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起点与时间线:9月19日小米汽车公告对 SU7 车型进行召回,召回数量 116,887 辆,原因为在开启 L2 高速领航驾驶时,系统在极端/特殊场景下对前方障碍物的识别、预警与处置能力可能不足,存在碰撞风险;小米提出通过 OTA 免费升级软件修复隐患。官方介入与调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其官媒《中国质量报告》)于9月22日发表说明,明确指出 SU7 存在安全缺陷,且此次召回并非企业主动自查自召,而是在国家启动缺陷调查后被迫实施。触发调查的背景:今年3月29日安徽高速发生的小米SU7交通事故造成包括司机在内3人死亡(撞击速度约97 km/h),属于重大事故,促使监管部门调查并累积大量投诉记录成为启动调查的重要原因。召回编号含义:监管部门的召回编号(如 S2025M0149I / S2025M0150I)表明这是安全缺陷(S)且为监管启动的被动召回(I),与企业主动召回(尾字为 V)有本质区别。媒体口径的反转:官媒《中国质量报告》最初公开批评并科普了召回细节,但随后该篇文章被删除——据传是中宣部要求,理由为“不利维稳,会激化社会矛盾”。此举被作者视为政府与舆论管控的明显体现。更广泛的政治与舆论管控背景:中央网信办与中宣部发起并强化所谓“清朗行动”(短期整治网络负面情绪、煽动对立等),约谈平台并要求平台承担维稳责任;对可能聚合负面情绪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与压制。宣传动员的例子:同期院线电影《731》被大力组织观看与正面宣传、并被要求禁止任何负面评价,票房在官方推动下被抬高(作者认为影片质量很差,但票房成绩是政治动员的结果)。社会心理与批判:作者将此类现象归结为长期的政治驯化,认为大量“粉红”或拥护者已在思想上自愿臣服、拒绝批判性思考,从而形成对事实与责任的集体盲区;对比海外自由,引出对“心灵被奴役” 的强烈批判与担忧。结论性观点:该事件不仅是一起产品缺陷与召回的技术/安全问题,更暴露出信息控制、政府维稳机制和舆论操纵的运作:即便是国家级监管机关的“事实说法”也可能被出于维稳考虑而收回或弱化,公众获得真实信息的渠道受到严重压缩。福建号航母试验视频央视9月22日播出福建号航母电磁弹射歼15、歼35、空警600的画面。按逻辑应属于福建号第九次海试(9月10日开始),在南海进行弹射与降落实验后拍摄。央视视频中却出现“2025年3月”的控制台画面,暗示可能早在3月就已成功,但被刻意延迟公布。军事技术层面分析当前试验仅为轻载测试:歼15、歼35都未挂载武器,也非满油状态,重量只有最大起飞重量的一半左右。真正的考验是满载满油起飞,这才是福建舰的设计意义。参考美国福特号:2017年首次弹射成功,但经历5年上万次测试,直到2022年才具备初步作战部署能力。福建号若要形成战斗力,至少需5-6年。中共军工的惯性问题一贯吹牛大于实用,很多武器研发与入列都严重拖延甚至消失。歼20、运20、轰20、歼35等机型多年宣传,却普遍依赖俄制发动机,性能与官方宣传差距巨大。视频发布时间的政治怪异性按常规,这类重大军工成果应在九三阅兵或国庆节这种节点发布,以制造政治高潮。但此次选择在9月22日这个“夹缝日子”播出,显示出中宣部有意压低影响。可能反映出中共军方与宣传系统矛盾激化,甚至涉及高层内斗。结论与观点福建号形成真正战斗力最快要到6-7年后,届时中共可能已不复存在,最终成果或属于“新中国人民”。中共军工一贯浮夸,社会大众被宣传迷惑,但内部斗争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点。央视视频异常播出时间可能是内斗的信号,或许将成为未来政治冲突的导火索。