言或发邮件至 curiouspodcast@tutanota.com。

Show more...
3 years ago
55 minutes 6 seconds

香港不是大商场
[S1E7] 当“单非儿童”长大,成为香港年轻人

刚成年不久的杯面来自一个“单非家庭”,即父母有一方不是香港居民、在大陆和香港两地分居的家庭。短短几年中,他从一个觉得香港是个大商场的小孩,成为因为香港社会议题而经历家庭关系破裂、不得不独自生活的少年。我们聊了聊他经历的生离死别,在不同阶段的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以及变化的身份认同和香港生活感受。

[00:01:22] 大陆出生的“单非儿童”怎样移居香港;关于单程证的争论
[00:06:12] 杯面的香港初印象:商场与静坐
[00:11:29] 在两地往来及爸爸过世前后的家庭生活;介绍“平民世界” 深水埗
[00:24:33] 在香港初中毕业后选择职专教育
[00:28:19] 2019年和妈妈的冲突,作为未成年人失去家庭经济支持后的生活
[00:40:20] 受争议的香港“通识教育”课程,和香港人身份认同
[00:46:14] 移居后以及社会变化中,对香港感情的变化
[00:50:03] 关于大陆游客“不遵守”香港“规矩”的讨论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Beyond 《十八》

(特别感谢朋友树树帮忙剪辑了这一期节目!)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1 minute 4 seconds

香港不是大商场
[S1E6] 在宗教多元的香港,采访同志教会的牧师

这期节目聊的是来香港生活一段时间后,我们对宗教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角色的新认识。在这里认识了拥有不同信仰的朋友,卸下了对特定教徒的高度符号化和警惕,也重新反思科学与迷信二元对立的看法:为什么家乡的拜神活动、蔡英文拜妈祖、美国总统手按《圣经》就职宣誓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但我们也依然为宗教中常见的厌女和恐同元素而不安。节目里穿插了Pastor Joe的采访录音,他讲述在马来西亚因为性少数身份被逼彻底离开教会的过往,在不同社会的打压之下创办同志教会和宣教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一些似乎“离经叛道”的有趣观念。

[00:03:01] 回顾自己对民间信仰、科学与迷信的看法
[00:09:12] 亲戚信仰和放弃基督教的经历;美国福音派的政治立场和影响力
[00:11:34] 朋克女权乐队Pussy Riot在东正教教堂的行为表演(抱歉,我们在节目中回忆的歌词有误,相关歌词的英文翻译是Virgin Mary, Mother of God, Banish Putin... Holy Shit... Mother of God, Be a feminist!)
[00:14:54] 在香港看到的宗教元素:“十字奶”,场地有限的教会,在维园抬头见到的“耶稣是主”大字
[00:18:56] 宗教信仰带来的哲学视角:基督教徒和佛教徒朋友的例子
[00:26:19] Pastor Joe 的“信仰观”,成为基督徒和宣教的经历:从信仰中找到平安和开心,即便受打压、受苦;不在于证明上帝是否存在,而在于从宗教中认识怎样活着
[00:31:28] 我们去过的两个香港教会的特点
[00:39:47] 为什么有的社会对宗教很警惕?
[00:42:02] 从读神学到成为牧师;华人社会传道人和中国大陆“传道证” 的设置
[00:47:17] Pastor Joe因为同志身份被逼离开教会的痛苦经历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Pussy Riot: Punk Prayer (https://www.you tube.com/watch?v=cSAsUIeBTCo)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3 minutes 24 seconds

香港不是大商场
[S1E5] 在单身时代,经历和想象爱、衰老与死亡

尽管有地域、年龄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在这一场对话里,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和嘉宾Vivian的相似和共鸣:身为人类、女性、和老龄化时代下的个体,对亲友离世的恐惧,对衰老和死亡的追问,独身所经历的压力和老年生活想象,以及对爱和被爱的漫长学习。Vivian用她照顾长者、病重亲人等经历故事,一一回应我们总反复追问自己的人生课题,也讨论了在香港的老人院情况、婚育观念变化和社会连结。

[00:04:11] 面对亲人的离世:疫情中探望机会减少;妈妈和爸爸分别离开前的相处经历和关系变化
[00:14:18] 对死亡的恐惧和追问:期望一堂死亡必修课、期望依然不保留地付出爱
[00:26:00] 爸爸妈妈都是孤儿:当父母对爱和价值有不同的理解,如何去爱和对话
[00:31:50] “父母皆祸害”小组:孝顺是绝对义务吗?或是平等的爱?
[00:43:37] 家人对我们“婚姻问题”的担忧;香港的年轻人婚育意愿和生育政策
[00:50:18] 从照顾病重者的经历,思考自己的衰老病痛、依赖、尊严和情谊
[01:02:02] 在老龄化的香港社会,老人院情况和老年生活想象;社会组织形态影响我们的退休生活可能性
[01:09:23] 没有生育经历的我们的多元“母职”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Sarah Brightman 《Time to Say Good-bye》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15 minutes 18 seconds

