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之前,设计师 Leecy 的人生轨道上一路坦途:她从小成绩优秀,从没让父母操过心。本科从国内名校毕业后,到美国留学,毕业后又很快加入了科技大厂,工作上她绩效优秀、一路顺利升职。她去世界各地演讲,也通过分享工作经验,在社交媒体上积累了几万粉丝。在工作顺风顺水的同时,她也和相识了十几年的青梅竹马走入了婚姻——Leecy 就是爸妈们会在餐桌上提起的、那个完美的女儿、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在30岁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Leecy 的人生好像一夜之间突然「全线崩塌」:职场、健康、婚姻、父母——每一个能出问题的地方都出了问题。「我好像一个浮萍一样,如果我现在从地球上消失了,没有人会在意」。
「大厂设计师、全能好妻子、爸妈好女儿」——Leecy 决定把紧紧裹在自己身上的这些标签一片片撕下。当标签褪去、她发现自己是一只森林里的狐狸、是灌木丛里那个最耀眼的橙红色。这只狐狸决定出走,纵身跃入森林旷野。
在我的脑海里,和“死亡”、“殡葬”这些词联系在一起的画面常常是:身着一席黑衣的人们、白色的麻布、冷冰冰的玻璃罩和黑色的大理石——直到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个叫”小火fa”的id发的帖子。
小火fa(万荷)是个专注做“殡葬设计”分享的设计师,她发的帖子里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奇奇怪怪”的骨灰盒,也有她自己设计和生产的殡葬产品。她觉得,死亡和殡葬并不一定非得是冰冷的、庄严肃穆的、“非黑即白”的。如果一个人想给自己的棺材镶钻、在里面装蹦迪射灯、为什么不呢?
小火fa 告诉我,她想用她的设计,让死亡变得更温暖、让殡葬变得更柔软可触。
今天节目的嘉宾是国内著名的设计工作室 ABCD 的联合创始人和设计总监 Nod Young。
如果你生活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你很可能接触过 Nod 的设计。他合作的客户不仅包括像蕉内、Ubras、拉面说、gaga、每日黑巧、朝日唯品这样过去几年在中国炙手可热的新消费品牌,也包括像耐克、阿迪、迪士尼、可口可乐这样的国际大牌。Nod 获得了几乎所有国际知名的设计大奖,同时也是东京 TDC、纽约 ADC 这样国际知名的设计大赛的评委。
然而,尽管 Nod 早已获奖无数、他的工作室也早已是业界标杆,他却告诉我们,哪怕到今天,他依然会因为对设计的焦虑在许多个夜晚难以入眠:“我身体里好像有个小人儿每天都在对我说:难道……就这样了吗?”
Nod Young 联系方式:https://linktr.ee/nodyoung
上期节目里,Riceman 提到说他今年读了一本书,让他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就是大名鼎鼎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它的作者彼得·德鲁克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这期节目里,Riceman 和 Hoka 聊了聊各自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悟和随想。
过去三年,Riceman 在管理和专家路线之间纠结,他的职称也在「设计师」和「设计经理」之间反复摇摆。新冠疫情之后,Hoka 也加入了这个纠结小队。
专家 vs 管理——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很多人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都会面临这一个职业路线选择题。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历的 Meta 设计总监王小丹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嘉宾联系方式
本期赞助
Bellroy 是一家来自墨尔本的环保包袋配件品牌。他们致力于打造耐看、耐用、又环保的包袋产品,认为好的设计不应该只是在第一天打动用户,还应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 1000 天以后依然能让用户喜欢。
去年是我工作的第 6 年,我如愿成为了一名设计经理。但没过多久,我发现自己的状态有点不对劲——我隐约觉得,我好像坐在一列永远不会停下来的列车上。
嘉宾联系方式
Burnout 相关资源
本期赞助
题图来自动画电影《记忆中的玛妮》
刘少楠有着一份丰富的职业履历。他曾是「百姓网」的产品经理、是美食分享 app「食色」的创始人、也是互联网医疗头部公司「丁香园」的首席产品经理。但少为人知的是,他还做过精品动画门户 Anime Taste,也做过便签工具 Evermemo、二手书平台「摆摆书架」。 在他的人生里,似乎总有两条线在明暗交织地同时延展。他说,隐藏在这两条线背后的,是他作为一个产品人的「妄念」和「懦弱」……
出场嘉宾
参考链接
本期赞助
你也许经历过以下这些套路:在你没注意的时候,你的酒店订单里被绑了几张优惠券或是保险;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你的好友突然被群发邮件,标题是「你的好友 XXX 邀请你加入 XXX」;付费订阅前体验各种愉快,取消订阅却千难万阻。有人给这些互联网上的套路起了一个名字,叫 Dark Pattern(暗黑模式)。
为什么互联网上的套路如此盛行?Dark Pattern 为什么是一个问题?作为科技公司的员工个体、或是作为一名普通用户,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出场嘉宾
参考链接
节目素材
本期赞助
大家久等了,UX Coffee 第二季,来了!
