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ealth & Fitness
Technology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Podjoint Logo
US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25/v4/ef/69/9f/ef699fed-5559-4c1c-bc41-af7c1a2f4a90/mza_9248368561594057772.jpg/600x600bb.jpg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王治皓频道
81 episodes
9 months ago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倡养阴保液之法,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是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温病条辨》仿《伤寒论》体例,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而不明,且免后人妄注,于是吴瑭在各条之下详加辨析议论,故以“条辨”命名。共六卷,另有卷首一卷。


卷首 原病篇

卷一 上焦篇

卷二 中焦篇

卷三 下焦篇

卷四 杂说

卷五 解产难

卷六 解儿难


卷首为“原病篇”,引《内经》以求温病之原始。正文前三卷为全书的中心,专论温病。此三卷依次分上、中、下三焦设立篇目,分别论述三焦温病,并出治法。卷四为“杂说”,论救逆及病后调治法。此后附“解产难”(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解儿难”(论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二篇(原作一卷,后析为卷五、卷六)。


《温病条辨》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吴氏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吴氏认为,伤寒六经辨证都是由浅入深,但六经是由表入里,须横看;三焦辨证则由上入下,须竖看。两种辨证体系有对立统一、一纵一横之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治法上,吴氏以温邪易耗阴液为立法的依据,倡导养阴保液之法,并据临床实践,提炼叶天士医案温病治法,化裁处方,以切实用。如分出清络、清营、育阴多种治法;又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温病治法用方层次清晰。


深圳岐黄中医学堂黄海涛医师整理了系列经典注音材料,推荐大家关注。


【黄海涛医师公众号】

纯中医黄海涛(puretcm),可关注后,订购中医经典大字注音本纸质版材料。


之前晓得各位医家对中医四大经典的重视,面对《温病条辨》时,心中不免觉得这个不够经典,就不愿意去读,在做毕业课题设计的时候,导师推荐《温病条辨》的宣痹汤,我想,在此之前,也是借此机会,应对《温病条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回想,在三和书院听柳长华老师分享《外经微言》后,赖老师读过后说:“原来听人说是伪书,看过后不再纠结。


记得,听刘老师有讲,有时候,医家过于强调某些理念,纠正时弊,他们的“过正”(偏执)言论,目的可能在于“矫枉”(调中);跟随赖老师学习了学院之外的《黄帝内针》、《五行针灸》后,逐渐放下成见,敞开怀抱,学习了思维导图之后,在思考方式上,也有所发散了,面对不同流派,更包容了。


初读《温病条辨》,我觉得作者以三焦来论证论药食,个人认为,这几乎是创造了新的处方用药架构。我想,就自己而言,也许不会去用这个理法,但不等同于《温病条辨》这本书不可读,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方面可能源自他人对经典的理解和解读,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一定是来自于经典本身。


在诵读《温病条辨》的过程中,我看到作者谈到当时很多患者被医生误治加重病情,心中是惭愧的,也许我的起步是从庸医开始,但不能放弃朝着往“明医”方向去努力,这是读前三卷的感受,到了第六卷,谈到《解儿难》的时候,内心被作者打动了,心中涌动的感受,形成了上述的文字,读经典果真很有意思,建议大家在诵读经典的路上一起加油。

Show more...
Medicine
Education,
Courses,
Health & Fitness,
Science,
Life Sciences
RSS
All content for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is the property of 王治皓频道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倡养阴保液之法,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是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温病条辨》仿《伤寒论》体例,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而不明,且免后人妄注,于是吴瑭在各条之下详加辨析议论,故以“条辨”命名。共六卷,另有卷首一卷。


卷首 原病篇

卷一 上焦篇

卷二 中焦篇

卷三 下焦篇

卷四 杂说

卷五 解产难

卷六 解儿难


卷首为“原病篇”,引《内经》以求温病之原始。正文前三卷为全书的中心,专论温病。此三卷依次分上、中、下三焦设立篇目,分别论述三焦温病,并出治法。卷四为“杂说”,论救逆及病后调治法。此后附“解产难”(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解儿难”(论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二篇(原作一卷,后析为卷五、卷六)。


《温病条辨》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吴氏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吴氏认为,伤寒六经辨证都是由浅入深,但六经是由表入里,须横看;三焦辨证则由上入下,须竖看。两种辨证体系有对立统一、一纵一横之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治法上,吴氏以温邪易耗阴液为立法的依据,倡导养阴保液之法,并据临床实践,提炼叶天士医案温病治法,化裁处方,以切实用。如分出清络、清营、育阴多种治法;又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温病治法用方层次清晰。


深圳岐黄中医学堂黄海涛医师整理了系列经典注音材料,推荐大家关注。


【黄海涛医师公众号】

纯中医黄海涛(puretcm),可关注后,订购中医经典大字注音本纸质版材料。


之前晓得各位医家对中医四大经典的重视,面对《温病条辨》时,心中不免觉得这个不够经典,就不愿意去读,在做毕业课题设计的时候,导师推荐《温病条辨》的宣痹汤,我想,在此之前,也是借此机会,应对《温病条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回想,在三和书院听柳长华老师分享《外经微言》后,赖老师读过后说:“原来听人说是伪书,看过后不再纠结。


记得,听刘老师有讲,有时候,医家过于强调某些理念,纠正时弊,他们的“过正”(偏执)言论,目的可能在于“矫枉”(调中);跟随赖老师学习了学院之外的《黄帝内针》、《五行针灸》后,逐渐放下成见,敞开怀抱,学习了思维导图之后,在思考方式上,也有所发散了,面对不同流派,更包容了。