香港不是大商场
[S1E4] 我也想问香港政府,为什么轮候公屋那么久

这期节目录制于Olivia的劏房租屋里。通过她分享的资料和故事,我们才了解到劏房的尺租反而更高,公屋申请根据家庭类型有不同要求和队列,经历家庭变故的Olivia不得不重新排队、主动降薪,街坊有句口头禅是“越住越贵 ,越住越细(小), 越住越闭翳(抑郁)”,公屋相比私人屋苑会有更好的邻里关系等香港住房细节。

也在她“从街头搬到街尾”的经历中,看到Olivia和妈妈之间的厚重亲情和体贴照顾,看到30岁前后的人生可以那般不同,触动之余,不禁一遍遍反思我们对劏房、贫穷、阶层的刻板印象。

[00:01:23] 回应“为什么节目中我们有很多评论,而非专注嘉宾的故事”
[00:02:30] 嘉宾Olivia的自我介绍~
[00:03:25] 「住住先」网站:劏房和其它各类“不适切住房”
[00:04:39] Olivia所住的劏房格局、租金和其它费用
[00:07:54] 小空间的使用日常和布置智慧
[00:11:44] 劏房等不适切住房的房租单价反而更高;Olivia被无理加租的经历
[00:16:58] Joe在大陆不同城市的租房过往,也曾担心被驱逐
[00:20:58] 从13年开始申请公屋至今,家庭变故的影响,薪金上限要求
[00:26:19] 公屋的多年轮候;骨灰龛安置的漫长排队;房屋和土地政策问题
[00:32:56] 单身者单人申请公屋等待时间更长:对家庭的想象和期待
[00:36:02] 童年时住在私人楼宇妈妈买的房子的过往,邻里关系与公屋的不同
[00:38:10] 家庭经历财困、两次搬家的经历;跟妈妈的感情
[00:42:50] 人生的无常,基层、住在劏房的人承受的刻板印象
[00:45:23] 花园街的儿时回忆、大火事件和热闹市井气
[00:49:23] 我们对贫穷和基层的想象变化与反思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劏房世界》-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私人樓宇、劏房及「n」無家庭支援服務(原视频和歌词见:https://zh-hk.facebook.com/PrivateHousingService/videos/%E5%8A%8F%E6%88%BF%E4%B8%96%E7%95%8C-%E5%8E%9F%E6%AD%8C%E6%99%AE%E4%B8%96%E6%AD%A1%E9%A8%B0/414247705780802/ )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Show more...
3 years ago
54 minutes 14 seconds

香港不是大商场
[S1E3] 出生在50年代的香港:我的“中国人”认同从何来、去何方

50年代在香港出生的Uncle David说自己是“地道的香港人”,又言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在香港的中国人”。这一期我们很幸运可以听他讲过去几十年他所经历和感受到的香港、大陆两地的变化,从小时候妈妈定期把二手衣物、食用油等物资带回给内地亲人,接触和招待从大陆逃难来的移民,聊到他在英殖时期去留学所经历的国籍填写等难题,以及几个大历史事件下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与心境转折。Uncle David保持的“在香港的中国人”这一认同交织了许多故事,他的分享也让我们对个体关于国家的认同和爱有了更宽阔的理解。

[00:02:20] 从《我这一代香港人》说起:香港人认同与“中华情”
[00:04:00] Uncle David 印象中小时候的香港和大陆:贫穷和更穷
[00:08:51] 小时候妈妈教自己唱“国歌”:在香港的中国人
[00:12:00] 我们在大陆的上一辈人对香港的憧憬与想象:福利与自由
[00:14:59] 经历六七暴动,对大陆印象的转变
[00:19:02] 六七暴动给香港带来什么;讨论英国政府和大陆移民的角色
[00:25:10] 妈妈招待逃难来的大陆年轻人的故事:“我们的同胞”
[00:27:44]“阿燦”和“港燦”的相互蔑称
[00:34:07] 70年代的留学经历:国籍填写、种族歧视和为中国祈祷的经历
[00:41:48] 对英国殖民的印象:价值观影响;电视“收台”后的女王像
[00:43:45] 80年代末和30年后的历史事件与移民潮:对中国人的爱,对年轻人的理解
[00:48:58] 90年代到大陆工作的见闻
[00:51:43] 从97年回归那一天说到现今,微小个体感受到的变化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香港电台合唱团《这是我家》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任何反馈与建议,欢迎发邮件至 curiouspodcast@tutanota.com。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2 minutes 1 second