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孟岩的人生就像是坐上了一辆过山车。
2006 年,程序员出身的孟岩,放弃了当时在微软优渥的薪水,投身到了 web 2.0 创业大潮中。他 6 个月就积累了百万用户,然而到了第二年,外部环境剧变,投资人突然撤资,用户们「集体消失」,他开始对自己产品的价值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2012 年,他在港股借用杠杆大赚一笔,却在一夜之间把所有本金都几乎亏光。半夜惊醒时的「一身冷汗」和吃饭时的「味如嚼蜡」,让孟岩牢牢记住了这一年……
2019 年的最后一个月,他被迫离开了自己「将心注入」的产品「且慢」,「坚定地站在用户一边」的孟岩,没能在那里等到自己真正的收获期……
2020 年,孟岩决定重新出发,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十年「小目标」,他说:我想降低中国股市的波动,让更多的人去赚到钱。
题图设计:Hoka
这期节目的嘉宾郎启旭从小成长在外婆家的鸟叫虫鸣之间。后来,启旭来到城市生活、读书和工作。他的成长轨迹和我们的很多嘉宾很像,十来岁的时候,开始学电脑、读《大众软件》,在大学里试过创业,毕业之后在大公司做过产品经理。那时候,连启旭自己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他怀念的外婆家的声音,会重新回到他的生命里,成为他跟世界连接的一种形式。
节目里用到的潮汐 app 里的声音:
在节目的最后,Riceman 宣布了一个消息。另外,这应该是我们年前最后一次更新啦。祝看到这篇 show notes 的有缘人新年快乐!🧨🧧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是不是常常会给自己定下这样的小目标,比如每天喝八杯水、每天走两万步、或者是坚持记账。一般来说这样的尝试,刚开始的几天可能还雄心勃勃,可是没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
这期节目我们请到了一位很特别的设计师 Taco 陈威帆,他想要设计出「好玩」的产品,让用户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这些很难坚持的小目标。他创办的设计公司 Fourdesire 开发了一系列产品,比如把喝水变得更有趣的「植物保姆」、让你多出门走走的「Walkr」、还有让你更爱记账的「记账城市」。这期节目我们就来和 Taco 聊聊怎么把我们生活里的那些「无聊」变得「有趣」起来。
对很多 90 后来说,2020 年应该是人生第一次亲历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也许你今年刚刚毕业,不得不面对糟糕的求职环境;也许你原本打算留学,但计划全被打乱了;又也许,你第一次经历了公司裁员…
而对 70 后 Jade 来说,这不是她第一次亲历这样的变化了。1995 年,刚刚大学毕业的 Jade 进入了一家纺织品外贸的国企,那是属于纺织品外贸的黄金年代。加入公司的第一年,她就拿到了好几万的年终奖(当时上海市中心房价大概三四千一坪)。然而随之呼啸而来的国企改革却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起了自己手上的这个「金饭碗」。2001 年,Jade 赴美留学,然而突如其来的 911 重创了美国经济,也打乱了当时正在求职的 Jade 的所有计划…
在 2020 年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上,我们和 Jade 这样一位职场上的「过来人」聊了聊她的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力量。
七年前,我(夏梅杰)认识了当时正在考虑从传媒转到设计行业的杨一。七年时间辗转而过,我见证了杨一的高速成长,今天的他成为了微博顶流博主,我们也在谷歌成了同事。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和杨一聊了聊他走上设计道路的种种机缘巧合、那 3500 多条微博背后的故事 、以及今年他刚刚经历的绝望后又峰回路转的人生体验。
这期节目,我们请到了我的同事,Chrome 浏览器的设计师丰睿。丰睿是我觉得很厉害的设计师,我经常在她的 PPT 里看到有意思的产品 idea。所以,我想跟她学习一下,她是怎么想到产品方案的?
