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遇眾生 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這個「我」,指的是佛本身。佛有八大自在我。第一自在我,以一身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第二,以一身佈滿大千世界。何以能以一微塵許的身體即滿三千大千世界?就因為「自在」。第三,佛身可以輕舉遠道。「輕舉」,就像氣球一樣,一點重量也沒有,能任意漂浮,這叫輕舉。「輕舉遠道」,意謂佛神通自在妙用。第四,佛能在同一國土內現種種形。第五,六根互用,如眼睛能吃東西,耳朵能說話;換言之,每一根都具足其他五根的能力。第六,得諸法相,入無法相。雖證得一切諸法,而沒有諸法相,法亦空了。第七種的自在更微妙,演說偈頌,永無止境。第八,身滿諸處,遍十方界,無處不在。法界為體,虛空為用。虛空無相而無所不相。我們都活在佛的法身內。眾生活在法身內,就像虱子,在久不洗橾的人身上,很容易長出來,但虱子本身卻不知道人是什麼樣子。同理,我們雖活在佛法身中,而不知佛是何等樣子。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是中國有名的遊覽勝地。若人處身在盧山,自然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唯有在山外才能遠瞻得見。然而如何能見佛的法身?別無他法,只要勤修佛道,佛果成了,與佛無二無別時,自然悟得其中意。
佛以此八大自在,遂能稱心如意教化眾生,盡教佛道。但因人是非莫辨、黑白不分,無智而錯亂,故迷惑不受教。若人能時時自我檢討,迴光返照,就像在一面鏡子前,將自己的面目照得清清楚楚。若能心生慈悲,同體大悲,前生必曾修善止惡,不造殺業。而瞋恨心極重、殺業眾多者,今生的脾氣暴躁,火氣很大。由此類推可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過去,有一遊客曾問我:「人會成為畜生嗎?」我說:「你做畜生事就是畜生,做人事就是人,做鬼事即鬼。若能受菩薩戒而行菩薩道,即是初發心之菩薩。做佛事,就是佛。總而言之,十法界不離一念心,萬法唯心造。」現在能到此法會聽經的大眾,皆因前生曾種下善因,信心不退,故今生才得遇此法緣。
我知此眾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於五欲 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墮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捨 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我知此等迷惑眾生,未曾修學大乘善本,卻貪著色聲香味觸五欲之境,即財色名食睡;此為地獄五條根,條條皆通入地獄。譬如:(一)貪財者:不擇手段去賺取金錢,不顧仁義道德,也不管金錢之來源是否正當,終日「心為錢役」,種下墮地獄之種子。(二)色:美色是眾生輪迴之因。不論男女,偶一相遇,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先看看對方是否英俊或美麗?儘是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三)名:人往往為名枷利鎖所困,於是愛自我宣傳,在一張小小的卡片上,卻印滿了一大堆名銜,噢!又是什麼團體的組長,又是什麼公司的董事經理,又是某某財團的主任等等,這還不是純粹為了好名!(四)食:有的人不好財、不好色,也不貪名,但卻喜歡吃!(五)睡:有些人不貪財色名食卻好睡!睡多了頭昏腦脹。在香港、台灣,常聽聞「睡死病」的發生,就因為人太貪睡,睡死了也覺得快樂,以為這是一種壽終正寢,不用受痛苦之死亡。總而言之,此五欲乃地獄五條根,使眾生沉淪於六道輪迴的深淵。故學佛修道能使人斷惡行善,反邪歸正,了生脫死,不受輪迴。
「癡愛故生惱」:因為人太執箸五欲,愚癡愛戀,窮追不捨,故生種種煩惱。這些貪諸愛欲之惡業,皆為三惡道之因緣。業果相酬,如輪之轉,趣入三善三惡六道中,此名為輪迴六道。
眾生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受胞胎、生微末之形,出牛胎、入馬腹,一時姓張、一時姓李,輪轉於六道之內。德微福少,下劣之人,常為諸苦所逼迫。諸苦如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等。
「入邪見稠林」:即見濁。五見交加,如茂林稠密。「若有若無等」:若「有」是執常者,若「無」是執斷者等諸邪見。「依止此諸見」:依於有、無二不正見,成六十二見。五見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具足六十二」:凡夫及諸外道等,於五蘊(色受想行識)境起四種見。或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云色小我大,色在我中。或云色即是我,或云離色是我。色陰既爾,餘之四陰、受想行識,亦各四見,總成二十。過去、現在及未來,各有二十種見,共成六十種見。兼於根本斷常(執無、執有)二見,總數六十二邪見。
「我慢自矜高」:矜誇高傲、自重輕他。「諂曲心不實」:「諂」,諂媚。譬如見到省長來,阿諛奉承,又為他開車門,又替他點香煙,巴結不已,此謂之諂。曲,不直也。有些人想要向人借錢,但他不宜說,儘是拐彎抹角。「心不實」,心不真實,虛浮不實。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若人在因地時深著虛妄法,我慢自矜高,諂曲不實,因地不真,故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得聞如來正法。如是之人,以無緣故,難可度脫。
在三藩市,每晚參加這個法會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這種情形,就像某次佛陀抓了一把土,問諸大眾說:「你們看我手裡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呢?」弟子們異口同聲說:「當然大地土多,如來手裡土少。」佛即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若將人身失去,萬劫不復,來生不是做餓鬼就是做畜生或墮地獄去。由此可見,在末法時期能來此學佛聽經者,如黃金一般罕有,而不聞佛名,不學佛者如糞土一樣,到處皆是。
中國有一位金山活佛,無論那一位法師講經說法,他都先頂禮後跪著聽,合掌默然,恭敬非常,極表誠心。為何他會被稱為活佛?原來他從金山塔頂跳下來,卻能安然無恙。他也能以「波羅蜜湯」醫治各種奇難雜症。「波羅蜜湯」是何等物?金山活佛的洗腳水是也!誰要是來求醫,他就在洗腳水加上一點香灰,給病人喝。說也奇怪,這洗腳水竟能發生藥到病除之功效,所以人人都稱他為金山活佛。
像金山活佛善根這般深厚的人,在末法時期,已難以尋得。將來在佛法要滅時,所有經書都會變成白紙。諸佛經中,楞嚴經先滅,所以我到西方國家宣揚佛法,首先提倡楞嚴經。楞嚴經是開智慧的一部經,其微妙深奧之道理,超乎現今的科學及哲學。楞嚴經可比做銅輪王。銀輪王是法華經;經中之王——華嚴經,可喻為金輪王。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三七日最先講華嚴經,但佛是以法身在七處九會宣演的,除了大乘菩薩,二乘人既聽不到,也看不見,故云:「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
這部華嚴經後來被龍王請入龍宮去了,人間從此失去此經,直至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於世無學,以神通力到龍宮裡。他看見三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分為上、中、下本。上本為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因為上、中兩本數量太多,非世間人所能領受,故龍樹菩薩只將下本單憑記憶記下來,回到人間之後,就用筆將全經寫下來。故現存的華嚴經就是承龍樹菩薩的恩賜所遺傳後世。我們人若能將此三部經都了解了,其他經典更容易明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