初读《温病条辨》,我觉得作者以三焦来论证论药食,个人认为,这几乎是创造了新的处方用药架构。我想,就自己而言,也许不会去用这个理法,但不等同于《温病条辨》这本书不可读,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方面可能源自他人对经典的理解和解读,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一定是来自于经典本身。


在诵读《温病条辨》的过程中,我看到作者谈到当时很多患者被医生误治加重病情,心中是惭愧的,也许我的起步是从庸医开始,但不能放弃朝着往“明医”方向去努力,这是读前三卷的感受,到了第六卷,谈到《解儿难》的时候,内心被作者打动了,心中涌动的感受,形成了上述的文字,读经典果真很有意思,建议大家在诵读经典的路上一起加油。

Show more...
Medicine
Education,
Courses,
Health & Fitness,
Science,
Life Sciences
Episodes (20/81)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81 第六卷 解儿难 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5 years ago
1 minute 53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80 第六卷 解儿难 万物各有偏胜论
5 years ago
4 minutes 10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79 第六卷 解儿难 泻白散不可妄用论
5 years ago
6 minutes 42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78 第六卷 解儿难 疹论
5 years ago
2 minutes 40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77 第六卷 解儿难 行浆务令满足论
5 years ago
4 minutes 24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76 第六卷 解儿难 痘证限期论
5 years ago
1 minute 33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75 第六卷 解儿难 痘疮稀少不可恃论
5 years ago
1 minute 38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74 第六卷 解儿难 治痘明家论
5 years ago
6 minutes 46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73 第六卷 解儿难 痘证初起用药论
5 years ago
2 minutes 4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72 第六卷 解儿难 痘证禁表药论
5 years ago
2 minutes 44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71 第六卷 解儿难 痘证总论
5 years ago
2 minutes 50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70 第六卷 解儿难 疳疾论
5 years ago
8 minutes 4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69 第六卷 解儿难 六气当汗不当汗论
5 years ago
5 minutes 6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68 第六卷 解儿难 痉病瘈病总论
5 years ago
4 minutes 33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67 第六卷 解儿难 小儿易痉总论
5 years ago
1 minute 9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66 第六卷 解儿难 小儿痉病瘈病共有九大纲论
5 years ago
20 minutes 9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65 第六卷 解儿难 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
5 years ago
56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64 第六卷 解儿难 湿痉或问
5 years ago
2 minutes 43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63 第六卷 解儿难 痉因质疑
5 years ago
4 minutes 14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62 第六卷 解儿难 儿科风药禁
5 years ago
38 seconds

清 · 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 公版书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倡养阴保液之法,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是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温病条辨》仿《伤寒论》体例,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而不明,且免后人妄注,于是吴瑭在各条之下详加辨析议论,故以“条辨”命名。共六卷,另有卷首一卷。


卷首 原病篇

卷一 上焦篇

卷二 中焦篇

卷三 下焦篇

卷四 杂说

卷五 解产难

卷六 解儿难


卷首为“原病篇”,引《内经》以求温病之原始。正文前三卷为全书的中心,专论温病。此三卷依次分上、中、下三焦设立篇目,分别论述三焦温病,并出治法。卷四为“杂说”,论救逆及病后调治法。此后附“解产难”(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解儿难”(论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二篇(原作一卷,后析为卷五、卷六)。


《温病条辨》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吴氏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吴氏认为,伤寒六经辨证都是由浅入深,但六经是由表入里,须横看;三焦辨证则由上入下,须竖看。两种辨证体系有对立统一、一纵一横之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治法上,吴氏以温邪易耗阴液为立法的依据,倡导养阴保液之法,并据临床实践,提炼叶天士医案温病治法,化裁处方,以切实用。如分出清络、清营、育阴多种治法;又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温病治法用方层次清晰。


深圳岐黄中医学堂黄海涛医师整理了系列经典注音材料,推荐大家关注。


【黄海涛医师公众号】

纯中医黄海涛(puretcm),可关注后,订购中医经典大字注音本纸质版材料。


之前晓得各位医家对中医四大经典的重视,面对《温病条辨》时,心中不免觉得这个不够经典,就不愿意去读,在做毕业课题设计的时候,导师推荐《温病条辨》的宣痹汤,我想,在此之前,也是借此机会,应对《温病条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回想,在三和书院听柳长华老师分享《外经微言》后,赖老师读过后说:“原来听人说是伪书,看过后不再纠结。


记得,听刘老师有讲,有时候,医家过于强调某些理念,纠正时弊,他们的“过正”(偏执)言论,目的可能在于“矫枉”(调中);跟随赖老师学习了学院之外的《黄帝内针》、《五行针灸》后,逐渐放下成见,敞开怀抱,学习了思维导图之后,在思考方式上,也有所发散了,面对不同流派,更包容了。


初读《温病条辨》,我觉得作者以三焦来论证论药食,个人认为,这几乎是创造了新的处方用药架构。我想,就自己而言,也许不会去用这个理法,但不等同于《温病条辨》这本书不可读,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方面可能源自他人对经典的理解和解读,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一定是来自于经典本身。


在诵读《温病条辨》的过程中,我看到作者谈到当时很多患者被医生误治加重病情,心中是惭愧的,也许我的起步是从庸医开始,但不能放弃朝着往“明医”方向去努力,这是读前三卷的感受,到了第六卷,谈到《解儿难》的时候,内心被作者打动了,心中涌动的感受,形成了上述的文字,读经典果真很有意思,建议大家在诵读经典的路上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