嘉宾联系方式
参考链接
两年前,我(Hoka)加入了一个新的产品组。这个产品组的项目跟以前不太一样。以前,产品经理会告诉我很清楚的需求,而现在,我的任务变得更抽象,比如怎么让用户更有生产力?怎么在产品里加上人工智能?
接到这样任务,我有点心慌。题目太大,难以下手。可能你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工作到一定的阶段,更少地做执行,更多地思考产品方向。
在接下来的两期节目里,我和 Riceman 向两位产品人前辈取了取经。这一期的嘉宾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的作者苏杰。
节目中提到的苏老师的著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
苏老师作为 UX Coffee 嘉宾的节目:
2020 年,第一批 90 后 30 岁了,这期节目的主人公柳毅(61)正是这一批人。
五年前,在阿里工作了几年的 61 看上了离公司园区步行 5 分钟的一套房子。在准备给房子交定金那天,61 和朋友的一次不经意的闲聊,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年多以后,创业失败的 61 回到家,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开发之旅。银行卡里渐渐变少的余额让 61 最终决定接受投资,他把自己的团队从一个人扩充到了六个人,然而意外却再次降临——他的核心产品突然被苹果应用商店下架了……
61 说:「每次和原来阿里的朋友喝酒,他们都问我『你从阿里离职几年了?』现在一算都要五年了。我觉得他们意思是,『五年了你怎么还只有这样?』……但是我觉得又怎样,未来我肯定可以做得更好的。虽然未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更好,但是我还有未来。」
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每天的电视新闻里,我们经常都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场景:一群工作人员在一个很大的房间里,在房间的正中间,有一块一直在跳动着很多数据信息的巨大屏幕。
这些巨大屏幕上所展示的数据,往往和我们每天的工作和城市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正在产生哪些数据?对于城市、工厂、医院、机场或是像民航局这样的政府组织来说,把数据智能化和可视化意味着什么?设计师,又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这期节目,我们请到了阿里云数据智能方向的两位设计师来到我们的节目,来和我们聊聊这些话题。
本期封面图来自:十修(阿里云设计师)
这一期,我们迎来了节目史上最年轻的嘉宾李晨啸 Race。
2010 年,苹果公司开始在网上直播产品发布会,当时还是初中生的 Race 在大洋彼岸观看直播。他隐约感觉到,一个新的世界正在诞生。
如果你关注近年来任天堂、育碧这些游戏大厂商推出的作品,你应该能够感受到游戏工业技术的日渐成熟,商业大作里的游戏世界丰富到动辄就有上百小时的游玩时间、画面逼真得有时会让人混淆了游戏和现实。但是,就像商业大片占领市场的时代,依然有人在制作小成本的独立电影一样,游戏圈里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为独立游戏创作者。他们常常只有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在没有资金、没有大 IP、没有营销团队的情况下,在自己的书房或者卧室里制作出了像「风之旅人」、「Limbo」、「Minecraft」这样打动人心又畅销世界的作品。
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人这样的独立游戏开发者。今年年初,我发现了一个刚刚上线 Steam 的国产解谜游戏「月影之塔」。游戏中,玩家扮演一个丢失记忆的小男孩,和另一个小伙伴一起进入一座古老高塔,寻找被遗忘的过去。游戏的玩法类似于密室逃脱,通过鼠标点击的方式寻找线索,解开不同的关卡。这不是一个大制作,但是第一眼我就被游戏精美的声画吸引了。它的手绘画风、悠扬的配乐和奇幻的场景,给我一种吉卜力动画被做成了游戏的错觉。我很惊讶,这样成熟的作品是一个只有四个成员的游戏工作室——冉灯工作室开发的第一个作品。这也让我对这个作品背后的团队充满了好奇。
出国的意义是什么?没有应届毕业就出国会不会错过了最好的时间点?出国对人生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出国这段经历又会怎么改变我们的现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找到了3位设计师来聊一聊出国这个话题。她们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来到美国,学习设计,并且在后来的日子里,和其他留学生一样,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她们中,有人选择回国,有人留在美国,有人选择再一次出国。她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从决定要出国留学的那一刻开始,她们的人生轨迹就被彻底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