香港不是大商场
[S1E2] 来港多年,我已成为香港人

在2009年的香港,普通话的使用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多,从大陆过来读书的Vicky曾在课堂、街市和九龙塘火车站内迷失,又成为能说流利粤语的“资深港漂”,在铜锣湾的深夜下班路上,和城市的另一面共鸣,在社会运动中从不关注到不断翻阅资讯,在疫情里感受香港和自己的更多变化。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和嘉宾Vicky一起回顾这些变化,更多地讨论身份认同这件事:我们是“哪里人”,只由出生地、肤色和居留权决定吗?为什么我们会对别人的身份认同有预判、期待和要求?如果价值体系在这个地方重塑,在和它的朝夕相处里自然产生情感连结,我们是不是可以主动认同自己是这里的人?

[00:02:49] 生活变故:从事保险的原因和来香港的契机
[00:10:33] 09年的香港和今日在语言上的不同;分别来到一个普通话行不通和行得通的年代,对我们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
[00:17:13] 疫情下了解香港和香港的变化;从封关谈到关于中国人消费能力的论述
[00:23:20] 为什么我们都曾相信“明天会更好”?为什么我们又不再相信
[00:27:16] 在香港感受到的特别:接纳陌生人之间的善意的过程
[00:33:11] 来港多年,我可以是香港人吗?身份认同的被动和主动建构
[00:36:39] 价值体系在香港形成:从丛林法则,到对弱势群体、社会福利的关注;审美发生的变化
[00:45:26] 深夜铜锣湾的下班路,与清洁橱窗、修复街道、努力工作生活的人共鸣
[00:47:52] 怎样理解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情感和经历、犹疑与不确定性、民族和国家认同
[00:53:41] 19年社会运动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政治冷感”表述的限制
[00:59:32] 也说说香港的缺点;香港包容了我,我也包容它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群星《明天会更好》
张国荣《我》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每期节目内容的讨论、更正会在Matters「香港不是大商场」账号的文章留言区更新,欢迎关注(https://matters.news/@curiouspodca)。
任何反馈与建议,也欢迎发邮件至 curiouspodcast@tutanota.com

Show more...
4 years ago
1 hour 6 minutes 14 seconds

香港不是大商场
香港不是大商场[S1E1] : 印尼移民家务工姐姐的爱与欲

即便不是放在外籍家务工(foreign domestic helpers)这个群体里,Cassey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她在赤柱的海滩边上袒露的爱情观,在街市边上回忆的印尼惊险过往,在麦当劳里讲述的对香港的爱、对性和隐私需求的坦诚与争取,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过往的刻板印象和习以为常的“现代”思考方式。当我们陪她一起去家务移工中介机构面试时,才忽然意识到,我们都是这里的移民,但有着哪些相同、不同和可能的关系。

也许说到“在香港生活的普通人”,外籍家务移工通常不会是一个首先被想到的群体,但这期节目里我们会聊到ta们在香港的一些历史和现状,但更多地分享Cassey的人生和情感,从她的经历去思考家务移工作为一个个真实独立的人的需求、局限和努力,探讨在香港的不同移民身份。

(很抱歉,因为场地限制,这一次的音质不够理想,可能影响在嘈杂环境中的收听效果,之后的录制会改进)

[00:02:03]「香港不是大商场」是个怎样的电台?从内地-香港矛盾说起
[00:09:23] 香港外籍家务工:何时来、挣多少、住哪里
[00:15:51] Cassey的家庭:每个月寄收入的75%回家,她说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不幸
[00:21:57] 「在内心不认同她的选择」是错的吗,以及孩子对父母无条件的爱
[00:30:28] 赤柱海滩上的求婚:非资本主义式的爱情观
[00:41:54] 十几岁被骗去卖淫、贩毒:反思我们的生活圈子想象
[00:49:45] 去中介机构面试——“你们是她的雇主吗?”
[00:51:31] 我们都是移民:相同却又不同
[00:57:15] Cassey对隐私的需要而选择跳槽:看到姐姐们的主观能动性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Rurubella《粉红色的回忆》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Show more...
4 years ago
1 hour 4 minutes 28 seconds

香港不是大商场
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欢迎在Instagram或Matters搜索账号「香港不是大商场」,留言写下你听过节目之后的想法。也欢迎邮件联络curiouspodcast@tutano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